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fā)現(xiàn)個現(xiàn)象,關于「出軌」的影視題材,好像大多集中在男性上。
比如最近頻上熱搜,刷爆朋友圈的「出軌劇」――《夫妻的世界》,借男主角李泰奧之口,說出了男性出軌想說而不敢說的心里話:
「兩個人都愛,愛有什么錯呢?!」
這話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只不過聽起來實在是太像詭辯之語了。
而反過來關于女性出軌的影視題材卻不多見,探究女性出軌背后動機的就更少了。
「 女性出軌」的情況到底怎么樣?
《人物》記者曾采訪過中國「性社會學之父」潘綏銘:
「 在你的研究中,30年來,中國女性最意外的變化是什么?」
潘綏銘回答:
「 最意外的是中國的婚外戀,無論男女,比例都在上升。尤其是妻子的婚外戀,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
中國大約每3個丈夫和每7.5個妻子中,就有一個曾經出軌。」
關于「女性出軌」這個話題,《夫妻的世界》里,女主角善宇曾說過一句話:
「女性不是因為不會出軌才不出軌,而是因為家庭而克制自己。」
這個肯定只是部分真相,但這個真相背后,那些不再因為家庭而克制自己,走上了出軌之路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影響了她們?
我想起前幾天朋友給我安利的一部大尺度出軌電影――《熱帶雨》,據(jù)說是去年各大電影節(jié)的大爆劇,去現(xiàn)場看劇的人把臺階都給坐滿、占滿了!
一開始看到「40歲中年女性出軌18歲男生」的劇情,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但看完后,朋友們卻紛紛同情起了女主角――
因為我們都曾像女主角一樣,走進過人生的死胡同。
女主角阿玲有一個外人看起來幸福到不行的婚姻。
自由戀愛,婚后跟著老公從鄉(xiāng)下搬到新加坡大都市生活,還有一份教師的體面職業(yè)。
愛情、婚姻和事業(yè)都有了,還有啥不滿意的。
但現(xiàn)實情況到底怎么樣?
影片開場幾個畫面就把她婚姻的尷尬和苦悶暴露無遺:
暴雨中獨自回家;
坐在車里,自己給自己動作嫻熟地打起了荷爾蒙催卵針,露出青紫色的皮膚;
回家后,在黑暗的燈光中喂半身癱瘓的公公吃飯;
餐桌上丈夫的位置始終空著;
阿玲在車里給自己扎催卵針
同事和我說,看到這里,感覺像是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獨自上班,獨自回家,獨自做事,丈夫總是缺席。
導演陳哲藝在接受B站專訪的時候曾講述過自己通過電影想要展示的內容:
「一個40歲的女人,碰到了一個危機,然后在事業(yè)上,在婚姻上,在家庭上,碰到一種瓶頸,然后她迷失了,要找尋方向。」
而阿玲這個人物則完全來自生活。
他通過觀察自己的媽媽,自己的太太,以及周邊的一些女性朋友,來了解并展示了一個東方女性的中年困境。
電影里的阿玲幾乎沒有個人時間。
白天忙著工作,回家呢,還要照顧家里生病的公公,做飯、喂飯、洗衣服、掃地……全是她的活兒;
老公呢?
早出晚歸,一日三餐都不在家里吃,把照顧家人以及家務活兒都推給妻子;
工作呢,也不上不下。
新加坡是個并不重視中文教育的國家,阿玲作為一個中文老師,不僅不被學校看重,也不被學生尊重。
家里忙內忙外,職場遭遇瓶頸,如果把照顧生病的公公換成照顧孩子的話,阿玲幾乎就是我身邊隨處可見的中年女性了。
給公公喂飯
你可能想問,為什么她不用照顧小孩?
因為阿玲和丈夫生不出小孩,也正因為這點,阿玲在家里的地位就更低了。
家里人傳遞給她的信息是――作為媳婦,傳宗接代是本分。
來自親戚的嘲諷
為了這個本分,結婚八年,她一直都在打破卵針,打到肚子上的皮膚都變得青紫,她都不在乎,只是對針扎進去的疼痛越來越麻木。
一開始,老公還會積極陪她去醫(yī)院,到后面,一直沒有消息,老公就漸漸隱身了。
但阿玲沒有放棄,大概也不敢放棄吧。
沒有丈夫的新鮮精子,就只能取冷凍精子使用。
看到這里,真的是生氣,明明生小孩是兩個人的事,最后卻只有女人一個人躺在冰冷的手術臺上流眼淚。
一個人做手術,流眼淚
但這還不是最氣的,最氣的是,有的時候阿玲算好時間,想讓丈夫配合造小孩,丈夫卻冷冰冰地一把推開她。
后面才知道,這個老公,早就出軌了。
八年婚姻,到后面性生活幾乎為零,這種狀態(tài),能生出小孩才奇怪!
老公不配合,但生不出小孩被親戚冷嘲熱諷、指指點點的卻是妻子:
「八年了,公雞都會下蛋了,有人連屁都沒一個咧!」
這就是阿玲,也是很多中年女性的困境,職場、婚姻、家庭,在無聲無息中,全面潰敗,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
正是在這樣苦悶、看不到希望的婚姻生活中,她遇到了男學生偉倫,兩個相差20多歲的人開始了一場注定沒有結果的禁忌之戀。
我的閨蜜楠楠,一個30多歲的二胎媽媽,和我說,她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是帶著探究的目的。
因為她的母親也曾像劇里的阿玲一樣,出軌過。
那個時候,她才十幾歲。父母并沒有明面上撕破臉,也沒有離婚,可能是為了孩子好吧。
但楠楠說她其實是知道這件事的,雖然已經完全記不起來是怎么知道的。
因為這件事,雖然媽媽對她很好,但她心里一直對媽媽帶著隱隱地怨恨:
怨恨媽媽背叛家庭;
怨恨媽媽做出羞恥的事情;
怨恨媽媽,家里變得爭吵聲不斷;
怨恨媽媽,這個家變得不再圓滿;
這種怨恨持續(xù)到爸媽后來離婚(幾個孩子都成年了),楠楠的姐姐和她聊起了母親當年出軌的事:
「也怨過媽媽,但媽媽那個時候其實也很苦。
因為爸爸家族想要個男孩,媽媽連生三胎才有了弟弟,并且三胎都只相差兩三年。
生完孩子后,爸爸把養(yǎng)孩子的事兒幾乎都交給了媽媽,婆家和娘家都沒來人照顧媽媽。
連續(xù)五六年吧,媽媽就是在生孩子,養(yǎng)孩子中度過,家務活也幾乎是媽媽全包。
父母性格也不是很合,爸爸是個脾氣急躁的人,一言不合就會摔東西,摔電話機、遙控板是常事。
但最讓媽媽難受的是,爸爸喜歡打牌。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坐到牌桌上。
媽媽出軌是個錯誤,我也討厭媽媽這么做,對爸爸造成了傷害,也怨過。
但我對媽媽更多的是心疼吧。」
像姐姐這樣的理解,楠楠在這幾年才體會到。
30多歲的她,結婚生娃,生活的瑣碎和不如意突然像風一樣呼嘯著向她襲來。
丈夫每天加班,回家?guī)缀醪徊迨旨覄蘸蛶蓿殘隽艚o30+女人的機會越來越少,育兒的艱辛,婆媳相處的磕絆……
忙碌和挫敗,驟然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裹挾著她踉蹌著往前跑。
是在一個心里裝著事,輾轉反側的深夜,楠楠突然想起姐姐說媽媽的那些話,才感覺自己多少體會到了母親當年的艱難。
不能說是理解,但是在那一刻,她拋開了對母親「原不原諒」的傲慢心態(tài):「我沒有經歷她的生活,又怎能簡單地說出「你錯了」這幾個字呢。」
說到中年女性的困境,我腦海中總是會浮現(xiàn)出一個畫面,來自《坡道上的家》――女主角里沙子抱著孩子一個人慢慢地走在一條上坡路上。
她身上除了孩子之外,仿佛還背著好多個包袱,這些包袱可能是父母的期望,丈夫的要求,公婆的囑托,社會的規(guī)訓……
在這條上坡路上,始終只有她一個人在走,沒有人幫她。
如果說里沙子走的是一條「好媽媽」的上坡路。
那阿玲就是一個人孤獨地走在一條叫做「好女人」的上坡路上,而我們又何嘗不是不自覺地走上了「好妻子」、「好媽媽」、「好媳婦」的上坡路。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總是很忙,忙著結婚、生小孩、工作,去完成身為人妻、身為人母、身為媳婦、身為職員的責任。
可怕的是,當我們抱著孩子,背著包袱,忙著趕路的時候,卻漸漸丟了一個叫做「自己」的包袱。
導演說,恰恰是那個叫做「自己」的包袱,是我們中年困境的出路。
電影里,阿玲被安排和學生偉倫開始了一場師生戀,用禁忌戀這種極端的方式切開了她中年困境的口子。
不孕不育、老公出軌、性別偏見、職場歧視……
在經歷了一個中年女性所能遇到的所有不幸和困境之后,她最終拋開了社會、家庭、婚姻、職場對她的期待,離了婚,獨自回到了鄉(xiāng)下的家鄉(xiāng)生活。
這也是她第一次開始為自己而活。
電影的啟示或許就在這里,當我們走進人生死胡同,陷入中年困境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忘記「做自己」。
《無聲告白》里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看到自己」是第一步,然后是「做自己」。
而「做自己」這件事,只要「想改變」的心思一旦有了,我們總能找到切入點去一點點實現(xiàn)。
前段時間,看《美國夫人》,有個情節(jié)很打動我。
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妻子,一個六個孩子的母親,同時是個名校畢業(yè)的高材生,想要去參加美國議員的選舉,老公卻并不支持。
他給的理由是,一旦妻子競選成功了,上班的地方離家很遠,妻子怎么一邊處理政務一邊照顧家庭呢?
那是70年代的美國,社會對女性的普遍期待是做個顧家的家庭主婦,即使妻子已經是個出了暢銷書的作家,老公的同事看到她,對她的建議還是:
「 要不要開家面包房。」
但妻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走出家庭,在政壇上有所建樹。
她沒有放棄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以決絕的方式離開家庭,而是靠自己的行動打消老公的顧慮。
比如當天來回工作地和家,請來朋友在她不在的時候照顧孩子等等。
以這種姿態(tài)作為開端,告訴丈夫,我維持家庭,但我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再一點點前進,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像《玩偶之家》里娜拉說的話:
「除了對丈夫和孩子負有責任外,還有別的同樣神圣的責任,就是我對我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