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會說話嗎?
你會和孩子說話嗎?
如果,你還不能確定答案,不妨來先來回答這些問題。
當孩子拿著不及格的成績單回家時,你會對他說什么?
當孩子做事拖拉,每天早上總是睡不醒的時候,你又會說什么?
當孩子感到苦惱、害怕、困惑的時候,你會怎么安慰他?
當孩子的表現讓你非常滿意的時候,你會怎么表揚他?
當你決定要二寶的時候,打算怎樣告訴老大?
……
2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段很扎心的話:
18歲,不會說情話,可能錯過心愛的女孩;
22歲,不太會說話,無法表達自己,找工作沒辦法和HR談笑風生;
27歲,不會上下級間的言語溝通技巧,無法樹立自己的職場影響力;
30歲,不會說話,調解不了婆媳關系,融通不了親子關系,家里老小缺少了一份和睦融洽。
這段話真實地揭示了不會說話的殘酷后果。語言是帶著情緒的,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可能暖人,也可能傷人。尤其是當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由此可見,一個家庭里,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能夠提升家庭成員的幸福感。但現實里,卻有著太多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即使有些父母和成年人打交道時時常被評價為:“會說話”“情商高”,但面對孩子的時候,也經常口不擇言,常常因為一句話毀掉了親子關系,嚴重的,甚至毀掉了孩子。
3
那么,父母要怎樣和孩子對話才算是好好說話呢?我最近和“新父母讀書營”的家長們一起讀了一本書——吉諾特博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或許,它會告訴你答案。這本書的作者吉諾特是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是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后,可以說,對兒童的理解和場景的剖析是他的強項。在這本書里,他把早上起床到穿衣服、吃早飯、上學放學,再到家長會、性教育的種種場景,分門別類地為你支招,還把這些小招數,無論多么復雜都用1、2、3說清楚,比如,“學會稱贊的步驟”“發怒的三個步驟”等等,可謂是教科書式的示范,好記又好用。
先來聽聽讀完書的家長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吧——
三(7)班沈希悅媽媽: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里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生活中的我對孩子充滿了嘮叨和批評,早上反復的催促“快點”,到校時反復地強調“乖點”,放了學又開始無止境的督促做作業,到了晚上又扯著嗓子讓孩子快點睡覺,這樣的一天匆忙、煩躁,談不上生活的質量,談不上溫馨和睦,還只會讓你話越來越多,口干舌燥,脾氣越來越壞,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先生眼中的壞脾氣老婆。讀了這本書,真的能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改觀,因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溝通事情,處理問題。譬如早上,也許給孩子一個鬧鐘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許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安靜地做作業比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更能讓他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放心。學會耐心,學會尊重,我想我應該要認真審視自己。
四(6)班馬子峻媽媽:不知不覺中,《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就已經讀完了,真是受益匪淺。作為媽媽,閱讀的同時就像在剖析我自己的內心,有自責有羞愧,有反省。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也意識到,養育孩子的這條路任重道遠,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是尊重孩子。聆聽是打開對話之門表示尊重的方式,認真對待孩子的話,不否認孩子的體會,不駁斥他的感覺,不否定他的愿望,不嘲笑他的品味,不貶低他的主張,不污蔑他的人格,不懷疑他的經歷。給予孩子更多的認同、理解、支持和建議。在此我想對兒子說: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
四(5)班錢霄桐媽媽:放學后,孩子喊我去房間,陪他說會兒話。觀察到他情緒不太對,肯定有事情。我等待著他訴說。結果,沒等到他說話,只見他先哭了。哭完吞吞吐吐的說:“今天信息考試,我選圖時間太久,下課時候還沒完成。這是期末考試,我可能要不及格了。”作為父母,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傾聽他們在憤怒的外表下所隱藏的擔心失望和無助,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不能只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而是要關注他們心煩意亂的情緒,幫助他們應付難題。
'看來這次沒考好,你真的很難過。'
我只說了這么一句,但是這句話恰恰戳中了他的內心,他覺得,媽媽是理解他的。接著,我輕輕地給孩子一個擁抱,又說:
“平時信息課是你最拿手的,但是意外在所難免。我們可以去找老師溝通下,說明下情況,看看有沒有挽回的余地。”
這樣,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安撫,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愿我們都能時刻提醒自己換一種方式和孩子說話,做一個不止擁有愛心,更是擁有智慧和技巧的父母。
4
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說話”,并刷新了對它的認知。
首先,“說話”是一種思考。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好好“聽話”,但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好好說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在我們的語境里,說話是有風險的。人們一直信奉“沉默是金”“敏于思而訥于言”“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而另一方面還可能是因為“聽話”比“說話”容易得多,“聽話”是不用思考,只需要照著做就行,而“說話”必須要思考,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技巧,有相當難度的。父母們一般都會選擇容易的來做,比如,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往往會選擇他們的父母所用的那套“說教”法則,而不是付之于行動去幫助孩子;再比如,父母總是以“忙”為借口,把孩子送到各種托管班、補習班,而不是親自帶孩子。所以,要想好好說話,先得好好思考。
第二,“說話”是一件技術活。一直以來,我都信奉“道”比“術”重要。但讀完這本書,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說話——尤其是和孩子對話,“道”的用處真不大,或者說僅僅有“道”不夠用。比如“愛孩子”是“道”,“有智慧”也是“道”,很少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卻因為沒有“術”,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會好好說話,而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將孩子傷得遍體鱗傷。就像書中所言:“當父母遇到需要具體方法解決具體問題,那些陳詞濫調,像‘給孩子更多的愛’“給她更多關注”或者“給他更多時間”是毫無幫助的。”父母需要學習說話的技巧。
第三,“說話”就是教育。
“當孩子說起或詢問一件事情時,最好的反應通常是不要針對事件本身,而是要針對事情暗示的聯系。”
“表達中要充滿欣喜和贊賞,言辭中要傳達對孩子的努力的承認、尊重和理解。”
“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
以上摘自《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表面上看是介紹和孩子好好說話的方法和技巧的,但實際卻是一本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寶典。親子溝通,其本質是親子教育。所謂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的“身教”外,更多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所以,真不能小看和孩子說話這件事。有時,哪怕是一句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話,但在孩子看來卻無比重要。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很難想象,今天站在講臺上對著成百上千人侃侃而談的我,小的時候卻是一個寡言到自閉的姑娘。無論誰擔任班主任,都會在我的成績單上寫上“該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希望今后能夠多一點自信”的評語。我一度以為,“內向”“怯懦”是一個人與身俱來、并且會相伴一生的特質。直到我成為一名教師、一個母親,開始回望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方才明白:所謂的性格內向,不過是因為自卑。而自卑的根源,則是母親與我的對話方式。
我印象最深刻且至今都記憶猶新的畫面是:夏日的某個傍晚,奶奶在灶頭上忙著燒晚飯,我幫她往灶膛里添柴火,一邊忙活一邊開心地拉開嗓門唱歌。還沒有唱幾句,便被母親笑著喊停了:“啊呀,難為情死了,你的聲音像**(我忘記她具體比擬的是什么了),還好意思拉開嗓門唱歌啊?”母親的話猶如一盆冰涼的水,將我從頭到腳澆了個遍。我不知道母親何以說這樣的話,也沒有讀懂母親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我唯一理解并且不斷強化的是“我的聲音不好聽”,“我唱歌不好聽”。這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場合”唱歌,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唱過歌,甚至,連帶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開口說話,變得敏感而自卑。母親并不知道,這樣的對話方式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會對孩子帶來多大多深遠的傷害。
我是幸運的。因為我選擇了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并通過對教育的認識來療愈童年受的傷。可是,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因為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而受傷,又有多少人能夠超越傷害獲得療愈呢?無論從我個人的成長經歷還是所帶班級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我都希望每個成年人能讀一讀這本書,掌握和孩子打交道的密碼,學會和孩子對話的技巧,“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于承擔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
如果你正面臨親子溝通的困境,或者你希望能夠防患于未然,那么,建議你讀一讀這本書。你可以一口氣把它讀完,提前掌握與孩子交流的密碼,也可以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找到相應的章節,有選擇性地學習某個問題的談話技巧。相信這本書會帶給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