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寶兵刃,攝影亦江湖,大家好我是大石。
歡迎來到這期的《攝影兵器譜》。本期與大家分享一枚鏡頭:適馬14-24mm F2.8 DG DN Art。相對應會介紹到的兵器是——魯智深的武器水磨禪杖。
提到適馬的14-24mmF2.8ART,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那款適馬著名的單反鏡頭,那個畫質(zhì)讓人稱奇,重量、體積也同樣讓人稱奇的ART鏡頭,可以說是讓人又愛又恨了。
但是此14-24ART非彼14-24ART,今天聊的14-24ART是適馬最近沒多久才發(fā)布的,且專為微單設計的大三元廣角鏡頭14-24mm F2.8 DG DN Art。(鏡頭名稱里的DN就是微單鏡頭的意思)
前一代的14-24ART是單反鏡頭,優(yōu)點是畫質(zhì)好,缺點是體積大鏡頭沉,而這次發(fā)布的微單版14-24ART,就專門針對鏡頭的體積及重量進行了優(yōu)化,單反版的14-24ART,鏡頭尺寸是96.4mmx135.1mm,重量足有1,150g,而新出的微單版14-24ART,鏡頭尺寸是85mm×131mm,重量也只有795g,可以說是終于擺脫了健身器材之名,與微單放在一起也并不顯得過于頭重腳輕。
體積縮小了重量減少了,那么畫質(zhì)會不會變差了呢?針對畫質(zhì)我們蜂鳥網(wǎng)特意做了銳度的測試我們來看看測試結(jié)果
F8作為最佳光圈無論是中心還是邊緣銳度都非常好,從F4光圈開始就基本保持了較好的銳度水平,最大光圈的F2.8雖然中心與邊緣差的有點多,但是畫質(zhì)也比我用過的很多大三元廣角畫質(zhì)要好不少了,可以說是基本繼承了單反版14-24ART的畫質(zhì)水平。
而最神奇的是這次的微單版14-24ART的鏡頭結(jié)構(gòu)為13組18片,而單反版的14-24ART的鏡頭結(jié)構(gòu)為11組17片,也就是說鏡片數(shù)量增加了,畫質(zhì)沒變?nèi)酰亓繀s變得更輕了。看來適馬在鏡頭的研發(fā)方面一直在不懈的努力著。
而我是把這枚鏡頭比喻為魯智深的水磨禪杖。大家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禪杖,可以簡單與大家聊一聊。禪杖是僧人專用的武器,有人會問了:“僧人不是不殺生嗎?為什么還會有武器呢?”但是僧人也是人呀,也需要防身,甚至云游四方時也會遇到強盜,所以有武器很正常,例如僧人也會用刀,只不過用的是專門的刀叫戒刀。
戒刀的特征就是刀身上有鋼環(huán)舞動起來“嘩唥”直響,這種刀在揮砍的時候可以提醒對手“我的刀來了”,做到盡量不殺的思想,而禪杖也是如此,仗頭上也有鋼環(huán),舞動起來也是有響聲的。至于魯智深的水磨禪杖,除了有鋼環(huán)之外,整個形狀一面是月牙形,而另一面則是鏟形,因為這種外形所以這種兵器也被稱為月牙鏟。而有一頭是鏟形的原因是在古時候,僧人四處游歷難免在什么地方就會遇到死尸,而僧人慈悲不忍看其暴尸荒野就會用禪杖鏟土挖坑將其下葬。
而我將適馬的新14-24ART鏡頭形容為魯智深的水磨禪杖的原因就是:魯智深最初打造兵器的時候在鐵匠鋪定做禪杖是100斤。鐵匠告訴他,《三國演義》中的關(guān)羽使用的大刀才81斤,魯智深便叫鐵匠也給他打一根一樣重的。鐵匠勸他說,這樣重,又大又笨不好使。最終魯智深才讓步,同意打一根62斤的鐵禪杖。
魯智深不知道重的禪杖威力大嗎?他肯定知道,但是為了能靈活使用他決定了平衡重量與威力。就像適馬新的14-24ART,根據(jù)用戶的需求去改變光學結(jié)構(gòu),去減少鏡頭的重量與體積,根據(jù)實際的情況不停地修正,改進,這才是匠人精神。也才能讓大家見到這樣一枚畫質(zhì)又好,重量又適中的14-24mmF2.8鏡頭。
好,本期的攝影兵器譜就到這里。
大家還想聽什么兵器,什么鏡頭呢?歡迎在留言區(qū)跟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