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5月13日,秋瘋哥有幸座客襄平書院,做了一堂公益文化講座。本文即講座內容的整理,跟此前發的幾篇西湖文字有重疊之處,但畢竟是準備講座的,因此更系統更豐富些。只是文字有點長,卻也值一觀。
襄平書院公益文化講座,是幾位仁人志士自發組織起來的講座,純粹公益性質,很多講座者都是有深度的學者,個個水平都遠超秋瘋哥,歡迎廣大朋友親往聆聽,地點在遼陽市白塔區趙紙房胡同,現遼陽市四高中(原二高中)院內西側,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襄平書院內。
以下正文:
今天很斗膽,來到襄平書院,跟大家分享我的關于旅行關于西湖的一些心得。
襄平書院自清代創建以來,就有講學的良好傳統,現在到了新世紀新時代,在座的各位在這里搞文化公益講座,重新拾起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古城遼陽形成了一種文化氣象,文化氛圍,做了一件有大功德的好事,讓我本人是深深的敬服。
今天我帶來的題目是《從西湖的深度體驗談旅行》。
旅行是我的業余愛好之一,但我跟大家,跟很多資深的驢友都沒法比,我去的地方不是很多,2010年之后才開始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之所以我會把一個地方扣得那么細致,比如一會我要談的西湖,主要還是因為我走出去的太少,所以每次都十分珍惜。
一、簡單談談旅行
人人都是徐霞客
旅行是一個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
現在交通發達,人們的活動半徑增大,遠行能力提高了,資訊發達,人們的視野開闊了,于是我們就不再是徐霞客那個時候,去哪兒都得用腳量,所以對旅行的渴求就變得比以往更加強烈。況且,現在很多人也不愿意把自己交給旅行社,讓自己的身體按照人家的組織程序,運載到某些地方,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某些規定的動作。
這樣的話,就有一些有精力而且不怕廢力的旅游者,逐漸開始安排自己的時間,選擇理想的路線,挑戰很少被大眾熟知的地點,于是,人人都有機會變成徐霞客,從此,旅行的感覺和意義也就不同以往了。
旅行的意義
其實,旅行的意義是什么,這本身沒有太多探討的意義。如果必須分析,我想不外乎下面這些:
有的人是為了圓夢。很多驢友都有一個西藏夢,一定走一趟川藏線,一定去一趟西藏,西藏夢是個愛好旅行的人肯定都會做。
有的人是為了放松。飛到一個地方,鼓浪嶼啊、蒼山洱海啊、烏鎮西塘啊,等等,就是要放松壓力。
有的人是為了逃避。比如感情受了傷之類的,就想出去轉轉,換一種環境,換一種心境。
有的人是為了增長見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話一直都挺有道理。
還有的人是為了玩,天生的玩家。在家里也閑不住,出去走走,豈不快哉。
也有的人是為了炫。曬朋友圈,你去趟海南,他必須要去馬爾代夫、去大堡礁,你去趟鼓浪嶼,去八大關,他就去希臘,去圣托里尼,你去香港,他就去迪拜,你走318,他就去美國1號公路,反正這種人,就是走的越遠感覺越牛。
還有的死要面子。你去得,我去不得?阿Q說,“小尼姑的臉蛋,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差不多一個意思。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當然,最多的人,旅行目的未必明確,硬要形容,可能就一個字——愛!熱愛那些山川、那些河流、那些文化,和每一寸的古樸與壯麗、婉約與秀美……
征服與挑戰
還有一種人,他們愿意把旅行轉為極限征服。
我有個好朋友,我們都管他叫張哥(下圖)。
張哥曾經一個人騎行過318,中國的景觀大道,從成都進藏,一路高山險隘,風餐露宿,風雨雷電,以及強烈的高反,整個途中遇到的困難不可想象,可他就硬是咬牙堅持下來了,這樣他該經歷的都經歷著了。而且那一年正趕上雅安地震,張哥還在災區做了幾天自愿者。在我們這些朋友們的心中,他就是挑戰極限的大神,神一級的旅行者。
但是,如果你開車進藏,會發現沿途騎行的,徒步的,搭車的,比比皆是,尤其對那些虔誠的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磕長頭的藏民來說,別說開車,就是騎行都算不得什么。然而,對常人來說,能做到像我朋友張哥那樣的,已經是極限了。
當然,還有尋求刺激的,選擇終極挑戰。
比如登山。
征服珠穆朗瑪,站在世界之巔,全世界大約有4000多人登上了珠峰,珠峰的死亡率14%,據登頂的人講,到了一定海拔,甚至要依靠那些尸體來指路;征服K2,就是喬戈里峰,世界第二高峰,死亡率超過30%,至今登頂不過幾百人,更重要的是,我們至少可以近處欣賞珠峰,但K2,那路太難走了,從車行駛到的盡頭開始,步行6天才能到海拔3900多米的K2大本營,一路非常危險,普通人想都不要想;貢嘎雪山,蜀山之王,目前僅有24人登頂。最牛的是梅里雪山。南迦巴瓦峰,中國最美的山峰,直刺天空的長矛,目前僅有1次成功登頂,11個人。還有更難得嗎?有,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比K2海拔低了接近2000米,卻無一人登頂,上山的人絕大多數都掛了。而且以后也不要想了,藏民的神山,早已禁止攀登。
我們絕大多數都不是旅行家,更不是冒險家。搞那些極限征服,即便站在珠峰之巔,征服的也不是珠峰,而是自己。
所以,旅行就是旅行,沒有必要拼命。
在我心目中,最好的旅行,大約是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而能夠做到的一種最享受旅行方式。最高的境界,就是找那種自己跟景色溶為一體的感覺。
比如在杭州西湖,就是一個最容易找到這種感覺的地方。
二、了解一下西湖
西湖是中國最具傳統意義的風景名勝。
2011年,當時我的愛人在浙大做訪問學者,我是去探親,沒想去旅游,所以杭州也好,西湖也好,我被征服完全是個意外。杭州那么大的名氣,可我之前都沒有去過,我的向往是西南西北那些遠離塵囂的地方,但沒想到,當我第一次見到西湖的時候,就被徹底征服了。
我們可以想一想,為什么千百年來關于西湖的人文典故、詩詞歌賦有那么多?大概當你站在西湖邊上的時候,當你用心體會西湖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西湖真的不一樣。
先來剖解一下西湖:
不收費的5A級景區
西湖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第一批5A級景區。其實這都不重要,因為全國的5A級景區中,很多都比較爛。重要的是,西湖是所有5A景區中,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即便是西湖周邊的園林庭院、故宅舊居,很多也是不收費的。
在“最美湖泊”評選中,西湖排名第五。排在西湖前面的是青海湖、喀納斯湖、納木錯和長白山天池,除了喀納斯之外那幾個我都去過,如果天氣好,那么第一視覺的沖擊力都要超過西湖。但是,它們應該都不如西湖耐看,差在哪兒呢?差在人文底蘊上。
青海湖轉上一圈,一天差不多夠了。長白山天池,加上山上其他的景點,一個坡一天足夠了。而西湖不同,一個星期也未必玩的透徹。因為西湖是所有入選的湖泊中,唯一一個自然與人文深度融合的湖泊。如果按照這個條件論及,西湖仍是第一。
西湖的大小
西湖不算太大,但也不小。總面積大約6.39平方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南北長約3.2公里,繞湖一周大約15公里,當然這還不算周圍的山林和濕地。試問又有哪個城市中有這么大一塊美不勝收景色呢? 西湖就在古杭州城西,現在基本被杭州城圈進市內了,杭州人是特別的得天獨厚。
西湖周圍的山
西湖是“三面云山一面城,半城秋色半城湖”,它的東南,西南,西北三面環山,東北開闊為杭州主市城區。
其實,如果沒有山的映襯,西湖再美也美不到哪里去。不知大家去過查干湖沒有,吉林的,比西湖大多了,現在很著名,因為冬捕,查干湖在松嫩平原上,四周一馬平川,因此平時看就沒有什么可欣賞的。我們家鄉的遼陽市,跨河而立,過去跨過太子河就出城了,現在太子河圈進來了,桃花島緊鄰城郊,太子河、桃花島也很美,但你還會覺得缺點什么。我想,缺的就是山,桃花島東側就是山,但離水邊還有點遠。
西湖很幸運,環西湖的秀麗山峰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超過七十座。在湖北面的是寶石山、葛嶺、棲霞嶺、孤山;湖西面有老和山、秦亭山、將軍山、美女山、玉泉山、北高峰、南高峰、飛來峰、月桂峰、天馬山、棋盤山、天喜山、天竺山、獅峰、百子尖等等;湖南面有花家山、虎跑山、九曜山、南屏山、夕照山、玉皇山、鳳凰山等等;湖西南方有吳山、云居山等等。事實上西湖周邊差不多一個山頭就是一座山,山山相連,范圍并不是很大,山外面,尤其是北面和東面基本都是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么。但這些山就是生的巧,恰恰環著西湖,湖映山,山繞湖,西湖就這樣美起來了。
還有,大家都知道西湖龍井,中國最有名的茶。其實浙江好多地方產龍井,統稱為浙江龍井,但只有西湖周邊這些山里產的龍井茶最好喝,所以西湖龍井是區別于浙江龍井的。獅峰,虎跑,云棲,龍井村,梅家塢,這些最著名的龍井產地都在環西湖的山上。我曾專門到杭州茶街,也叫佑圣觀路,去喝了半天的茶,浙江龍井與西湖龍井一對比就喝出來了,真的不一樣。
在環西湖的這些山里還有好多的著名景色,靈隱寺、飛來峰、云棲竹徑、滿隴桂雨、九溪煙樹、玉皇飛云、吳山天風等等,時間關系,就不一一介紹了。
環西湖的路
環西湖的路,超級的美。
西湖北面這條路叫北山路。一面是山,一面是湖,并行的是超級美的白堤。山下一個個古意闌珊的別墅建筑,抱青別墅是北山路上最漂亮的別墅,還有堅匏別墅、靜逸別墅、秋水山莊、潤廬、穗廬、蔣經國故居、楊虎城故居、黃賓虹故居,其中有個北山路84號別墅,據說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這幢老房子工作了三個月,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初稿就是這時候起草的。
在別墅中間的胡同里還有瑪瑙寺、抱樸道院,或者沿山而上,還有牛皋墓等等,都是意外的驚喜。北山路為什么這么美呢?大家看,北山路是緊鄰著西湖的,在北山路與西湖之間,除了高大的法國梧桐之外,就沒有任何障礙物,視野好的不能再好,加上這些民國時或者更久的別墅,那漂亮是沒說的。
西湖東北面這條不太長的路叫湖濱路。湖濱路個步行街,大約是古杭州錢塘門的地方。湖濱路跟西湖之間隔著湖濱公園,湖濱公園由六個相連的小公園組成,從南到北分別叫一公園、二公園……,一直到六公園。這種簡單質樸的起名方式在杭州,是個極為特殊的個例。
本來湖濱路和湖濱公園對西湖整體來講不是很重要,但我還要重點介紹一下,因為這里有個叫“六井”的遺跡跟我們的家鄉遼陽多少有點關系。話說古杭州是由淺海灣演變成的,地下水咸,難以飲用。怎么辦呢?唐代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叫李泌,西安人,他的祖籍是襄平,也就是遼陽,跟我們算是跨朝代的老鄉。李泌是中唐史上十分突出的人物,平定安史之亂,他在后面出謀劃策,有點類似楚漢相爭時的張良。李泌在擔任杭州刺史期間,組織從涌金門至錢塘門分置水閘,引西湖水到城里,并置六個出水口,俗稱“六井”。此舉解決了杭人的飲水問題,可以說,杭州的發展離不開咱這位李老鄉的功績。
西湖東南及南面這條路最長,叫南山路。從歷史上看,南山路是古杭州的西城墻沿線,吳越、南宋以來,一直都十分繁華。特別在路東南側的吳山、清波門一帶,曾經是古代官署府衙的政務中心,也是達官貴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所以,南山路的歷史文化遺址、名人舊居是最多的,差不多是西湖風景區中環境容量最大、歷史積淀深厚、景點類型最完整的地方。
西湖西面這條路叫西山路,準確的說,它不應該叫路,而是一條長長的堤壩,叫楊公堤。在楊公堤西側,還有許多水系和景點,把它們圈進來,還有龍井路和三臺山路。
在西湖的周邊,還有很多美的不行的路。
靈隱路,通往雙峰插云、靈隱寺和飛來峰。虎跑路,通往滿覺隴、虎跑、錢塘江、六和塔,九溪煙樹離的也不遠。玉皇山路,過玉皇山再往南叫南復路,通往八卦田,最后也到錢塘江。
在全中國,城市里的路,我最喜歡就是北山路和靈隱路,這兩條路的感覺完全不同,但同樣的是美的無法形容。
西湖的基本格局
說到重點了,西湖一般可概括為“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后來我又給填上了個“十二橋”,當然這個加的并不好。
一山:孤山
孤山在西湖北側,其實是西湖上唯一天然的島嶼,其東西兩側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孤山海拔僅35米,在西湖群山中,孤山是最小的一座,但卻是唯一在湖水中的一座。南宋《臨安志》稱其“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
游西湖必要去孤山,上面有很多人文古跡。浙江省博物館,里面藏有《富春山居圖》的一小半,另一半在臺灣。中山公園,是清代行宮御花園。文瀾閣,存放《四庫全書》的地方之一。蘇小小墓,也叫慕才亭,蘇小小是南齊的時候錢塘第一名伎,有名的才女佳人。西泠印社,光緒年間建立的,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最著名的社長是吳昌碩。20世紀傳統中國畫四大家分別是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除齊白石之外,另外三個名家都跟西湖有關系,西湖周邊都有他們的紀念館或舊居。
孤山上還有秋瑾墓。秋瑾很了不起,她向往革命、留學日本的時候已是有兒有女,我們想想,一般來說,有孩子的婦女早把心思放在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對吧。但秋瑾不同,她回國之后,秋瑾與徐錫麟組織起義,事敗被殺,從容就義。秋瑾英姿颯爽,在魯迅那幫留學生的心目中,老大姐秋瑾就是無敵的偶像。
孤山上還有個放鶴亭,這個一會再講。
還有,吃貨們請注意,杭州最負盛名的老字號飯店“樓外樓”的旗艦店就在孤山。樓外樓最著名的一道菜是西湖醋魚,杭州人只吃活魚現殺,鮮美是不用說了。再有,就是東坡肉、龍井蝦仁、西湖莼菜湯等等。杭幫菜講究清、鮮、脆、嫩,注重保留原汁原味,我們東北人吃起來會覺得清淡,但其實杭幫菜是最接近漢民族文化的菜系之一。
西晉的時候有個官員叫張翰,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吃貨,當官不好好當,時長想起家鄉的美味,就是吳越之地的鱸魚膾和莼菜羹,于是干脆就辭官不做,跑回老家了,這也因此讓他躲過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這樣說來,享受美味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其實呢,杭州有名的傳統菜館很多,除了樓外樓之外,還有山外山、天外天、知味觀、奎元館、外婆家、張生記、皇飯兒等等,吃小吃還可以到清河坊。
清河坊不僅是小吃,它是除了西湖之外,古杭州積淀最多的地方,其中的胡慶余堂、方回春堂等的國醫館、國藥館是中醫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特別值得一去。清河坊雖然距離西湖不遠,但屬于西湖外圍,我們今天講西湖,也不做詳細介紹了。
二塔:雷峰塔、保俶塔
所謂“一湖映雙塔”、“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就是指它們。這兩座塔都跟五代時期的一個存在了86年的小國吳越國有關,吳越國開國國王叫錢镠,最后一個國王是錢镠的孫子錢俶,他在國人中很有威望。雷峰塔、保俶塔和錢塘江邊上的六和塔差不多都是錢俶那個時代建造的。
保俶塔在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上,又瘦又尖,六次毀壞六次重建,現在的塔是民國時重建的。保俶塔一般認為是保佑錢俶的意思。北宋統一天下,錢俶稱臣納貢,雖然宋太祖趙匡胤放了錢俶一馬,但他的弟弟太宗皇帝可沒那么好脾氣。因此,保俶塔中間的這個“俶”應該讀(chu,四聲),錢俶的俶,但杭州人也都稱作(shu,一聲),咱也就這么稱呼,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個音。
雷峰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舊塔倒塌,2002年重建,我們看看倒掉的舊塔和新塔的區別。魯迅見到的就是這個舊塔,年久失修,一點也不好看,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雷峰塔倒掉了是好事,塔下面鎮壓著的白娘子就可以趁機跑出來了。
其實魯迅還有一篇《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這一篇很有意思,文中他說:“中國人有一種‘十景病’,……點心有十樣錦,菜有十碗,音樂有十番,閻羅有十殿,藥有十全大補,……連人的劣跡和罪狀,宣布起來也大概是十條,仿佛犯了九條的時候總不肯歇手,……倘在民康物阜時候,因為十景病的發作,新的雷峰塔也會再造的罷。”看來,如今正是民康物阜的時代,“十景病”發作,雷峰塔的重建正與魯迅當年的預言相合。我們看看,魯迅的了不起在哪里?洞悉世事與人性,就是其中之一。
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西湖上除孤山之外,有三座小島,都是人工修建的。
其中唯一值得深度游玩的是小瀛洲,是明萬歷年間修筑的,“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從空中俯瞰,像一個特大的田字,水面就占了全島的60%多。
湖心亭歷史非常悠久,大約建于宋元時期,是西湖三島中最早營建的島,在清代“錢塘十八景”中有一景即為“湖心平眺”。
阮公墩修建最晚,是清代嘉慶年間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用淤泥堆積成的小島。八十年代杭州組織評選“新西湖十景”,其中有一個叫“阮墩環碧”。
說起來江南文人最會造詞弄景,一個雜樹眾生的普通泥灘小島,起了個幽雅的名字,放在西湖中間,就幻化成一個出名的景點。為什么我前面說湖濱的一公園、二公園……六公園,這種簡單的名字在杭州極為特殊呢?因為西湖周邊無論什么風景,名字都是極其優雅,比如“阮墩環碧”之類的,只有那幾個,一二三四五六,太質樸了。
三堤:白堤、蘇堤、楊公堤
白堤在唐代名白沙堤,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后人感懷這位賢明的地方官,改稱白沙堤為白堤。蘇堤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興修水利、疏浚西湖,利用湖底挖出的葑泥筑成的長堤,后人稱為蘇堤。有句話說“杭州若無白與蘇,風光一半減西湖”,講的就是白居易、蘇東坡兩位大文豪對杭州和西湖的意義。
楊公堤我在前面提到了,現在也叫西山路,是明代杭州知府楊孟瑛組織修建的,后來淤積而湮沒,近年又修舊如舊,給修復了。西湖新十景之一中有個“楊堤景行”,“景行”這兩個字出自《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就是大道的意思,也比喻崇高光明的德行。
三堤之外,并非無堤。在楊公堤的流金橋北有一個向西的岔口,下去就是趙公堤,環境優雅而且絕少人走。趙公堤上有蓋叫天舊居,就是演武松演的出神入化的那個。沿著趙公堤一直向西可以連接靈隱路。
五湖:外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岳湖
西湖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等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域。
外湖又叫外西湖,就是西湖水面最大的那部分;西里湖在湖西,位于蘇堤與楊公堤之間;北里湖在湖北部,被孤山、白堤和北山路所圍繞;小南湖和岳湖都很小。小南湖在西里湖南部,其核心景區是“花港觀魚”,西湖十景之一;岳湖在西里湖北部,北面隔北山路與岳王廟相望,其核心景區是“曲院風荷”,西湖十景之一。
其實,在西湖西側的楊公堤外至少還有四處水域,從北往南依次是金沙港、茅家埠、烏龜潭和浴鵠灣,基本上與西湖都是聯通的,只是西湖的名氣太大,將這些地方掩蓋住了。
十二橋:蘇堤六橋、楊堤六橋
蘇堤由南至北,有六座橋,分別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楊公堤上由北往南,也有六座橋,分別為“環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蘇堤六橋相望,被稱作“西湖十二橋”。
十二橋是我總結的,非常不準確。西湖又何止十二橋呢,很多都比十二橋有名。白堤由東向西,還有斷橋、錦帶橋和西泠橋;岳湖和西里湖之間這個是玉帶橋,西湖上唯一有亭子的橋;西湖東南角還有長橋,看雷峰夕照最好的地方;東面有涌金橋,在涌金池的外面,非常美。
其中斷橋和長橋的名氣是要遠遠大于其它諸橋的,正所謂“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西湖三絕”中有兩個是描繪橋的。另外,在西湖周邊大大小小的公園里,長長短短的橋更是數不勝數。
西湖十景
從南宋開始就有“西湖十景”之說,元代有“錢塘十景”,清代有“西湖十八景”、“杭州二十四景”之說,1984年又評了“新西湖十景”,2007年還有“三評西湖十景”,很是眼花繚亂。后來那些新評的景色地理范圍較大,多屬于西湖外圍,就不逐一介紹了。
傳統的西湖十景分別是:
蘇堤春曉、曲苑風荷、
平湖秋月、斷橋殘雪、
柳浪聞鶯、花港觀魚、
雷峰夕照、雙峰插云、
南屏晚鐘、三潭印月。
注意,其中有很多景色都是特定季節特定時刻才會出現,比如蘇堤春曉、斷橋殘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鐘等等。另外,這“十景”中也有個別的有點搞,比如那個“雙峰插云”,指的是環西湖諸山中的南高峰、北高峰。去過西湖的朋友請想一想,西湖周邊有突出的高山嗎?根本不明顯,因此所謂的雙峰插云,也就那么回事。
西湖的人文
這個話題我琢磨了很久,最后還是決定放棄了,因為太多了,實是無法詳細描繪。這么說吧,西湖周圍到處都是人文景觀,每一個名字、每一處建筑都可能有悠久綿長的歷史。我知道的也有限,那就講到哪里就介紹到哪里,人文的東西能帶出多少算多少吧。
三、西湖怎么游最爽
西湖什么時候最美
西湖什么時候最美呢?
明代崇禎年間有個叫汪珂玉的人,當過鹽運使,是個大富翁。他在《西子湖拾翠余談》中有一段妙評,他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月湖當是天高氣爽的秋夜才能見到的勝景,比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
雪湖當是寒冬銀裝素裹時的勝況,比如“斷橋殘雪”。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雪湖,雪景的美不只是一片白,藍天白雪是最美的,杭州那個地方雪天本來就很罕見,如果雪住天晴就更難得了。我愛人在杭州呆的久,她說有一天降雪,幾乎滿城的人都興奮的去西湖觀雪,那雪下到地面很快就化掉,想看那種天朗氣清的雪湖勝景真的是太難得。
必須要乘一次船
第一次去西湖,我想怎么也得乘一次船。
搖櫓的小船最好,畫舫也行,在岸上觀湖和在湖中看岸,感覺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一個清晨,一個傍晚,或者是一個月光高潔的夜晚,乘船游湖,那就太美了。
坐船游西湖,怎么也得上一趟小瀛洲。
瀛洲,是古代人相傳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之一,西湖上這座小島敢稱作“小瀛洲”,可見杭州人對這里有多么自信。
乘船登上小瀛洲,徘徊在水、樹、亭、廊之間,仿佛瞬間變幻了一種感覺,剛才還是廣闊的西湖,現在一下子又別有洞天。就是水里的魚,那種不緊不慢的樣子,都仿佛吸了仙氣。
過九曲橋,有一面大影壁,叫“竹徑通幽”。這四個字是康有為寫的。康有為是清末的改良派,“戊戌變法”的關鍵人物。盡管康有為的歷史形象褒貶不一,但要注意,凡是敢于變法的都很了不起。然而,一腦門子維新思想的康有為,到了民國卻成了保皇派,幫助張勛復辟帝制,可見“新”與“舊”是會隨著時代而變換的。
小瀛洲“田”字中間有一片建筑群,始建于清雍正年間,主要有南舒亭、迎翠軒、花鳥廳等等。附近這片池塘叫“魚沼秋蓉”,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走到盡頭是“我心相印亭”,亭外面水面上有三座葫蘆狀石塔,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就是指這個地方。石塔據說最早是蘇軾所立,現在這個不知是什么時候修復的。其實從這個角度望去,三座石塔距離拉開了,看三潭印月效果不是最好,最好是在天朗氣清、中秋月高之時,乘坐小船,找個好角度去欣賞。
這是我在“我心相印亭”拍的一張照片,用卡片機拍的,質量還遠不如現在的手機。那時天上還有雨,煙籠寒水的青山,綠色泛長的蘇堤,水中佇立的石塔,水光瀲滟的湖面,輕緩而過的舟楫,感覺是那么的好。
在小瀛洲上,還可以環著外堤漫步輕行一圈。外堤上有個角落叫閑放臺,現在是茶社,是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彭玉麟所建。彭玉麟出身湘軍,是湘軍水師創建者,差不多也是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彭玉麟與曾國藩、左宗棠并稱“大清三杰”,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稱大清“中興四大名臣”。
在中法戰爭中,彭玉麟一力主戰,指揮老將馮子材抗擊法軍,鎮南關、諒山一戰大獲全勝,當時,他上疏“五可戰,五不可和”,然而很快和議已成,只得停戰撤兵。彭玉麟素以人格著稱,他雖然官至極品(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賜太子太保),卻極力辭官,一生辭官六次,絕無僅有。有人拿李鴻章和彭玉麟比較,說“李鴻章拼命想做官,彭玉麟拼命想辭官”。本來“大清三杰”中,彭玉麟相對單薄,比不上李鴻章,但李鴻章擁兵自重,更主要的是沒少代表清政府簽訂賣國協議,所以時人就將彭代李了。
最好的方式是騎行
旅行的最高境界,是自己跟景色溶為一體的感覺。我在西湖真正體驗過這種感覺,當時覺得,整個西湖都是你一個人的,或者說,你整個人都是西湖的。這句話挺拽,但真就是這種感覺。
在一個早晨,隨便哪一個早晨都可以。騎上一輛腳踏車,去環西湖一圈,慢慢的騎,騎騎停停,不要糾結時間。天色如果好,就賺著了,如果不好,也沒什么。人如果少,也賺著了,如果人多,也沒什么,畢竟早晨人不會太多。
環湖的騎行從西湖的西北角開始。沿北山路,經孤山、白堤、過斷橋,拐回北山路,然后沿湖濱路、南山路一路繞西湖而行,過雷峰塔后拐上蘇堤,再折回到北山路上。也就是說,我環行的是外西湖,并不是西湖的全部。
騎行從英雄開始
西湖十景“曲院風荷”就在西湖西北角的岳湖里面,最好的時節是盛夏,荷花滿塘,隨風搖曳。張藝謀幾個導演搞的“印象西湖”大型演出就在這里面。我在桂林看過“印象劉三姐”,燈光聲影的效果絕對是一流的,視覺非常震撼,但是這種表演過后記不住,如果追求視覺沖擊是值得一看的。“印象西湖”我沒看過,怎么樣不好評價。
曲院風荷的對面是岳王廟,岳湖之所以稱為岳湖,就是因為挨著岳廟。大清早,岳廟的大門還沒開。
每一次經過岳廟門前,都會有一股蒼涼悲壯的感覺從心底涌上來。岳飛,中國最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沒有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其它古國那樣湮沒,就是因為有像岳飛這樣一代一代的民族脊梁在支撐著。其實在岳飛同時代,有韓世忠、有吳玠、有劉光世、有張俊,都是名將,但無論從戰略能力、功勞大小、治軍水平還是道德人品上,都比岳飛差太遠,個別的甚至徹底蛻變,比如張俊,就是配合秦檜殺害岳飛的劊子手之一。岳飛39歲就被陷害致死,老百姓立廟紀念他,而秦檜、張俊活著的時候極盡哀榮,死了卻跪在岳廟里遭人唾棄、遺臭萬年。
孤山上的隱士
過了岳廟往西,沿北山路走不遠,跨過西泠橋,就是孤山。在孤山面朝西湖的一面,有許多晨練的人。這種場面,會讓你覺得杭州是這樣的舒服,這樣的慵懶,這樣的悠閑。800多年前,南宋有個叫林升的詩人在臨安的一家旅店的墻壁上寫了一首詩,后人稱為《提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是一首諷喻詩,說南宋皇朝忘卻國恨家仇,茍且偏安一隅,生活奢侈糜爛,但也無意中把杭州和西湖那熏然醉人的景色給說了個通透。
孤山還有一個名字,叫梅嶼,因山上廣植梅花而得名。這跟一個人有關,他叫林逋,又叫和靖先生,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他有一句詩你肯定聽過: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山園小梅》
這個林和靖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中國古代有很多隱士,很多士大夫的理想最后都是歸隱田園,但是,真正有本事不做隱士卻甘愿做隱士的根本就沒有幾個。
一般來說,想要歸隱,得先入世。就像一個人不希望老、病、死是不可能的,除非不生。人間繁華,羅綺纏繞,怎能說放手就放手?絕對多數的人都難以放開眼前的名利,一生都在利祿中打滾。所以,很多人都不是真正的隱士。而林逋不同,他可以說就沒有入過世,這比陶淵明還厲害,陶淵明還當過縣令,與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后才歸隱田園。林逋年輕的時候到處游歷,四十歲開始隱居在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一個成語“梅妻鶴子”就出他。宋真宗屢次征招他都被謝絕。在孤山背面,有“放鶴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紀念林逋的,可以去逛逛。
靈魂生活的瞬間
我騎行在孤山上時,遇到一位跟我一樣的老兄,一個人坐在湖畔的長椅上,自行車隨意橫在旁邊,沉浸在湖光山色之中。我跟他心意相通,但互相都沒有打招呼,也一個人一長椅,在湖邊靜靜的坐著,不特意去想什么,人與湖就自然的慢慢的溶在一起了……
記得豐子愷在談到他的老師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師)時說,“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幾乎所有人都在第一層里,也有人爬上了第二層,過上了精神的生活,更有余力者攀上了第三層,過著靈魂的生活,比如弘一法師。
我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在物質生活中摸爬滾打,碰巧可能會上到精神生活上晃悠一下。只有那一年那個早晨一個人在西湖邊上靜靜坐著的那個時刻,我才感覺摸到了靈魂生活的邊緣。那種感覺超級好,物我兩忘,仿佛西湖就是我,我就是西湖,沒有分別。
綠楊陰里白沙堤
從靈魂中走出來,回到物質世界,咱們繼續溜達。
離開孤山走上白堤。白堤在唐代原稱白沙堤,宋代叫孤山路,明代時又稱十錦塘。堤上內層是垂柳,外層是碧桃,初春時節,白堤最是迷人。白堤很寬闊,視野很好,不長不短,清新的美。或許是我上白堤時游人不多的緣故,和多數人不同,白堤給我的感覺是超過蘇堤的。
孤山與白堤接壤的地方,就是看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最佳的地方。因為這個方向水面最開闊,正好面向西南,當月亮升高的時候正好賞月。
白堤盡頭是斷橋。斷橋在西湖古今大小橋梁中名氣最大。除了西湖十景“斷橋殘雪”之外,在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里,白娘子和許仙就是在斷橋一見傾心的。
傳說中的白堤是白居易修建的,其實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白堤已經有了。白居易也曾建造了一條“白公堤”,但早已無跡可尋。白居易有一首《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其中結尾提到的“白沙堤”,指的就是白堤。同時我對這首詩的頭一句“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印象很深,因此我曾傻傻的問當地人,賈亭在哪里,地圖上咋找不到呢?人家被我問糊涂了,說在杭州幾十年,就沒聽過有什么賈亭。我于是恍然,唐朝的東東必已湮沒,杭州歷史遺跡保存的再好,也做不到什么都留下。如果有一天杭州出現了賈亭,也是后人“十景病”發作。
超意外的汾陽別墅
這種比較傻的狀態我在楊公堤的時候也遇到過。
有一次,我騎車在楊公堤轉悠,不經意間看到路東側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門,黑瓦白墻,漫不經心的瞅了一眼,嚇得一激靈。只見那門框上寫著“汾陽別墅”四個字,門的右側還掛著個小牌子——“郭莊”。當時我想,“郭……汾陽?怎么可能呢?”郭汾陽是誰啊?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人稱“郭汾陽”。郭子儀一生逐鹿在北方、邊塞和中原,沒有資料顯示他跑到杭州來享福啊?
后來我看了郭莊簡介才搞清楚。郭莊是晚清時建的,原先房主姓宋,叫宋莊,又叫端友別墅,民國時轉賣給汾陽人郭士林,才改叫汾陽別墅,俗稱郭莊。郭莊雖然跟郭子儀沒關系,但這位郭士林是汾陽人,是郭汾陽的后代也說不定。
郭莊在西湖周邊并不起眼,但其實最漂亮。這話不是我說的,我在郭莊溜達時曾遇到兩個退休的浙大教授,老頭老太太都七十多了,兩家人在那畫風景,其實他們的畫并不出眾,但那種感覺,神仙一般。他們說,五月的西湖最漂亮,最漂亮的地方是郭莊。我建議大家到杭州時也去看看,郭莊名氣不大,但園小乾坤大,屬于紹興風格的園林。郭莊最擅長的是借景,借西湖的景,蘇州園林那么精致,可惜都沒這樣的條件。
在郭莊這個地方也讓我充分感受到杭州人造詞弄景的厲害。郭莊的大方池叫“一鏡天開”,方池邊上的建筑叫“兩宜軒”,其中一個月亮門叫“枕湖”,有個臨湖的屋子叫“乘風邀月”,建在太湖石上的高亭叫“賞心悅目”,主體建筑的大廳叫“梅清松古齋”。最厲害的是梅清松古齋里面這方匾額——“香雪分春”,咋一看像香雪面粉,這個詞我琢磨半天才品出點味道。香是花香,雪是冬天,把香和雪分開正好是春天,我琢磨著是這種意境。能寫出這樣的詞句,絕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積淀就能形成的,自古江浙文風最盛,可見這里的文人雅士的水平是相當高的。
涌金門外柳如煙
好,剛才咱們跳走了,這回把思路從楊公堤的郭莊再跳回到白堤上。
繼續我的騎行。從白堤跨過斷橋,返回到北山路,又拐到湖濱路。湖濱路靠西湖這面我說過,西側是湖濱公園,一公園到六公園。東側多是餐廳、酒吧,一家家都是極有特色,喜歡泡吧的可以去看看。
從湖濱路很快拐到南山路。不久就能見到涌金池。涌金池本身沒什么可看的,遠不如在不遠處的涌金橋。在古杭州的西墻外,從北到南有三個城門,錢塘門、涌金門、清波門,其中涌金門是唯一的水門,就在涌金池這個地方。
熟悉《水滸傳》的都知道,梁山好漢中水里本事最大的是“浪里白跳”張順,他隨同宋江征方臘,在攻打杭州時,就打算從涌金門潛入城里,可惜被發現,遭亂箭射死。施耐庵老先生對張順比較偏愛,張順雖然戰死,但關于他的故事并沒有結束,他的幽魂被封做西湖的龍宮里的神靈。后來杭州城破,方臘的太子方天定出逃時,張順的魂魄附在他哥哥張橫的身上,一刀劈死了仇人。
當然,這是小說。下面我再介紹一個真實的了不起的歷史人物。先給大家看一首詩,《夏日憶西湖》:
涌金門外柳如煙,西子湖頭水拍天。
玉腕羅裙雙蕩槳,鴛鴦飛近採蓮船。
這首詩贊頌的是涌金門外的西湖風光。如果你不知道是誰寫的,僅憑詩的風格是猜不出作者的。我們看這個作者的另一首著名的詩,《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下我們就知道了,這兩首詩的版權屬于一個人——于謙,中國歷史上差不多等同于岳飛的民族英雄。你能想象得到,寫出《石灰吟》的于謙也有如此婉約旖旎的一面嗎?
明朝土木堡之變,正統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擄走,瓦剌的首領也先以皇帝為要挾,兵鋒直指北京。當時很多官員主張放棄首都去南京,這時候于謙站出來了,他力排眾議,扶持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于謙一輩子就帶了這一次兵,就打了這樣一場事關中華民族命運的戰役。明代是天子守國門,北京一旦失手,整個華北一馬平川沒有任何屏障,那將又是一次靖康恥。后來明英宗復辟,于謙的主張是輕君王、重社稷,自然就被害死了。于謙葬在西湖西南的三臺山麓,烏龜潭邊上,那里現在有個于謙祠,可以去瞻仰。
文化最厚南山路
離開涌金池,繼續沿著南山路走。南山路因為緊挨著古杭州,所以文化氛圍是最濃的。南山路沿湖的公園里有許多晨練的市民,你看看,同樣都是晨練,看看人家晨練這地方!
沿著南山路再往南,東邊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南山校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唯一承認學歷的中國美術類大學,中國三大美院之一,另外兩個是中央美院和清華美院。蔡元培先生創立的,最早的幾任院長,林風眠、陳之佛、潘天壽,都是中國近代最牛的畫家,杭州有他們的紀念館。
中國美術學院的斜對面是錢王祠。是后人為紀念吳越國錢氏一門而建造的,現在這個是2002年重建的,古代流傳下來的錢王祠只剩下一道八字墻,跟咱們遼陽的古城墻差不多,就剩一點了。
再往南是“柳浪聞鶯”,西湖十景之一。清波門對面,挺大一個公園。南宋的時候,柳浪聞鶯是御花園,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進的。“柳浪聞鶯”這個鶯,是一種很小的鳴鳥,跟麻雀差不多,黃鶯、柳鶯、蘆鶯、樹鶯什么的,大概有300多種,叫聲特別好聽。柳浪聞鶯是我去茶街喝茶那天特意逛的,可能是感覺作怪吧,一到里面,悅耳鳥聲不絕于耳。其實在杭州,黃鶯、烏鶇、百靈之類的鳴鳥真的很多,跟我們這里麻雀差不多,很容易就能見到。
柳浪聞鶯再往南是長橋公園,長橋是欣賞“雷峰夕照”最好的地方,雷峰夕照也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需要傍晚,晚霞滿天,那才漂亮。就跟我們看雪山喜歡看日照金山一樣,梅里的日照金山要早晨拍,南迦巴瓦的日照金山要傍晚拍,方向很重要。
在西湖周邊的橋里,長橋的名氣僅次于斷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里,十八相送就發生在長橋。祝英臺打了十八個比喻,梁山伯這個腦袋秀逗了,根本沒聽懂。我一個朋友說,梁山伯估計是故意聽不懂,他說你想啊,一根女人跟你朝夕相處三年,你都看不出是個女人,這妹妹得啥模樣?當然這是玩笑,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四個中有兩個跟西湖有關系,所以說,西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底蘊沒的說,說也說不完。
西湖三杰:英雄惜英雄
雷峰塔南面,隔著南山路就是凈慈寺。在杭州各寺院中,凈慈寺的名氣差不多僅次于靈隱寺。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鐘”,指的就是凈慈寺在傍晚時清越悠揚的鐘聲與南屏山相互映襯的美景(凈慈寺背靠著南屏山)。
凈慈寺最早也是吳越國的國王錢俶興建的,但它的名氣主要來源于一首詩,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南屏山山腳下還葬著幾個名人。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
一個是張煌言,字滄水,張蒼水先生祠就在附近。明代滅亡之后,張蒼水是一直堅持組織抗清的英雄,戰斗到犧牲,他是繼岳飛、于謙之后埋葬在西湖的第三位民族英雄,后人就將這三位并稱為“西湖三杰”。其實他們三個之中只有于謙是杭州本地人。
另一個是章太炎。葬在張蒼水墓的旁邊。章太炎名叫章炳麟,太炎是他的號,中國近代了不起的革命家、思想家、學者,魯迅、周作人兄弟倆都是章太炎的學生,他們深厚的國學功底得益于章太炎的培養。章太炎生前最是敬慕張蒼水,表示“生不同辰、死當鄰穴”,所以他死后挨著張蒼水,也葬在了南屏山。
浪漫太子灣
過蘇堤再往前走,路北是“花港觀魚”,西湖十景之一。類似的景致現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已經不算稀奇了。
路南是太子灣公園,這個公園在西湖周邊是非常非常特別的。這是因為,西湖周邊基本都是傳統的山水園林,太子灣是唯一一個用西方造園手法建造的公園,既有田園風韻,又有山情野趣。最能體現太子灣風格的,就兩字——“浪漫”,所以這里特別適宜舉辦西式婚禮,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拍婚紗照的不斷。
其實,這個公園稱作太子灣,跟浪漫一點關系都沒有,倒是和我們流經遼陽的太子河相似,都是以逝去的太子而得名。這里曾是南宋莊文、景獻兩位太子停棺的地方,所以才被稱作太子灣。
太子灣有全國最著名的郁金香展,在每年的四月,美麗而壯觀,趕上了一定要去看。
西湖十景之首
拐回來,上蘇堤。
蘇堤是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個沒有疑義。蘇東坡的文學水平在中國古代所有文人中,無論怎么排名,都可以進前五。而且他的為人還特招人喜歡,特別對妻子還好,就是官越當越小,一貶再貶,一直貶謫到海南島,當時那里就是不毛之地。但沒關系,“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的心態是真好,走到哪里就愛上哪里,這一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蘇堤全長近三公里,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春風吹拂,楊柳吐翠,柳絲舒卷,桃花含笑,長堤延伸,六橋起伏,在每座橋上的感覺都不一樣。置身于蘇堤,西湖的湖山勝景像畫圖一般展開,整個西湖,再沒有第二個地方比蘇堤能把西湖領略的最全的了。這么說吧,蘇堤就是西湖最勾魂銷魄的地方。所以說,“西湖十景”之首是哪個?毫無疑問,“蘇堤春曉”。
到目前為止,我沒有找到一張能夠真正反映“蘇堤春曉”的照片,這種景色,這種感覺,真的不是幾張照片能夠容納和反映的。
在蘇堤上看西湖,我個人覺得,西望比東望的要好。西邊是西里湖,隔著湖是楊公堤,楊公堤上全是高高的水杉,隔著楊公堤是杭州花圃、茅家埠、丁家山,美的一塌糊涂。可惜,我上蘇堤的時候,游人總是不少,所以前面在孤山上的那種進入靈魂的感覺再也沒找回來。
結語
好了,啰里啰嗦一大通,好像天底下就我一人去過西湖似滴,其實我去過西湖的次數屈指可數,主要是去的少,就更珍惜,就愛琢磨,然后就總結了上面一大堆,深度體驗談不上,深度談旅行更算不上,基本就是我個人的一些體驗。
歡迎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2017年5月13日于遼陽襄平書院
- END -
秋瘋秋語│立身謹慎,行文放蕩
好看未必放蕩,放蕩必然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