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方源:《傷寒論》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1)胃中虛寒。癥見食谷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脘作痛,吞酸嘈雜。
(2)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
(3)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胃脘作痛,食谷欲嘔,吞酸嘈雜為本方主證,屬胃中虛寒。厥陰頭痛,嘔吐涎沫;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均為兼見病證。以上諸證雖各有特點,但其病機同屬虛寒。胃中虛寒,氣逆不降,故食谷欲嘔,吞酸嘈雜;寒主收引,氣機凝結,故胃脘作痛;肝經挾胃,上會巔頂,肝胃虛寒,陰寒上犯,濁陰上逆,故厥陰頭痛,嘔吐涎沫;少陰陽虛,清陽不升,不達四末,故手足不溫,吐利頻作,并見煩躁欲死。
本方主肝胃虛寒。方中吳茱萸辛熱,入肝、脾、胃,溫肝暖胃,下氣降逆,為君藥。重用生姜溫胃止嘔,為臣藥。佐以人參益氣安中,大棗甘緩和中。使用本方,以舌質不紅,心下痞滿,苔白滑,脈遲無熱者為宜。
本方以嘔吐涎沫、舌質不紅、苔白滑、脈細遲或弦細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膽囊炎,梅尼埃綜合征,原發性高血壓,頭痛,妊娠惡阻等。如嘔多者,加陳皮、砂仁、半夏;頭痛者,加川芎、當歸、白芍;寒甚者,加干姜、附子;腹脹,加砂仁、厚樸;吞酸,加烏賊骨、煅瓦愣子;腹痛,加白芍。
嘔吐劇者,宜少量頻服、冷服,以免格拒不納。有些患者服藥后癥狀反劇,約半小時后可自行消失。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具有制酸、鎮吐作用。能明顯抑制胃排空,顯著提髙小鼠胃殘留率,并能抑制離體大鼠胃條的自發運動,對于乙酰膽堿和氯化鋇所致大鼠胃條的痙攣性收縮有拮抗作用;能明顯降低大鼠的胃液分泌,顯著減小其胃酸濃度。
1.《審視瑤函》吳茱萸湯,即本方去大棗加川芎、半夏、炙甘草、白茯苓、白芷、陳皮構成。功能暖肝溫中,散風止痛,降逆止嘔。主治厥陰經頭風頭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沫。
2.《醫宗金鑒》吳茱萸湯,由當歸、吳茱萸、肉桂、丹皮、半夏、麥冬、防風、細辛、藁本、茯苓、干姜、木香、炙甘草構成。功能逐風散寒,溫經止痛。主治婦女經行腹痛,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為病者。
3.《備急千金要方》吳茱萸湯,方(1)由吳茱萸、桔梗、防風、干姜、甘草、細辛、當歸、生地構成。功能養血溫經敢寒。主治婦人先有胸滿痛,寒冷,或心腹剌痛,或嘔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產后益劇者。方(2)即本方加小麥、半夏、甘草、桂心構成。功能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主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
4.《宣明論方》吳茱萸湯,由吳茱萸、官桂、厚樸、干姜、白術、陳皮、生姜、蜀椒構成。功能溫運脾陽,理氣消脹。主治陰盛生寒滿腹脹,常常如飽,飲食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