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按摩養身法
原文:
《導引經》云: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滿唾,三咽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自搖曳,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極三。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復三。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尤善。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 [ 目四 ] (眥),令人目明。按經云: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與魂魄安門戶也。此固精明目,留年還魄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 [ 左為提手,右為已字 ] 之,積習不止,即眼中亦不復開。一說云:令人不遭魔魅)。
譯文:
《導引經》記載:清晨未起床時,先叩齒14次,閉目握固(雙手握緊,大拇指在內,四指環握),用舌頭攪擾口腔至唾液滿,用唾液鼓漱口腔后分三次咽下。接著閉氣不呼吸,直到極限后緩慢呼氣,重復三次。完成后起身,模仿狼蹲踞、鴟鳥回顧的姿勢,左右自然搖擺身體,閉氣至極限重復三次。隨后下床,握拳閉氣,跺腳三次并交替舉高左右手(上舉一手、下垂一手),同樣閉氣至極限三次。再將雙手交叉放于頸后,左右扭轉身體,閉氣至極限三次。最后伸展雙腿,雙手交替向前后擺動,閉氣至極限三次。這些動作早晚各做一次,若能多做更好。
早晨用雙掌摩擦生熱,熱敷雙眼三次;再用手指按壓眼角(睛明穴),可明目。
按經典記載:握固法能約束魂門、制御魄戶,安定魂魄的門戶。此法可固守精氣、明目延年,若終日堅持握固,邪氣毒物無法侵入(握固法:將大拇指屈于四指之下握拳,長期練習后,即便不刻意握拳,手指也會自然保持此狀。另有一說:此法可防邪祟侵擾)。
解釋:
1. 叩齒(啄齒二七)
原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腎主骨,齒為骨之余”,叩齒可激發腎氣,堅固牙齒。《抱樸子》亦載:“晨起叩齒三百,永不動搖”,說明其固齒強腎之效。
2. 閉目握固
原理:
《養性延命錄》云:“握固者,如嬰兒之卷手,能固守精氣。”握固時拇指內扣掌心(刺激手厥陰心包經勞宮穴),四指包覆拇指,可安神定志、固護元氣。《黃帝內經》強調“心主神明”,握固通過調節心經氣血,助魂魄安定(“拘魂門,制魄戶”)。
3. 漱津咽唾
原理:
《素問·宣明五氣》曰:“五臟化液……腎為唾”,唾液為腎精所化,稱為“金津玉液”。咽唾可滋陰補腎、灌溉臟腑,契合道家“玉液還丹”養生法,符合《內經》“腎藏精”理論。
4. 閉氣調息(閉而不息,自極三止)
原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倡“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閉氣法通過閉息激發人體潛能,增強宗氣(《靈樞·邪客》:“宗氣貫心脈而行呼吸”),調和營衛之氣,提升肺腎功能。
5. 狼踞鴟顧、左右搖曳
原理:
模仿動物姿態導引,源于《莊子》“熊經鳥伸”之說,可舒展筋骨、通利關節。《素問·生氣通天論》強調“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此類動作能疏通少陽膽經(主樞機),調和肝膽氣機。
6. 摩掌熨眼、按目內眥
原理:
《靈樞·大惑論》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掌心搓熱熨眼(溫通氣血)、按壓目內眥(睛明穴,屬膀胱經),可養肝明目(肝開竅于目),緩解“久視傷血”之弊。
7. 握固頓踵、伸展手足
原理:
跺腳(刺激足少陰腎經涌泉穴)、伸展手足(疏通手足三陰三陽經),符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實四肢”之理,可升發陽氣、驅散寒濕。《靈樞·根結》言“太陽為開,陽明為闔”,伸展動作助陽氣升發,固護衛外之氣。
文獻依據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強調清晨導引順應陽氣生發。
《靈樞·本神》: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導引術通過形體與呼吸的調和,實現陰陽平衡。
《類經》注:
“握固者,所以閉關卻邪,其效甚捷”,印證握固法驅邪扶正之效。
《諸病源候論》:
載導引法“閉氣不息,引腎水潤喉”,與咽唾、閉氣法原理相通。
此導引法融合叩齒、咽津、閉息、導引、按摩,貫穿“形神共養”思想:
外動形體:導引動作通經活絡,符合“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之理;
內調精氣:閉氣、咽唾固守先天腎精,呼應《內經》“腎為先天之本”;
順應天時:清晨練習助陽氣升發,黃昏導引助陽氣收斂,暗合“法于陰陽”之道。
長期堅持可固本培元、驅邪防病,體現中醫“治未病”核心理念。
原文:
《內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淚,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損人也,但為損者,有輕重耳。
譯文:
《內解》中說:一是精液,二是唾液,三是眼淚,四是鼻涕,五是汗水,六是尿液,使用過度,這些都會損耗人體,但損耗的程度有輕有重。
解釋:
在《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提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過度損耗會影響身體健康。而津液的代謝與人體的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淚、涕、唾、汗、溺等皆為津液所化,若津液損耗過多,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適當控制這些物質的過度排出,對維持人體的健康狀態至關重要。
原文:人能終日不涕唾,隨有漱滿咽之,若恒含棗核咽之,令人愛氣生津液,此大要也(謂取津液,非咽核也)。
譯文:人如果能一整天不流鼻涕、不吐唾沫,有了就漱滿后咽下,如果經常含著棗核促使津液產生并咽下,能使人愛惜元氣、滋生津液,這是關鍵要點(指的是獲取津液,不是咽下棗核)。
解釋:《黃帝內經》中強調“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與津液相互依存。通過吞咽津液,可以滋養身體,補充元氣。《傷寒論》雖主要論述外感病,但也重視人體正氣的顧護,津液作為正氣的一部分,充足的津液有助于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抵御外邪。經常含棗核咽津的方法,能激發人體自身的津液生成機制,維持體內津液的平衡,對養生保健有積極意義。
原文:常每旦啄齒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彌佳,令人齒堅不痛。次則以舌漱漏滿口中津液,咽之,三過止。
譯文:每天早晨常常叩齒三十六次,能達到三百次更好,可使人牙齒堅固不痛。接著用舌頭在口中攪拌,使津液充滿口腔,咽下,重復三次為止。
解釋:《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腎主骨,齒為骨之余”,牙齒與腎的關系密切。叩齒能刺激牙齦,促進氣血運行,而腎中精氣充足則骨骼強健,牙齒堅固。吞咽津液也與腎相關,腎主水,參與津液的代謝。通過叩齒和吞咽津液的方法,可補腎固精,強壯牙齒,從根本上維護牙齒健康,符合中醫整體觀念和臟腑相關理論。
原文:次摩指少陽令熱,以熨目,滿二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兩手掩兩耳極,上下熱挼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聾。
譯文:接著摩擦手指少陽經部位,使其發熱,用來熨燙眼睛,做十四次為止,能使人眼睛明亮。每天早晨剛起床時,用兩手緊緊捂住兩耳,上下快速搓熱,做十四次為止,能使人耳朵不聾。
解釋:在《黃帝內經》中,人體經絡與臟腑相連,目為肝之竅,耳為腎之竅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經過眼部附近,摩擦手少陽經部位發熱熨目,可促進眼部氣血流通,滋養肝目,達到明目效果。而耳與腎相關,按摩耳部能激發腎中精氣,《傷寒論》中也注重人體陽氣的保護,按摩耳部可激發陽氣,改善耳部氣血供應,預防耳聾耳鳴,體現了中醫通過經絡調理臟腑功能的養生理念。
原文:次又啄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復以左手從頭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聾。次又引兩鬢發舉之一七,則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抬上一七,令人血氣通,頭不白。
譯文:接著再次叩齒,吞咽口中津液三次,縮鼻閉氣,右手從頭頂上牽拉左耳,做十四次,再用左手從頭頂上牽拉右耳,做十四次為止,能使人延年益壽且耳朵不聾。接著向上提拉兩鬢的頭發七次,然后兩手抓著頭發向上,盡力向上抬舉七次,能使人氣血通暢,頭發不白。
解釋:《黃帝內經》認為“腎其華在發”,頭發的狀態與腎中精氣密切相關。通過叩齒、吞咽津液可補腎精,而牽拉耳部及頭發相關動作,能促進頭部氣血運行,腎中精氣充足,氣血通暢,則頭發得到滋養,不易變白。閉氣等動作也有助于調節人體氣機,增強體質,符合中醫氣血理論和養生保健思想,對延緩衰老有一定作用。
原文: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乾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夜欲臥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乾浴,辟風邪。
譯文:還有方法是摩擦雙手使發熱,用來摩擦面部,從上往下,可去除邪氣,使人面部有光彩。還有方法是摩擦雙手使發熱,摩擦全身,從上往下,叫做干浴,能使人抵御風寒、時行之氣引起的發熱、頭痛,各種疾病都能消除。晚上要睡覺時,經常用兩手摩擦身體,叫做干浴,可抵御風邪。
解釋:《黃帝內經》中提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正氣充足則能抵御外邪。摩擦雙手生熱后按摩面部和全身,可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衛氣功能,衛氣有保衛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通過干浴的方式,激發人體陽氣,增強身體抵抗力,符合中醫預防疾病的理念,無論是抵御外感邪氣還是改善身體內部氣血狀態都有積極意義。
原文:峻坐,以左手托頭,仰,右手向上盡勢托,以身并手振動三,右手托頭振動亦三,除人睡悶。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峻坐,兩手托褷,盡勢振動三,令人面有光澤生。
譯文:端正而坐,用左手托住頭部,仰頭,右手向上盡力托舉,身體和手一起振動三次,右手托頭時也同樣振動三次,可消除人睡醒后的煩悶。清晨太陽未出來之前,面向南端正而坐,兩手托住下巴,盡力振動三次,能使人面部產生光澤。
解釋: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運行與姿勢、動作相關。清晨是陽氣生發之時,面向南坐順應自然陽氣的升發。通過特定的托舉、振動動作,可促進頸部、肩部及頭部的氣血流通,消除因睡眠導致的氣血不暢。《黃帝內經》強調人體與自然的協調統一,這些動作在特定時間進行,有助于激發人體陽氣,改善面部氣色,使氣血更加通暢,符合中醫養生的時間節律和氣血運行理論。
原文:平旦起,未梳洗前,峻坐,以左手握右手于左褷上,前卻盡熱挼左褷三;又以右手握左手于右褷上,前卻挼右褷亦三;次又兩手向前,盡勢推三;次又叉兩手向胸前,以兩肘向前,盡勢三次;直引左臂,卷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勢,盡力為之,右手挽弓勢,亦然。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盡勢,右亦然;次卷兩手,向前筑各三七;次卷左手盡勢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療背膊臂肘勞氣。數為之,彌佳。
譯文:清晨起床,還沒梳洗之前,端正而坐,用左手握住右手放在左腋窩上,前后反復搓熱左腋窩三次;再用右手握住左手放在右腋窩上,前后搓熱右腋窩三次;接著兩手向前,盡力推三次;然后兩手在胸前交叉,兩肘向前,盡力做三次;伸直左臂,彎曲右臂,像拉一斛五斗的弓一樣,盡力去做,右手拉弓的姿勢也一樣。接著右手撐地,左手向上托天,盡力伸展,右邊也如此;接著兩手握拳,向前沖拳各二十一次;接著左手盡力向后背卷曲,握拳三次,右手也這樣做;可治療背部、肩部、手臂、肘部的勞損之氣。多做效果更好。
解釋:《黃帝內經》中記載“久坐傷肉,久行傷筋”,日常的勞作或久居不動易導致肢體氣血不暢,產生勞損。通過這些針對性的動作,活動肩、肘、腕、背等關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緊張,消散勞氣。這些動作從不同方向、角度對上肢及背部進行鍛煉,符合中醫經絡學說和氣血循環理論,有助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肢體的勞損狀態。
原文:平旦便轉訖,以一長拄杖策腋,垂左腳于床前,徐峻,盡勢掣左腳五七回,右亦如之,療腳氣疼悶,腰腎冷氣、冷痹及膝冷,并主之。日夕三掣,彌佳。勿大飽及忍小便,掣如不用拄杖,但遣所掣,腳不著地,手扶一物亦得。
譯文:清晨排便后,用一根長拄杖支撐在腋下,左腳垂在床前,慢慢用力,盡力牽拉左腳三十五回,右腳也同樣做,可治療腳氣引起的疼痛煩悶,腰腎的冷氣、冷痹以及膝蓋冷等病癥。早晚各牽拉三次,效果更好。不要吃得過飽以及強忍小便,牽拉時如果不用拄杖,只要讓被牽拉的腳不著地,手扶著一個東西也可以。
解釋:《黃帝內經》云“腎主腰腳”,腰腎與下肢的健康密切相關。通過牽拉下肢的動作,可促進下肢氣血運行,溫通經絡。對于腳氣、腰腎冷氣、冷痹及膝冷等病癥,多因寒濕之邪侵襲,氣血不暢所致。這些動作能激發陽氣,驅散寒濕,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緩解相關癥狀。同時,注意飲食和排尿習慣,避免影響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符合中醫整體調理和預防疾病的理念。
原文:晨夕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不白。梳訖,以鹽花及生麻油搓頭頂上,彌佳。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旦欲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隨有津液便咽之。訖,以水漱口,又更以鹽末揩齒,即含取微酢清漿半小合許,熟漱。取鹽湯吐洗兩目,訖,以冷水洗面,不得遣冷水入眼中。此法齒得堅凈,目明無淚,永無軿齒。平旦洗面時漱口訖,咽一兩咽冷水,令人心明凈,去胸臆中熱。
譯文:早晚梳頭達到一千次,能大大去除頭風,使人頭發不白。梳完頭后,用鹽花和生麻油在頭頂揉搓,更好。如果有神明膏揉搓,非常好。早晨要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次,有津液就咽下。完畢后,用水漱口,再用鹽末擦牙齒,然后含取半小合左右的微酸清漿,充分漱口。用鹽湯吐洗雙眼,完畢后,用冷水洗臉,不要讓冷水進入眼睛。這個方法能使牙齒堅固潔凈,眼睛明亮無淚,永遠不會有齟齬。清晨洗臉漱口后,咽一兩口冷水,能使人內心明凈,去除胸臆中的熱氣。
解釋:《黃帝內經》強調頭部經絡氣血的重要性,“諸陽之會,皆在于頭” ,梳頭可刺激頭部經絡穴位,促進氣血運行,驅散頭風,滋養頭發。叩齒、吞咽津液、用鹽末揩齒等方法,可固齒補腎,清潔口腔。鹽湯洗目、冷水洗臉等措施,能清熱明目,增強眼部和面部的抵抗力。咽冷水去胸臆中熱,符合中醫陰陽平衡理論,通過這些日常養生方法,從多個方面維護人體健康,體現了中醫養生保健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原文:
譙國華佗善養性,弟子廣陵吳普、彭城樊阿授術于佗。
譯文:
譙國的華佗擅長養生之術,他的弟子廣陵的吳普、彭城的樊阿向華佗學習養生之術。
解釋:從中醫傳承角度看,華佗作為著名的醫學家,其養生之術有獨特之處并得以傳承。《黃帝內經》中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理念,華佗的養生方法是對其的一種實踐和發展。這里介紹了華佗及其弟子的師承關系,為后文講述其養生術做鋪墊。操作方式上,主要是師徒之間的傳授學習。注意事項是在學習養生術時要找可靠的傳承者,確保所學方法的正確性。
原文:
佗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人身常搖動,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譯文:
華佗曾經對吳普說:人的身體需要適當的運動,但不應當過度勞累。人的身體經常活動,那么食物的營養就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血脈也會通暢,疾病就不會產生。就好像門的軸不會腐朽一樣(因為經常轉動)。
解釋:
此觀點與《黃帝內經》中“不妄作勞”相契合,強調適度運動的重要性。適度運動能促進脾胃運化,使谷氣得以消化吸收,轉化為氣血營養全身。同時,運動可促進血脈流通,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戶樞不朽”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經常運動對身體的益處。操作方式是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注意事項是運動要適度,避免過度疲勞,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
原文:
古之仙者,及漢時有道士君倩者,為導引之術,作猿經鵄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也。
譯文:
古代的仙人,以及漢朝時的道士君倩,施行導引的法術,做出像猿猴那樣攀援、像鵄鳥那樣回顧的動作,牽引、活動腰部和身體,活動各個關節,以此來追求延緩衰老。
解釋:
導引之術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黃帝內經》《千金方》等古籍中都有相關記載。通過特定的動作來活動關節、拉伸身體,調節氣血運行,達到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目的。猿經鵄顧等動作模仿動物的姿態,是對自然界生物的觀察和借鑒。操作方式是學習并正確做出這些導引動作。注意事項是動作要規范,避免因錯誤動作導致身體損傷,初次練習時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原文:
吾有一術,名曰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導引。
譯文:
我(華佗)有一種養生的方法,叫做五禽戲:第一是模仿虎的動作,第二是模仿鹿的動作,第三是模仿熊的動作,第四是模仿猿的動作,第五是模仿鳥的動作;(練習五禽戲)也可以用來消除疾病,同時對四肢的活動有益,適合經常作為導引之法來練習。
解釋:
五禽戲是華佗根據中醫理論和對動物的觀察創造的養生方法。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通過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可以調節人體的五臟六腑。虎戲對應肝,鹿戲對應腎,熊戲對應脾,猿戲對應心,鳥戲對應肺。通過練習五禽戲,可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體質,預防和治療疾病。操作方式是學習并堅持練習五禽戲的各個動作。注意事項是練習前要做好熱身,練習過程中注意動作的連貫性和協調性,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練習強度。
原文:
體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戲,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體輕便,腹中思食。
譯文: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起來做一種模仿動物的五禽戲動作,等到微微出汗就停止,然后用粉涂抹身體,這樣身體就會感到輕便,肚子里也會有想吃東西的欲望。
解釋:
這是五禽戲在身體不適時的應用方法。當身體有輕微不適時,通過練習五禽戲促進氣血運行,微微出汗可使邪氣外出。用粉涂身可能是為了保持皮膚干爽,防止汗液對皮膚的刺激。從中醫角度看,這是通過調節身體的氣血和汗液排泄來改善身體狀況。操作方式是在身體不適時選擇一種五禽戲動作練習,達到微汗后停止并涂粉。注意事項是出汗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風著涼,涂粉要選擇合適的材料,避免過敏等情況。
原文:
吳普行之,年九十余歲,耳目聰明,牙齒堅完,吃食如少壯也。
譯文:
吳普練習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的時候,耳朵聽力好、眼睛視力好,牙齒堅固完整,吃東西就像年輕人一樣。
解釋:
通過吳普的例子,說明了五禽戲的養生效果顯著。長期堅持練習五禽戲,能夠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使五官和消化系統等功能良好。這也證明了華佗所創五禽戲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操作方式就是像吳普一樣堅持練習五禽戲。注意事項是要長期堅持,不能半途而廢,同時結合合理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原文:
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
譯文:
模仿虎的動作的方法是,四肢著地,向前跳躍三次,向后跳躍兩次,盡量伸展腰部,突然向后仰并抬頭看天,然后再返回四肢著地爬行,向前、向后各做七次。
解釋:
虎戲通過模仿老虎的動作,可激發人體的肝氣,增強肝臟的功能。四肢距地、跳躍、伸展腰部等動作能活動肢體關節,促進氣血流通。從中醫經絡學來看,這些動作可刺激肝經等經絡。操作方式是準確做出虎戲的各個動作,注意動作的力度和節奏。注意事項是動作要協調,避免因用力過猛導致扭傷等情況,有腰部疾病等問題的人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動作幅度。
原文:
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亦三亦二也。
譯文:
模仿鹿的動作的方法是,四肢著地,伸長脖子向后看,向左看三次,向右看兩次,左右伸腳,伸縮的動作也是向左三次、向右兩次。
解釋:
鹿戲對應腎,通過引項反顧和伸腳等動作,可鍛煉腰部和腎臟,增強腎的功能。同時,這些動作能活動頸部、腰部和腿部的關節,促進氣血運行。操作方式是按照要求完成鹿戲的動作。注意事項是動作要緩慢,避免突然扭轉頸部等造成損傷,有頸椎、腰椎疾病的人要謹慎操作。
原文:
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譯文:
模仿熊的動作的方法是,仰臥在地上,用兩只手抱住膝蓋下方,抬起頭,向左傾斜身體觸地七次,向右也傾斜觸地七次,然后蹲下,用手向左、向右分別托地。
解釋:
熊戲對應脾,通過抱膝舉頭、左右傾斜和托地等動作,可按摩腹部,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同時,這些動作能活動腰部、腹部和手臂的關節。操作方式是準確完成熊戲的動作。注意事項是動作要平穩,避免因傾斜過度導致摔倒,有腹部疾病等問題的人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動作。
原文:
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
譯文:
模仿猿的動作的方法是,攀住物體讓自己懸掛起來,伸縮身體,上下各做七次,用腳勾住物體讓自己懸掛起來,向左、向右各做七次,用手像鉤子一樣倒掛站立,按揉頭部各做七次。
解釋:
猿戲對應心,通過攀物自懸、伸縮身體等動作,可鍛煉心臟的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到上肢和頭部。同時,這些動作能活動關節,增強身體的靈活性。操作方式是正確做出猿戲的動作。注意事項是懸掛時要確保物體的牢固性,避免發生危險,有心臟病等問題的人要在醫生指導下練習。
原文:
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
譯文:
模仿鳥的動作的方法是,雙手向上伸展站立,抬起一只腳,伸展兩只手臂,揚起眉毛并用力,向右做十四次,然后坐下伸直腳,用手握住腳腕,各做七次,收縮和伸展兩只手臂各做七次。
解釋:
鳥戲對應肺,通過雙立手、伸臂等動作,可擴張肺部,增強肺的功能,促進呼吸。同時,這些動作能活動四肢和頸部的關節。操作方式是按照要求完成鳥戲的動作。注意事項是動作要舒展,避免憋氣,有肺部疾病等問題的人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動作幅度和呼吸。
原文:
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譯文:
五禽戲的練習方法,根據自己的體力來進行,以出汗為限度,出汗后用粉涂抹身體,有助于消化食物,能消除各種疾病,能夠堅持練習的人,必定可以延年益壽。
解釋:
再次強調了五禽戲的練習原則,即根據個人體力進行,以出汗為度,這符合中醫適度養生的理念。出汗后涂粉可保持身體干爽,促進消化。長期堅持練習能預防和治療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操作方式是按照這些原則進行五禽戲的練習。注意事項是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況調整練習強度,避免過度疲勞和出汗過多導致虛脫等情況。
原文:
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兩手相叉,伸臂股,導引諸脈,勝于湯藥。
譯文:
又有一種方法:安穩地坐著,在吃飯前進行自我按摩,用兩只手相互交叉,伸展手臂和大腿,以此來導引身體的各個經脈,(這種方法的效果)勝過吃藥。
解釋:
這是一種簡單的自我按摩和導引方法,在飯前進行可促進氣血運行,調節經脈。從中醫角度看,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通過按摩和伸展可疏通經絡,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操作方式是按要求在飯前安坐并進行自我按摩和伸展。注意事項是按摩力度適中,伸展動作要緩慢,避免過度用力。
原文:
正坐,仰天呼出,飲食醉飽之氣立消。夏天為之,令人涼矣。
譯文:
端正地坐著,仰起頭向上呼氣,飲食過飽或醉酒后的不適之氣能立刻消除。在夏天這樣做,會讓人感到涼爽。
解釋:這種呼氣的方法可調節呼吸,促進體內濁氣的排出,緩解飲食過飽或醉酒后的不適。在夏天,通過這種呼氣方法可調節體內的熱氣,讓人感到涼爽。操作方式是正坐后仰頭呼氣。注意事項是呼氣時要緩慢均勻,避免過度換氣導致頭暈等不適,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要謹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