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診療技術雖然越來越高,但遠追不上病人增長的速度,而醫學的目的并不該是“越治越多”“越忙越累”,許多醫生最終把自己都拖病了。王樂民說,人們已經“集體犯了健康錯誤”,“必須集體糾錯!”
作者 | 丹萌
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
2月10日下午,“醫生站”網友爆料:河北省某縣醫院的一名醫生“發生猝死”,年僅39歲。
'太年輕了,太可惜了,太悲痛了……'
“醫護猝死,實際上就是過勞,過勞是什么原因呢?是醫生對生命的極限,自己也不清楚。”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王樂民教授說,猝死者對自己身體的使用往往“過度”,而且是“持續過度”,身體可能早已“報了警”,但他們都不以為意,繼續堅持,最終“爆發出問題,承受不了了。”
如果他們對心臟康復、心肺儲備功能的概念有所了解,如果他們曾經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開具過藥物、運動、飲食、心理處方,并有所堅持,那么結果,或許會有不同……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看起來像個健身房。
了解“身體的潛能”,才能對癥開“處方”
“有心臟病的人,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王樂民說,“一類一點不敢動,生怕出事,一天到晚就躺著;一類特別心急,覺得自己再不動就不行了,導致運動量過大;還有一類,比較無所謂。”
一點不敢動的人,時間久了,機體功能各方面都會出現退化,“就算是正常人,躺兩周,下來也不會走路”;而亂動的、拼命動的,又很有可能“突破”臟器的承受極限,誘發心臟病,或是其他臟器疾病。
這種極限潛力,被稱為“心肺儲備功能”。
上海同濟醫院是在國內早期開展心臟康復的醫院之一,王樂民是最早把“心肺儲備功能”的概念帶回國內的醫生,并最早在國內通過科學客觀的方式測定這一功能——了解評估對象的“運動潛能”,才能“對癥下藥”,測算出他們臟器的耐受極限,并給予正確指導。
指導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那張“運動處方”,每周做哪些運動,有氧還是無氧運動,每次運動多長時間、多大強度,都會一一寫明。從病理學上講,運動對心肌細胞缺血區的恢復有很大幫助,同濟醫院的研究也證明,運動組與非運動組患者心肌耗氧量的比較,運動組耗氧量的提高對患者的康復治療非常有意義。
同時,也要配上藥物處方、飲食處方,甚至心理處方的幫助。
曾經有一名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既不能搭橋,也做不了支架,動不動就心絞痛,每天都在家里不敢出門,因為這名患者屬于“高危人群”,中心對他進行心肺儲備功能評估后,讓病人留在中心運動,3個月后,病人的心絞痛發作頻率和程度都有明顯減緩。
“后來他回家了,還能一直在家里做做家務。”
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10多年來已經先后為3000多位病人做過這種評估指導。
從心血管疾病延伸至慢性病
“我國的心血管疾病,技術性的工作已經和國際上跟得非常緊,但是發現,疾病的總死亡率和發病率降低卻非常受限。”王樂民說,“要降低發病率、死亡率,光靠技術是不夠的,要依靠行為的改變,而行為是依賴于思維層面上的指導,思路需要有大變化。”
他說的“大變化”,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理解治療、康復與預防應當齊頭并進——但他也坦陳,在向患者和醫生宣教的過程中,要讓大家理解心臟康復的理念,并不容易。
“國人可能有一個特點,新的東西來了,大家不理解,就先否定。”王樂民說。
大約5、6年前,有個日本醫生到同濟醫院進行學術交流,并帶來了日本關于“呼吸康復”的理念,許多醫生對此都很質疑,“呼吸還能康復嗎?”王樂民卻說,你們先看,別急著主觀判斷行不行,行不行不是主觀判斷的,要看事實。
“做了3個月,患者反應非常好,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在王樂民看來,“心臟康復的本質是評估基礎上的處方實施”,這種評估的本質完全可以推行至更廣的領域,呼吸康復亦是如此,腎臟疾病的患者、高血壓的患者,都可以在這種評估的總指導下進行一些適度合理的康復。
“最后延伸到什么病呢?慢性病。”
病人越治越多,醫生越忙越累
王樂民在采訪中反復強調,“慢性病是機體犯了錯誤或失誤”,而慢性病高發的當下,說明人們“集體犯了健康錯誤”,“必須集體糾錯!”
他很關注疾病的流性病學調查統計,對那些曲線走勢、數據信手拈來,“中國的疾病發病率,各種疾病都在增加,幅度之大,讓人恐懼。”
“糖尿病,1.3億,心血管疾病3億人,腫瘤呢?呼吸系統疾病呢?中國一共才多少人?這是有問題的。”
醫生的診療技術雖然越來越高,但遠追不上病人增長的速度,而醫學的目的并不該是“越治越多”“越忙越累”,許多醫生最終把自己都拖病了。
近年來,國內在胡大一教授的推動下,如今國內已經有200多家醫院開展了“心臟康復”,而且大有燎原之勢,心臟康復能夠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發病率,如果能被更大范圍地理解和接受,患者和醫生都將受益無窮。
“未來的魅力不就在這里嗎?”
(本文為'醫學界'微信號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并在文前顯要位置標注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