3月1日,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加護工程經一年試點后,開始全面實施。家長們可以通過網絡游戲企業,控制孩子玩網絡游戲的事件和頻率,甚至完全限制,也就是“封號”。新舉措實施,困擾很多家庭的青少年網癮問題是否能徹底根治?這項工程的開展面臨哪些難點?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沉迷于網游,家長又該怎么辦?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陳偉鴻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霍德明、張鴻共同評論。
網游家長監護工程啟程,孩子玩網游合力來監護。
霍德明:受理的方式還需具體化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現在是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在評論。微笑代表什么?就是現在對網絡游戲的經營者進行了具體的規范;第二是專線電話,隨時家長可以打電話進去了;第三是開通專門受理的渠道,現在還要把受理的方式具體化。我的孩子迷戀于網絡游戲的時候,我就有特別多的感觸。我曾經花了很多的時間去矯正他,但很多時候我是非常無助的。
張鴻:把更多的責任和權利給了家長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監管,我們一直試圖采取各種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網絡游戲,不是不讓孩子玩,而是不讓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所以現在有了執行的辦法,就是網絡游戲實名制。首先是得有身份證號才能注冊,并建立了防沉迷系統。此外網吧里如果有未成年人,那就是違法的,我們已經不允許未成年人去網吧里打網絡游戲。我們現在的措施是把責任更多的強化給了家長,因為畢竟未成年人更多的課余時間是和家長在一起的。所以更多的表述是網游企業配合家長跟蹤孩子的網游活動,就是把更多的責任和權利給了家長。
劉興亮:各大游戲網站需要提供的證明并不統一
(互聯網評論人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我今天去各大游戲網站找了一下入口,它倒是都有,但是它的入口很難找,而且找到入口以后,需要家長提供小孩玩的游戲名稱和賬號,家長可能不完全知道,它要提供家長的身份證明、孩子的身份證明、游戲賬號、游戲名稱、家長和孩子關系的證明,各個網站需要提供的資料還不太一樣,都沒有統一。
張鴻:現在的難點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今日觀察》評論員)
現在還是有難點的,首先是信息不對稱,一個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孩子很內行,家長很外行。網游形成了一個社會的形態,形成了真正地虛擬社區。然后有角色扮演,很多內向的孩子能在里邊能獲得很多的成就感。家長很難獲取孩子在哪個游戲上玩,還有注冊了哪一個號碼。另外,因為已經試點一年了,所以已經開始有賣這種號碼了,100塊錢一個號。很多孩子借用了這樣的一個關系,繼續在玩,這個難題我們現在必須突破。
霍德明:家長進入網絡游戲監督和保護孩子的困難非常大
(《今日觀察》評論員)
現在的家長實在沒時間,在小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不可能每分每秒的盯著他。更何況他在電腦前面,有可能是做功課,或者是查資料,這真的就是信息不對稱,對此我深有所感。還有更重要一點,就是觀念的轉變了,我們小時候是玩彈弓,打玻璃球,都是非常簡單、單純的一些游戲,人與人之間都有交流?,F在大家都開始玩網絡游戲了,它就是一個虛擬社會,人完全可以在這個虛擬社會里面和其他人溝通。所以說時代不一樣了,觀念也不一樣了,所以家長進入網絡游戲,監督或者是保護孩子的困難是非常大的。
網游家長監護工程啟程,孩子玩網游合力來監護。
張鴻:家長要跟孩子一樣在網游世界里生存
(《今日觀察》評論員)
家長首先不要談網游色變,我們要先研究孩子為什么喜歡,因為他在一個虛擬世界里,他用另外一個角色和身份獲得成就感,能夠被認可,然后人際關系也很好。那么家長要為孩子更多的想一想,要在現實生活當中給孩子一些成就感,能夠和我們有更多的溝通,能夠盡量的多和孩子在一起,這樣起碼有一個杠桿的效應。
其實,我身邊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但是成功的例子都離不開一點,就是家長要升級,你要成為網游的一個實施者,你進去以后不一定要成為高手,但是你和孩子有了共同的話題,然后你就知道怎么理解他,怎么和他溝通,而且同時,孩子對家長的排斥心理沒有了,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家長要跟孩子一樣在網游世界里生存。
霍德明:國外的一些規范舉措可以借鑒
(《今日觀察》評論員)
國外有些做法可以借鑒,比如韓國就對于網游的時間有一個設限,進入12點鐘以后就不能玩了。另外,現在在傳輸過程中間,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將來寬帶實施以后,每一個IP地址可以進行設定,還有關于傳輸的時間,或者上網的時間都可以做更細膩的規范。國外還有網游公司設計的任何一款游戲能夠像電影的分級制度一樣,按年齡分了級別。
熊丙奇:監管工程中具有分級制度非常重要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對于這種監管工程,它具有一個分級制度,我覺得分級制度非常重要。分級制度一方面便于政府監管,另外一方面,也便于家長掌握孩子上網的尺度。對于家長來講,在分級制度之外還可以做些事,就是應該認識到怎樣去陪伴孩子一起上網。現在有些家長不是禁止孩子上網,就是有一段時間是根據孩子的空間,讓孩子獨立去操作,但這實際上對孩子養成一個健康的上網習慣是不利的。
現在從孩子的網癮現象來看,當網癮出現之后,家長都非常的焦慮,然后就采取斷網,限制孩子上網的做法。而這種做法往往又逼迫孩子又進入另外一個狀態。這種的做法實際上是以前的一種繼續,實際上家長引導孩子上網,或者與孩子共同上網過程中,讓他知道哪些東西是可以接觸的,接觸的時間應該多長。對于識別這種信息,對掌握上網的時間,孩子能掌握一個正確的度,這基本上應該是家長去引導的。國外也有這樣的做法,就是發揮家長對孩子的引導作用。
孫秀莉:家長要無條件地接納和理解孩子
(幫助孩子戒掉網癮的家長)
我的孩子是2003年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但是3年以后就退學了,就是因為玩游戲掛科太多。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作為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無條件接納,然后理解他,走近他。因為每個網絡沉迷當中的孩子都有一個過程,都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
張鴻:應有疏而不漏的監護工程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單純的依靠家長,顯然也不能夠完全的遏制未成年人沉迷于網絡游戲,因為還有學校、社會、網游公司以及網吧等等環境,就是網絡的大環境去影響他,所以我們需要知道家長在任何一個地方有疏漏,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個時候就需要整個社會有一個監護,就是嚴格的監護工程,讓它疏而不漏,這樣才能完全的保護未成年的心理健康。
霍德明:家長必須正視網絡游戲在生活中的存在
(《今日觀察》評論員)
每一位家長都會變的,每一個孩子也都會長大,而網絡游戲是旭日東升,朝陽產業,所以我們必須正視未來網絡游戲將會深入每一個人生活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