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成都49中的高中生小林自殺墜亡,引起社會關注。他在自殺之前曾躲起來瘋狂割手自殘,鮮血直流,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既然他一心求死,在死之前為什么又要自殘?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其實,這是因為小林當時已經極度痛苦,希望再次通過自殘自傷來快速緩解壓力,可是這已經不奏效了。由此可見,他之前已經自殘自傷過很多次。他最后一次的自救失敗,大量負性情緒無法釋放,陷入了嚴重的災難化思維,感到徹底絕望,便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孩子為什么自殘、自傷?
叛逆、威脅父母?孩子的真實想法往往被父母誤解。
很多青少年出現過自傷、自殘行為,比如用小刀、玻璃片劃自己,用手狠狠掐自己,用頭撞墻等等。
可很多人不能理解這些自殘、自傷行為,“他們為什么那么傻要傷害自己?不痛嗎?”這部分人包括這些青少年的父母。
這些家長中有的人非常心疼、擔心,將家中所有利器都收起來,時刻守在孩子身邊,一旦發現孩子傷害自己,家長馬上拼力阻止;
有的則認為孩子是叛逆、故意威脅父母,所以對孩子的自殘自傷表現得很冷漠,甚至冷嘲熱諷,或嚴厲地批評、辱罵。
然而,青少年出現自殘現象,是因為曾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內心非常壓抑,積累了大量的負性情緒,精神心理瀕臨崩潰;而自殘自傷可以令他們快速釋放壓力,可以暫時減輕痛苦。
另一方面,他們缺乏更加積極、健康的解壓方式,也不懂得要及時釋放每次的負性情緒,而不是任由它們累積;
再者,他們可能受到同伴、網絡信息、書籍影視作品等方面的影響,接觸到了關于自殘自傷的信息;
綜合了以上因素,在負性情緒爆發而失去理性的情況下,他們就很容易選擇自殘自傷來快速釋放壓力,緩解痛苦,就好像吃快速止痛藥。而且一次試過覺得有效之后,很容易接二連三地使用,甚至上癮。
而本篇文章的重點,就是如果發現孩子自殘自傷,父母到底該如何理性應對?
第一,孩子自殘自傷時不要指責,而要給予共情,理解他們的痛苦;
如果孩子自殘自傷時指責父母,這說明父母對他們造成過疊加性心理創傷,父母一定要真正地自我反省,甚至當場向孩子真誠地道歉,這可以很好地緩解孩子當時的情緒爆發。
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自殘時,自以為理智、冷靜地應對,對孩子而言卻是一種傷害。
第二,如果孩子的行為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必須及時阻止;必要時應緊急送院接受治療。
第三,等孩子情緒相對恢復平靜后,父母跟孩子深入探討負性情緒的來源,孩子可能遭受過哪些疊加性心理創傷,可以如何修復、解決。
接著引導孩子尋找更健康、積極的解壓方式,慢慢地作出積極的改變。
彭華勇家庭教育通過調節多個父母與有自殘傾向或自殘行為的孩子的相處方式,以幫助父母正確表達愛意,用恰當的方式鼓勵孩子告訴父母,當他們忍不住自殘自傷時,他們希望父母做些什么緩解自己的壓力,比如擁抱、說些溫暖的話等等。如果不傷害別人和自己,又是有助于修復孩子心理創傷的事,父母要積極去做。
例如,有一位讀高二的女孩,在父母與她敞開心扉地溝通后,她雖有緩解痛苦,但很難立刻放棄自殘行為,這時我們建議父母不要失去耐心或者見好就逼迫孩子,而是繼續引導她的心理和行為,“輕一點”“選擇不易留疤的地方”……在父母設身處地的陪伴與關懷下,很快,這位女孩便走出自殘的陰影,擁有健康的情緒。
希望以上建議能對廣大家長有所啟發,千萬別再當明明很愛孩子,但因愚昧、無知而不斷對孩子造成傷害的父母,要爭取成為能給予孩子共情、傾聽、積極引導的理想父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