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李女士,從網絡上找到我,向我哭訴,她的兒子今年14歲,已經輟學6個月了,天天打游戲,黑白顛倒,脾氣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爆粗口,都是因為網絡問題,和父母發生激烈沖突,把媽媽打得鼻青臉腫,把爸爸打進醫院,并且揚言,大不了和你的同歸于盡,反正我也不想活多久。
為什么這個孩子情況會這么嚴重?透過和這位媽媽的溝通,我發現,孩子從小的時候,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學習就抱有很高的期望,由于自己小時候由于家里條件有限,沒能讀大學,所以自己心中一直留有一個遺憾,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讀一個好大學,能夠有很好的出息。所以,這位媽媽從小就陪孩子讀書,寫作業,聽到說練書法有助于孩子的定力,就給孩子報書法班,聽到國學對于孩子很有用,就給孩子報國學課,除了工作,這位媽媽的生活幾乎只有孩子。
由于孩子出生后,婆婆沒有過來幫忙帶孩子,老公的弟媳生孩子后,婆婆卻一直在旁邊照顧,并且幫她帶孩子,所以這位媽媽心中一直有很大的怨恨。
孩子爸爸由于是技術工作,工資多年來一直沒怎么上漲,李女士后面轉銷售工作,業績越來越好,工資比老公高不少,隨著工資的上漲,李女士也是對待老公的態度也越來越傲慢,老公自尊心也比較強,兩個人經常冷戰,同住一間屋,卻形同陌路,為了孩子,勉強湊合著在一起。
所以這樣的家庭關系下,李女士更加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兒子在小學階段表現也確實很出色,每每同事間聊起自己的孩子,李女士非常開心。但是情況在小學六年級,開始發生急劇的變化,兒子開始作業拖拉,發脾氣,不上補習班,李女士非常生氣,但是沒有學習過家庭教育,所以,要么對孩子一頓訓斥甚至打罵,要么就和孩子談條件,妥協退讓。結果就越來越糟糕,直到孩子完全不讀書。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平時我遇到太多類似的家庭情況。很多夫妻在孩子出現問題后,彼此指責,家庭關系進一步惡化,甚至因此迅速離婚。
在焦慮浮躁的社會,家長為了更好的家庭生活,往往不得不拼命地賺錢,然后在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就會不知不覺形成一個認知,孩子一定要成績好,將來才能考一個好學校,進而才能夠考一個好大學,最后才能夠找一個好工作,將來才能夠更輕松地賺更多的錢。
在這樣一種大眾認知下,不少家長無形之中形成了一種共識,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將來賺錢是最重要的。即使嘴上不承認,但是心里面往往是這樣子認為的,即使自己不承認自己心里是這么想的,但是孩子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父母就是這么想的。所以我常常說教育孩子,不是看你怎么說,也不是看你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你最終傳遞給孩子的是什么樣的感受感覺。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在這樣一種教育思維下,所以就出現了遍地都是教育問題的現象。家長要想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必須在隨波逐流的環境下,保持一份清醒的思維。我們必須好好地問一下自己:教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標是什么?
《大學》里講:德為本,財為末。《弟子規》里講: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朱子家訓》里說: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諸葛亮《誡子書》里講: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古圣先賢在經典里面反復強調了教育的根本,首先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修養。但是,在焦慮的教育環境下,在學校里面往往以分數來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優秀,在社會上,往往以一個人賺多少字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而這樣的評價思維給孩子帶來了什么樣的導向?如果家長也隨波逐流,給孩子這樣的一個感覺,那么孩子內心往往就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只有我學習成績很好,爸爸媽媽才覺得我優秀,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如果我成績下降,爸爸媽媽就會對我很失望。所以很多的孩子在進入初中或者高中后成績下滑,自己就開始接受不了,不愿意去學校,因為他們的內心害怕周圍人的眼光。
回到我們剛開始分享的案例,為什么這個孩子對待父母會如此忤逆,這樣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秀,未來會怎么對待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不就是家長過度重視成績,忽視道德教育的結果嗎?
那么道德教育怎樣開展才是有效的,給孩子講道理,上思想品德課,這些往往效果都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為人父母是否真正給孩子做好了榜樣?案例中的媽媽,對上沒有做好孝道,怨恨婆婆,對老公,也沒有盡到妻子的本分,當然老公也沒有盡到老公的本分,所以兩個人彼此抱怨互相看對方都不順眼。而我常常說,在一個家庭當中,女人不柔,家必發愁,男人無志,家道不興。
所以,在浮躁的社會,我們不要被社會的焦慮所裹挾,而要在焦慮當中保持一份覺察,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培養良好的品德。當下及未來,道德教育的缺乏才是最大的問題,市面上有各種孩子培訓課程,鋼琴班,口才班,補習班,武術班,但是沒有一個幫會專門來培養一個孩子的內在品德。
而反觀現在的年輕人,真正用心孝順父母的越來越少,很多的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辛辛苦苦供孩子讀大學,然后又要替孩子買房買車,為孩子操辦婚禮,孩子生了孩子后,又是老人幫他們帶,幫他們做飯,搞衛生,帶孩子,但是不少年輕人都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會對父母各種挑剔,覺得他們做菜不合口味,帶孩子的方式不對,衛生搞得不合格。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已經如此付出,卻落得一個如此凄涼待遇。
這可能算是比較普遍,還算好的情況。更有甚者,父母生病住院,兒女往往就是沒時間,父母沒能力幫子女的,子女對父母心生怨恨,甚至還有很多年輕人理所當然地啃老,不斷的找父母要錢,不給錢就威脅父母,甚至暴打父母。種種亂像,不堪入目。
社會之所以有這么多嚴重的教育問題,往往就是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忽視了品德教育,一味的付出,一味的替孩子承擔,過度呵護孩子,卻忘記了古圣先賢告訴我們,德為本,有余力,則學文。一個孩子如果不懂得感恩,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讀再多的書都是無用的,甚至讀書越多,危害越大。
所以,在焦慮浮躁的社會,愿每一位家長都能夠覺醒,每一位家長都能夠以一生長遠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教育,從自己修身養德開始,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真正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給孩子的一生奠定幸福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