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受到傳統教育文化理念的影響,父母們更加推崇家長權威在孩子教育中的影響。
不可置否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不過,與此同時,父母教育中卻存在著強勢的“暴力溝通”。
在大多數父母對于肢體暴力表示反感的同時,卻在對孩子實施著比肢體暴力更加殘忍的語言暴力。父母們不會就事論事,新賬舊賬一起算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成了父母情緒的承受者。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篇新聞,一對父母發現了孩子偷玩手機,于是對孩子“教育”了一番。
脾氣暴躁的父親看到孩子低著頭不出聲,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于是隨手搶過孩子的手機扔到了窗外,令父親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居然跟著手機一起跳了下去。
“你真是太讓我失望了,你就是個廢物!”成了孩子最后聽到的話。孩子的父母很難相信孩子會為了一部手機跳樓,父母們哭訴“我們罵他都是為他好!”
隨后有很多的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人們認為當下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但是卻內心脆弱,“玻璃心”成了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
但是人們卻忽視了“暴力溝通”在這場悲劇中產生的影響。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中,不斷地承受著父母的“貶低”、“否定”、“嫌棄”,扔手機不過是壓垮孩子內心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父母那句“都是為他好”聽起來真是太諷刺了。
中國式父母為何“推崇”暴力溝通?
1.家庭教育中無處不在的控制欲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產,認為自己既然對孩子有養育之恩,那么就有權利去掌控孩子的生活。
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父母與孩子的位置是不平等的。孩子成了父母的牽線木偶,自然也就沒有了話語權。父母絲毫沒有感覺到自己正在無意中對孩子實施著語言暴力,成為暴力溝通中的施暴者。
2.父母對自身教育責任的推卸
“你怎么總是做錯啊?”父母們頤指氣使地指責孩子做錯了,把孩子成長中的錯誤都推卸給孩子。
父母鮮少從自身去找問題,不愿意承認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澳憧纯磩e人家的孩子多優秀!”這種對比式的表達方式成了父母推卸教育責任的常見理由。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最根本的需求是渴望肯定,作為父母同樣如此,希望自身教育理念得到認可,本能地回避教育中的缺陷。
3.受到過于急躁的教育心理影響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極度缺乏耐心,希望自己講了一遍孩子就可以明白,糾正了一次的錯誤就可以不再犯。顯然這聽起來有些強人所難。
曾經有這樣一個比喻,熊貓媽媽生個猴子孩子會天下太平,而猴子媽媽生了個熊貓孩子也會雞飛狗跳。這是因為熊貓媽媽不會催促孩子慢,而猴子媽媽卻總心急地覺得孩子慢。
過于急躁的教育心理,使得父母們不能夠跟隨孩子的成長節奏來進行引導。
4.被攀比心裹挾的教育焦慮
Dan Greenberg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人們的影響:
“如果真的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吧。”
時下社會競爭激烈,這種競爭感也蔓延到孩子的教育上,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教育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攀比。
在攀比心的裹挾下,父母們產生嚴重的教育焦慮,生怕孩子會落人一頭。想要孩子總能贏的心理導致父母們越發的注重孩子的成績,焦慮心演變成了功利心。
僥幸地期望僅僅通過暴力溝通就能夠簡單而粗暴地讓孩子有所提高。
暴力溝通讓孩子很受傷,父母卻還在選擇性忽略
1.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當孩子生活在充滿語言暴力的環境中時,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父母的詆毀。
心理學家認為,暴力溝通讓孩子對于自我評價處于較為負面的狀態,孩子無法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在父母的詆毀聲中孩子變得越發地自卑。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來自他們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評價的基礎。暴力溝通在潛移默化中消耗著孩子的自信心。
2.傷害親密的親子關系
暴力溝通中也充斥著父母對孩子的言辭侮辱,這讓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受到極大的傷害。
語言暴力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傷痛是時間也難以撫平的。本應該親密的親子關系也因此受到了傷害,父母不恰當表達的愛成了傷害孩子的利刃。暴力溝通讓孩子更加傾向于將自己包裹在堅硬的殼里,親子關系變得脆弱冰冷。
3.影響孩子內心的自尊感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strong>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高自尊感,但是,暴力溝通卻在無時無刻不傷害著孩子自尊心,這種語言上的打擊讓孩子傾向于表現出低自尊的姿態。這對孩子之后的社交發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拒絕親子溝通誤區,父母要學會愛的表達
美國學前智能教育研究表明:“孩子智能發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養成,主要取決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和準確性。”
那么怎么做才是正確且有效的溝通呢?
1.不要輕易打斷孩子
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不要輕易地打斷孩子的表達,因為這很有可能造成父母對孩子的誤解,導致溝通的低效性。
父母強勢打斷孩子也會造成孩子對于親子溝通的抵觸。
2.不要隨意貶低孩子
父母應該注重孩子的自尊心發展,盡量采用積極正面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恰當的贊美和鼓勵更加能夠讓孩子明白存在的價值。
隨意貶低只會讓父母把愛變成摧毀孩子自信心的定時炸彈。
3.不要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
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己與孩子是處于平等的位置上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尤其要避免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以及情感勒索,讓孩子可以放心地、輕松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才是高效溝通的必備條件。
4.不要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對孩子說類似“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威脅言辭,這在無形中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讓孩子失去了表達自己的欲望和興趣。
小結
尹建莉曾說:
“教育孩子,無非是好好和他溝通,不著急不發火,做到這一點,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p>
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用一件錯的事去解決另一件錯的事。
良好的溝通會讓親子間的情感紐帶更加堅固,而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會讓父母愛的表達變成孩子成長的負累。
家長們不妨換一種愛的表達方式,讓愛變得更柔和,讓孩子更加有安全感。大家對于暴力溝通有哪些想法呢?對此有哪些經驗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