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學直接關系到方劑的療效。藥物劑量不足,效果不佳,會貽誤患者。劑量過大,輕的可以產生副作用,重的可以出現危險,所以,藥物劑量決不容忽視,根據原則確定藥量到底用多少。《神農本草經》中有云:“若用毒藥治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倍之,取去為度'。就是說,毒藥當以小劑量起用,病、證緩解就馬上停藥,如果無效,就加倍用之,再無效,可以十倍用之,什么時候吃、什么時候停止,都應當有度。毒藥都應是達到目的,中病即止。除此之外,藥物的用量還應根據病的輕重緩解、病人的體質強弱,病情輕的用量要少,病重的用量要大,病急的用量要大,久病的或者體衰弱的就應適當的用量少,孕婦用藥應當減量。
中藥的劑量大有兩個含義:第一個是方劑中的個別藥物用量大,第二個是實際服用的量大。我還得加第三個概念,就是方中普遍都比較重的,這是藥劑量含義的三個方面。一般來說,用量大的一般是治主病、主證的君藥;使藥用量也比較大。這不是草藥煎服一杯半還是一杯的問題,而是實際服藥的量。后面我講病例的時候再講什么時候不是君藥,也用量較大。
比如桂枝湯,辛溫解表的,而桂枝加芍藥湯,它們的方子是一樣的,倍加芍藥之后,不但能辛溫解表,還能止腹痛。所以一個藥的加量,一個可能就是把整個主癥給變了,一個可能就兼治了別的癥狀。由此可見,正確掌握藥物劑量的重要性。
方劑的實際服用量也直接影響到方劑的使用效果。我有時候在治一個病的兼證的時候,發現它跟這個病的病因有關,但它又不是主證,可是癥狀又很明顯。我是搞腎病的,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腎病學術帶頭人。我治腎病用類方,治腎八法,我都用地龜湯來變化,但是遇到患者腫得厲害的時候,雖然君藥熟地我會用到30、40g,茯苓用到80、150g,用量大。對于重病來說,比如利尿藥,不必加四個或者五個的,那樣的作用倒緩,辨證之后認準了一個藥或者兩個藥,用量別大,取得的效果就會非常好。從方劑來講,藥味少,藥量大,作用就好,作用就比較及時。方子大,藥就比較亂,就沒有藥味少、用量人的效果好,但是它比較平穩,不易出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所以說大方劑和小方劑也是有區別的。所以藥物劑量含義的三方面,都得注意,絕對不可忽視。
既然提到了劑量,就要研究一下古代的度量衡,過去文獻上都是幾兩,后來又是幾錢,現在是克。這個不得不認識,但不是我今天講的主要內容,我只是根據古代的和今天的度量衡,講一下我認為合適的,同時也是咱們中醫界比較多的人認同的度量衡。從文獻上而不是實際上講,劑量古大今小,古代的用量大,現代的用量小。所以看古文獻,不能人家用一兩你也用一兩,而是要研究一下度量衡,不能照搬。比如明、清時期,主要是明代的,李時珍認為“古之一兩,今之一錢'。同樣是明代的,在他之前的張景岳就認為“今之六錢,古方一兩”
之所以提出這兩個,是因為特別是在高等院校,從老師到學生都是注重經方的,也就是《傷寒雜病論》中傷寒雜病這一塊,而且就社會上中醫學界來講,用經方的人也不在少數。明朝以前的沒有,我所舉的例子就是明朝,距漢代有近千年,所以還是更接近漢代的度量衡。最早的有王莽,他認為度量衡是:一兩等于四錢八分,按現在的克數來說相當于15·3g;一升等于現代的200m1。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我們現在也是吃湯藥的,他的一升就相當于現在的200mL給孕婦用藥,藥量要相對的小,否則可能會引起流產。中藥對孕婦可分為禁用和慎用兩項,禁用即一般的都不能用,比如有毒性的藥和破血的藥,紅花、大戟、牽牛;活血的三棱、莪術;利水的水蛭、虻蟲;芳香的麝香,這些一般都要禁用的。但是什么都沒有絕對,當病人非常急的時候非得用這個藥,也可以用,那就得看大夫的水平了。慎用藥,如桃仁、紅花、附子、肉桂、半夏、冬葵子、車前子,還有許多利尿藥也是可能引起流產的。什么事情都是有例外的,比如半夏,它是慎用藥,但是半夏在治療孕婦病是最常見的,孕婦的第一大癥就是懷孕后的惡心嘔吐,用半夏治療妊娠嘔吐往往效果很好而且沒有流產之弊,所以我也很常用。就像《內經》所說的:“有故無隕,亦無隕也',說白了就是有邪無弊。后面我會講到我使用蟲類藥和毒性藥。我剛才講到《神農本草經》說“不去,十倍之',不傷身體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邪無弊,癥狀好了,邪去了,馬上就停止。前年,同仁堂有些連鎖店可能進藥不規范,媒體給同仁堂曝光說中成藥有些毒性太大,特別是朱砂超標。同仁堂就此舉辦了一個正確使用毒品藥物的必要性的講座,是讓我講的課,同仁堂所有的連鎖店以及大公司以及海外的連鎖店的人都聚集到一起了,我那次講的方子舉例的藥,就是有邪無弊,無邪才損臟,所以這一方面就要憑你的經驗和功底了。
還有黃連,苦寒藥往往有一定的瀉下作用。苦寒藥里唯有黃連是堅腸胃的,它對胃腸不但沒有瀉下作用,還有強脾胃的作用。我有一次給一個患者開方子,黃連才用了9go他去外面聽大名人說這方子開得挺好,就是黃連太傷脾胃了。我當時就跟他說:“你這大夫不是特別有名、水平高,而是水平比較差的,黃連是厚腸胃的,怎么會損腸胃呢?你知不知道黃連素?黃連素就是治瀉的,它怎么會損腸胃,而致腹瀉呢?”任何藥都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大家在學習中醫的時候,除了要熟悉它的主治,還要看多數的文獻,歷史前沿的文獻對藥物有不同的評價,對藥物治療的范圍也有不同的記載。我很快就會出一本中藥書,內容除了各味藥、蟲蟻藥的特點、相同藥物的對照,還有不同的中藥隨著不同的方法進行炮制后功能療效的不同改善,特別是同類藥有什么區別。比如桃仁、紅花可以一起用,那么什么時候用紅花?什么時候用桃仁?桃仁、紅花這兩個藥小量都能活血,大量的時候就是破血藥,但是紅花是活全身之血,桃仁是活局部之血。大黃廑蟲丸干血癆,如病位在胞宮,用桃仁而不用紅花,這些在我的書中都有對比。再如廣郁金、川郁金,大家都知道郁金是氣中之血藥,那么廣郁金和川郁金又有什么區別呢?我只是在這里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對藥物應該正確使用。
再有一個問題,藥物的實用量喝多少合適?怎么才能煎到合用量?從文獻規定,一般的藥加水要加到熬好了的藥的五六倍。如果是補藥,殼類藥、根莖、礦物石的藥,要七八倍的水,感冒類的,用四五倍水,但是不知道他用什么鍋煎煮,所以也不好說。我一般都跟人解釋,你自己熬藥,我不知道你加多少水,也不知道火大火小,總之一服藥煎兩煎,合起來最多不要超過400m1,就是我剛才講的劑量的兩合,每次200ml。
我開藥,一般都要求患者自己煎藥,煎藥的方法,這些方面也不是完全固定的,比如治泌尿系感染,我過去有一個清腎丸,現在做成了醫院內部制劑,治尿頻、尿熱、尿痛,下焦濕熱。我的衡量在于患者一天一夜有多少次排便,有三個等次:幾次,十幾次,二十幾次。如果是十五次以上的,我讓他一天吃三次,晚上睡覺前吃一次,早晨起床后吃一次,中午兩點以后吃一次,等到尿一天一夜少于十次的時候再改成一天兩次。我的藥并不變,藥量也比較大,就讓他多熬點兒分三次吃,往往就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用三石湯治療發燒,效果特別好。我是2003年北京和國家防治“非典'的專家。在北京我用了三石湯治療發燒效果很好,好多單位都使用了。2004年北京有7例“非典'的患者在地壇醫院住院。那時候是頭一年吳儀總理在中南海召集我們去開會,我當時是北京主要匯報人。那時候,吳儀總理提出來能不能個體治療,不必都用一個方子治療,那7例患者都是個體化治療的。有一個發高燒的病人,是一個大學生,燒得厲害,體溫經常是41℃以上,他還不相信中藥,我得給他做工作。一開始吃的時候效果不好,我就讓他每隔20分鐘吃40m1,藥就一直那么煎著。我們當時是兩三天去看一次,當我第二次去的時候,他的體溫就正常了。關鍵就是讓患者頻服。
下面我講一下關于藥物劑量的概念和一些注意事項,正確使用藥物劑量5,中藥不傳之秘在于用量、的依據,這里面我一共列了12條·
1·因氣候、地理、性別、體質制宜;
2·熟悉歷代度量衡及藥量度量衡的演變;
3·根據藥物的質量(產地、野生栽培、代用品);
4·根據藥物的毒性;
5·根據臨床的主病主證;
6·根據藥物的使用目的;
7·根據辨證論治的精確;
8·根據藥物的配伍反佐;
9·根據藥物的煎煮時間;
10·根據藥物的前者工具;
11·根據歷代前賢用藥的體會和相關文獻;
12·根據自己的用藥經驗和臨床體會。
第一個和第二個其實剛才我已經講過了。另外就是藥物的產地,中藥很注意道地產品,它的效果就是要好,如果這個藥你沒用道地的,那么量就要適當增大一點。治主病、治主癥用量必須要大,因為那是病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可迎刃而解。所以治主病、治主癥的是君藥,方子中的君藥必須得用量大。當然,這些方面都需要辨證精確,學中醫最難的就是學辨證。另外,過去80%的藥材都是野生藥,現在的藥材90%以上都是栽培藥,栽培藥的效果肯定沒有野生藥的效果好,所以,用現在的藥,劑量就應當加大。比如《藥典》里的藥,都是按照古代的標準,都是野生藥。比如黑丑、白丑,過去你用到6g,者就會拉肚子,但我現在經常用到20g、25g,患者也不會腹瀉,差距就是這么大。比如大黃,你用酒大黃用到10g,大便干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所以這些問題也應該考慮到。
煎藥的工具我剛才說到了,現在是用煎藥機煎藥,就煎20分鐘,而且還是在一個大鍋里頭煎。所以我覺得相對來說,用量都應該大一些。個別癥狀,比如我剛才講到的茯苓,針對的這個病不是主癥,但是它這段時間的癥狀特別突出。比如說治腎病的時候失眠比較明顯,就加炒棗仁60g,出現陰囊潮濕的,用海金沙30g,比如肩背疼,就重用片姜黃,用到30g、40g,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它也不是君藥,就用一味藥解決個別兼癥發病比較明顯的,這樣的藥也需要用重量。
前面我都是講的我用藥用量重的一些方面。蟲蟻藥我是最愛用的,我的流派是:腎龜地,氣黃芪,類方、蟲蟻更驚奇。在臨床上,補氣藥我主要是以黃芪為主,補腎我用熟地和龜板一類的藥,還有類方以及蟲蟻藥也非常愛用。所0主流方面,除了蟲蟻藥之夕卜,像黃芪、熟、龜板,我的用量都是很大的。
我用藥用量比較重受影響的幾個方面:第一,我三年級在門頭溝實習的時候,在東直門北京中醫院,有一個叫蘇向陽的老師,他是我們學校醫史教研室的主任,那時候叫組長,后來又是兒科教研室組長。他是天津第一名中醫,后來來中醫院了。他愛用活血化瘀藥,他跟我說了幾個藥,他就跟我介紹江南鈴醫,所謂“鈴醫'就是走街串巷賣藥的,都用大拇指穿個鈴鐺,鈴醫就是從那丿I三兩就是有三個藥都是一兩,還有一個三錢,還出來的。他有幾個“三兩三有三分。他有很多用三兩三的藥,比如說“疼痛三兩三',就是當歸一兩,川芎一兩,金銀花一兩,炒山甲三錢,還有三七面三分。他當歸、川芎和金銀花都用一兩,我上學的時候,要說當歸用一兩還可以,但是川芎用一兩誰都不會相信的。我1975年在新安醫院實習,被分配到了新疆,那些老中醫就說用量大可以,但是也不能把川芎用到30g,我心里想我早就用到了30g了,效果特別好。還有一本書《辨證錄》,比如說頭疼,別人用什么藥,我用什么藥,都是對比著寫的。他用的藥,藥量都很小,第一味藥幾乎都是一兩。比如說導火湯,治肚子疼,夜間發熱明顯,很簡單,就抓住肚子疼發熱,就用玄參一兩,生地15g,車前子10g,甘草10g,就這個方子,以后你到臨床上去用,特別好用。所以我就主要受這些方面的影響。
在講方劑講桂枝湯之前,我還要重復講一下我的學術思想:師成方,泥其法,不拘其量,不拘其藥,不泥其量。我學他的法,但是絕不能死搬硬套,藥是可以變的,藥物的量不拘泥,這就是我一直遵循的學術思想。咱們看病要用方,現在我看像我這么大年紀的人,從我們有大學開始,66年人學的,就咱們學校第一批,從他們現在看病來看,好多人都不怎么用成方,都是湊藥。一個人的經驗,一個人的水平是有限的,你得借鑒那么多歷代名家,文獻那么多,誰都有好多方劑,有效的方劑流傳到現在還在用,比如六味地黃丸。
《醫林改錯》那個小冊子上的那一系列的逐瘀湯,直到現在還在用,效果非常滿意,讓大家信,這就叫道臻千古更光輝,不管傳到什么時候,只要它有效就永遠也傳不丟,所以方劑必須得用。有經驗的人可以自擬方,或者用經驗方,自擬方、經驗方都是通過多少年臨床觀察有效的方子,它也有處方的規則,君、臣、佐、使都有,所以必須得用方。我經常說中藥有數方無數,方子有很多,但中藥可以查到它的數,方子的數有多少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統計過。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人間生怪病,中醫有奇方'。背的方子多了,不管你遇到什么病,總會有一個方子的治療效果好。那幾味藥,你看起來很平常,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會有特別的療效,這就是中醫的特點。所以說必須要用方,用方就必須要背。我畢業的時候差不多能背2000張方子,有一次我在給全國優秀人才講課時我說我能背1000多張方子,有人就說方劑上一共才500多張方子,那其他的方子是哪兒來的。講課的方子都是這一類的典型,是教學用的,一個方子有5,中藥不傳之秘在于用量好多類方,一個二陳湯可以變出好多方子。你們看過醫學大詞典的話,就知道一個四物湯可以變化出120多個方子來。每本書上都有好多方子,所以大家才要注意方。西醫看病用藥,中醫看病要用方。西醫治病就是用藥,而中醫治療是以方子為治療單位,病人來找我看病,一會兒說這,一會兒說那,我就等他說完了再解釋,一下他就滿意了,我看病,不是你說一個癥狀我就給你加一個藥,你把你的癥狀都說出來,我根據中醫的辨證給你找出病因,從病因上來治,沒有病人不滿意我這個答復的,所以他也就不這么問了。所以,必須要用方。
接下來我講桂枝湯,桂枝湯劑量有三個,《傷寒論》原文里桂枝的用量是三兩,我們上學的時候學到的是三錢。我畢業的時候跟劉渡舟老師在山西待了一年,三錢是我抄的劉老師的東西,他的依據是全國傷寒教研組開會時全國的
傷寒大家共識的劑量。10g是我自己的用量,這個還是限于10年前我的講稿,現在我還是有變化的,至于桂枝的用量三兩還是三錢就不深究了。
我看病從來追求對方劑的擴大使用,所有的類方是在此基礎上,我的好多經驗方也是以此為基礎。擴大使用方子,起主要作用的是君藥。我學方劑和看書的時候除了背下這個方子、了解這個方子之外,我還特別注重對君藥的學習。桂枝湯的君藥就是桂枝,桂枝湯這個方劑我就不講了,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講一下桂枝的作用,第一,桂枝為太陽引經藥,與芍藥配合能治太陽中風,桂枝湯證,惡寒發熱等。第二,桂枝湯能達四肢,可以治中風關節酸痛。四肢引經藥最主要的是桂枝,桑枝是偏于走上肢而不走下肢。它還可以治肢節酸痛,風濕病也經常使用,比如上肢發涼或者疼痛尤其是發涼的時候,我經常用桂枝用到30g,此時就得重用。第三,桂枝可以壯陽,治心下水飲,桂枝能夠壯心陽,比如苓桂術甘湯。第四,桂枝湯配芍藥加飴糖,可以治中虛腹痛,這都是建中湯的方子。建中湯我注重用黃芪建中湯,我并不滿足,自己加了黨參,叫參芪建中湯,治中虛。建中湯在講義上就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治中不足,中不足就是陰陽氣血虛。第五,桂枝配茯苓能治膀胱蓄水;桂枝配桃仁,治胞室蓄血。只有了解它的主要應用,才能夠發揮運用。所以,整個的桂枝作為君藥,它的功用就是解表調和營衛,溫陽化飲。桂枝重用的時候多用于治療風濕病。
第二個講小青龍湯,方劑和上面一樣,因為大家很熟就不再贅述,我今天主要講它的用量。麻黃用量為10一30g,當然這是炙麻黃。我用小青龍湯治咳嗽的時候,辛溫解表一般就用10g,治喘的時候用量大,我可以用到20g、25g、30g。在這里我舉一個病例,我畢業的時候被分到了新疆,其中在石河子一柴油機廠有一個趙廠長,他是解放軍下去的,有哮喘病,他在部隊醫院治療很少有效果,到新疆之后遇到我了,找我看病,我就給他用的柱枝湯。加上劉渡舟老師給我講的,治喘必須加人參蛤蚧、沉香、煅磁石,特別是老病必須得加,我就是這么給他用的,效果很好。后來他們解放軍就被調回來了,比我早回來一年,我是1979年回來的。我到北京找老朋友第一句話就問他哮喘怎么樣了,他說好了,還說回來之后就一直吃的我的藥,但是有一點,就是抓藥的人把10g麻黃加到了30g,吃了之后效果特別好,基本就沒再犯過了。所以我現在治喘,用麻黃,不管是有寒的、氣虛的用桂枝湯,還是有黃痰有熱的用麻杏甘石湯,都是重用麻黃。用小青龍湯不管是治咳還是治喘,我必須得加杏仁,杏仁是降肺氣止咳平喘很好的藥。我現在用杏仁,一般的咳嗽得用20g以上。你們回去可以用一用,方子里什么都可以不改,就把杏仁用量加大,效果肯定好。至于杏仁的小毒性,不必害怕,也是有邪無弊,而且現在的人的體質跟古代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的北京中醫院院長劉清泉,他很欣賞我的用藥用量,我原來用川芎茶調散用川芎用到30g,他現在能用到60g,也沒見什么副作用。他用杏仁也經常用到30g以上,每次都說用了效果特別好。他不是我的學生,但他在外面說跟張老爺子念的私塾,他也是挺有氣魄的一個人。個別藥用量大,確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是治喘必須重用的。
麻黃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發汗平喘,利尿化結。麻黃與桂枝同用能發散,即麻黃湯。麻黃、杏仁同用可以治哮喘。麻黃和石膏同用治肺熱,麻杏甘石湯,俗稱“寒包火',里面有火外面有寒。從劉渡舟老師那里學的,治喘要加人參、蛤蚧、沉香、磁石。蛤蚧和磁石都是納腎氣的,肺主降,腎主納。喘咳時間長了或者一開始病就重不必太久,也可以造成腎不納氣,這兩味藥效果都很好。人參當然是補肺氣的,沉香往下降肺氣。人說“內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癬,治喘治癬丟了臉',這就說明這個病特別難治。我現在治癬一般效果還可以,但我現在絕對不怕喘,就用這樣的方子治喘,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記得我在同仁堂中醫院出門診的時候,有一個老年人,看著沒我年齡大,也就比我小幾歲,他是一個工廠的大夫,他的喘特別厲害,坐著推車都得趴著,他是搞西醫的,我就用這樣的方子治療了大概有20次左右,他所有的癥狀都減輕了。他自己就說,我是搞西醫的,但我也相信中醫,但是從沒碰見過中醫治療他的病有效的。他兒子跟他一起過來的,說他還是痰多,老爺子跟他一起過,他妹妹們也照顧不了平時來了就給他買好吃的如肉類之類的,油膩的特別多,他父親還特別愛吃怎么說都不行,但是他一吃這些就痰多。病人家屬很有意思,跟我說您給他看病,只有您跟他說才管事。我把這道理給他一解釋,他吃得就少了,那痰自然就少了。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總平安,肉是生痰最厲害的。
下面我講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子我就不講了,這是常用的,我這里重點講的就是細辛。細辛的功效是發表散寒,溫肺祛痰,祛風止痛。它的主治......(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張炳厚,國家級名老中醫,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