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環境下行,信貸投向重點領域包括“熱愛人民”——民生需求與消費方面。其中教育需求為剛需,擁有弱周期性、穩定現金流等優勢,加之我國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利好,教育行業作為一個新的投資點,受到投資人的更多關注,當前幼兒學前教育并購加劇就可見一斑。
筆者認為教育行業中的民辦學校授信,也將是銀行授信的一個新熱點。當然,對于這個“新事物”,想說“愛”它,不容易,筆者參考前輩和同仁們的經驗總結,并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分析,供參考:
一、(上篇)新《民促法》淺析
自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簡稱“民促法”)發布以來,民辦教育事業快速有序發展進入繁榮時期。2016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簡稱“新《民促法》”),新《民促法》將于2017年9月開始施行。新民促法的頒布,將民辦學校按照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進行分類管理,為民辦教育的資本運作帶來了更大的空間。
新促民法修訂的核心點在于承認民辦教育的營利性。修改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修改后,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因此須關注新《民促法》實施后,民辦學校重新選擇的登記類別對學校未來經營狀況的影響。具體來說,營利性民辦學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分類登記制度。民辦學校將按照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進行登記,民辦學校主體資格得以明確。存量民辦學校需要選擇類別進行登記。該規定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以及產權歸屬問題。根據溫州的試點經驗,未來營利性民辦學校很可能由工商部門負責登記,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很有可能繼續由民政部門負責登記。具體登記機關及流程,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義務教育準入政策。營利性民辦學校不得實施義務教育。也就是說營利性民辦學校不得實施小學、初中階段教育。民辦學校中僅有非盈利性民辦學校可從事義務教育。存量民辦學校如上所述,將面臨重新選擇及登記,經營實力與履約能力將可能發生變化。
(三)收費定價方式。民辦學校收取的費用應當主要用于教育教學活動、改善辦學條件和保障教職工待遇,收取費用的項目和標準根據辦學成本、市場需求等因素確定,向社會公示,并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的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而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節,由學校自主決定。
(四)差別化扶植政策。民辦學校可以享受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采取的購買服務、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和出租、轉讓閑置的國有資產等措施予以的扶持;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還可以享受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扶持措施,并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用地方面,對于新建、擴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與公辦學校同等原則,以劃撥等方式給予用地優惠;對于新建、擴建營利性民辦學校,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規定供給土地。
(五)收益回報方式不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得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辦學結余全部用于辦學。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辦學結余依照公司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
(六)清算程序不同。 民辦學校終止時,按順序清償債務,應退受教育者學費、雜費和其他費用;應發教職工的工資及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清償上述債務后的剩余財產可繼續用于其他非營利性學校辦學;營利性民辦學校清償上述債務后的剩余財產,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處理。民辦學校債務清償順位對質權人保護相對較弱,銀行債權的清償順序位于應退還學生費用、應支付教職工費用之后的第三位。
二、(中篇)民辦學校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國家政策。國家政策對整個行業起著絕對指導作用,總體來說,國家對民辦學校還是向支持和開放的趨勢轉變。如新《民促法》出臺,明確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對盈利的渴望是天生的,這更利于資本運作,但若登記為營利性學校,則不能開辦義務教育(小學與初中)。對于非義務教育(如幼兒園、高中),國家中短期內不會、財政亦暫不允許投入太多資源,因此政策特別鼓勵社會資本去開辦幼兒園、高中,所以從中短期角度來看,教育政策相對還是很穩定。再加上全面放開“二胎”,生源增多,政策紅利不斷。
(二)當地教育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為應對“二胎”、大班額等政策帶來的人口增長,須多建校舍、分散生源,該壓力傳導到地方政府,而財政資源有限,地方政府引入社會力量、社會資金辦學是個很好的辦法。同時,政府對于民辦教育的支持不僅表現在土地、規劃、交通、周邊基礎設施等方面,而且表現在專項獎金、稅收、購買服務等多樣化的扶持方面。另,對從業人員的政策支持,如有些地方在民辦學校工作的優秀老師可保留公職,優秀教育人才既有機會保留“鐵飯碗”,又有機會獲取高薪,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三)城市經濟水平和城市人口構成。學校的發展主要由學雜費進行支撐,民辦學校學費的收費水平主要受當地經濟水平、市場競爭的制約。城市流動人口、外來人口越多,同期出生率越高,對教育資源的爭奪就越激烈,公共教育資源未能滿足需求,直接推動了民辦學校的蓬勃發展。如制造名城廣東東莞,據目前官方公布,2010年東莞市常住人口822萬,其中非莞藉約630萬,即10個東莞人中,有7個以上是來自其他地方的,該部分外來人員帶來的隨遷子女、新生兒出生,帶動了當地民辦學校發展,當地民辦學校學校數量和學生數量均已超過公辦學校。
(四)招生人數。學費收入是民辦學校主要收入來源,學校的招生人數決定了未來的現金流入。一個區域出生率、學校升學率直接影響到未來學校的招生率。
(五)教育質量和品牌。家長一般都很看重學校的過往,而教育是中期投資,至少3-5年,才能充分整合過往升學率、口碑等因素,因為對于新開立學校,新生入學至少3年后才有升學考試。同時,股東實力雄厚,教育資源優質,品牌、運營模式成功,復制到異地后成功率也高得多。甚至名字也很重要,四川某高校,原來生源較少,后名字改為西南某某學院,外地學生認為是該高校為重點學校,踴躍報名、生源有保障。
三、(下篇)民辦學校授信的關注點及建議
民辦學校授信,除考慮其主體的特殊性外,一般學校自身經營情況不錯、現金流較為充足,但須做好授信用途方案設計、資金監管,更愁的是擔保條件——學校不能作保證人、教學設施不能抵押等,同時須警惕集團多元化投資,真心說“愛”你,不容易:
(一)主體資格審查。
鑒于民辦學校主體的特殊性,加強對民辦學校主體資格的審查,可查看《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長遠來說,優先選擇營利性民辦學校作為授信對象。同時,對于存量客戶,若選擇登記為營利性,須關注新《民促法》實施后,其如何解決學校轉型、營業成本增加、稅收優惠減少、合理收費定價以及未來市場認可等多項問題。部分地方如河南、河北、山東,政府會與學校簽訂辦學合同,該類合同主要規定學校的經營年限、配給公辦教室比例、學生補貼等條款,亦可作佐證。
(二)招生人數與收費核查。
學校的收入主要由學費、政府補貼、住宿費、餐費、接送費等構成,其中學費占比相對最大,學費收費標準可查看發改委/當地教育部門批復核準的《收費標準》,廣東地區一般可每三年申請上調不超過原收費的30%幅度。學生人數是本源,可查看當地教育局《辦學核準批復》與學校學生名冊、相應的教職工人數名單,學費收取交易流水,以及政府機構的政府補貼金額(按學生人數*不同等級每名學生補貼金額),類似于高速公路一樣,車流量一查,收入就能對比核實。
(三)資金方案設計。
現行較多的品種為一是流動資金貸款,用途為購買教學設備等;二是中長期貸款,校舍固定資產建設、購買教學設備,期限多為三年期。也可根據學校情況,嘗試敘做融資租賃,但涉及學校資產,不能抵押。設計方案時,可限定學雜費經我行賬戶歸集,且達到一定標準,日均留存當期利息本金等等方向考慮,重點關注批復后的資金使用去向。實操中,亦有貸款用途是置換股東投入的,而當時股東借款是用于學校建設投入,對此,須提供借款協議、相應交易流水等,同時,關注股東置換款的最終用途,若用于新的學校建設,要求提供新學校教育局批復、總投資、投入資金構成、具體建設進度,增加按新學校建設進度分次提款。近年來,產業基金、股權融資等新型融資模式逐步創設并發展,教育、醫療、旅游等行業由于其擁有現金流的可預見性、風險可控性、弱經濟周期性等特點將為該類型授信(股權投資)提供了很好的退出機制與退出方式,教育將成為這些新型授信模式的重點投入方向。可以預見的是,在新民促法放開營利性教育機構準入、建立、發展的政策推動下,一大批市場化教育產業基金、專業化教育投資機構將逐步崛起,提供產投融相結合的服務模式,為教育產業發展提供資本支持。銀行可利用自身負債成本較低、分支機構較多等優勢,積極研究教育行業投融資發展新模式、新方向,為業務發展贏得先機。
因學校一般是每年2次收費,可設定還款頻率為半年且限定時間為3、9月。同時,要求在授信期間,不得變更學校舉辦人。
(四)擔保措施補充。
新《民促法》仍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根據《擔保法》第九條有關規定民辦學校不能做保證人,根據《物權法》第148條規定教育設施不得抵押。而學費質押對于債務清償順位對質權人保護相對較弱,銀行債權的清償順序位于應退還學生費用、應支付教職工費用之后的第三位。
目前現行做法,主要是控制現有學校的收入現金流,即學校學雜費應收賬款質押,在授信行開立唯一學雜費專戶和政府補貼專戶,學雜費、財政補貼等均通過專戶進行回籠,另可要求不開辦網銀,大額轉出須經授信行同意。同時,要求實際控制人、全體股東夫婦及關聯公司等提供有效的保證、抵質押擔保,當然,擬抵質押物須位于學校校區之外。
(五)集團多元化投資警惕。
民辦學校比較大的風險是多元化投資沖動,過往教訓,學校本身經營較好,但受集團投資其他項目失敗拖累,現金流變得非常緊張的,不在少數。對此,須核查集團主要業務板塊、整體現金流構成,中近期主要投資計劃及對資金的占用,集團主要資產及已抵質押情況,綜合分析集團整體銀行負債(包括但不限于總授信金額,近幾年具體授信銀行、金額變化與原因),謹防傳導風險,以及警惕做了“接盤俠”,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