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上小學二年級,天天抱怨不想上學,無論家人怎么說,成績也不見起色。侄子的心思沒壓根也沒在學習上,左耳聽右耳出。
孩子媽媽找到我,問我能不能給個主意幫孩子,我說那你帶孩子去趟菜場,讓她體驗一下生活吧。
去菜場的時間,碰巧是夏天的太陽最毒的時候,孩子陪她蹲了一會兒就受不了了,一個勁地催她快點,太熱了要回家。
媽媽沒順著孩子,而是繼續挑選,就這樣差不多待了一個小時,才帶著孩子打道回府。
回去的路上,孩子媽媽裝作地不經意地說:“賣菜的工作其實挺辛苦的,還是坐在教室里輕松些呀!”
孩子應著說:“是呀,太陽那么熱,我都受不了了。”
孩子媽媽語帶深意地說了一句:“天這么熱,咱們可以回家休息,那些賣菜的人卻不可以呢。”
孩子很好奇:'為什么不可以?'
她回答道:“因為他們都在堅持,堅持完一天,他們才能掙到更多的錢,才能養家呀。茜茜,你在教室里的環境比他們好多了。他們都可以堅持,你要不要也堅持下?媽媽相信你的堅持,一定會有收獲。”
開始她以為這趟“教育之行”沒有什么效果,沒想到晚上睡覺前,從門縫里看到孩子在認真做作業。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講道理才是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式,殊不知,孩子早就聽煩了,恨不得立馬逃走。
就像思想家盧梭說的,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點擊預約 直播學習更多育兒方法
1
在電視劇《少年派》中,高一學生林妙妙擅長文科和繪畫,理科成績很差。
在一次家長會后,孩子媽媽在文理科選擇這件事上,苦口婆心的告訴女兒選擇理科有多么重要,妙妙卻表示理科自己真的學不會要放棄。
一聽這話,孩子媽媽急眼了,她表示,自己托關系給妙妙送到實驗班不是讓她學習文科的,一定要讓妙妙學習理科。
還說,文科沒有什么用,理科學好了才好就業。
結果,林妙妙非常抗拒她媽媽的建議和安排,她選了她喜歡的文科。
母親的眼光盯在“有用”,而女兒的眼光卻盯在了“喜歡和擅長”,母親的道理最終也沒有說服女兒。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自認為孩子不懂得這些道理,需要更有經驗和見解的我們給予指點時,這些點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
在心理學中,這種心理現象叫做“投射心理”。
這種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本身就是一種捆綁和束縛,很容易引發孩子情緒叛逆,也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覺得不自信、不被理解,內心缺少安全感。
2
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站到桌子上,跟旁邊的爸爸說,想從桌子上跳下去。
爸爸什么也沒說,從旁邊直接拿了一個雞蛋放到桌子邊上,雞蛋從桌子上滾下來,“啪”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爸爸問:“雞蛋怎樣了?”
“雞蛋碎了!”女孩說。爸爸說,你跳下去也會像這個雞蛋一樣,會摔壞的。
小女孩立馬露出害怕的表情,連忙告訴爸爸,自己再也不想跳了。
這種教育方式不僅阻止了女兒危險動作,同時也讓女兒明白了后果的嚴重性。
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旁敲側擊。
點擊預約 直播學習更多育兒方法
3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針對孩子的任性行為不要說教,同樣,針對孩子的犯錯行為也不要說教,因為說教對孩子來說是噪音。”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妨試試以下三個方法:
1. 讓孩子去體會道理,不是明白道理。
新河街小學一(1)班學生小志(化名),以前抗拒上學,后來被媽媽帶著徒步九公里,沿途拾荒賣錢換取水。經過那次5個多小時的“歷練”之后,小志竟然“乖”了,了解到生活的不易,明白了為什么要上學。
經過這次“歷練”后,小志改變很大,愿意上學了,學習成績也很穩定。小志說,自己明白錢真的很難賺,撿瓶子實在太累了,永遠也不想再去撿瓶子了。
說多少句大道理,都不如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
點擊預約 直播學習更多育兒方法
2. 接納和尊重,勝過一千次說教。
在繪本《飛行者 萊特兄弟》里有一句話:“如果我能飛,我要飛得比樹梢還高,俯瞰我家的房子和四周的景色,還要向媽媽揮揮手。”
這在“飛起來”被當作癡心妄想的年代,面對兩個孩子的“奇怪”想法,如果父母沒有精神上的支持,而是打壓孩子“別做夢了,你們做不到的”,恐怕這兩個發明飛機的天才就不會有這樣的成就了。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3. 我們對孩子身體力行,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教育孩子時,很少苦口婆心地說要怎么做,而是身體力行,做孩子們的榜樣。
比如,他喜歡讀書,每晚7點過后是他的學習時間,這個時間段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打擾,哪怕天氣再炎熱、再酷寒,也會克服種種不適,靜心讀書。
正因如此,他的這種“讀書無止境”的觀念,深深植入孩子心中,孩子一個個都成就不凡。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父母身體力行,讓孩子看。
點擊預約 直播學習更多育兒方法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