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書香校園“讀什么”?讀好書的前提是不讀壞書。——叔本華據了解,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高達40萬冊,其中兒童讀物約4萬種。在眾多的讀物中找到值得一讀的書,形成師生和家長精神生命發育的“營養菜譜”,是書香校園建設最基礎的工作。當下學校館藏圖書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數量達標了,但圖書品質不高,師生喜歡讀、最該讀的書并不多。書的選擇,是讀者的一種人生期許,一種渴望理解和達到的世間永恒。沒有源頭,注定不會走得遠。因此,經典性是選書重要標準。衡量一本書是不是好書,主要看其是否傳遞愛,是否告訴讀者什么是真善美。今后,中小學生的閱讀,應該是“1 N X”的格局。“1”就是學科教材(不只是語文教材),“N”就是和教材配套的整本書(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X”就是新教育推薦的學生基礎閱讀書目。“1”和“N”是保底性的,是精神生命發育的“主食”;“X”是拓展性的,是精神生命發育的“美味佳肴”。對于教科書和課外書的關系,朱永新先生說過這么一段話:教科書如同“母乳”。既不愛讀教科書,又不愛讀課外書,必然愚昧無知;既愛讀教科書,又愛讀課外書,發展潛力巨大;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愛讀教科書,只愛讀課外書,考試成績不會理想,但在升學、就業受阻后,完全可能憑濃厚的自學興趣,另謀出路。去年網上爆紅的湖北農民工吳桂春,之所以能逃過疫情期工廠清退農民工的風潮,是因為他太愛讀書的緣故。莫言沒有讀多少教科書,但童年時期看“閑書”成為他的最大樂趣。世界會為愛閱讀的人留一條生路。打開搜索引擎,關于書的榜單很多,且都在標榜自己的權威性。判斷一張書單是不是值得信賴,關鍵看其是不是具有純正的公益屬性,有沒有賣書嫌疑。和利益牽扯在一起的書單,難免不會把讀者帶進溝里去。因此,我們在篩選書目時,還是需要借一雙慧眼,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學校讓老師和學生一起開書單,讓愛讀書的師生自己先買后讀再報銷,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新教育是一個高度重視閱讀的民間公益性教育改革實驗,自2005年起,匯聚了眾多專家學者參與研制“中國人基礎閱讀書目”。迄今為止,新教育已經研制發布了包括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教師、校長、父母在內的十大系列書單,徹底解決了書香校園建設“讀什么”的選擇性困難問題。據了解,新教育團隊完成十大書系的研制后,正在研發學科閱讀書目和主題化、項目化研究書目。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評價新教育的書單時說:“雖有遺珠之憾,但絕無魚目混珠 。”只要帶著這個“菜單”按圖索驥、適當增刪,就可以讓師生和好書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