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病因1
病因的分類:
一、六淫
二、癘氣
三、七情內傷
四、飲食失宜
五、勞逸失度
六、病理產物性病因
《黃帝內經》以陰陽為總綱對病因進行分類,將病因和發病部位結合起來。如《素問·調經論》說“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東漢張仲景將病因與發病途徑相結合,指出千般疢(chèn)難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因也;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宋代陳言在《金匱要略》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因學說”,進一步明確了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侵襲和傳變途徑。
他在《三因極—病證方論》中指出六淫邪氣侵犯為外所因,七情所傷為內所因,飲食勞倦、跌仆金刃及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現代對病因的分類,基本沿用此法。
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點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淫,有太過和浸淫之意。
六氣:自然界氣候變化,萬物生長的基本條件。
氣候變化異常、機體正氣不足——機體不能適應——六氣變成六淫
2、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
(1)、風邪
凡致病中具有善動不居、輕揚開泄等特性的外邪,稱為風邪。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
風性善行而數變;
風性主動;
風為百病之長 。
性質1:輕揚開泄
致病特點:
病位在上——主要病癥:頭痛、鼻塞、咽癢
病位在表——主要病癥:惡風、發熱、汗出
性質2:風善行而數變
致病特點:
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關節疼痛,游走不完
癥狀變化多端——風疹塊之皮疹時隱時現、此起彼伏
( ‘痹癥’由風、寒、濕混合形成, 行痹又稱“風痹”或“周痹”,俗稱“走注”,是屬風邪偏勝者。痛痹又稱“寒痹”,是寒邪偏勝者;著痹又稱“濕痹”。濕為陰邪,性重濁而黏滯,氣血流行受阻,都是濕邪偏勝之象。)
性質3:主動
致病特點:
動搖不定——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
(中風是外風引動內風引起,冬天不宜早起鍛煉)
性質4:為百病之長
致病特點:
多兼他邪傷人——風寒、風熱、風濕、風寒濕等兼夾證
四季皆可致病——風邪襲人;致病最多
外風的治療: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受外風頸部僵硬,《金匱要略》桂枝加葛根湯)
《千金方》小續命湯被譽為六經中風之通劑;
外風引動內風。
(2)寒邪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等特性外邪,稱為寒邪。
外寒: 寒邪侵入所致病證,稱為外寒病證。
傷寒: 寒邪傷于肌表,郁遏衛陽,稱為 “傷寒”。(麻黃湯)
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稱為“中寒”(內寒)。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性凝滯;
寒性收引。
性質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致病特點:
寒證、傷陽證——A、風寒、風熱、風濕、風寒濕等兼夾證
——B、中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溫
(與吃壞東西引起的嘔吐腹瀉不同,吃壞東西腹瀉后會感到舒服,中寒引起的嘔吐腹瀉后沒有任何好轉)
性質2:寒性凝滯
致病特點:
氣血運行遲滯甚則凝結不通產生疼痛:
A、傷寒:頭身疼痛
B、寒痹:關節冷痛
C、中寒:脘腹冷痛
性質3:寒性收引
致病特點:
A、腠理汗孔收縮——惡寒、無汗、發熱
B、筋脈牽引拘急——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烏頭湯)
【治療小議】
l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
l 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熱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劑組方,如四逆湯,回陽救急湯等方。
l 外寒:麻黃附子細辛湯;內寒:四逆湯
(受寒引起的鼻炎、吹涼風引起蕁麻疹都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l 艾灸
治療內寒,內里氣血虧虛的人不適合艾灸。
(3)濕邪
自然界中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長夏(夏末秋初)主氣,陰雨連綿,濕氣最重。
另外,濕邪致病,也與居住環境,工作條件有關。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濕性重濁;
濕性黏滯;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性質1:濕為陰邪】
致病特點:
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阻胸膈,見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見脘痞腹脹,食欲減退;濕停下焦見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淋癥)
【性質2:濕性重濁】
致病特點:
A沉重感——頭重身困,四肢發沉,關節重著疼痛
B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清——小便渾濁,大便溏瀉、下痢粘液膿血、面垢眼屎多
【性質3:濕性黏滯】
致病特點:
A癥狀的黏滯性——分泌物和排泄物多,滯澀不暢
B病程的纏綿性——濕疹、濕痹、濕溫,病程多較長或反復發作
【性質4:濕性趨下】
致病特點:
傷及人體下部,癥狀多見于下部——淋濁、帶下、泄瀉、痢疾、下肢水腫、下肢潰瘍
【治療小議】
l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l 汗法,利小便,瀉大便,健脾滲濕
l 參苓白術散
l 五苓散(苓桂劑)(和在稀粥里吃效果最好)
(4)燥邪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斂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
秋季主氣,氣候干燥。
“燥勝則干”。
(古代抹豬油)
溫燥與涼燥的區別:
【外燥治療】
l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劉完素
l 杏蘇散用于治療外感涼燥之證。溫燥者,桑杏湯主之。
l 燥以潤之。
l 多汁食物:藕片,荸薺,梨。
(5)火邪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之邪。
火與熱的異同:
聯系:本質均為陽盛,均為外感六淫,致病基本相同。
區別:熱邪致病多表現為全身彌漫性發熱;火邪致病多表現為某些局部癥狀。
(另:溫邪與火熱之邪同類,是溫熱病的致病因素,一般只在溫病學范疇內應用。)明清時期興起溫病學派,四大家有:葉桂(葉天士)、薛雪(薛生白)、吳瑭(吳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l 火熱為陽邪,其性趨上
l 火熱易擾心神
l 火熱易傷津耗氣
l 火熱易生風動血
l 火邪易致瘡癰
【性質1:為陽邪,其性趨上】
致病特點:
A、發為實熱性病癥——高熱、煩渴、汗出、脈洪;
B、侵害人體上部——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腫痛、耳內腫痛流膿
【性質2:易擾心神】
火熱入營血:
A、輕者——心神不寧而心煩、失眠
B、重者——狂躁不安、神昏、譫語
【性質3:易生風動血】
致病特點:
A、熱極生風——高熱神昏、四肢抽搐、兩目上視 。(氣血涌動的特別快)
B、迫血妄行——吐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灼傷脈絡,血溢脈外)
【性質4:易致瘡瘍】
致病特點:
熱入營血,腐蝕血肉——瘡瘍以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征
【外燥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病機十九條” 中最多的就是火熱之邪治病。
l 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l 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
l 《備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黃湯,主治熱毒深陷血分之耗血、動血證。原方組成:犀角、生地黃、白芍、牡丹皮;
l 梔子豉湯(上焦熱),白虎湯(中焦熱),豬苓湯(下焦熱)。
(6)暑邪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稱為暑邪。
注: 1、古有“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濕,乃醫之過也”之說。
2、暑多挾濕,不等于“暑必挾濕”。
【治療小議】
l 藿香正氣水,清暑益氣湯
l 荷葉湯 (長夏季節,煮5分鐘,不要時間長了)
天然白虎湯——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