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1公開課-大千老師講黃帝內經<第一講>
整理:云南開心
主持人:黃帝內經中醫著作知識組,廣大中醫人和中醫愛好者無不心向往之,但極少有人能從中領略中醫之全貌!今天我們跟著德明健身創始人大千老師,從氣學中醫的角度輕松入門,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今天我們開始黃帝內經,氣學中醫的課程。我們現在先歡迎老師上來給我們講一下,我們開設這個氣學中醫的一個初衷。那我先介紹一下我們的大千老師。今天第一次有點匆忙,先說一下我自己,我是主持人水資源。
大千老師德明健身創始人,深研易學,古中醫典籍,秉承氣血足,百病消的道理,創建了百病消和人體經絡及藏象理論,獨創推出德明經脈健身,無場地年齡的限制,隨時隨處可練,將健身理念融入生活,長期堅持身心必可好轉,直至完全重新獲得健康,真正實現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老師,你那個我們今天第一次開講,你給我們講一下我們這次氣學中醫,開始就是做這系列的一個講座,咱們的初衷和出發點好嗎?
師:看看多少人啊74個人。這個出發點其實很簡單,所以咱就直接說了是吧?就是想把我之前那個四部教材嘛,我再重新這個啥朗讀一遍。這個有的錄音錄得不是非常清楚,所以讀一遍,然后放出去,同時這次朗讀的過程當中,我們大家可以再學習,便是這個意思。
主持人:對,就是一個讀一遍,因為現在都流行聽書嗎,很多人在看書的時候也喜歡,聽可能更節約時間,所以給大家做了這樣一個節目,也方便大家學習。
師:那么原先之前這個很多人這個希望我能夠在講是吧在講內經啊,傷寒是吧?傳統中醫啊,這種中國傳統經典啊,但是現在感覺這個時機啊,不是特別成熟這些年。因為這個錄音應該是有十來年了吧。
主持人:當時做的時候是07年啦!
師:對,是吧時間過去12年了。這次我自己親自再整理一下我的這個講稿,然后讓那個水之源念出來,我感覺這很有意思。那個首先是對自己十多年前是吧,自己這個啥這個講課是一種回憶,里面這個有很多不妥的地方,是吧。從這個12年之后,這個我來看12年之前的我,那肯定有很多地方看的這個啥不一樣。
主持人:對,你會發現之前有時候講的好像有點小錯誤,還有一些好像表達的不是那么清晰,可以把它正好順帶修改了。
師:所以說也是我自己的一個重新審審視,還有一個修訂的一個過程。但是這個我感覺是這樣啊,修舊如舊,你們知道那個古董嘛,修舊如舊是吧,不要修成新的。你看就那了樂山大佛你們知道嗎?這個啥這幾年整體又那個翻修了一下,已經失去了之前的那個風貌,這修的跟新的一樣。你們搜一下樂山大佛,重新那個裝修了一下。這東西我感覺還是保持這個啥之前的原貌,我就是說把一些不通順的地方,或者容易這個啥太啰嗦的地方,我給刪刪改改,加沒加啥東西,也沒有做大刀闊斧的各種啊,這個啥修改,我感覺還是應該是保持12年
前的風貌。這個不我開始這啥,一節課一節課這個自己來修改,可能修改這個一段,然后讓那個水之源講一段。是這樣說的吧。
主持人:對,我們就是一周修改一講,我們就來朗讀一講,然后大家就是交流一下。
師:最早說是直接就朗讀就算了,后來想想那個啥我有時間是吧,正好這個水之源朗讀完了之后,我可以稍微答答疑吧,撫今追昔,稍微回憶一下,你們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問一下。
主持人:基本上就我們朗讀這一段內容,然后老師來答疑,就是一講一講,咱們就這樣做下去。
師:畢竟咱們這里有很多是中醫愛好者,是沖著學中醫來了是吧,或者是對中醫有深厚的情節,喜歡聽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國傳統中醫著作。那么咱們借著這個機會交流一下是吧,你們總覺得這個老師搞健身去了,這個中醫是放棄了,不整了。學習不是那回事,實際慢慢給你講講,你們就知道咋回事。
主持人:好激動,老師說的就是我的心聲,我想也是很多人的心聲,想等著老師再出來給我們講一講。
師:我也知道大家想法,首先我得活舒服了,我得把這個改稿到點上,不可能說你們要講,我說我就得講,對不對啊?這個都是互相的。因為我也是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每一個人都是要不斷的向前走,不能后退,不能說老是嚼原先的饃對吧?十年前說我講這個,我現在還講這個天天樂此不疲,樂不思蜀這東西不行。我首先是要把我自己的,這個啥打怪升級對不對,這個放在第一位。我提升完了,我覺得行,可以給你們講講是吧,跟你們說說。那咱廢話少說吧。
主持人:好,那我們下面就準備進入朗讀階段,朗讀大概一般是在半個小時以內,朗讀完以后老師會再次上麥,大家可以就是朗讀的內容疑惑來提問,老師給我們互動解答。
主持人朗讀:大家好,我是大千,在我講內經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關于氣的概念和什么是氣學中醫,你們有沒有發現當我們看黃帝內經時,里面大量出現氣字,什么氣上,氣下,氣沉,氣結,氣散等,其中所有的五臟六腑的后綴都用氣來結束,比如心氣、肺氣、腎氣、小腸氣、肝膽之氣、三焦之氣。唐宋以前還不斷的把氣字附之于書,而明清之后對氣字的記錄顯然就越來越少了,包括在教材里,五臟六腑幾乎不談氣了,氣最終縮短到與氣血的血相對應的這個氣。在這里正一下名,我與很多朋友交流過,他們問氣學中醫為什么只談氣不談血呢,當時告訴他們,我們談的氣是廣義的氣,不是氣血的氣。《內經》上有“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內經》上只說肺氣、肝氣、心氣,從來不說肺血、肝血、心血、腎血,可見對氣的描述是廣義的大氣,而不是狹義的氣血的小氣,這是兩個概念,我們氣學中醫談的是廣義的大氣而非狹義的小氣。大氣包括氣血津液和一切形態,氣學中醫把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活的、死的都理解是一團氣,氣包括一切萬象,大到宇宙小到一個細胞。人身
水火一團氣,氣就是一個太極,但是太極太抽象了,而氣容易理解,就像蒸籠蒸出的氣,天上的云氣,水中蒸騰的水蒸氣,氣球中的氣,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對氣有一個形象的認識。為什么氣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氣界于兩個層次,向上通于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于有形的物質,氣在中間是一個媒介。也就是說氣學中醫分三個層次:神、氣、形。西醫走的是形,從解剖開始做,血脈細胞組織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層面;中醫則建立在氣而非形道層次,所以中醫自古不重視解剖,因為形道是形而下之。上醫守氣,下醫守形,中醫立足點遠遠高于形的層次,并指導著形的層次。形氣也是一體的,氣依附于形,形受氣的指揮,氣化而成形,任何東西有氣才會成形。人活著就是因為里面有一個神氣在,神氣去則人身亡,氣是主人,主人在則人能動能言能笑,主人去則生機斷。但氣并不是最高的層次,再往上是神的層次,神統氣,氣化形;神依氣,氣托形,這是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部經典(《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都是前人在清楚理解氣機的基礎上寫出來的,看得很明白很透徹,后人如果讀不懂就越來越讀不懂。后世對經典的注解汗牛充棟,且越解越偏,即因為他們沒有很好的觀察到氣運行規律,拋開了氣而從形的層次是解釋不好四部經典的。
這樣說比較抽象,大家可以結合傷寒論來理解。我把傷寒論的太陽病簡單串一下大家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就會明白氣學中醫的觀點在傷寒的太陽病中是怎么發揮作用的。想象有一團生機勃勃的氣,里面充滿了生機和變化,所謂一氣之流行,一氣之盈縮,這團氣不是死的,而是和外面的氣相互交通,同時里面的氣也是相交通的。“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這句話很好的解釋了氣的生生不息,流演無窮,內外交通和上下相應。比如一個人過來,我們首先看到的不是這個人外表,而是想象成一團氣,一團運動的氣,這個人不斷的呼吸吐納,氣就不斷的盈縮變化:心腎之氣相交,肝氣上騰,肺氣下降,心氣部于表,腎氣治于里,脾胃為中轉流運之氣;上面的氣清輕,下面的氣重濁,重濁和輕濁之氣二者相交,這就是氣學中醫整個的理解方式。
張仲景寫《傷寒論》時天氣很冷,人們穿的也單薄就容易受寒?,受寒后整團氣就會失調。《傷寒論》開篇就講人傷于寒,傷于風,一個是傷寒,一個是中風,古人理解傷寒就是傷于寒邪,中風就是中了風邪。傷了寒后,這個寒氣就帖在人身體的肌表,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縮,所有的毛竅突然緊閉,人的體溫就會升高?為什么會升高呢,正常人體表與外在相交通,體溫恒定,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閉住了,體內熱氣無從散失,就會聚在里面發熱,正像《素問·熱論》上所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就像一個屋子一樣,突然門窗緊閉,里面點一個火爐子,溫度馬上就升上來了,這時候人就會發燒,這就是發燒的中醫解釋:毛竅為寒邪所閉,郁里發熱。傷寒論里有麻黃湯可以解表,人喝了麻黃湯會發汗,通過麻黃湯的藥力沖開體表郁閉的寒邪,使毛竅重新打開,通過汗液的方式把體內郁熱排出去,同時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現在很多病,人一發燒就退熱就吃清熱的藥,這肯定不妥,如果寒邪在表,郁者發熱,當然要先發汗,就是《內經》上說的“徹衣”,就像人一下脫了衣服一樣涼快了,如果不解表熱邪就無從散失。。傷寒論中還有一個方子叫桂枝湯又叫做復脈湯、陽旦湯,對于表閉不是很嚴重的傷寒,可以用之。用它行于十二經脈(走一圈),帶著人身的正氣和藥氣走一圈之后把全身所有不適的地方全都恢復正常。讓衛氣不共營氣、營氣不共衛氣、營衛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湯打了一圈,營衛一下就通了。就像兩個人不和,有人做一個和事佬一調和,兩人相視一笑,這事好了。桂枝湯與和事佬的道理是一樣的,喝桂枝湯還要啜熱粥,熱粥是飲食之氣,藥食之氣,包括人身的正氣被桂枝湯帶著溫暖一圈,凡是不適的地方都適了,所有的毛竅恢復正常,正氣恢復了邪氣就散掉了。這就是有表邪的兩個典型湯證:桂枝湯、麻黃湯。
如果邪氣沒有解或者出現其他情況,假如閉得很厲害,使人身極度郁閉,馬上就高熱起來了,出現了煩躁等癥狀,這就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和麻黃湯就是程度的問題,普通的表閉用麻黃湯一解就開了,閉的很嚴重麻黃湯解不開就必須用大青龍湯去解,大青龍湯癥都有危險的癥狀了,人都出現了意識上的問題。但是這種寒邪襲擊人身,幾乎把所有的毛竅都閉住了并且里面迅速化熱。還有小青龍湯證,里面還有寒邪引動,內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龍湯。
邪氣襲擊人表無非是襲擊的深淺,進不進去,如果一旦進去了那馬上就到太陽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湯證了。什么叫陷胸呢?就是邪氣陷于胸中,邪氣結于胸中就叫結胸,教材上說是水飲互結、其實水熱互結都是后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大小陷胸湯證呢,就是寒氣襲擊于表,從表進去之后,首先面臨的是肺、胸廓,邪氣在胸中結住了,就是結胸;如果結不住,結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證;結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湯證;結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湯證,結得不硬而是很軟就是痞,就是瀉心湯證,所謂瀉心即是瀉邪氣于心下;如果邪氣結得很高那是吐證,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結得不是氣痞,是散漫的,就是梔子豉湯證,心中懊惱反復顛倒,邪氣很散漫的結在胸中,用梔子豉湯吐一下;如果邪氣進去后入里化熱,邪氣散漫開來了,不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湯證;如果并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種郁閉,有向血分走的趨勢,那是茵陳蒿湯證,發黃;如果這時經血適來,結在血分了,結得輕是大承氣湯證,結的很厲害就是抵擋湯證,整個太陽篇從氣學中醫角度就是這樣來理解的。
柴胡證、陽明證道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走了少陽經和陽明經。其實氣的形態就這幾種:第一,邪氣入的深淺,是表是里是半表半里;第二,進去之后存在的程度,是散漫還是結成實了、聚集了。如果是聚集那就是從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陽明經那就是小承氣大承氣;如果邪氣進入后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得而郁閉的那可能發黃,如果很散漫一下化熱了,那就是白虎湯。還有一點是化熱化寒,這很好理解,為什么邪氣進去能化熱,就是邪氣進去與正氣相爭,正氣不弱,打得熱鬧,這就是化熱了——氣之所聚則變熱,氣聚則熱,氣散則寒;如果邪氣進去后正氣很弱,不能進行正面的交鋒,那就很容易化寒。對于正氣弱化寒,《傷寒論》主張加附子,附子可以通經去寒,再加一些補氣血的藥恢復正氣,一起頂一下寒邪,《傷寒論》的舉例子就說這些。有機會可以把《傷寒論》的經文串講一下,每一個經都可以直譯的,并沒有曲解、穿鑿附會的意思。
《傷寒論》開篇講脈浮,什么是脈浮?就是氣浮。什么叫氣緊?什么情況下氣緊呢?肚子絞痛的情況下肯定氣緊,正氣和寒氣相爭里面的氣很緊張,打起來了嘛,寒氣要往里攻,正氣不讓攻,雙方在交戰,擰絞在一起,非常緊張,摸脈就是緊脈,整個人身都是很緊張。脈浮就是氣浮在表,邪氣在表,正氣往外托托不出去,邪氣往里攻攻不進去,所有的交爭都發生在表面,一摸就是氣浮,一搭手就有。同理脈沉是氣沉,氣沉在里,在里面打不在外面打,或者說陽氣出不來都沉下去了。以上方方面面都是用氣來解釋的,而且直接明白,對經典可以很好的理解。
傷寒論上有句話叫“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氣往上沖就是往上頂,有時候感覺不行了,有一股氣往外出,這就是對氣很好的理解。氣學中醫是一種體驗的醫學,可以說直指人心,比如嘔則氣逆,為什么叫嘔逆不叫嘔吐呢?逆就是逆氣,嘔而逆氣叫嘔逆;再比如《內經》里:“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
為什么大陷胸證要心下硬、脈沉緊才能下,不然不能下呢?就像氣結聚在一起,扔一顆炮彈啪能炸死,要散開了那扔一顆炮彈徒傷正氣,人都散了就像空氣一樣。內經上說“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都是在講氣機的道理,四部經典如果從氣機來理解就可以很好地串講下來,離開了氣的層次來理解就很麻煩、不直接。(《本草》、《難經》用氣機都是很好理解的)。
內經中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人身之氣如霧露之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這都是氣,不要認為只上焦才是氣,只不過上焦容易變成無形的東西,下焦容易變成有形的東西。沒有氣就沒有形,形氣相合、相依,形也是由氣變化而來,只是有一個偏向,《周易》講象也是氣象,萬事萬物都可以放在這個氣象里理解。無論世間萬事萬物如何變幻莫測,都逃不過這個氣象,空間時間都在其中,很多人是傾盡一生甚至幾生都在悟這個道理。
主持人:老師,我讀完了。
師:你講的不錯,音樂也那啥也配的不錯。
主持人:好,大家現在可以看一看,有沒有疑問可以來提,如果你們不提的話,我就提了,我就近水樓臺先得月。好,我先問一個問題,我覺得咱們這次不是氣血中醫,我以前在看其它書中就講的氣字有三種,一種是上面是個像旡一樣的,下面是一個四點水,還有一個氣,咱們的大氣的氣下面加了一個米字。第三種氣就是咱們現在簡化氣的氣。這三個氣有什么區別?
師:這東西你要十年前問我,我能說說,現在我不知道咋說好了。你沒發現我現在說話越來越白話了,這個名詞越來越少,你沒發現嗎?你看像這里面說的一些引徑據典,現在我基本都不說,要我說我有的都忘了。你知道嗎?
主持人:我的理解是其實第一個氣它就是一個先天的氣,就是我們叫先天之本的一個元真之氣,就是我們從出生的時候就帶過來了,或者說人生就是活在這個世上,而且你在平時活在世上之后,你跟大自然有過交流,大自然會給你這個氣,給你一部分能量,就先天帶不過來,但是自然中好像會給你一個就是像草植物,會給你點能量進去,我覺得這兩個都在這個范圍內。第二個氣米字的契合,簡化的不帶你自己氣,我覺得它倆就是一個氣之后,一個被簡化了而已。
師:帶米字的訓詁上,我這個是沒看它是咋解釋,那你這樣寫是有點像王安石那個字上說的,他就是直接王安石,他自說他不講劇目,直接看到字就說就啥望文生義。他啥到底他能夠傳述,讓這個氣跟米有啥關系,這我還真不知道。
主持人:好像這大部分人都會說帶米字的氣,五谷之氣,我在網上也搜了一下。
師:這可不是沒查,反正是后來簡化氣,沒米氣可不好,人要不吃飯就沒氣了。東廠西廠,那不是下邊還有個東西,廠內物是嗎?太多了,這樣講來講去的,人們都不知道咋,它啥為啥這個字這樣寫了。我問一下下邊的說你們聽那個啥,感覺云山霧罩,反正都是說氣,氣到底是什么。你們知道嗎?
主持人:大家覺得對氣很明白的,就打個一,覺得還是搞不清楚的,打個二,看看大家對氣有什么認知,大家對氣的理解。
師:這都不知道,要都知道,那就不在這坐著了。
主持人:到底我們的氣學中醫的氣和這些氣的關系嗎?老師給我們再點一下,就你的大白話給我們點說就行了。
師:大白話說是嗎?這東西我也得那啥,得來兩句大白話。誰還以為我沒啥學問,黃帝內經,你們誰看過黃帝內經看過打一。真正看過里邊的內容的,不是說太了解黃帝內經就是書,都沒看過,那不對牛彈琴,是吧。我估計可能都沒看完就看不下去了,你看不下去,你肯定看不下去,現在在外邊那啥看黃帝內經的都看不下去,就說看原著直接上來看,誰也看不下去。誰水之源你看過嗎?
主持人:我們這講了半天還在講氣,老師給我們講一下。
師:氣都不明白咋講,我跟你們說,當時我講了全是自己那一股氣是吧講下來,你要先讓我現在講,對陌生人講,我感覺啥很難講出來。那時候我在那個狀態里是吧,在中醫里面學了那么長時間,把自己的認識講出來。現在我是跳出了中醫,去看待中醫也發現你們是吧,思想層次在哪兒 。我始終揣摩怎么你們能稍微接受一點,而不是單純從我的立場,我的認識去講黃帝內經。理解我意思,就是這樣。講啥傷寒論這個證那個證是吧,其實對于你們來說干脆早到那個階段,如果是讓我現在再講,我肯定不會這樣。首先我要告訴大家是吧,整個我們的認識層次還是很膚淺,黃帝內經,還有內經傷寒論,這些古文的著作,都是認識到更高的存在和規律,在那個基礎上講的這個書。
主持人:現在的都沒有這個認知了,丟了一樣。
師:這個文明不在了,文明接不上。現在所有的搞中醫的,包括中醫院校的都是這樣。它達不到那種認知,所以說他現在把這些東西也是拾人牙慧,這勉強的繼承一點東西,這可以聽懂。
主持人:這個能聽懂了。
師:假裝你們是聽懂,那不可能。岐伯和啥雷工和那誰的對話,咱們也得能對上對吧?假裝說。
主持人:以前的人他們就是這個層面比我們高,我們現在已經丟失了,對吧沒有了。
師:對,現在是什么,西方為主導的這種物質文明,這個地球經歷過好多次文明,它就是說黃寫黃帝內經這些人,他們站在一種對于我們來說一種全新的文明的基礎上,對世界的認識,這個基礎上來它寫的書。所以說你們都看不懂,要沒有人點撥,你們都看不懂。他始終在說氣啥是氣呼吸是氣,蒸饅頭是氣,就啥啥都氣,但是這里面這個東西摸不著,看不到,儀器檢測不了,這怎么氣來氣去的,天天都氣,不騙人的嗎?就像那啥,你給原始人做X光是吧,紅外線,核磁共振,原始人肯定說他騙人,哪有看不著。你說我說對不對?
主持人:對,這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的認知。
師:對,不在一個層面上,之所以說沒法說,你只能學點之后,慢慢的就要長期的熏陶,你才會稍微有一點感覺。就像昨天談論啥RBJ談了,問我人到底能不能飛這個問題,看似是一個幼稚的問題,但是說它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習慣的問題,說為啥小鳥嘭家伙,這個媽媽從巢穴里趕出來,它就能飛起來了。就是人長期不去飛,所以人不會飛,他不管是用翅膀也好,是用啥所謂的特異功能也好,反正就喪失了這種能力。這也是你們喪失了對氣的理解能力,爹媽沒教什么,老師沒教,你們能會嗎?不會。就是說這東西出現,在這個社會現實當中方方面面的事,你們也視而不見。就像咱們都說漢語,沒人說英語,那你就不會英語。我說的對吧?
主持人:是的。
師:并不是英語多難,而是你就沒有環境去學。同樣這個氣也是對氣的理解認識,其實也不難。你從小就沒有人灌輸,這個能理解吧。對,我為啥能理解咱先天因素不說了,就說后天因素,就我下的功夫,你們都沒下到,我就完全進入那種狀態,慢慢的搞通了。你不在那狀態搞不了。你看像學游泳的學那啥的,學體操學啥的,他天天都習慣了,那種生活方式,他也是覺得苦,但是他才有樂。你們上來開篇跟大家說,這個氣有氣,說這個氣上,氣下,氣沉,氣結是吧,氣散,最開始我就是理解這些東西。啥叫氣上?你把氣提起來就氣上了。你一消沉就氣下了,你思考一糾結氣結了,對吧,你一舒服那氣散了,那氣就散了。這不最好的理解方式嗎?他這個東西他啥叫氣也可以理解成能量,這能量的一個那啥,分布組合方式,帶動肌肉、血管、經脈,所有東西產生一種氣,這種氣是吧啥產生無窮的變化,古人就把它叫做氣。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悲則氣消這咋學的,為啥?悲則氣消,悲則氣消啥,中醫教材解釋是吧,悲傷是吧則肺,是有郁熱的消散,這好像消散真氣是吧悲則氣消,這解釋根本不對。悲則氣消很簡單,消消散的意思。你悲傷了,這個氣就消塵消散了,它就不凝聚,不鼓動。不一樣,一個是散失流失,一個散就是這個叫啥煙消云散。陰陽它只是為了說明事物,方便是吧強名為陰陽,覺得陰陽是一體的。這個非常重要,你單獨強調陰陽,或者造作強調陰陽,這都不是自然。你說一個球它的滾動的時候,這是一體的,你說哪一哪人的背是陽,腹為陰,但是背和腑兩者是密切相關的。你不可能截然的對立的分陰陽,陰陽既是對立的就是統一的,既是內部的,又是外部的。我有時候跟他們說陰陽的辦事,陰陽的說話,陰陽陰陽,實際這東西調在一起,都是非常統一和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說咱們統治為氣。你看這個球是吧癟了,讓氣癟了是吧,你給拿氣打起來就鼓了,人也一樣,你消沉了就癟了,對不對?你高興精神了就鼓了。他只是舉這么個例子,比如說你一糾結脈就緊了,脈就縮了。脈一縮就展不開,不能綻放。你要害怕,就老想躲,整個氣就往里收,往下躲往下走,喜則氣緩,你高興了是吧,整個經脈都舒緩自然。所以說為啥樂一樂,這個啥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道有深刻道理。所以說健身為啥輕松愜意,就是喜則氣緩,經脈緩和暢達之后是吧,你干什么事就有勁,它氣血流通特別順,你要老緊緊張張的,壓抑自己,扭結自己,它經脈自己在身體里面就互相打癟,都產生內耗,所以你吃東西它化不成能量,消化吸收不行,利用不行,所以說你吃多少也沒勁。
主持人:所以老師在健身也要求我們,一定要在放松中去做健身,這樣效果才最好。
師:對,你放松自然是吧,高興了,這個東西才是健康的保證。你無論做任何事情,你有天天緊緊張張的,著急忙慌的,這個糾結,壓抑,思考,這些東西都不利于身體,也就是說你學問再高有啥用?
主持人:學到最后就氣都結在那了。
師:對,很多學生氣都結在那了。他覺得自己還貢高我慢,還覺得自己牛逼的不得了,但實際簡單道理都不明白,思則氣結這道理都不明白。
主持人:是,所以說咱們學習到一定的程度,我覺得真的是要不學習了,要放一放學一學放一放。不能這么執著的,一定要學到什么,達到什么境界,當我們太執著在那里的時候,反而就達不到那種狀態了。
師:學習的目的,就是最后讓你認識到,不學習的好處。
主持人:對,我覺得老師講特別對。
師:特別對,真的。我學了20年,我才知道不學習的好處,我學習這么長時間也是結個大嘎的,你這種思則氣結這句話是真理。你思考的時候腦子是僵的,尤其深度思考的時候,因為你要被迫的用腦細胞是吧,用去思維去思考東西,所有的那個他都不能玩耍了,所有腦細胞都不能自己玩耍了,都得聽你的指揮去思考,你說是不是?那么多腦細胞控制你的人體的經脈和神經,它們都不玩耍的都僵在那了,你想想你百脈能通嗎?
主持人: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從我的角度去問,老師肯定思考了十年20年。我沒有思考那么久,但也一直會想就找尋你覺得正確的方向人生,或者那種所謂的真理,但你不去思考的時候,我覺得容易被人帶走或盲從,思考的時候覺得可能慢慢的靠近我的方向,所以你能不能告訴思考和不思考,它總有一個陰陽平衡,也不能不思考對不對?
師:我跟你說我是爬上來了,跟爬山一樣,爬上來了,發現爬山真好,在上看這看那的,但是你還沒爬上你得爬。
主持人:還是要需要思考的對吧?我思就氣結了,不思考了。
師:得魚忘筌,你首先要有捕魚那家伙,你捕上魚再把網扔了對吧?你說他說那行我也扔了,我在那吃魚,你人魚你干瞪眼。
主持人:對,老師講的你到那個境界可以把它扔了,我們沒到。
師:對,不過我這個都上來了,我發現不思考真好,但你沒上臺你還得爬,你還得思考,但是我告訴你能中間停停歇歇,就看看風景別一直爬,不然的話有可能爬吐血了。
主持人:對,我覺得就是要掌握一下它的節奏,別把自己爬到一個地方去,卡死在那就完蛋了。
師:還有告訴你的秘訣,很簡單,思考要有方法。你就是說你放松的去思考,讓所有的腦細胞去自由地徜徉的去展開這種思考和聯想,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主持人:這個東西我覺得好像有點玄而又玄。
師:你就放松去那啥,把腦子完全放開,你就想著你這個腦袋,你一思考腦子就緊,你知道不?你用你的意識去放松腦子緊狀態!就像你手抓一個雞蛋一樣,你松開,你思考,你松開是吧,那啥去思考。
主持人:我要練一點,覺得對我來說很有意義。你那啥,你這很多時候人強力思考的這腦子是緊的,你就時刻觀察這種狀態是吧,讓它放松下來。這很多那啥你沒發現嗎?你很想不起來的事,你不經意就想起來了,你要越想越想不起來。
主持人:對,這倒是的。
師:你很多啥想不起來,一放松這東西就從腦子里蹦出來了。
主持人:這個要好好去感受一下。
師:或者有的是一急想不出來了,有的時候他一下子就能想出來。可有意思的東西。
主持人:就替大家問一下,就是氣學中醫,咱們在講內經,我們去領會氣的話,就是通過什么方式,去讓自己慢慢帶入這種對氣的認知,給自己創造一些條件和那種場景,讓自己能夠感知氣呢?看看天上的云。
師:這東西原先我做過講座,還錄錄像是吧。整個大盆是吧接上水,然后慢慢的給它燉開,水在鍋里面沸騰產生氣,我拍錄像拿到放,現在感覺好蠢。對,這東西我都不講。它很難能理解云氣是吧,水蒸氣水流,世界萬事萬物變化,都是氣形態的展示,很難理解。
主持人:就觀察自然是吧,看看自然的一個變化。
師:千錘百煉這東西說氣容易也難。這個講氣,我跟你說,先別讓我啥,籠統的跟你講,這東西沒法講。我要有時間跟你們聊聊,咱以小變大,通過很多的小事和舉例子是吧,讓你們感受到這個氣是咋回事?你讓我說做概念是吧,寫個名詞解釋啥的,這東西我做不了。
主持人:還是要按照老師常規的那種方法,什么打比方,舉例子,這樣的話大家也比較生動,也容易理解,對吧?
師:你剛才一說我還是拼命的想告訴你們,氣是咋回事,現在我都不這樣做!
主持人:你現在就讓我們通過鍛煉身體去感受。
師:鍛煉身體,先把身體搞好了,腦子先整開了,能不能得到七竅玲瓏心不好說,起碼你別那太在呆滯是吧,呆傻就行。
主持人:先把自己身體整好了,然后我們不管學什么也都會更快一些,更容易學一些對吧?
師:你看有混沌,又糊涂的是吧?你說這咋教沒法教。
第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