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生活方式改變、吸煙、環境污染等原因,肺癌在我國已成為一種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近年來,肺癌疾病譜發生了明顯變化,發病人群中女性發病率居高不下,同時非吸煙人群肺癌發病率也在走高。
“手術、放化療雖是最常見治療癌癥的方法,但中醫藥在治療癌癥中有其明顯的優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王沛介紹,中醫藥治療腫瘤在整體調理、減輕癥狀和體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預防腫瘤復發、抑制或延緩腫瘤生長、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存期等方面有著現代醫學所無法替代的優勢。
以肺癌來說,王沛介紹,肺癌治療及術后防復發、轉移,其機制在于兩個方面。
一是肺陰不足,肺氣虛。肺為嬌臟,為華蓋,朝百脈,喜潤而惡燥,主輸布精微至四肢百骸,主衛外。六氣太過、五志過極皆可化火灼陰,損傷肺陰,肺陰不足則肺氣虛,肺氣虛則精微不布,痰濁內生,脈絡壅滯,聚而成積。
二是痰毒流竄。肺癌毒以痰毒為主,可夾瘀、夾熱、夾濕等,《丹溪心法》中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塊物者,多屬痰癥。”臨床上,癌毒為塊,早中期多無紅腫熱痛,癌毒轉移可廣泛播散至肝、腦、鎖骨上淋巴結、骨、腎上腺、皮下等,這也與痰邪為患的特點相符。
“故而,在肺癌治療及術后防復發、轉移方面,應以養陰益氣、化痰解毒為原則。”王沛介紹,扶正重在補肺陰,兼以補肺氣,養陰藥用沙參、天冬、麥冬,同時配合五味子。五味子既斂肺止咳又益氣生津,氣陰雙補;同時沙參、麥冬、五味子配合取生脈飲之意,對心臟亦有益處。心肺同居上焦,肺病日久必損及心,子病及母是也,要未病先防。而對有心臟癥狀的要視情況加用葛根、丹參,或炙甘草湯等。
49歲的男性王某,前幾年確診為左上肺腺癌,于某知名三甲綜合醫院手術,術后行化療6個周期。準備繼續放療時,聽病友介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醫院尋求中醫治療。該患者的特點是伴有明顯的脾虛濕盛表現,其濕邪早期時多化熱,表現為濕熱內蘊,口臭、舌苔黃膩等,后期多化寒,表現為寒濕內盛。而靶向服藥后,出現了常見的傷陰表現。
“痰濕凝聚、痰濕流竄也是肺癌復發轉移的主要病機之一,故防復發原則之一是健脾化痰,使痰濕不聚,肺絡通暢,可用二陳湯、三子養親湯或苓甘五味姜辛湯等健脾化痰,使痰濕不聚,肺絡通暢。其中,半夏選用生半夏,既化痰又抗腫瘤,還可用僵蠶化痰通絡,生薏仁、豬苓、茯苓健脾利濕,藿香、佩蘭、豆蔻芳香化濁。”王沛介紹,對肺癌患者要兼顧補脾腎,視患者情況而定以補脾為主,或是以補腎為主,即使患者脾腎虛癥狀不明顯時,也應適當健脾補腎,增強患者的體質,扶正祛邪。肺癌患者可用二陳湯、三子養親湯或苓甘五味姜辛湯等。
(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