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秦漢魏晉
東北北方西北青藏高原南方
戰(zhàn)
國前
403
至
前
221肅慎
居今松花江流域和以東。東胡
居今內(nèi)蒙東北部和東部。箕氏朝鮮
箕子,商紂王叔,眼見紂王無道,佯狂。約于西元前1066年,周武王滅紂,建立周朝。箕子不欲立其下,遠奔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箕氏朝鮮。穢貊
泛指南至朝鮮半島東北部,北至今黑龍江省西部的少數(shù)族裔。
匈奴
商稱鬼方,西周稱玁狁。居秦、趙、燕3國北。周赧王11年(前304),趙武靈王取得河套地。但秦減6國時,河套地又淪入匈奴。月氏
居今河西走廊。烏孫
居今敦煌。羌
百越
居楚國南部和楚國以南地。
秦前
221
至
前
207肅慎東胡箕氏朝鮮穢貊蓬萊、方丈、瀛洲
徐福所言3神山,騙始皇帝3千童男童女入海一去不返。到今日本,開始當(dāng)?shù)貫槠诩s5百年的彌生時代。彌生是發(fā)現(xiàn)該時代陶器的首個地點,位于今東京文京區(qū)。
匈奴
始皇帝32年(前215),派蒙恬出擊匈奴,重奪河套地,置九原郡。丁零
又稱丁令、丁靈。役屬匈奴。居今貝加爾湖一帶。堅昆
又稱鬲昆。役屬匈奴。居今新疆以北的俄羅斯境。南越
始皇帝33年(前214),略取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徒民50萬與越人雜居。西甌駱越
秦漢對居今廣西、越南北部一帶少數(shù)族裔的統(tǒng)稱。
西
漢前
206
至
西
元
8肅慎鮮卑
東胡一支。曾服屬匈奴。居今內(nèi)蒙東北部。烏桓
東胡一支。先后役屬匈奴、漢。居今內(nèi)蒙東部。箕氏朝鮮
惠帝元年(前194),為衛(wèi)滿所篡。衛(wèi)氏朝鮮
高祖12年(前195),燕王盧綰起兵造反,兵敗逃往匈奴。盧綰部下衛(wèi)滿,聚眾千余人渡過今鴨綠江,投奔朝鮮王箕準(zhǔn)。箕準(zhǔn)收留衛(wèi)滿,讓他駐守西邊。惠帝元年(前194),衛(wèi)滿突襲王險城,今朝鮮平壤,趕走箕準(zhǔn),建立衛(wèi)氏朝鮮。武帝元封2年(前109),涉何出使朝鮮,回程時殺護送他的朝鮮裨王,朝鮮報復(fù)發(fā)兵殺涉何。武帝借此出兵伐朝,圍王險城。元封3年(前108),衛(wèi)滿孫朝鮮王衛(wèi)右渠被弒,朝臣降漢,朝鮮半島北部被劃進漢版圖。扶余
穢貊一支。漢初建國,控今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西部。高句麗
穢貊一支。元帝建昭2年(前37),扶余王子朱蒙為避殺身之禍南奔高句麗建國,高句麗才成為國名。朱蒙初都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平帝元始3年(3),遷都國內(nèi)城,并于附近山頭建立尉那巖城,后來稱為丸都城,作避難之用。國內(nèi)、尉那巖兩城均位于今吉林集安。領(lǐng)土今鴨綠江中上游兩岸。穢貊
由于扶余和高句麗已有獨立名稱,穢貊多狹義地指居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少數(shù)族裔。馬韓、弁韓、辰韓
居今朝鮮半島南部。馬韓、弁韓、辰韓均是部落統(tǒng)稱。馬韓包括于成帝鴻嘉3年(前18)建立的百濟,而辰韓包括于宣帝五鳳元年(前57)建立的新羅。倭
西漢中后期,倭分為百余國。
匈奴
秦末、楚漢相爭時,河套地再歸匈奴。高祖7年(前200),高祖帶兵出擊南侵晉陽的匈奴,率輕騎至平城白登,被圍,史稱「平城之役」。高祖雖全身而回,但對匈奴已改用和親政策。后雖仍受襲,但至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才開始主動出擊。由元光元年(前134)馬邑之謀試圖于今山西朔州伏兵襲匈奴而無所得,至宣帝甘露元年(前53)呼韓邪單于稽侯珊稱臣,共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對疆域較重要者有二。武帝元朔2年(前127),衛(wèi)青等奪得河套地,置朔方郡。武帝元狩2年(前121),霍去病出隴西,開河西四郡。宣帝神爵2年(前60),匈奴虛閭權(quán)渠單于離世,引發(fā)5單于爭立局面。呼韓邪單于一度統(tǒng)一匈奴,但不久又分裂,最后成呼韓邪單于和其兄郅支單于呼屠吾斯之爭。郅支單于擊敗呼韓邪單于,占據(jù)單于庭,這促成呼韓邪單于于宣帝甘露元年(前53)歸漢。元帝永光元年(前43),在漢支持下,呼韓邪單于北歸單于庭,郅支單于轉(zhuǎn)向西發(fā)展,應(yīng)康居王邀率部進入康居。元帝建昭(前38至前34)后期,西域都護甘延壽和西域副挍尉陳湯,考慮到郅支單于勢力日盛,久畜之,必為西域患,遂出兵赤支城,今哈薩克斯坦塔拉茲,殺郅支單于,郅支單于勢力瓦解。自此直至王莽篡漢,漢匈大致和平。元帝竟寧元年(前33),呼韓邪單于來朝,元帝以宮女王嬙,字昭君,配他為妻。丁零堅昆月氏
約于文帝前元3年(前177),被匈奴冒頓單于所攻,大部西遷至今伊犁河流域,被稱大月氏,未西遷者被稱小月氏。約于武帝元光5年(前130),大月氏為烏孫所破,續(xù)遷至今阿姆河流域,并分為5翕侯。1百年后,貴霜翕侯吞并其余4部,開始貴霜王朝。烏孫
約于武帝元光5年(前130),西破大月氏,居其地,領(lǐng)有今巴爾喀什湖以南,天山以北。曾役屬匈奴。宣帝甘露元年(前53),成為漢的屬國。西域諸國
漢通西域始于武帝建元3年(前138)時的張騫。元狩2年(前121),霍去病出隴西,開河西四郡后,漢勢力終達西域。約于武帝元封6年(前105),武帝遣使持千金和金馬至居今錫爾河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河段兩岸的大宛求汗血馬,大宛不予,并令其屬邑郁成殺漢使。武帝怒,于太初元年(前104)派兵首伐大宛,大敗。太初3年(前102),再伐,大宛降。漢于輪臺和尉犁,今新疆輪臺和庫爾勒,屯田、設(shè)使者校尉。這是漢在西域首設(shè)據(jù)點。經(jīng)半世紀(jì)漢匈爭斗,至宣帝神爵2年(前60),漢全面取得西域控制權(quán)。神爵3年(前59),設(shè)西域都護府于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統(tǒng)天山以南諸國。宣帝甘露元年(前53),收烏孫為屬國。元帝初元元年(前48),于車師,今吐魯番東,置戊已校尉。這時,漢的轄境已包括天山以北之烏孫、大宛。王莽篡漢前,漢一直控制西域。羌氐南越國
秦末,南海郡龍川令趙佗絕道聚兵自守,誅秦長吏。秦亡,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后臣屬于漢。武帝元鼎4年(前113),南越相呂嘉殺南越王趙興、太后和漢使,立術(shù)陽侯建德為王。武帝元鼎5年(前112),漢發(fā)兵至。武帝元鼎6年(前111),南越亡。西甌駱越哀牢
居今云南西南部和緬甸北部。
東
漢25
至
220挹婁
原肅慎,居地同戰(zhàn)國至西漢。烏桓
獻帝建安12年(207),曹操北征烏桓,斬其首領(lǐng)蹋頓,內(nèi)徒降者,烏桓自此衰落。扶余高句麗
獻帝建安14年(209),國內(nèi)城被攻破,遷都山城丸都。由于國內(nèi)城毀壞嚴(yán)重,自此從未回都國內(nèi)城。馬韓、弁韓、辰韓倭
光武帝中元2年(57),倭奴國遺使洛陽朝貢,光武帝授以「漢委奴國王」印。清高宗乾隆49年(1784),此印在福岡縣志賀島出土。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國王獻生口160人。至東漢末,與漢有交往者30余國。
匈奴
初不臣服于東漢。光武帝建武22年(46),匈奴有單于位之爭,敗者「比」率匈奴南方8部歸順東漢。建武24年(48),8部立「比」為單于。自此,匈奴分為南北。和帝永元元年至3年(89-91)間,竇憲和南匈奴三擊北匈奴,北匈奴遷至今新疆北部。南匈奴于東漢末內(nèi)遷,散居今山西。鮮卑
曾臣服于匈奴、東漢。和帝永元3年(91),北匈奴沒落,鮮卑盡得其地,并其余眾。丁零
先后役屬匈奴、鮮卑。居地同秦、西漢。堅昆
先后役屬匈奴、鮮卑。居地同秦、西漢。大月氏烏孫西域諸國
東漢初建,無暇顧西域,西域諸國多役屬匈奴。明帝永平16年(73),竇固等擊北匈奴,取得伊吾廬,屯兵置宜禾都尉,并以班超使西域。明帝永平17年(74),復(fù)置西域都護府。章帝建初元年(76),焉耆、龜茲殺都護,遂罷都護府,命班超還。班超留。和帝永元3年(91),北匈奴沒落,再置西域都護,以班超任之。至永元6年(94),50余國悉內(nèi)屬。永元14年(102),班超返回洛陽。安帝永初元年(107),又罷都護府。安帝延光2年(123),以班超子班勇為西域長史。至順帝永建2年(127),盡收烏孫外的西域諸國。哀牢
明帝永平12年(69),內(nèi)附,置哀牢、博南兩縣,與益州西部都尉所轄6縣合置永昌郡。永昌郡內(nèi)有濮、僬僥等族稱。林邑
獻帝初平3年(192),日南郡象林人區(qū)連殺縣令自立為王所建,領(lǐng)有今越南中部。
魏
晉220
至
420挹婁契丹
鮮卑一支。居今內(nèi)蒙東部。扶余高句麗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吞并晉于朝鮮半島上的樂浪、帶方兩郡,領(lǐng)土擴至朝鮮半島中部。東晉安帝元興2年(404),擊敗后燕,占領(lǐng)遼河以東。高句麗控遼東至被唐所滅。同年,擊敗進侵帶方的大倭軍隊。馬韓、弁韓、辰韓
東晉時為百濟、新羅所分。百濟
馬韓一支。東晉時統(tǒng)一馬韓,并與新羅瓜分弁韓,據(jù)朝鮮半島西南部。東晉孝武帝太元16年(391),為大倭所破。東晉安帝元興2年(404),倭軍被高句麗所敗后,倭軍才較安份守在任那。新羅
辰韓一支。東晉時統(tǒng)一辰韓,并與百濟瓜分弁韓,據(jù)朝鮮半島東南部。東晉孝武帝太元16年(391),為大倭所破。東晉安帝元興2年(404),倭軍被高句麗所敗后,倭軍才較安份守在任那。邪馬臺國
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統(tǒng)攝諸倭,于魏明帝景初2年(238)遣使魏時,獲魏明帝賜「親魏倭王」印。關(guān)于邪馬臺國的記載止于西晉武帝泰始2年(266)邪馬臺國遣使西晉。邪馬臺國位置有兩說,一說九州北部,二說今奈良縣。大倭
現(xiàn)時日本天皇所屬的就是萬世一系的大倭王朝,傳說王朝始于西元前660年神武大王即位,而卑彌呼被化作仲哀大王妻子「神功皇后」。日本關(guān)于早期大倭的史載流于神話,在缺乏漢、韓史料對照下,只可從日本「古墳時代」墓群分布得知大倭王朝的興起。西晉末年是日本彌生時代的終結(jié),古墳時代的開始。該時從今奈良縣至瀨戶內(nèi)海沿岸丘陵相繼出現(xiàn)古墳。東晉中葉,古墳更出現(xiàn)于九州北部。這顯示大倭勢力于百年內(nèi)由今奈良縣迅速西進。征服九州北部后,下個目標(biāo)就是朝鮮半島。東晉廢帝太和4年(369),登陸今韓國釜山,控任那,任那成為大倭于朝鮮半島的橋頭堡。東晉孝武帝太元16年(391),破百濟、新羅。東晉安帝元興2年(404),進侵帶方,為高句麗所敗。自此,大倭才較安份守在任那。
羌胡
魏、西晉時稱據(jù)套內(nèi)的羌人。北方20國
西晉末年至北魏統(tǒng)一北方期間,漢族和7個內(nèi)遷的少數(shù)族裔曾于北方建立不少于20個國家。20國興衰見附表。柔然
或源自鮮卑,或源自匈奴,但統(tǒng)治者來自鮮卑。其首領(lǐng)社侖于北魏道武帝天興5年(402)稱汗。曾役屬前秦、北魏,居今蒙古中南部。后取代鮮卑統(tǒng)領(lǐng)漠北,并滅仍居今新疆北隅的北匈奴余部。控有今蒙古、新疆北隅和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鐵勒
又稱敕勒、高車。即未內(nèi)遷的丁零。先后役屬北魏、柔然。居今蒙古北部。紇骨
又稱契骨、結(jié)骨。原堅昆,居地同秦漢。北匈奴
西晉時,大部遷至今里海以北。東晉孝武帝寧康3年(375),擊敗居今烏克蘭的東哥德人。接著,北匈奴西進,攻打西哥德人。孝武帝太元元年(376),西哥德人得羅馬帝國同意,南渡多瑙河,定居羅馬帝國境內(nèi)。大月氏烏孫嚈噠
源于塞北,東晉中葉越過今阿爾泰山,西遷中亞。曾役屬柔然。吐谷渾
鮮卑一支。東晉成帝咸和4年(329),始號吐谷渾。居今青海省北部和東部。俚
魏晉南北朝隋唐對居今廣東、廣西一帶少數(shù)族裔的統(tǒng)稱。僚
魏晉南北朝隋唐對居今廣西、貴州一帶少數(shù)族裔的統(tǒng)稱。爨
魏晉南北朝對居今云南,建寧漢族爨氏控制下少數(shù)族裔的統(tǒng)稱。林邑
北方20國
建立族裔國名西元年份滅于備注
漢前涼301-376前秦東晉成帝咸和4年(329),設(shè)高昌郡,是高昌設(shè)郡之始。
冉魏350-352前燕不入十六國。
西涼400-421北涼
北燕409-436北魏
氐成漢303-347東晉
前秦351-394西秦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前秦統(tǒng)一北方。太元8年(383),攻東晉,發(fā)生淝水之戰(zhàn),兵敗,隨之瓦解。
后涼386-403后秦
匈奴漢(前趙)304-329后趙西晉懷帝永嘉5年(311),攻破洛陽,俘懷帝,殺太子、百官3萬余人。兩年后,懷帝被殺,晉室以司馬鄴為愍帝,都長安,建元建興。建興4年(316),攻破長安,俘愍帝,西晉亡。次年,司馬睿于建康即位為元帝,東晉始。東晉元帝大興2年(319),改國號趙,史稱前趙。
夏407-431北魏、吐谷渾
羯后趙319-351冉魏羯,因居上黨武鄉(xiāng)羯室(今山西榆社西北)而名。原居中亞,約隨南匈奴內(nèi)遷。
鮮卑代315-376前秦東晉孝武帝太元11年(386)復(fù)國,改國號魏,史稱北魏。不入十六國。
前燕337-370前秦
后燕384-409北燕
西燕385-394后燕不入十六國。
西秦385-431夏
南涼397-414西秦
南燕398-410東晉
羌后秦384-417東晉
丁零翟魏388-392后燕不入十六國。
盧水胡北涼397-439北魏北魏道武帝皇始2年(397),漢人段業(yè)所建。北魏道武帝天興4年(401),被盧水胡沮渠蒙遜所篡。盧水胡,或源自小月氏,或源自匈奴,統(tǒng)稱五胡時,被歸入匈奴。
本顏色為淝水之戰(zhàn)(383)前于北方建立的國家
中國歷代:鄰邦國家一覽表(2.南北朝隋唐)中國歷代:鄰邦國家一覽表(3.五代宋元)中國歷代:鄰邦國家一覽表(4.明和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