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 尼薩是安息帝國第一個首都,為安息帝國開創者阿爾薩息一世所建。
? 古城坐落在一個不規則的五邊形山丘上,占地14公頃,城內建有南、北兩大建筑群。尼薩古城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尼薩古城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商業和交通樞紐,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尼薩古城城中一隅(網絡圖)
土庫曼斯坦的秋天,碧空如洗,云淡風輕。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秋景引閑步,山游不知?!薄>寐勀崴_古城盛名,遂動身前去探訪這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遺址。
尼薩是安息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奴隸制帝國,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帝國”)第一個首都,為安息帝國開創者阿爾薩息一世所建。古城位于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市西北18公里處,科佩特山麓上,距離土伊(朗)邊界約30公里。從阿市出發向西北驅車約30分鐘,便抵古城保護區。
尼薩古城坐落在一個不規則的五邊形山丘上,是座土木結構的城堡,曾是安息帝國王室的皇宮。占地14公頃,城墻最高達20米,最寬達8米,墻體為夯筑和土坯砌壘,周圍建有43個用來防御外敵的矩形塔臺。城內建有南、北兩大建筑群,北建筑群是皇室的酒庫和珠寶庫,南建筑群是國王及貴族的居住區域。
歷經2000多年滄桑巨變,飽受同波斯、蒙古、沙俄等帝國戰亂之苦,遭受1948年阿什哈巴德10級大地震重創,古城城體已被嚴重破壞,只剩殘垣斷壁。后來土庫曼斯坦政府對古城進行過修復,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尼薩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展出的尼薩古城復原模型(來源:土庫曼斯坦國家博物館)
漫步尼薩古城,思緒不禁飛回2000多年前安息帝國那段崢嶸歲月。公元前3世紀,西亞伊朗高原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今土庫曼斯坦、伊朗等部分地區)處于塞琉古帝國的統治之下。約公元前247年,塞琉古帝國內部發生叛亂,帕尼部落的酋長阿爾薩息趁機率部獨立并向外擴張,建立阿爾薩息王朝。中國的漢朝取阿爾薩息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稱之為安息帝國。
公元前1世紀中葉,安息帝國勵精圖治,不斷強盛,轄內共有大小500余座城市,與漢帝國、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并稱亞歐四大強國。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首都所在地由尼薩遷至今伊拉克境內。公元3世紀,受內部爭斗及長期與羅馬帝國戰爭所累,安息帝國日漸衰落,最終于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王朝取代,尼薩古城也隨之沒落。
尼薩古城內多種文明符號交相輝映,是波斯文明和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巧妙融合。安息帝國統治者早期崇尚希臘文化,使用希臘語言和藝術,但后來隨著民族意識增強,開始倡導波斯文化。上世紀,考古學家從尼薩古城挖掘出神殿、陵墓、宮殿等建筑物遺跡,以及來通杯(角狀酒杯)、大理石雕像、銀制品和石制品等大量工藝品,無不體現著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其中以“尼薩來通杯”最為有名。該角杯由象骨雕成,杯體垂直,杯口為“飛檐形”,杯體雕有希臘神邸圖案,其題材是希臘的,但又融入了東方藝術風格,是尼薩古城東西方文明融合的代表作。
▲
▲尼薩古城出土的安息將軍頭像及來通杯。(來源:土庫曼斯坦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