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第九章持盈注解

 


第九章持盈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講解:對《道德經》的學習要敢于暴露自己,要敢于敞開心扉,整部《道德經》的實踐系統也是同樣的原理。希望盡快調節到符合《道德經》要求的狀態之中,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想通過今天的講解,使大家能夠進入一個對《道德經》更深的認識過程。道德修養和圣人之治的實踐,都必須高度地保持符合道的本質特性,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既不執著,也不散漫,應當將心和身都立足于太極圖的中央,執兩而用中,整體把握陰陽,居無馭有,處無為而馭陰陽。老子在上一章闡釋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及具體效法水德上善的具體方法以后,在這一章中,又對人們最易犯、最常見的偏執錯誤,又作了進一步的闡釋和諄諄的告誡。老子在第一章從“道,可道,非常道”下筆,到第九章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為止,剛好是一個九數,所謂純陽完成之數,就是說通過九個階段的修心、修性、修命,完成返樸歸真,復返于道的大系統論的總綱,可以說這九章就是總綱。完成了這九大步驟,就完成了大系統論的總綱,也就能夠成道得道。老子將道德修養和圣人之治的方法論,將道的體和用闡釋到了陽極大成之數,最后點出了:修養者和實踐者,無論處世,還是道德修養,待到功成名遂之時,應當及時身退,遵循天道的自然規律。觀之于物而知身這一章共分為三段。第一段運用了擬比的手法,以事物而言道德,觀之于物而知身。“持而盈之”及“揣而銳之”,實際上是運用事物的現象、人們處事的現象來打比喻;通過事物的現象來宣講道德,觀物之身,取之于物。也就是說,觀到了物,也就知道自己的身該如何行、如何做。“觀之物而知身”,這是對“正善治,事善能”更進一步的闡釋。這一段是對上一章的深化,主要運用擬比的手法,將上一章“上善若水”中的“正善治,事善能”作了更進一步地展開深化。第二段是具體的言治于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是講世間的財富物質:金銀、財寶、玉器等貴重的物器堆滿房間;強調了財寶的必然流動性,不可據守性。我們如果得到了金玉滿堂,如果不能夠正確地對待,只是積累而不施舍,你就無從保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富貴,自恃財富的擁有、名利的擁有、地位的顯赫而驕傲,這對自己具有深深的損害性。這兩句是指對待富貴的錯誤心態產生的危害,也是對“心善淵”做出的更為深刻的說明。第三段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揭示了人生和道生的根本哲理,也是對“動善時”進一步具體的闡述和說明。這一章三段主要講了這些觀點,如果要展開而言,則內容比較多,也比較豐富。第一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持:主要指的后天意識的執著持守,放不開,松不下,追求那種盈滿與完美,佳上加佳,好上加好,最后的結果必然是損溢,過多了就溢漫出來。從字面上解釋,以物喻理:如果不把持住修空、修無,而以意識中的欲望過度地持而盈之,那就違背了“謙受益,滿招損”的基本原則,就會發生沮喪的現象。對“持而盈之”這種現象,是世人之所常見。 “持盈”危害必然出現,怎么避免呢?。老子在這里提出了“不如其已”的方法,與其走向反面,還不如及時停止這種執著,止欲息念,不過度去追求,反而能夠自然得到,實現我們的修證目標。執著持滿,必我傾覆,不如適可而止。我們道德的修養實踐,必須要保持良好的心修狀態,要在心中建立符合自然根本規律和法則的認識論和世界觀,而不能被世俗的欲念欲望所左右。應當認識天道的自然法則,明白天賜人生的真諦,不要迷失了本性,正視因果,正視現實,為而不執,行而不迷,知足常樂,自在安泰。


如果我們身心迷于紅塵的名利,執著去貪求,欲望無止境,心身必定會遭受無盡的痛苦,魔難和煩惱也會接踵而至。人降生在世間,看起來好象是赤條條而來,但以道生觀而言,人是一手攜福,一手攜罪而來到人世間,善因與惡因,都是一點靈光在道紀時空歷史中自己造成的。無論兇吉禍福,貧窮富貴,都是一種自種自收,自做自受。一個人應當珍惜難得的人生機遇,積德揚善,消罪累福;而不是消福增罪,無視自然因果,執著于有,造惡因,必然痛失人生。如果貪欲過重,欲望追求無限,身后有余還伸手,必然會導致眼前無路想回頭,但是等到想回頭時,就已經太遲太遲,為時已晚,無后悔藥可活,都不能不吞下這個苦果。作為道德修養者,我們生存在世俗間及空間,一定要明白人生的真諦,正視因果,正視現實。要為而不執,行而不迷,公而忘私,以此作為人生的準則,道生的準繩。要能知足常樂,知足常樂才能確保安泰。在我們道德修養者中,也有身后有余還伸手的現象。“身后有余還伸手”不就是在持而盈之嗎?許多人由于對自己‘歷史’書寫的過程并不知曉,并不了解,因而過高估計自己的福德,拼命地鉆營,拼命的積累,那怕身后擁有一座金山,他還是繼續動心動意而為之,去索取更多的獲得與擁有,但其結果是這座金山更容易丟失,等到眼前無路想回頭時,為時已晚。所以老子在這里告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知足常樂樂常存應該還是保持中和狀態,正確認識我們的意念和心靈,對任何身外之物的追求,都應該保持一定的適度,不能超越這個范圍,不能偏離自己所種的因。對自已所構成的因果,無論大小,不為也不對。但是為而過執也是錯誤,所以要求為而不執,行而不迷,只有執中,才能夠正確把握住。


有些人讀《道德經》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偏向一端,就什么也不干,放棄有為,對不對呢?這也是錯誤的。無論那一個極端都是錯誤的,但最常見的仍然是“持盈”現象,所以老子在這一章里就點出來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說人生的持盈現象比比皆是,小至身邊的瑣事,包括吃、喝、穿、臥、行。大的方面有名利的攀爭,酒色財氣的苦心鉆營,永不止息的積累,永無滿足之時。就談吃,你“持而盈之”沒有?我所見到的許多人,在對待吃的問題上 “持而盈之”就很明顯,他既要滿足口感舌欲,而卻去欺負自己的腸胃,虐待自己的身心;只要是好吃的,有味的,一定要吃到肚脹胃滿,撐的不能動,這就是吃的“持而盈之”。明明已經吃不進了,但就是停不住嘴,管不住自己欲望對嘴的作用。怎么就不能及時停止呢?為什么管不住呢?有的人今天吃了這樣,明天想吃那樣,好的更想好,精的更想精,這不就是“持盈”嗎?再說說喝。看起來一些人在喝的問題上好像不會持盈,其實也不然。我們應當結合自身的道德修養,分析自己身上存在的持盈和揣銳,校對心靈。在我們的一生中,這種持盈和揣銳,可以說是比皆是,已經充滿了我們的心身。不能總是就事論事,不度自己的身,不度自己的心而來參道德,來應道德。揣銳持盈有大有小,有損害的嚴重與輕微的區別而已。如果不能防微杜漸,不以小見大,必定釀成后期的大禍。在這種狀態下不能制約揣和盈,那么到了一定階段更是風險萬般。世俗間持盈的事更多,當官的永遠也不會嫌自己的官位已經到頂了,可以滿足了。有了副職,他想正職;有了科級,他想廳級;有了廳級,他想當省長、當部長;甚至有的人想一步登天,而不是退步想一想:自己的福德夠不夠?為社會的貢獻能不能達到一定量級?只是拼命的鉆營,指使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永遠沒有感到官位的滿足。道德持身無險危商人富人是不是持盈揣銳?也是比比皆是。有了百萬要千萬,有了千萬攢億萬,將自己的全付身心投入到其中,那真是舍身舍命而為呀!削尖腦袋而鉆,為了財富的積累,永遠也不會嫌多,最終又怎么樣呢?看一看歷史,看一看現實,也就知道了。有的人追求聲色,在聲色場中難以自拔,在聲色場中揣和銳,持和盈,沒有休盡的時候。如果到了要退出來的時候,必定要耗干自己的精氣神他才肯罷休。但是天道無情,你迷戀于聲色,就給你一點歷害,懲一懲,罰一罰。世間人們迷于其中,倒下去一批,又擁來一批,永遠沒有止境,無論是哪種環境,哪種場合,都是如此。前赴后繼,綿綿不絕,無論官場,還是商場,倒下一批,又擁上一批;倒下一批,又擁來了一批。但是每一批人中都是身后有余還伸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到沒有路時,已經是懸崖了,回不了頭!他被自己的名和利推到懸崖之下,但是覺悟者又有幾人呢?可以說稀之又稀呀,鳳毛麟角。都是在拼命地揣銳,唯恐利祿不長不久,唯恐自己享福不厚,唯恐自己生命短促,而在身外想方設法去鉆營,富了整日防危慮險。當官的也同樣戰戰兢兢,生怕被排擠,被誣告。有了財就想請保鏢護衛,要轉移財產,埋藏財產,隱瞞財產,何等地勞心勞力!這不都是持盈揣銳嗎?持盈揣銳都反應的是人心的不知足啊!沒有止期,心中沒有一刻的安寧,心終日就懸在半空,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睡覺都不安寧,冥思苦想,煩惱也就不斷。在學習圣人之治方法論中,也同樣廣泛存在著持盈。掌握了“上善若水”的道理,效法上善的水德,利于眾生而不爭,這才是根本的出路,才是做人和道德修養行道的根本法則。


天道貴虛,太上貴德,適量持中,永不持盈,也就不會損德敗道,耗福損壽。道德修養者成道,行道于世,必須要高度地把持住,持盈之苗不生,傾覆之患不萌,隨圓就方,善巧方便,不偏不執,也就符合天道,而沒有患失。道德修養者更要嚴防持盈和揣銳,我們在上邊講了一個無為不做的故事。世上持盈的故事也比比皆是下面再講歷史上一個故事,人心難以滿足的故事。有一個成道者行道于世,他走到某地,發現這里有他的一段前因,掐指一算,垂目一觀,他查出來有一對老夫婦,歷史上對他曾經有恩,他就想還報。于是他直趨老夫婦的家里是指一個成道者如何去行道?在行道過程中如何不“持盈”,不“揣銳”?持盈揣銳必受損這一章的普實性范圍太廣了,不單單是指成道者,對做人也好,道德修養也好,都同樣適用和有效的。這一章從本意上、從實質上而言,是對成道者的諄諄告誡,告誡行道者如何行道持身。對于行道,不要局限的理解。“行”指的是整個過程,是指的道德修養的全過程,從下手到了手,一言一行都是行道,只是看行道是正確還是錯誤而已。成道以后的行道,由于能量極高極強,后果極深,就必須強調自然珍重,不可“持盈”,也不能“揣銳”,“持”則一定是正識真意,符合自然根本規律,不昧因果的法則。我們修證者在行持的過程中,必須建立符合天之道的人生觀和道生觀。要清心寡欲,要制服陰我之心,為道日損,遠離持執,堅決摒棄持盈揣銳,保持心地的空明,心靈的虛凈。要淡泊名利富貴,學會看空。為道者一定要注意遠離法執法迷,尊道貴德,修心,修中,修虛,修無為,公心生而盡性頌,以“功成名遂身退”六字真言為準則,為原則,來實踐“不持盈,不揣銳”,規范自己一生道德修養和做人的生命之旅,自覺地遵循自然大道賦予我們每個人的基本生存法則。這對道德修養者而言,更有一個翻天覆地的再造過程,主要是遵循道生的根本法則。大家可以議一議,人生的法則有哪些是正確的?道生的法則又有哪幾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列出來看看,能真實不虛地去遵循人生的法則、道生的法則,才不枉來人世走一趟啊!這是講第一段的前半部分。“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這兩句又該怎樣去解讀呢?“揣而銳之”是指用后天的意識為主導,有意無意的鍛磨、捶擊、敲打,過度運用意識去完成生存的所需所應,追求完美無缺,陷入片面的后天意識之中,不切實際的盲目追求,用人心意識去爭,去爭取物體和事物的鋒銳無比和極端完美,執著追求于過度的純清,過度的正確,過度的出眾,脫離現實社會環境,這是沒有明白大道自然真常的表現。有了這種考慮的后天思維狀態,也就不可能長期的保持住這種鋒銳的現狀。樹大招風,剛則易折,出頭的椽子必然先腐爛。鋒利和銳利一體而言,還可以微微起些作用,但不會久。一把砍柴刀的利用也是如此。記得我小時候砍柴,臨去之前一定要在磨刀石上把刀磨的非常鋒銳,上山砍上一擔柴以后,走上十幾里路回家。當下次再砍柴的時候,同樣又得磨它,不磨刀柴就砍不動。由此而知,鋒銳對于某些物品來說,它還是適用的;但對于人來說,就要去思悟。一把刀不磨就變鈍了,你要不斷的揣銳,一把砍柴刀不斷去磨就變成月牙形了,因為它太鋒銳,所以它就會失損,一次次地失損積累在一起,它的身體也就消失了,喪失了。為什么說“揣其銳”不可長保?僅從刀這件物品而言,它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了。我們道德修養也是這樣。俗話說:“樹大招風”。樹招風是因為體積太大,風一刮來,枝條伸得太開,占的空間太大,所以容易折斷。我們看房屋的墻外椽子,都是斑駁陸離腐爛了,但在房頂瓦下的椽身卻保持完好無損,所以圣祖用“出頭的椽必先爛”,來告誡世人不要揣銳。我們做人和修證道德,就必須嚴防鋒芒過銳,一旦鋒芒過銳,必然招致挫鈍和失敗。追求長生而失長生,揣銳益壽而損壽。這個道理要深深去參悟它。人的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不認識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一顆私心、欲心、智識、妄意,那樣一生也難以成為明白人,只有對私心、欲心、智識、妄意認清了,看透了,知道它是使我們離道失德,流浪生死的種子,那才能是一個明白的人。對于我們的私心、欲心、智識、妄意,如果不能以道德的正覺正念加以制約和規范,任其發展,那么持盈揣銳也就難以歸正覺,你就會盲目地拼搏揣銳一生,永遠也不會有一刻的輕松自在;就會在名利場中顛簸蕩漾,把你弄的暈頭暈腦,把你的精、氣、神敗喪得干干凈凈,耗干體力,痛失人生,枉為人生,白來人生一趟。如果積累的惡業過多,恐怕從此也再難得人生。道德修養者和修證道德者,不可持揣銳之心和身,一定要效法上善的水德,“居善地,心善淵”,恪守不爭的處世原則,用不爭來規范修持心中道德之根。古往今來的圣人,都是窺破了陰陽,掌握了陰陽互變的奧秘,以無為居中來應世處俗,輕松自然地駕馭和順應陰陽的盛衰變化,不持盈,不揣銳,大智若愚而希言;大巧若拙,而善治。他們的大智慧深藏于內,古往今來的圣人醫國、醫因、醫人的方法,都是順而用之,從不張揚于外,從不顯露于世。所以圣人的圣德行之于天下,沒有禍害。如果成道者不仿效圣人的這些特點,而去持盈和揣銳,就必然要栽跟頭,要損德敗道。


我們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要象圣人那樣窺破陰陽互變的道理,跳出陰陽的制約,既不持盈,也不揣銳,修好這個中,用好這個中,仿效“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正善治,事善能”,把它用于修證道德實踐的全過程,都要高度注意“不持盈,不揣銳”。陰我濁識謬千里雖然這一章是對成道者的心聲而言,但對修證道德者而言,是貫穿于從下手到了手的全過程。我們修證道德者在未成道前,陽我還未登位,是以心陰為君,濁意當家,真意還沒有明確的樹立起來時,心身被陰我濁識牽著鼻子走,陷在陰陽中轉磨的時候,所思所想所判斷的,十之八九都是錯的。不要以為自己對,有時看起來好象正確萬分:“啊,這件事情那是鐵板定釘啦!沒的話說了,肯定是這樣”。但可惜的是對修證道德而言,你卻恰恰錯了,貌似正確萬分,從本因上一剖判,則謬之于千里!修證道德的很多人還沒有脫離陰我主事,許多陰我主事的人臭味相投,聚在一堆岐見紛紜,妄論道德,互相受到牽制和影響,失道失德。為什么呀?因為心場沒開,還沒有真正學會執中原則,沒有把握住將執中貫穿在從下手到了手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心陰的清理,任憑陰我在自己的內環境中稱王稱霸,左右意識的產生,任憑濁意當家,抑制正意真意的萌生,被陰我牽著鼻子走。與別人的陰我一拍即合,同病相憐,遙相呼應,沒有真正戰戰兢兢的去修心。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自己的陰我很自然就持盈揣銳,在外面跟著別人跑,在內環境跟著自己的陰我跑,在外環境跟著別人的陰我跑,陷在陰陽中轉磨子,有可能轉很長很長的時間,有可能一生都跳不出來喲!浪費一生,如果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用陰我之心去幫襯別人,也就禍害于人啦!陰我心產生的不是正見正識,都是濁見濁識,既能滿足你的欲心,也能滿足別人欲心的一些見解。唯有進一步想一想自己所思所想,所思所判,也就能脫離陰我之心的蒙蔽,能夠警醒。在我們修證道德者之間的相互說長論短,議論事非,判正誤,不團結,分崩離析,矛盾四起。這樣個人也難進步,道德修養舉步維堅。陰我主事的人從來不知道返觀內照,從不找自己心里的原因,處處說別人的不是,某某人對我不起,某某人對我沒道德;天不公,地不平,別人都不對,社會也不公。這種人始終是看外面,在外面尋原因,他不會也不愿意用鏡子照自己的心,用日月星三光來沖涮自己的靈魂。不修心的這種人,嘴上修而實質上不修心的人,對修證道德的禍害太大了,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學了《道德經》,對這種錯誤現象嚴懲不誤。我們要學會用《道德經》救己救人,不要輕易跟著陰我之心樂顛顛地跑,跑到泥潭里還不知怎么回事。特別是還沒有把正見正識建起來的修證道德者千萬要注意,學好《道德經》,掌握《道德經》,運用《道德經》,規范自己的身心。也清醒的認定現實外在的環境,才有希望請出自己的陽我,搬出自己真正的道性心君。任何一個地方不合諧、不興旺,任何個人的進步都會緩慢艱難,其根源都是來之于修證道德者內部的陰性作亂。由于自己的陰我猖獗,只是當局者迷而已,大家都陷在里面了,都在用陰我心來揣測分析,都在用陰我心來辯識一切,都在分析別人的疵,所以也就不能自拔。我說的重一點,希望大家校正自己的心,是為了大家好。陰我的這種持盈和揣銳特性,不能做到處下不爭,不能“挫其銳,解其紛”,這都是煉己階段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否則你就無法真正的進道,修證道德者制服不了陰我、私心、欲意,建立不起正覺正念,就必然會長期陷在陰陽中,順轉顛倒一生,不能實現跳出陰陽的制約,最終也會老死在陰陽之中,這是一個關鍵。如何對待陰我?如何對待我們的濁識濁見?如何對待我們的正覺正念?該是時候了。我們學習《道德經》應該確立正確的認識,該是整體把握的時候了!不要姑息自己的陰我之心,不要放縱它們在我們內天地中稱王稱霸,要盡快將它抑制住,將這個猴子脖子上套上繩子去馴服它。心猿意馬,這個馬是野馬,這個猴子是野猴,要加以馴化。如果它沒有馴化,我們修證道德的水平難以提高。不從心內去下功夫,而在外面去想辦法,只能是隔靴騷癢,一輩子也難以解決真實問題。根本不重視自己內部的基礎建設,都是以陰我心為心君所導致的,是被陰我心牽著鼻子在盲目地揣銳,在追求高精尖,你認識到沒有?有些人是在陰我心欲的蒙蔽下沉迷,持盈揣銳之心不停,執象冒進,貪心不止,被陰我耗盡三才而渾然不覺.


這種道理說了多次了,但是真正認識到沒有呢?并不是人人都已經認識到了。有些人雖然言語上認識了,但還沒有到覺悟、覺醒的程度,真正做到了番然醒悟,腳跟一轉,再也不跟著陰我跑了,那才是真行。地獄門前僧道多我們體內的心猿也是這樣,你重視了沒有?看透了問題沒有?是順著它來,還是跟著正覺走?是持陽我、真我心,還是持陰我心?這只是轉念之間的事,但效果卻是天壤之別。純陰和純陽只是一己之差。這種現象不從根本上改變,再加上用持盈和揣銳表現在世俗中,把十年煉己突出地表現口舌上,標榜自己是道德之根,也就等同于禍害世間,危害家庭,危害社會,造業于大道。為什么古人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因為造的業太大了,一天都不愿意放棄陰我心,舍不得割掉這個尾巴。就那么難以舍棄嗎?就那么難以配合嗎?留著陰我才是真痛苦,真不自在,才是真辛苦,真煩惱。真正去掉了陰我看一看,去試一試,去嘗一嘗,去訪一訪,你就知道了那種愉悅、那種自在、那種真常的滋味,不就能堅定信心了嗎?認真去讀誦《道德經》你不就清醒了嗎?把《道德經》的能量真正吸收進來,在心身內消化透徹,那么對陰我的本質也就真實的認識到了。要首先摸著修心煉己的真門坎。看一看有多少人摸到了這個門坎?修心煉己的門坎進去了沒有?要真正掌握修陽我真我心、去陰我的方法,而不是在口舌上逞功夫;要把修心煉己的方法論落實到心腔中,落實到大腦內,落實到心志和機體上,狠下一番深功夫。如履簿冰小心證,防微杜漸識心陰;念起欲動辯正邪,虛心實腹是根本;挫銳解紛持正覺,念起退步不持盈;欲動處下不揣銳,節節精進真我成。能做到這些,進道不難,成功也有希望。關鍵是在心性和形體上是否真下功夫,痛下功夫。有的人運用人心修養道德,修心煉己還沒真正動工,還沒打開心,還沒有認識到《道德經》該如何參?前提條件如何?不具備條件就想進入徼和妙之中,可能嗎?抱著陰我為君觀徼與妙,陰我為君觀徼妙,定借誤入豈有真,假作真兮真亦假,竹欄打水終成空。在此奉勸這些人,趕快調整自己的心,要內求于心中身中,盡快樹立起正覺正念,才能同步學習和體悟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共同邁入眾妙之門。如果還抱著一顆大人心不肯放,學習《道德經》,那前途是很渺芒的。為了學習好《道德經》,在前期首先要把基礎工程高度重視起來,要認識“我憑什么來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是一個大公無私、無心無欲、奉獻眾生而沒有半點保留的大學問。我們如何規范自己的心,規范自己的身,找到一個更接近《道德經》環境狀態的理想界限之內,這可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如果一面還在留戀陰我為心君來統領自己的內天下,而另一方面卻又想得到高能量的道德滋養,這是不可能相溶的。水火怎么能夠混在一起呢?解讀到這一章和上面幾章,我們必須有這個理念,痛下決心,狠下決心,堅決下決心來清陰,而不是停留在嘴,而是要落實到胸腔里,落實到大腦之內,落實到全身之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樹立起正覺正念,才能夠同步的學習和體悟萬經之王,共同邁入眾妙之門。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其它的一切都是沒有指望和希望,那只能是幻想。修證道德者中有的人對修證道德的具體方法趨之若騖,但對道德的學習方法卻表現的不那么興趣盎然。而是持而盈之,揣而銳之,寧愿舍得化時間和精力在具體的方法上,而對修心的方法卻淡然處之。這都是老生長談了,本來應該認識的很清楚了,這實際上是被陰我在障礙著,大家認識到了沒有呢?一個陰我真正退位的人,將修心的內容都是當作為寶中之寶,抓住了他就會細嚼慢咽,反復地咀嚼品嘗,消化吸收。但陰我主事的人呢,他對修心的方法必然是不屑一顧,淡然處之,敬而遠之,敬而畏之。為什么呢?那是陽我讓他退位,使他警覺懼怕,因而在他的意識中輕看它,慢看它,藐視它,蔑視它,還以為自己心修狀態很好。沉舟側畔千帆過對如何辯識陰陽,修證道德者很多人對具體方法興趣濃厚,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實踐,但是大多數人都收效甚微,甚至全無感應。為什么?找到了原因沒有?不重視修心的基礎,不重視對陰我的制約,不重視正覺正念的立起,必然“持而盈之”,“揣而銳之”,最后他就沉下去了,他就迷失了。沒有修心作基礎,十之八九都會翻船,雖然也能講的頭頭是道,但終不可長保!所以老子在這里告誡“不可長保”啊!“ 修證道德隊伍中這樣的例子還少嗎?這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不內求,不在修心上找原因,終難找到答案。修證道德的每個人都要掌握這一段,掌握這個特點,正道的方法。正道的方法必然是恒順眾生,因人心修持道德的層次境界而設法。當人心為君,正覺未立未堅之時,在基礎、初級階段順而導之;當正覺立起來,心陰能夠退后之時,就可以根據高級方法導引之;當心能入無為之境,能夠居無為而駕馭陰陽時,就以圓成合道之法促其成道了道。正道之法都是循行大道,以心為軸,而展開法境特點的。盲目的持而盈之,揣而銳之,就沒有不碰南墻而被撞得鼻青臉腫的。修心始終是修證道德的根本,是主宰,是靈魂。如果掌握了特點,懂得大道是以軸象而展開法性的特點,就能很好地再造自己的心,也能知道自己現在處在哪一階段,及其相應的證道的方法。大道之法的確就是這樣:恒順眾生,為眾生的心修狀態而法。修證就要做到步步見驗見真。沒有進步,或者進步漸微,都說明你自己沒有調好心。不要到外面去找原因,要落實在自己心里去找,就在自己陰我心上痛下一番功夫,那才是找對了地方,找對了癥結所在,才有放下陰我的機會,才有真進步的可能。如果偏離了自己心道的基礎,而去乞求更高更多,更持盈、更揣銳,怎么能夠實現道德的圓滿呢?,實現不了!通過這一章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正確地剖析自己,加快實踐《道德經》的步伐。退步原來是向前怎么能放下陰我心、建立正覺正念?真正達到“我退位,吾登臺”,才是真修證道德。只要你處好中。只要我們正覺正念建立起來,“我退位,吾登臺”實現了,《道德經》中的內含就會出現在我們的實踐中,你只要自然去配合。如果沒有正確對待修心煉己這個問題,那就還是退后一步或半步,調整一下修心與觀心。退也就是在進,不要以為是真的退,這種退反而是更大的進,更好的進。老子講這一章的立意,雖然是講成道以后的修為,但也是指修證道德的全過程。成就以后會不會有揣和銳的產生呢?只要有其身,就會有這種可能。所以即使成道了,也要注意:“成道莫沾塵,惹塵必敗身,盈銳最損道,沾惹易驚心”。這是對已經有道的修證道德者點示這四句。關于成道者的事,在這里也講一個故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慧者觀慧。話說從前有師兄弟兩人,在山中修道成真了,有道了。兄長默默,師弟急于建功。他在山中對技術非常重視,也有點基礎,修出了“純陽點指”,正好修了這個方法。但他的方法技術遠勝于其兄長,一般的小塊石頭一點即成金,師弟的本事稱奇,小山大的石頭一點也就成金。他在想:什么是最大的功德呢?度人是最大的功德,現在的人都喜歡錢,貪財鉆錢眼,把銅錢套在脖子上不肯取下來。如果有人看破錢財,不重視錢財,就有希望把他度過來嗎?所以就用他的“陽點金指”,想在社會上去找幾個弟子,看能不能找到。他想:我這個技術肯定能找得著的,結果他就來到紅塵,用這種方法試試,看誰不要錢?他從江南跑到江北,從東北跑到新疆,長城內外都走到了。金玉滿堂終難守第二段:“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四句話十六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解讀起來,內容的確非常豐富。因為老子在撰寫《道德經》的時候,是面對著整個眾生,面對著整個宇宙,面對著整個社會;也面對著每一個人如何復歸于淳德?如何復歸于道?作為道德實踐者,對這里的內容應該掌握的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對于社會而言,我們將其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和剖析,這樣對于如何做人也是一個遵循的準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簡而言之,就是說金銀、玉石、寶貝累積堆滿了房間,也不可能長期永遠地保存擁有它們。這個“守”,也就是保存和擁有的意思,“滿堂”,就是堆滿房間,堆滿一個空間。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人世間的一切金玉財寶,都是天地賜予人類的養命之物,它的道性特點就是流通,似水一樣的流動,人們只是憑福德而暫時的加以利用,從而滿足社會生存的需求。財富都是身外的流通之物,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占為私有。這個道理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和接受。但是,由于一顆欲心和一己之私,陰我之心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和大腦之中牢牢地固守著,即使是明白這個道理,也還要執著地去累積和固守它。一切財富都是取之于社會,散之于社會,這是個必然。單純憑個人的貪心欲望想去多占多有,最終必然是反而被財富所累,不僅失守于財富,也會失守于道,失守于德,失守于性命。所以,對金玉滿堂的“守”,如果不能破,不能明白,最終的結果必然導致人財兩空。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積財就象積水,守財就象堵水。愈積的多,也就愈堵塞的多。水越積越多,堤岸也就越提越高,最終還是會堤潰而崩,反而被水所困,被水所淹,這一天終究會到來的。對財寶這種滿堂的積、私欲的守,終而必是積不成,也守不了。如果財富積聚到滿堂程度的時候,應該遵循散財積福的原則,散財是可以積福的。如果能將所積財寶施舍于社會,濟困扶貧,利益眾生,那就是舍財積福,這才是正道。可惜的是人類常常被陰我的私欲心所蒙蔽,不知道道德的貴重,不知道財富的過度累積而對心靈的腐蝕作用。金玉積到滿堂,頑強去固守,就會對自己體內的道德場起到堵塞的負作用。如果不知道道德的貴重,沉迷于身外之物的擁有,貪戀于金玉財寶的積累,心就被物象所迷,被閃閃發光、燦燦發亮的金玉滿堂所惑,自覺或不自覺的墮落成為金錢的奴隸。在物欲橫流的萬象之中,視金錢為萬能,而進行鉆營,以擁有財富為榮耀而去豪奪,以積累為滿足而去損人利己,不顧及財富流通于社會的根本規律,漠視道德為生命之本的法性,凌駕于自然法則之上,為一己之私而積,沒有休止,無有窮期。這種狀態,縱然能夠達到金堆玉積而滿堂,由于違犯了自然的根本規律,最終也只是暫時的富有,沒有幾個人能夠終生持有,最終命盡身棄的時候,仍然還是孑然一身,空空如也。老子在這里用這一句話,是在警示世人重財不如重道,積財不如積德,守金不如守德。只有修養道德作財富的主人,而不是作財富的奴隸,以財來養一身的道德浩然正氣,才能在利益眾生和奉獻社會中生活愉悅而充實。這個觀念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現代社會,一種強大的濁流滾滾蕩蕩,使人們都淪為財富的依附,成了財富的奴仆,被財富金玉所驅策,被牽著鼻子,茍茍營營,完全喪失了人生真正的精神價值觀。君不見許多人將銅錢都套在脖子上,將銅錢作為眼鏡戴在自己的目前,以孔見和管見來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使自己迷失在追逐財富的濁浪之中。這一現象可以說也是貪污腐敗、搶劫偷竊等一切犯罪的根源所在。不明道德,不認識財富流通于社會“聚之必散”這個根本道理,而盲目去追求它的滿堂,卻不知財不能守,守難久。人欲貪心比天高看一看社會現象中所呈現出來的拜金思想,成為金錢奴隸的現象,真是俯首皆是。金錢的銅臭已經腐蝕了人們的靈魂,人人都被金錢的魔力所迷惑,被這些萬花筒般的魔相所腐蝕了,靈魂喪失了真良啊!良心都喪失了!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人類只有真正認識了道德,才能真正認識金玉、認識財富,才能正確地對待財富,通過正當的手段和必須的過程,去創造財富。而不是巧取豪奪,而不是爾虞我詐,去進行那種坑蒙拐騙的勾當。對于金錢觀、財富觀,如果不能調整到正確的狀態,那么社會是很難得到安寧的。就是因為不明道德之理,盲目去追名逐利。這種逐利表現得甚囂塵上,不僅在商界,而且在教育等許多部門,也都在追名逐利,舍棄了道德,把天良置之于一旁而不顧,通過自己所擁有的權勢地位而營私舞弊,追求金錢利潤效益。看看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們的心靈已經被金錢腐蝕的千瘡百孔,給社會的安定、人類的健康和整個民族的興旺,都帶來了莫大的隱患。是應該到了“攘臂而扔之”的時候了。要大聲疾呼:讀一讀《道德經》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吧!這是自然規律。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而巧取豪奪,而貪污,而攝取,所得到的財富,最終必然會被財富所累、所敗喪,敗喪的不僅僅是已取得的財物,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你的心、你的靈魂,都被出賣了,都被腐蝕了。在更高層次的意義上說,從此連獲得人身的機遇也會喪失。無論是用權,還是用錢,所爭取到的財富,能夠守得住嗎?自古以來有幾個貪官污吏能有好下場?沒有,一個都沒有!不僅是他本人沒有好下場,就是他的子孫因受牽連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我們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既要看到整個外在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在心里面要升華,升華自己對金錢財富的認識,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財富的奴才,而要反其道而行之,成為它的主人。為而不執,行而不迷。財富只要能夠安身養命也就足矣。你看現在的印第安人他們的那種淳樸啊,信守祖先們的遺訓,不向自然過多去攝取,他們就信奉這個。自然賜予我們的養命之物,只要夠用也就可以了。在允許值許可下去運作,而不是永無止境的去巧取豪奪。我們的心意對于金玉滿堂、對于財富的認識,如何調節到一種適合內環境的生理允許值?如何調節到符合心身所能夠承受的承載力的范圍之內?如何在達到或超過這個閾值的時候,及時能散?這是我們在解讀《道德經》這一段應該把握的關鍵。要始終把握住自己心靈的純樸、純潔,不要被金錢所腐蝕、所敗喪;不要把一個很好的內環境,一個與道極容易親近的內環境弄得銅臭熏天,敗倒在金錢的腳下,成為它的奴隸。那必定是終生的悲哀!“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對于圣人之治者而言,對于修證道德者而言,金玉這種貴重的財富,既有外財之意,更有內財之性。內財之性,對修證道德者而言要高度重視;對于外財之意,也同樣要予以重視。剛才講的是不要做外財的奴隸,那么我們對內財是做主人還是作奴隸呢?早期的修證道德實踐者常常不明白自然因果規律,任憑陰我主理心身的事務,因而不能以正覺正念對待外財,與世俗人幾無差別。有的人甚至貪心更甚幾分,想運用道來促使自己發財,而不知道自己對財富的承受量只有三分而已。在三分的基礎上他想爭取十分,并且還想用道德的方法論來達到自己發財的目的,真是坐井觀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為什么會表現得比世俗人還要倔強幾分、癡迷幾分呢?就是因為任憑陰我主理心身之事,沒有建立起正覺正念來對待外財。這個貪心在碰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以后,他才會慢慢的放下,也許才能看得淡些,但轉身之后他又會對內財趨之若鶩。當然有的人是在執迷于外財的同時,也執迷于內財;內外兼取,持而盈之,揣而銳之。我們有的人錯誤的持揣“法財侶地”這四個字,錯誤的解讀這四個字,深陷于法和財的積累而不覺醒,被陰我濁識牽著鼻子走,損德敗性。在主觀意識的范疇內難以覺悟。最常見的是以人心來揣度道,來揣度德,過高的估計自己的福德。主觀意識一廂情愿地鉆其營,積累資財,積累修證道德的實踐方法,以為越多越好,卻不知越多越迷,越積的多也就越執著,也就離道更為遙遠了。滌除欲心刮垢塵真意只在幾個字中。放下塵心真修空,也就容易真正的進入真境。可惜我們常常被陰我濁識牽著鼻子走,蒙蔽著雙眼,在亂闖亂轉,在法海中浮沉,難以覺醒,甚至最后沉到法海的迷霧之中而不能自拔。修證道德者中許多人常常因為不注重破除陰我之心的制約,容許它的存在,容許它主宰內環境,所以對‘金玉’的擁有,不知道滿足。常常如醉如癡的執迷、持盈、揣銳,進行大量的積累。并且還引以為資本,囤積居奇。兩眼只知外求,而不知身中自有金玉存在。我們每一個人身內都有大量的金玉,這是最寶貴的財富。這個金玉就是本性當中的善德,這種善德人人具備。這個善德就是修證道德的根本,只是因為被陰我濁識所屏蔽而難以顯現,就像金玉被灰塵泥土埋藏在其中。我們鏟除去掉塵垢以后,那么它也就很自然地顯露出光華來,這才是真金玉。我們如果能將“我退位,吾登臺”實現了,只取自己心身中的金玉,作為滋養性命的真元,那么一身正氣必然也就充沛,心中自然也就清凈,也就能夠知止、知足而常樂。怎么會貪?怎么會妄?怎么會去虛耗資財呢?正是因為這個陰我的阻塞,才使我們難以認識到人人身中都有大量的金玉。我們每天都在用,都在耗它,而沒有發現它的珍貴。我們在道的祥光、德的能量滋養下,在地氣的化生之中,不斷地在損耗內部的精華,消耗外部所賜的大量金玉,只是沒有高度認識和重視它的積累轉化而已。如果我們真的能夠聚修德行,聚修上善,身中之寶自然會用之不竭,也就沒有守不住的憂患了。明堂金玉聚萬寶為什么要大家修眾生心?雖然我們很多人暫時還沒有進入到金玉滿堂的狀態,但是也要明白,一切的變化源自于道德能量的積累。道德的特性是來之于眾生,還之于眾生,沒有什么是自己的。我們修證能量的整個轉換過程,都是眾生對我們內環境能量的贊助、支持和無私的幫助,沒有什么是自己的。只有進入修證道德的狀態,才能夠感覺到眾生的慈悲,要比我們這一顆拳頭大小的心廣闊寬大的多。我們的人心只知道一個小小的臭皮囊里面的利益,而忘卻了整個宇宙眾生的大環境,把自己固定在小小的一己之私的圈子里,始終不肯清醒。那樣真的守得住么?守不住的!即是到了你的內環境變化成金玉滿堂的狀態,同樣也是守不住的。應當運用眾生心,運用道德的根本特性,對待內環境所有的財富。這樣才能夠避免敗道損德的現象產生,避免傷損性命。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兩句是在說:擁有豐富的財富、聲名和地位,而不能上善若水,處下不爭,相反卻滋生驕傲自滿的心里,不知道戒驕戒躁,就必然招致產生災禍。怎么產生的?自己產生的,因為你產生了驕傲之心。我們做人,應該具有謙卑處下的美德,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免招怨尤和無妄的災禍之患。富有的時候,更應當謙下平易;身處高貴時,應當處下、憐賤、濟貧。如果以貴而驕人,持富而奢侈,就必然損福敗德,招災惹禍。不以富貴生驕心而欺貧,不以位高而以勢凌弱;為人處事平等溫和,善待一切眾生百姓。如果做到了這些,那么人們也就必然以謙和之心回報和相待,人己無爭,物我皆合,也就不會自遺其咎。這個“富貴而驕”,關鍵是這個驕字在作怪,驕源于那里?源于陰我私心。因為有其私,而招其禍。人的本性本因之中,自然的攜帶有富貴,富與貴只是因為人的本因不同,有大小差別而已。為而不執,行而不迷,富與貴自然也就會出現和擁有。如果擁有而不能正確對待,富貴而驕,得意忘形,被陰我濁識所敗喪,這可以說是古往今來人們興衰成敗的根本原因。其實這個富與貴,這個富貴而驕,不是指的大富大貴,當然也包括大富大貴。有的人小富小貴他也驕啊!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他就對下驕貴于人,對上又表現得奴顏卑膝。所以不要把它單純看成是大富大貴。這一現象在修證道德者身上,在我們的身邊,在社會當中,因富貴而驕人的還見得少嗎?其實是比比皆是。人們對外在的富貴表現出一種驕傲的心理,驕奢的狀態,結果都是“自遺其咎”。。那么對內在的富與貴呢?很多人不認識人人身中都有真富真貴;這個真富真貴就是精氣神三寶。但人們對這個富貴日用而不知,輕視而加以敗之耗之。如果都能珍而貴自身中的這個真富真貴,保而全之,那么天地即可以歸于一身。當金玉滿堂之時,造化自然也就會用之不勤。健康可以常保,壽命可以延長,生死可以得到解脫,這個才是真富貴、大富貴!如果貪戀于身外的假富貴,耗心敗氣散神,以至于百病叢生于內,大限一至,即使有萬貫家財,顯赫的名聲地位,又怎么能夠實現無咎呢?不留點塵污心田修證道德者成功以后,同樣也要防微杜漸,止欲生悔,要警惕和防止人心欲念的塵渣泛起,要杜絕萌生驕傲塵濁之心,要真正地去實踐。


唯向眾生舍富貴,不留點塵污心田。這樣才不會自取其咎。那么話說回來,這個富貴而驕真的有嗎?真有,在我身邊就發生過。修證道德者擁有富貴,而去驕于人,驕于世,驕于社會,結果弄得身敗名裂,原因都在陰我私心!所以讀這一段的時候,對于金玉,對于富貴,不要僅僅按照外財、外富、外貴而考慮問題。一說起來,這些我都看淡了、看穿了;明白了自然因果,不會迷,也不會執,只是想買個彩票碰碰運氣而已,何必小題大作?真的嗎?有時候碰運氣,雖然設計得很好,但里面符合自然真理嗎?符合自己本身所擁有的福德嗎?符合你本身所攜帶的能量嗎?我們同學中就曾經有過,信人哄,信人騙,什么這個地方埋有大量的財寶呀!民國年間遺留下來的證卷啦!……等等,對這些趨之若鶩,都想去試一試,碰碰運氣,只要弄到了,我將奉獻給事業,奉獻給社會,所以讓我碰碰這個運氣吧!果真如此么?你說的這話里面有多少成分是被陰我心牽動了,是摻雜了欲念和欲望的?那種懷僥幸、揣著一種機巧之心的含量有多少?社會上的騙子不都是運用這些人的欲心。每一個人都有欲望之心,都有一種僥幸的心理,都有一種企盼財富,能有自天而降財寶的現象,因而而揣之而銳之,那些騙子不都是在利用我們的一點欲望、一點貪心嗎?一點包藏的非常巧妙的陰我嗎?“天之道”是什么?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作了說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這是第七十七章的,我們拉到這邊來,是為了讓大家提前了解這個天之道。所謂“天之道”就是無情的自然規律。對于第七十七章中所講這個規律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損有余而補不足”。天之道對世間的萬物一視同仁,萬物既是芻狗,也是萬物之一,毫無例外。我們觀之于天地自然,四季有消長,春夏秋冬。所有的萬物,物盛則衰,花紅則凋。我們雖然看到了氣勢磅礴的日月星在天空中運轉,但是日月有盈虧,太陽到了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必定就會西移,東起西落,白天出來,晚上消失。月亮也同樣是月滿則虧。天地贊育萬物而功成,實行完它的運程規律以后,它的名遂了,天地也就退藏于密。天地的功德之行人不可見,天地也就是以這種方式,儲存它本身的陽和之德——為而不恃。正如老子所講的:“人之道則不然”。人由于有了欲心私心,常常是損不足以奉有余,欺弱怕強,這都是人性的特點。見到有余的他就乖乖的,相反他卻欺凌那些弱小的,對弱小者進行盤剝,來奉自己這個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溝。這是和天之道的最大不同,我們對天之道的這個特性一定要弄明白。再看植物生物鏈當中,如花果樹木,都是默默無言的遵循天之道,一歲一枯榮啊!它的生長盛衰,都是默默無言地遵循天之道,完成了它的生命進程以后,就會悄然離開,不留痕跡,這是植物生物鏈的天之道;它把自己承受天地道德長養所產生的能量,甚至它的身體生命,都全部奉獻給了眾生,完成它們的生命進程以后,也就悄然離去。在動物生物鏈中,各類物種的動物,生生不已,不斷新陳代謝,完成自已的生命過程以后,也就自然地退出了生命的行列,從不揣銳。是不是這個道理。再看一看非洲的天然動物園的動物,生物鏈里的小生物鏈之間,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都是遵循著天道規律。國外的一個生物科學家研究發現,狼從不會因為爭奪食物而相互的殘殺。它們都知道恪守天之道。只有人類的心里面永遠也難以盈滿,不僅難以盈滿,而且不相信自然,不遵從自然。只單獨以濁見濁識來觀察天地自然,功成名遂不退難退,貪欲永遠也沒有辦法滿足。因為人類毀壞植物的生物鏈,充填己欲之私,從而導致了旱災洪澇之患。人類也消滅動物生物鏈,而導致了人口暴漲,品質下降,疾病頻生。人類這種不信自然無以明的昏眛,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不以道德教化加以扭轉,無限制的放任這種離道失德,終將會招致自然的嚴懲!并非天棄人,實乃人自棄,是不明天之道的自暴自棄。這種現象,這種危機,難道真的不存在嗎?存在!真實的存在!你看看動物生物鏈,其中的許多物種都已經變得稀罕了,越來越少,地球這個空間只能存在人了。這些生物鏈都消失了以后,也就是只有人在世上稱王稱霸的時候。植物也毀的差不多了,到那個時候人就該站立在沙漠上說:“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了”。當然,自然界不會允許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站在沙漠中這樣向天地呼喚的!天之道一定會在這之前就會告誡人類,不斷的提醒人類遵循天之道,不要自毀!不要自暴自棄!天道至公損有余天之道就是自然法則,人類只有遵從于它,才能吉昌而存。“功成名遂”之日,也就是自然天道中的太陽“如日中天”之刻,這里我們只能用“刻”字來表示。功成名遂的時候,也就象太陽的如日中天,也就是正午的那一刻,但是這一刻能不能保持得住?正因為保持不住,所以日中則移。這個“移”也就是功成名遂者全身而退之時。自然的法則就是盛極必衰,有一種能量在“損有余而補不足”,你要想堅持住再久一點,再過過癮,做不到!因為這是違反了自然法則,違反了天之道,剛極易損,樂極則悲,盛極必衰。陰陽轉換的自然法則不可違背,成功之下不可久處,也沒有辦法久處,那只是人的一廂情愿。人的作為功成而事畢,這個名呀利呀,也就隨之而遂同來了,成功了的時候也就應當及時身退,而避其功與名。如果持而盈之、揣而銳之于這一功名,強忍不退,咬緊牙關頂著,或者昏昏然的,樂呵呵的躺在其中,而不清醒,功成名遂還迷了,就必然會招來禍患,這是天道規律的必然。道德修養者必須遵循自然法則,銘記功成名遂雖然是件好事,但是其中卻包含著禍害的因素—“福兮禍所依”。如果大功既成,應當善終其功。如果事與名遂,應當善全其名,只有及時身退,才能確保善始、善全、善終。身退中的“退”,我們要注意這個退,是從功名沉睡狀態回歸于執中、不盈、不持,不持盈、不揣銳。盈者當戒之于滿盈,就是說已經盈了滿了,這時候一定要及時退,防止它漫出來。銳者當守成于不用,太鋒利就要小心的運用,否則必損。金玉就應當戒之于貪想,富貴當戒之于驕奢。


功成名遂者如果能夠及時的身退于功名富貴之外,心不掛礙于功名利祿場,將心身復歸于無為的道境之中,這就是一種觀天之道、執天之理、行天之道、合于天道。就看我們這顆心能不能以正覺正念明白天之道、觀天知道,執天之理,行天之道。自覺地去身退,自覺地去避免持盈和揣銳,復歸于中,復歸于無為,復歸于虛。對于修證道德者而言,要高度重視這個身退,就像前面所講過的“后其身而身先”。這個身退與這句話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何把握運用好這個身退呢?功成名遂還并不是道德實踐的全部。我們只有把握住了不持盈、不揣銳,明白了金玉滿堂不能守,明白了富貴而驕會起禍患,這樣對于我們內環境天下的財富才能善加運用,使它更全面的再造我們的心身,使它更深層次地轉化,向全系統、大系統、整體系統性地進行轉換,轉換到無為的深層次,變化的深層次。所以在解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時候,要將前九章的內容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從現在起就建立這種理念,這種觀念,這種認識論,這種方法論,這對我們進入明明白白修證道德,減少錯誤,減少歧途,減少步入錯誤走入死胡同,無疑都是極為有益有利的。修證道德者和修證道德的成就者,都應當效法天之道。大隱于世,藏而不露,隨時俯仰,于民不異不同。如此身退當然就可以常保其身。這個不異不同,就是說跟老百姓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又存在著內在的差異;差異就在“無”之中,在“虛”之中,在“中和”之中。如果不注意這個身退,必然會產生一種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修德反而招來誹謗,道高反而毀譽難息。看看是不是這樣呢?修證道德者中很多人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在家里都站不住腳,跟老婆吵,跟父母吵。以我為中心,把別人,把孝道,把慈忍,把友愛,都置之于腦后,這哪里是在修證道德者?這真是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是在離道,是在失德。連做人的基本標準、基本要求都沒達到,怎么能算是在實踐《道德經》呢?你把自己放在孤峰頂上,放在浪尖上跌蕩,這都是不知道“身退”之妙么!為什么就不能做到與民“不異不同”呢?修證道德者與民沒有什么差異,只是內在的不同而已。為什么要去招搖過市,總是批評別人:這沒有道,那沒有德;你應該這樣做,你應該那樣做;指手劃腳,論三道四。好像自己非常合道、非常合德一樣。這樣你怎能不招誹謗?肯定會招誹惹非。家人不理解,同事都不理解,親朋都不理解,修德反而招謗,豈不可笑?是德錯了嗎?是修道德錯了么?不是!而是因為我們不明“天之道”,不知道“身退”在任何狀態下都是上善,必須要遵從的。因為我們只是把學到的道德理論知識和方法掛在嘴巴上,沒有落實在心里,沒有清退心中陰我上,所以就會處處表現得與人不同,與眾生有一道深厚的鴻溝,難以跨越,自己孤立了自己,自己封閉了自己,當然就會招來誹謗。慢藏誨盜飾誘滛道高反而毀譽來。是不是這樣?你有了一點本事而不知退,去揣而持盈,怎么能不遭到毀譽呢?不用這個方法毀你的譽,就會用那個方法毀你的譽,終究要把你踩在泥巴里,直至讓你不得翻身


《易經》中講的:“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八個字,也是講的“身退”之意。慢藏誨盜就是指的積聚財富而又傲驕于人者,必然自招盜賊之禍;刻意打扮粉飾容貌的人,必然自招淫名之患!持盈、揣銳、自驕,其實都是一種咎由自取。作為我們道德實踐者,應當以“功成名遂身退”為安身立命的六字真言,處中和之地,不失于偏,就不會自敗其道,就沒有這個禍患。“慢藏誨盜”就是指過多的積蓄財富,并且表現出傲慢驕狂,那當然就會招來盜賊。人家不搶你不偷你的,那不是傻子么?他干的就是哪一行,而你又喜歡露富,又驕傲慢人,損了自己的內部道場。因為人人體內都有一個道德場,只是能量的大小差異而已,只是被人身所屏蔽的密度、松緊度有區別而已。當然這種差異有時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你看看“冶容誨淫”是不是這樣?你看現在有的人打扮得妖里妖氣,描眉畫眼,涂脂抹粉,穿著三點式的,招搖過市,這是不是誨淫?許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刻意打扮自己,而且還有意去招搖過市,很多小丫頭不都是因此而把性命都丟掉了。為什么要賣弄于人前,將性命置之于不顧?這都是不明“天之道”的原因!太上從第三章到第八章所說的所有內容,都是我們道德實踐者入世而修的不死良藥!在第九章又點示我們要功成名就以后隱身而退,這才是難能可貴的。其中也包括了功未成、名未遂者的正確把握自身。總體上都是勸我們功成不要居,急流而勇退,不這樣做就不能保持保全自己的德和功。我們翻開歷史看看,一代代修道成真的先輩們,他們對外財、外富看得都很淡薄,給當帝王也不為,即是當三朝皇帝、九世狀元,都不愿意放棄對道德的實踐修持;都是唯恐富貴而拖累人,所以有成就者都是隱居深藏,有的甚至被君王三請五接,也都是一再掂量是否出山,入世相助。既使相助,也不會涉足太深,都會及時抽身而退。陳摶當年不就是這樣么?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并不少見,這給我們后人作出了楷模,也給我們以良好的教育。在歷史上都有過一些例子,真正能把握這個中玄、中和的人,像堯舜不都是這樣么?堯當年不以天下為貴,很輕松的、沒有任何掛礙的傳位于舜;舜同樣也不以君臨天下為尊貴,讓賢于禹。這種三讓在后來的歷史上絕跡了,沒有再重演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九章-持盈
(23)熊春錦先生講道經第九章
德性真我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
宋龍淵《道德經講義》——持盈章第九
道,絕非科學所能企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珠海市| 临安市| 长宁区| 尼玛县| 吉林省| 五大连池市| 昌吉市| 双牌县| 温宿县| 唐海县| 麻城市| 年辖:市辖区| 高陵县| 土默特左旗| 陕西省| 思南县| 安国市| 手游| 抚宁县| 永靖县| 新竹县| 久治县| 阿勒泰市| 巴里| 定兴县| 阜新| 揭西县| 临澧县| 峡江县| 仙桃市| 文登市| 全椒县| 宁晋县| 景泰县| 师宗县| 赫章县| 虹口区| 富平县| 蓝山县| 连江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