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興盛又湮滅,從城市的變遷感受民族的興衰,文明的傳承。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州、汴梁、汴京,是河南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旅游城市 。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發源于此。
春秋早期(公元前8世紀),開封地區屬鄭國境內。鄭莊公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附近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這也是開封的由來。西漢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將啟封縣改名為開封縣,這便是“開封”這一名稱的最早由來。
夏都老丘
夏都老丘位置示意圖
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開封一帶建都217年,史稱老丘(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國都里村),這是開封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建都。
戰國 魏都大梁
戰國時期,魏惠王六年,魏國君主魏惠王(前369年即位,前334年稱王)遷都于大梁(今開封市鼓樓區)。引黃河水入圃田澤(今鄭州管城區)開鑿鴻溝、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興,農業、商業得到極大發展,日趨繁榮。他還修魏長城、聯諸侯,國力日盛,乃得稱霸于諸國,使大梁成為當時繁華的名都大邑之一。公元前225年,秦國戰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引黃河水入鴻溝,淹沒大梁城,致城毀人亡,成為一片澤國。這也開啟了開封與黃河的恩恩怨怨。
兩漢魏晉北朝 陳留浚儀八百年
隋唐汴州城
隋大運河開通后,汴州成為連接中原與江南的交通樞紐.唐建中二年(781年),李勉對汴州城進行擴建,史稱“筑羅城”。五代時期的都城和北京東京城的里城,就是在此城垣的基礎上增修、擴筑而成的。該城確立了今日開封城的雛形。
宋都東京城
宋都東京城,分為外城、里城和皇城,以皇城居中,里城、外城環繞其外,形成了三城環套的重城格局,這種格局為元明清各代都城建設所效仿。北宋東京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京城是一個以水路交通為為主的城市,其商業、經濟發展得益于漕運便利,水陸續交通發達成京其國際大都會。四水貫都,汴河、惠民河、廣濟河、黃河等所構成的龐大水系,通達四文。兵民皆賴四河漕糧為主,汴河的作用最大。東南的糧食、財物經漕運源源不斷運抵京師,僅汴河每年運送的糧食就達600萬石,可養活人口約百萬,成為京城穩定、發展的基礎。
元 汴梁始稱
明 開封省治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在河南置中書分省,治所開封,并重建開封城,改土城為磚城,即今日開封磚城之前身。洪武二年(1369年)改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總攬一省軍、政、司法大權。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開封府內親王、藩王分布圖
清 河南省會、開封府治
清代,開封為河南省省會和開封府治??滴鯚o年(1662年),在明城廢墟上重建開封城,“各門營建,一如舊制。”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淹沒城池,次年重修開封城,即今開封之城墻。
圖文源自:開封博物館
中國的古都|絲綢之路上的十大古都|中國古代漢唐都城形制的演進|最悲的古城,曾為六朝古都,如今卻淪為了小村莊|三晉大地曾有過14座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