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都是以內部核聚變方式向外發光發熱的,我們的太陽已有近50億年的年齡,這么長時間中它一直在以氫核聚變的方式發光發熱,天文學家們估計太陽還有50到70億年的壽命,到了晚年之后它會成為一顆紅巨星,當內部的氫元素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內部的高溫高壓會激發氦元素的聚變,這個時候的太陽就會發生氦閃,上演太陽一生中最為劇烈的能量爆發。
氦閃的發生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中等質量恒星的核心,一是白矮星表面,這兩個地方堆積的氦在高溫高壓下突然開始的核聚變就是氦閃,它是簡并態物質自然引發的爆炸,威力相當驚人。
質量在0.5-2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在恒星演化的紅巨星階段,核心的氫耗盡后留下富含氦的核心,但是外圍的氫繼續融合會使核心的氦元素繼續累積,核心的密度就繼續增加,壓力和溫度繼續上升,核心的大量氦元素被壓成簡并物質。這種簡并壓力雖然可以阻止核心進一步的坍縮,但是如果溫度達到了1億攝氏度,氦核聚變就會點燃,氦閃就會發生了。
這種失控的核反應能很快地(幾秒鐘)使恒星產生數萬甚至數億倍于平時的能量,陡增的能量瞬間釋放出來,其劇烈程度如同爆炸,所以氦閃的破壞力是很驚人的,如果我們的太陽發生氦閃的話,雖然氦閃發生于太陽的內部深處,但其瞬間仍然會發出比平時的能量輻射高很多的強光,同時伴隨著恒星體積的劇烈膨脹,紅巨星的體積將進一步增大,吹出的熱風像巨大的熱浪一般橫掃整個太陽系。
如果屆時的地球還沒有被太陽吞并的話,那么在氦閃發生之后,強光將會燒蝕地球表面上的一切,之后強烈的恒星風將卷走地球的大氣層,甚至導致太陽膨脹到吞并地球的軌道,這個時候地球的表面不但不會再有任何生物存在,就連整個地球都會葬身于太陽的茫茫火海中。
那么那個時候的太陽系有可以躲避的地方嗎?逃離地球是首先要做的事情,那離開地球后去哪里呢?雖然火星的表面環境和地球最為相似,但火星并非理想的選擇,因為火星距離那時的太陽太近了,就如同如今的水星和太陽的距離一樣,相對而言,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上狀況要好一些,比如土衛六和木衛三等,雖然它們的表面溫度仍然會很寒冷,但是在上面建立一些封閉式基地的話,里面模擬地球表面的環境,人類還是可以在里面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