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前輩趙紹琴
    ********************************************************************************
趙紹琴臨證400法
----溫病證治----




溫熱病



【衛分證治(四法)】


(一)辛涼清解,以退其熱

風熱之邪,侵襲肺衛。發熱,頭痛,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或汗出不徹,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或數。用辛涼清解法以宣肺退熱。

薄荷1.5克(後下)、前胡6克、銀花9克、連翹10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3克、蘆根20克、竹葉3克

加減法:
若身熱頭痛較重,舌苔薄白畧膩,二便如常,咽不紅痛者,方中加蘇葉6克,或加荊芥穗3克。
若咽紅痛重時,加鹽青果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
若熱鬱較重,脈滑數,口乾渴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若口乾渴較重,陣陣有汗,脈象滑數有力者,可加生石膏12克(先煎)。
若咳嗽較重,痰吐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蘇子10克。


(二)辛涼宣肺,清肅止咳

風熱之邪,侵犯於肺,肺失宣降。身熱不甚,但咳,口微渴。舌苔薄白,脈象數而畧浮。用辛涼清肺,清肅止咳法。

薄荷3克(後下)、杏仁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連翹10克、苦梗10克、蘆根20克、杷葉10克、前胡6克

加減法:
若兼氣分熱,口渴汗出者,加生石膏15克(先煎)、知母6克。
若熱甚口渴,加黃芩10克、大青葉15克、花粉10克。
若舌絳心煩,脈象細數,初入營分時,加玄蔘15克、茅根20克、生地黃10克。
若熱入營分,舌絳脈細數,口乾不甚渴時,去薄荷、前胡,加麥冬10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丹皮10克、沙蔘10克。


(三)清潤宣降,肅肺止咳

外感溫燥之邪,消耗肺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乾鼻燥,咳嗽少痰或乾咳無痰,尿少色黃,舌尖邊紅,苔薄白而乾,脈浮數而右部畧大。當用清潤宣降法,以止其咳。

沙蔘10克、浙貝母10克、桑葉10克、杏仁10克、香豆豉10克、炒梔皮6克、前胡6克、鮮梨1個(連皮去核切片入煎)

加減法:
若乾咳而痰中帶有血漬時,加茅根20克、川貝母粉3克(沖)、黃芩10克。
若乾咳而痰黃且黏,難咯時,加炙杷葉15克、旋覆花10克(包)、黛蛤散10克(包)、瓜蔞仁20克。
若舌絳,脈數有力時,加生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
若咳而脅痛時,加甜葶藶3克、金橘葉6克、大紅棗5枚。


(四)滋陰液兼以解表,清溫邪而退其熱

素質陰虧,津液不足,又感溫熱邪氣,重傷津液。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乾咳心煩,口渴咽乾,尿少而黃,舌紅乾瘦,脈象細數。津虧無以滋汗,汗源不足,故汗少或無汗。必須用滋陰解表方法,仿加減葳蕤湯。

生葳蕤10克、蔥白6克、嫩白薇10克、苦桔梗10克、淡豆豉12克、前胡6克、炙草6克、沙蔘10克、杏仁10克

加減法:
若口乾心煩,脈象細數時,加生地黃15克、丹皮10克、麥冬10克。
若舌絳口乾,心煩有汗,脈數而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生地15克、知母6克、花粉12克、茅蘆根各15克。
若舌苔根黃且厚時,加焦三僊各10克、雞內金10克,或加炙杷葉15克、保和丸15克(布包)。
若津傷較重,脣乾而裂時,加川石斛20克、西洋蔘粉3克(沖)。



【氣分證治二十六法】


(一)清宣肺熱,化痰平喘

溫熱邪氣,內壅於肺。身熱惡寒,汗出口渴,咳喘氣急,甚則鼻翼煽動,胸脅滿悶,痰白黏稠或黃,舌紅苔黃,脈象滑數。熱灼肺津,煉液成痰,痰阻氣道,故咳喘且熱,必清肺化痰,以止喘咳。

麻黃1.5克、杏仁10克、生石膏20克(先煎)、生甘草6克、前胡6克、浙貝母10克、蘇子10克

加減法:
若肺熱盛而痰黃黏稠時,加黃芩10克、瓜蔞20克、黛蛤散10克、生海石15克。
若血壓較高,經常頭眩者,去麻黃,加蘇葉10克、炙杷葉15克。
若惡寒重而無汗者,麻黃加量。
若胸脅脹滿,脈弦滑有力時,加甜葶藶3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3克、冬瓜子20克。
若舌苔黃厚且垢時,加消導之品,如焦三僊各10克、焦檳榔6克、雞內金10克、皂角3克。


(二)清肺滌痰,逐瘀排膿,一定喘咳

風熱外襲,痰熱內結,熱鬱於肺,發爲肺癰。吐膿血臭痰,喘息胸痛,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用清肺滌痰,逐瘀排膿法。

葦莖(麤蘆根)40~60克、薏苡米20克、冬瓜子30克、桃仁10克、苦桔梗20克、生甘草10克、魚腥草20克、地丁10克、犀黃丸3克(分服)

加減法:
若熱重膿成,脈象有力,方中加銀花20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敗醬草30克、川貝母3克(研沖)。
若熱減而痰血仍多,加赤芍10克、白頭翁10克、片薑黃6克、杏仁10克、三七粉3克(沖)。
若膿已排,氣血不調,以調養氣血爲務,方中加當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3克、茜草6克、蘇木3克。


(三)清肺熱兼以潤燥,肅喘咳而止痰紅

燥熱傷肺/發熱頭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燥,甚則痰中帶血絲,喘息氣急,鼻燥咽乾,心煩口渴,胸脅疼痛,少氣乏力,舌邊尖紅,苔薄黃而乾,脈象細弦小數。此燥熱耗氣,肺津虧損之證,宜清肺潤燥法。

沙蔘20克、杏仁10克、麥冬10克、生石膏10克(先煎)、桑葉10克、炙杷葉15克、旋覆花10克(包)、瓜蔞仁20克、阿膠10克(烊化)

加減法:
若老年氣分太虧,脈象輕取濡軟,沈取弦細,舌苔尚潤,方中加太子蔘6克,或用西洋蔘粉3克(分服)。
若燥勢較甚,大便乾結,舌絳開裂,加知母6克、天冬10克、郁李仁10克、川石斛10克。
燥熱陰傷,消化欠佳,舌苔老黃根厚時,加焦三僊各10克、黛蛤散10克(布包)、黃芩10克。


(四)宣肺清暑,兼止咳喘

暑熱犯肺。身熱頭暈,咳喘少痰,胸脅悶滿,心煩口渴,苔薄黃,脈數兩寸有力。用宣肺清暑方法。

前胡6克、牛蒡子6克、川貝母粉3克(沖)、馬兜鈴3克、杏仁6克、瓜蔞皮10克、佩蘭葉12克(後下)、桔梗6克、桑葉10克

加減法:
若暑熱在衛分,有惡寒發熱,頭暈噁心者,可加蘇葉6克、藿香10克(後下),以疏表宣陽。
若暑熱挾濕,苔白胸悶時,加半夏10克、陳皮6克、茯苓皮10克、冬瓜子30克。
若小溲赤熱,濕熱互阻,水道不利,方中加用益元散10克(布包入煎)。


(五)宣鬱折熱,以暢胸陽

熱鬱於胸膈氣分,或氣分高熱已解,餘邪鬱於胸膈。身微熱,心煩懊憹,坐臥不安,胸悶欲吐,苔薄而畧黃,寸脈較大。此餘熱擾於胸中,胃氣失於和降。用宣鬱折熱方法。

炒山梔10克、香豆豉12克、前胡6克、蘆根2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

加減法:
若氣分鬱熱不解,衛氣失和者,仍須疏調氣機,可加蘇梗10克、杏仁10克。
若氣分之熱較重,心煩夜不入寐,方中加川連3克、硃燈芯1克
若舌苔浮黃,根部畧厚,熱鬱不解,積滯不消者,當加焦三僊各10克,或保和丸15克(包)。


(六)涼膈泄熱,兼以通腑

氣分熱邪,壅於胸膈,化火灼津,微兼腑實。身熱惡熱,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脣焦咽燥,口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心乾,四邊色紅,苔黃燥,脈數有力。用涼膈泄熱通便法。

薄荷2克(後下)、黃芩10克、山梔仁6克、生甘草6克、連翹10克、川大黃粉2克(沖)、前胡6克、杏仁10克、蘆根20克

加減法:
若胸膈悶堵,氣機不暢,加苦桔梗6克、枳實6克、瓜蔞皮20克。
若大便乾結,腹中不舒,舌苔老黃根厚,用大黃3~5克(後下)、元明粉3克(沖)、瓜蔞仁30克。


(七)清痰熱以消痞滿,寬胸陽以散其結

熱邪蘊鬱,與痰水相結於胸中。身熱惡熱,頭暈面赤,胸脘痞滿,按之作痛,渴欲冷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便秘溲短,舌苔黃膩而滑,脈象滑數有力。此屬痰熱結胸之證,可用清熱化痰散結方法。

黃連6克、瓜蔞20克、枳實4克、半夏12克、旋覆花10克(包)、片薑黃6克

加減法:
若胸中氣機阻滯甚者,加苦桔梗6克、杏仁10克、炙杷葉15克。
若舌苔白膩滑潤,胸中堵悶,意欲太息,可加制厚樸6克、佛手片10克、蘇藿梗各6克。


(八)清熱生津,達熱出表

手太陰肺與足陽明胃無形熱邪瀰漫。高熱惡熱,面赤心煩,或喘息氣急,大渴飲冷,蒸蒸汗出,舌苔黃燥,脈洪大而數。可用辛涼重劑清熱生津法,以達熱出表。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生甘草10克、粳米30克、大青葉15克、花粉15克、蘆根20克

加減法:
若高熱汗出過多,津液大傷,脈大而芤,背微惡寒,或氣喘短促。可於方中加沙蔘30克,重者可加太子蔘15克或西洋蔘粉3克(沖)。
若汗出過多,肺氣大傷,微喘鼻煽,脈象沈弱者,可加黨蔘10克、五味子10克,甚者加人蔘粉3克(沖)。


(九)清滌暑熱,益氣生津

暑傷津氣。氣短似喘,倦怠神疲,身熱汗出,口渴心煩,尿少而黃,舌紅少苔,脈虛細無力。用清滌暑熱,益氣生津法。

北沙蔘30克、石斛10克、麥冬10克、黃連1.5克、竹葉3克、知母6克、甘草10克、粳米30克、西瓜翠衣60克

加減法:
若津氣耗損較重者,可加沙蔘60克、太子蔘10克,以兩顧氣津,甚則加西洋蔘6克(另煎兌入)。
若舌紅口乾,心煩急躁,可加五味子10克、生牡蠣20克(先煎)。


(十)補氣生津,斂陰固脫

氣分高熱,傷津耗氣,導致正氣欲脫。身熱驟退,大汗不止,少氣不足以息,脈微欲絕。若津血內乏,而氣獨浮於外,則脈亦見散打無根,急用補氣生津,斂陰固脫方法,冀以挽回生機。

紅人蔘10~20克(另煎兌,或老山人蔘粉3~6克沖服)、生黃芪30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生牡蠣30克(先煎)

若汗出過多,元氣大傷,將欲亡陽,四肢逆冷。方中加淡附片15克(先煎),黃芪加至60克。


(十一)攻熱結以通其便,祛腑實而解神昏

溫熱邪氣內踞氣分,燥熱傷津,陽明腑實。大便秘結,或下利清水,氣味惡臭,腹滿痛拒按,身熱惡熱,日晡潮熱,神昏譫語,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厚乾燥,甚則焦黑起芒刺,脈象沈實有力。此裏實積滯,必當猛攻急下,泄熱救陰,而求熱退神清。

大黃6克(後下)、元明粉5克(沖)、全瓜蔞30克、枳實6克、大青葉15克、竹葉3克

加減法:
若神志不清,譫語較重者,可加菖蒲6克、鬱金6克、紫雪散1~3克(沖服)。
若舌紅且乾,津液大傷,可加生地黃20克、麥冬15克、元蔘15克、連翹10克、茅蘆根各20克。


(十二)增陰液以潤其燥,苦鹹寒而通其腑

素體陰虧,津液內乏,又患溫病,陰分更傷。身熱,口燥,咽乾,大便乾結,舌苔焦黑,脈沈細弦。此陰不足而腑氣實,陰愈虧而熱愈熾,腸愈燥而陰愈耗,虛實挾雜。用滋陰攻下,增水行舟方法。

元蔘30克、麥冬10克、生地黃25克、沙蔘10克、知母10克、元明粉3克(沖)、大黃粉1.5克(沖)

加減法:
若體質尚強實者,可加瓜蔞30克、郁李仁10克、焦麥芽10克。


(十三)滋陰液兼益其氣,祛腑實以解熱結

溫熱內結陽明,應下失下。身熱腹滿,口燥咽乾脣裂,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舌苔黃燥或焦燥。脈沈細無力。此腑實未去,而氣陰大傷,用攻補兼施,標本兩顧方法。

細生地15克、元蔘15克、沙蔘15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白芍20克、元明粉1.5克(沖)、大黃粉1.5克(分沖)
濃煎分2次服.第1次藥後30分鐘,加服人蔘粉3~6克。第2次藥後30分鐘,仍服人蔘粉3~6克。俟轉矢氣,爲欲便也。

加減法:
若病人陰分大傷,舌瘦且乾,可用西洋蔘粉3~6克代人蔘粉。


(十四)攻下熱結,宣肺化痰,以定其喘

溫熱挾痰內壅於肺,下灼大腸,表裏同病。喘息胸悶,潮熱便秘,痰涎壅盛,舌苔黃厚而膩,脈象沈滑數,右寸實大。肺氣不降,則大腸腑氣不通;腑實熱結不祛,上迫於肺,更使肺氣不降。肺與大腸,互爲因果,遂成惡性循環。急當攻下熱結,以降肺氣,宣肺化痰,以通腑實,肺氣得降,大便得通,其喘自平。

杏仁10克、瓜蔞皮20克、炙杷葉15克、生石膏15克(先煎)、生大黃粉2克(沖)

加減法:
若屬肺氣不宣,氣機失調,可加蘇葉1~2克、前胡6克、生紫菀6克。
若痰稠黃黏時,加遠志10克、黛蛤散10克(包)、生海石10克、旋覆花10克(包)、茅蘆根各20克。


(十五)清化痰熱以暢胸陽,攻下熱結而通腑氣

痰熱壅滯胸脘,燥屎踞結大腸。痰涎壅盛,胸脘痞滿,身熱口渴,腹滿便秘,舌苔黃燥,脈沈滑而躁。用清化痰熱,攻下熱結方法。

瓜蔞仁20克、枳實6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川連粉2克(沖)、元明粉2克(沖)、旋覆花10克(包)、杏仁10克、大黃3克

加減法:
若舌苔黃厚且乾者,加重大黃之量。若脈象沈弦而畧弱時,可減大黃之量,加白芍15克、黛蛤散15克(包)。
若身熱有汗,口渴心煩,脈象有力。可於方中加生石膏20克(先煎),以清陽明之熱。


(十六)清泄膀胱以利小便,攻下熱結而通大腸

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身熱煩渴,腹滿便秘,小便赤少,澀滯熱痛,舌苔黃燥。脈象沈數。此屬大腸熱結又兼膀胱熱甚,水熱互結之證。用清泄膀胱以利小便,攻下熱結而通大腸方法。

生地黃15克、赤芍9克、黃芩10克、黃柏6克、元明粉2克(沖)、生大黃粉3克(沖)、滑石10克(布包)

加減法:
若熱熾陰傷,舌絳且瘦者,加知母10克、白芍15克、花粉10克、茅根20克。
若心煩不寐,小溲赤痛者,加竹葉3克、燈芯0.5克、琥珀粉1.5克(裝膠囊分服)。


(十七)苦寒堅陰,清熱止利

溫熱內迫大腸。瀉利頻繁,肛門灼熱,苔黃脈數。用苦寒清熱法,以堅陰止利。

葛根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生草6克、竈心黃土30克(包煎)、白芍10克

加減法:
若腹泄較重,氣墜不升者,後墜裏急者,當加升陽止泄之品。用荊穗炭10克爲妙。
若舌苔根厚且黃者,可加生大黃2克、焦檳榔10克、焦三僊各6克。
若氣分鬱結,少腹絞痛者,可加木香6克、烏藥6克。


(十八)清熱生津攻下熱結,佐用涼肝以熄其風

溫病氣分熱盛。高熱汗出,口渴飲冷,舌苔黃燥,脈沈實弦數,日晡潮熱,大便秘結,腹滿痛拒按,併見手足瘈疭,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用本法以清氣涼肝熄風。

生石膏15克(先煎)、知母10克、連翹10克、瓜蔞20克、元明粉2克(沖)、生大黃粉2克(沖)、鉤藤10克(後下)、菊花10克、殭蠶10克、丹皮10克、羚羊角粉0.5克(沖)

加減法:
若體質薄弱者,仍需考慮陰分之不足。如舌絳乾裂時,加北沙蔘10克、生地黃15克、元蔘10克。
若體質強實,脈象有力,舌根黃厚,可加重大黃之量,或加用紫雪散3克(沖)。


(十九)清宣膽熱,疏理氣機,以緩脅痛

陽明溫病,熱鬱膽經。身熱心煩,乾嘔口苦,兩脅作痛。用清宣膽經鬱熱方法。

香豆豉12克、片薑黃6克、黃連6克、黃芩10克、旋覆花6克(包)、竹茹6克、半夏6克

加減法:
若少陽膽經熱鬱較重,服上方後療效不明顯,可加柴胡6克、川楝子6克、蟬衣3克。
若濕滯氣機,與膽熱互阻,可加佛手片10克、綠萼梅6克、香附10克。


(二十)宣燥熱以清肺胃,泄其火而利清竅

燥熱化火,上攻清竅,氣血壅滯。耳鳴目赤,齒齦腫痛,咽喉腫疼,口鼻乾燥,舌苔薄黃而乾,脈象滑數。用清宣燥熱方法。

薄荷1克(後下)、連翹10克、炒梔皮6克、桔梗6克、蟬衣3克、生甘草6克、桑葉10克

加減法:
若齒齦腫痛者,加白芷1克、防風6克、生石膏15克(先煎)、黃芩10克。
若頭暈者,加苦丁茶10克、白蒺藜10克、菊花10克。
若目赤者,加木賊10克、晚蠶砂10克、竹葉6克、野菊花10克、赤芍6克。大便乾者,加龍膽草5克。


(二十一)清透熱邪,以解溫瘧

溫瘧之發生,乃因邪熱壅盛於裏,阻滯經絡,氣血不得宣通,津液耗傷所致。癥見但熱不寒,骨節疼煩,苔黃脈數。用清透熱邪方法。

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粳米30克、桂枝木10克、炙甘草6克、青蒿梗10克、蘆根20克

加減法:
若舌苔黃厚垢膩,胃腸滯熱不清者,加焦四僊各10克、雞內金10克。

注:此處所論之“溫瘧”,非屬能查到瘧原蟲之瘧疾,乃指但熱不寒,骨節煩痛之證。即吳鞠通《溫病條辨》所說:“骨節疼煩,時嘔,其脈如平,但熱不寒,名曰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二十二)疏風清熱以暢氣血,解毒消腫而定其痛

大頭瘟或痄腮,初期惡寒發熱,繼則寒罷熱增,頭面紅腫熱痛,甚則目不能開,咽喉紅腫且痛,口渴,舌苔黃燥,脈象數而有力。此風溫時毒侵襲衛、氣,用疏風清熱解毒方法,以消其腫痛,俟熱祛毒解瘀化,則病自癒矣。

薄荷2克(後下)、牛蒡子6克、桔梗6克、片薑黃6克、黃芩15克、酒川連3克(或馬尾連10克)、生甘草6克、元蔘10克、連翹10克、板藍根10克、馬勃3克
外用如意金黃散15克,醋調外敷,保持濕度,以散熱消腫。

加減法:
若初起寒熱不退,熱鬱不宣時,當加用風藥,如蟬衣6克、防風3克。
若熱鬱不開,大便不通,舌苔老黃垢厚,口氣甚惡者,方中加大黃3~6克,或紫雪散1~3克(沖),併禁服葷、腥、黏滯食物,祗進稀粥。
若熱鬱已開,火勢急甚,腫勢較重,紅腫發亮,脈象弦滑有力者,即於方中去疏風之藥,加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品,如赤芍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花粉15克、蚤休10克、銀花30克。
若熱勢已減,腫勢已消,皮膚濕疹加重,或流黃水,乃濕邪爲患。忌食糖類食物,加二妙散以祛濕,併少入疏風之品以化濕,且可用二妙散醋調敷。
又有痄腮初起,在火鬱階段,醫生不明“火鬱當發,火熱當清”之理,早期即過用涼藥,反使火鬱而腮腫不消,往往延至1~2月。切不可再用清熱解毒之品,必須改用疏風通絡,活血化瘀方法。
若初期過服寒涼,以致腮腫如核者,用柴胡6克、升麻6克、蟬衣6克、片薑黃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桃杏仁各10克、夏枯草10克,以活血通絡,軟堅消腫。
若腮腫經久不消者,改用鹹寒破結,辛香通絡,佐以化瘀之劑。方如:生牡蠣2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旋覆花10克、夏枯草10克、金果欖10克、紅花3克、蘇木10克、大黃粉1~2克、乳香粉1~2克,後兩味同研細面,裝膠囊送服。
若腮腫不消,但氣血不足,體質薄弱者,可用養血益氣,通絡化瘀之品。方如:當歸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20克、熟地15克、白芥子6克、麻黃2克、柴胡6克、黃芪10克、蟬衣6克。


(二十三)清氣熱以解溫毒,涼營血而透[?/丹]痧

爛喉[?/丹]痧,是熱毒壅滯氣分,躥擾營分,消灼津液,故見高熱口渴,煩躁不安。氣分熱毒壅滯,躥擾營分,血熱充斥,瀰漫肌膚,則肌膚潮紅,密佈細如針尖,高出皮膚,壓之褪色之痧點。熱毒上攻,則咽部紅腫疼痛,甚則腐爛。舌紅苔黃脈數。用清透熱毒,涼營育陰方法/

蟬衣6克、生石膏20克(先煎)、黃芩10克、生梔子6克、連翹10克、竹葉6克、生甘草6克、銀花15克、元蔘25克、丹皮10克、鮮蘆茅根各30克。

加減法:
若熱鬱血分,舌絳且乾,[?/丹]痧不透,可於方中加犀角粉0.5克(沖)、赤芍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
若咽喉腫痛時,加六神丸60粒,每含5粒,每30分鐘口含一次。
若[?/丹]痧大致透齊,可於方中再加涼血育陰之品,如生地15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


(二十四)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以退低熱

氣分證後期,高熱雖退,但餘熱未清,低熱口乾,心煩胸悶,納穀不香,氣短神疲,舌紅少苔,脈細弱畧數。證屬餘邪未盡,氣陰兩虛,胃失和降,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法爲宜。

竹葉3克、生石膏9克(先煎)、半夏10克、麥門冬10克、甘草3克、沙蔘30克

加減法:
若年老體弱,中陽不足,脈象虛濡,舌胖苔白,加人蔘粉1~2克(沖)。
若舌苔黃厚,或根膩厚,可加焦麥芽10克、雞內金10克、香稻芽10克,以消滯暢中。


(二十五)滋潤肺胃,兼以益氣,退其低熱

氣分證後期,邪熱已退,肺胃陰傷,津液虧乏,低熱不退,口燥、咽乾,或見乾咳,舌紅少苔,,脈畧細數。治用滋潤肺胃,兼以益氣方法,以退其低熱。

北沙蔘10克、肥玉竹6克、冬桑葉9克、麥門冬10克、生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生甘草3克、蘆茅根各30克

加減法:
若虛熱化火,舌絳口乾者,可於方中少佐苦泄折熱之品,如黃連3克。
若陰虛脈細數者,可加地骨皮10克、青蒿梗3克、炙鱉甲10克,以清虛熱。
若陰虛化燥,咳而痰紅者,加阿膠珠10克、羚羊角粉1克(沖)、乾荷葉10克。


(二十六)益其氣兼以育陰,培後天求其納穀

氣分證後期,邪熱已退,氣陰兩傷,夜寐不安,氣短乏力,胃不思納,脈濡弱而按之細弦,用益氣育陰方法,以培植後天,促其胃納。

黨蔘6克、天門冬10克、乾地黃15克、砂仁1克、北沙蔘15克

加減法:
若陰虛而血不養神,心煩不寐者,加用五味子10克、生牡蠣20克(先煎)。
若氣虛較甚者,可加茯苓15克、炙草10克。
若氣怯陽虛,下肢不溫,舌白淡潤,脈象沈弱遲緩者,加附片10~20克、桂枝木(或桂心)3克、生黃芪30克。



【營分證治九法】


(一)清營透邪,養陰生津,以退夜熱

熱邪深入陰分,耗傷血中津液。身熱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可,心煩躁擾,甚或時有譫語狂躁,或見斑點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小且數。營熱傷陰,津液虧乏,用清營透熱,養陰生津方法。

生地黃15克、元蔘10克、竹葉卷心2克、麥門冬10克、丹蔘10克、連翹殼10克、馬尾連3克、茅根20克

葉香巖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他的意思告訴我們:從舌、脈、色、癥來看,熱邪已入於營分時,切記不可就單純以清營涼血爲法。一定要根據其具體情況,在清營涼血的同時,配入宣暢氣機之品來“透熱轉氣”,使營分熱邪透出氣分而解。凡由於誤治,或有兼證,醫生沒有查清,延誤時日,患者正氣漸差,本身沒有能力透邪於氣分者,一定要細查病情,詳詢病史,瞭解治療經過,找出延誤的原因,針對原因治療。如:服藥欠當(過寒、過膩、誤泄、誤補、誤消、誤用辛溫劫陰之品……)、濕濁中阻、痰熱不清、飲食積滯不化、燥屎內結、瘀血內停、鬱熱久閉……,皆能阻遏氣機,使營熱無通達之路,治療皆需“透熱轉氣”。


(二)清營而透達邪熱,涼肝以熄風定搐

身熱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煩躁擾、甚或時有譫語發狂,頸項強直,手足抽搐,舌紅絳而無苔,脈象細數且弦。此熱邪深入營分,耗傷血中津液,肝熱陰虧,血不養筋,筋脈拘急而動風,當用本法。

生地黃15克、元蔘10克、麥冬10克、竹葉3克、丹蔘10克、黃連3克(研沖)、銀花10克、連翹10克、鉤藤10克、丹皮10克、羚羊角粉0.3克(沖)

加減法:
若大便乾,舌紅絳,苔黃厚者,加紫雪散3克分服,亦可用綠雪3~6克、瓜蔞20克、元明粉1.5克(沖)。
若神昏譫語,舌絳龜裂,脈象沈細而弦者,加安宮牛黃丸1丸(分服)。


(三)涼營養陰,清泄膀胱,以利小便

熱傷營陰。身熱夜甚,心煩躁擾,時有譫語,又兼熱鬱下焦,阻滯氣機,消灼津液,小便短赤,澀滯熱痛,舌紅絳而無苔,脈象弦細而數。以涼營養陰爲本,併兼泄膀胱而利小便。

細生地15克、茯苓10克、麥門冬10克、丹皮6克、木通1.5克、竹葉1.5克、硃燈芯0.5克、益元散10克(布包)

加減法:
若氣機不利,三焦不暢者,加杏仁10克、藕節10克、片薑黃6克、茅根20克。


(四)宣衛分以退寒熱,涼營陰解毒透疹

風熱外襲,肺衛失宣。發熱、微惡風寒,咳嗽胸悶。營熱內迫,則發爲紅疹。當以衛營兩解方法。

薄荷2克(後下)、連翹10克、銀花10克、竹葉3克、牛蒡子6克、蘆根20克、大青葉15克、丹皮10克、元蔘30克、生地黃12克

加減法:
若疹出不透,熱鬱舌紅者,當加蟬衣6克、片薑黃6克、殭蠶10克、焦山楂10克,以宣熱透疹。
若滯熱內蘊,苔黃根厚,舌尖起刺,可加清熱化積滯之品,令其腑氣通,滯熱祛,則熱自清而疹自透矣。用保和丸20克(布包)、水紅花子10克、焦三僊各10克。若腑實甚者,可加生大黃粉3克(沖)。
若熱鬱陰分,脣焦舌絳,方中可加紫雪丹3克,小兒減量。


(五)清氣熱兼以涼營,增津液解除兩燔

高熱口渴,心煩燥擾,舌紅絳而苔黃燥,脈來滑數,氣熱未罷,營熱又起,必須氣營兩清。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元蔘15克、細生地18克、麥門冬15克、紫雪丹3克(分沖)

加減法:
若陰液虧耗較重,可用大量甘寒育陰之品,酌加白芍10克、玉竹15克、石斛30克、天門冬15克。
若高熱神昏,痰鳴氣麤者,當急投開竅豁痰之品,如方中加鬱金、菖蒲各6克,煎湯送服安宮牛黃丸1丸,或局方至寶丹1丸,或神犀丹1丸皆可。


(六)清心熱以涼營,豁熱痰而開竅

熱陷心包(即逆傳心包),是溫熱邪氣直接深入營分之重證。由於溫熱邪重,逆傳入裏,直犯心主,灼液成痰,蒙蔽神明。故身熱灼手,痰壅氣麤,四肢厥逆,神昏譫語,甚或手足瘈疭,舌謇短縮,質紅薑苔黃燥,脈細滑而數。急用清心涼營,豁痰開竅方法,以求開竅醒神。

銀花10克、連翹10克、元蔘15克、蓮子心1克、麥門冬10克、竹葉卷心3克、前胡6克、殭蠶6克、鬱金6克、安宮牛黃丸1丸(分服)

加減法:
若痰多者,加竹瀝30克、生薑汁2~3滴(兌入)。

關於“熱陷”的解釋:溫病的“熱陷”與內科疾病的“下陷”不同。雜病的“下陷”,是陽氣不足,中氣下陷,每用益氣升提方法來治療;溫病的“熱陷”是鬱熱不能從氣分而外解,內陷於營分,葉天士稱其爲“逆傳”。“逆傳”是形容邪熱很重,來勢又速,大有不可遏止之象,千萬不能用升提藥物助長其熱,必須急用清心涼營,豁痰開竅之品,以求熱退神安。


(七)清心熱兼以豁痰,涼營分通瘀開竅

溫病邪熱內閉,灼液成痰,痰熱內鬱,蒙蔽心包,又兼營熱,血液瘀滯,閉塞心竅,身灼熱,痰盛氣麤,神昏譫語,言語不利,口脣爪甲青紫,舌質紫黯,脈象沈澀細弦。用清心豁痰,通瘀開竅方法。

前胡6克、殭蠶6克、連翹10克、銀花10克、鮮生地24克、赤芍6克、丹皮10克、鬱金6克、鮮菖蒲10克、鮮茅根30克、桃杏仁各6克、安宮牛黃散1.5克(分2次沖服)

加減法:
若神昏較重,痰涎甚多,乃熱邪重,痰火蒙蔽也甚,方中加竹瀝30克(兌入)。
若大便秘結,舌絳乾裂,苔垢黃厚,方中加生大黃粉3克(沖)。


(八)清心熱而開竅,攻熱結以通腑

熱陷心包兼有腑實,氣營兩燔。身熱肢厥,神昏譫語,舌謇而言語不利,腹滿便秘,舌絳苔黃燥,甚則焦黑,脈沈澀或沈細滑數。用本法治療。

蟬衣6克、殭蠶6克、片薑黃6克、丹皮6克、生地黃15克、竹葉3克、九節菖蒲10克、生大黃粉3克(沖)、安宮牛黃丸1丸(分2次湯藥送下)

加減法:
若氣分熱盛,口乾渴而陣陣汗出,脈象滑數有力,可加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0克、花粉10克。
若舌苔老黃焦黑,大便乾結,甚或數日不行,腹痛拒按,可於方中加大黃少量,再加瓜蔞仁30克、元明粉2克(沖)。並可加用甘寒育陰之品,如沙蔘15克、玉竹10克。


(九)芳香開竅,宣通氣機,以甦暈厥

暑邪卒中人體,暑熱內壅,蒙蔽心包,氣機阻滯。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脈象沈伏或沈數。急用芳香開竅法,以速解昏厥。

方用:至寶丹(或神犀丹)2丸分2次,用鮮九節菖蒲根15克、鮮茅蘆根各30克煎湯,加竹瀝30克,拌勻送服。

若熱勢不重,純屬痰濁鬱閉,氣機不暢者,可先用蘇合香丸半丸,化開灌入(或用鼻飼法)。俟神志畧清醒,而熱象較顯者,可改用至寶丹1丸灌入。



【血分證治九法】


(一)涼血散瘀以除血熱,養陰和營而止血溢

血分熱毒熾盛。身熱夜甚,躁擾昏狂,邪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甚則便血溲血,或發斑、舌絳紫,脈數。必用涼血散瘀,養陰和營方法。

水牛角3克、乾地黃30克、赤白芍各10克、丹皮10克、白頭翁10克、茜草10克、紫草10克

加減法:
若舌絳而紫,脈細口乾,熱鬱陰傷較重者,加元蔘20克、藕節10克、石斛10克、知母10克。
若口乾舌絳,脈弱氣虛,加沙蔘15克、百合10克、三七粉1.5克(沖)。
若血出較重者,不論齒衄、鼻衄、便血、尿血、發斑等,皆可於方中加雲南白藥1瓶,分4次服。
涼血活血之藥,常可選加:鮮茅根(30~60克)、丹皮、側柏葉、槐花、地榆、鬼箭羽、白頭翁、大小薊、茜草、醋大黃。見尿血者,常可加血琥珀末3克,裝膠囊分服。

關於童便的運用問題:古人每用於血證,我們臨牀亦用之涼血止血,確有療效。一般取0.5~5歲小兒之尿,常以健康男孩爲佳。先給飲白糖水200ml左右,經20~30分鐘後尿量即多,可取用。


(二)涼血逐瘀,以定發狂

由於熱入血分,血熱凝結成瘀,蓄於少腹。故身熱夜甚,少腹窘急,甚或堅硬脹滿拒按。熱擾心神,故神志如狂。舌絳而黯,脈沈實或沈澀,全是氣血閉塞而血行障礙之象。因其病在血分而不在氣分,故小便自利。用涼血逐瘀方法,仿桃仁承氣湯。

桃仁10克、大黃粉1克(沖)、芒硝2克(沖)、赤芍10克、丹皮10克、片薑黃6克、當歸10克、桑枝20克

逐瘀之法,不可屢用,藥後熱祛瘀化,病自恢復,若仍神志不清,當改清熱涼營方法,以善其後。


(三)清暑邪以退其熱,涼血分而止吐衄

暑熱犯肺,血從上溢,身熱口渴,咳嗽氣促,咯吐痰血,頭目不清,甚則咳喘,氣急鼻煽,神志昏蒙,或驟然吐衄,面色晦暗,脈虛大近芤或細數。一爲暑邪傷氣,一爲陰分熱極,當清暑與涼血併施。

乾地黃20克、生白芍15克、丹皮10克、連翹10克、銀花10克、竹葉3克、山梔6克、炙杷葉10克、黛蛤散10克(布包)、川連3克(研沖)、鮮茅蘆根各30克

加減法:
若表邪未罷,可加淡豆豉10克。
若吐血較多時,酌加犀角粉1克、三七粉2克(沖)。


(四)清氣分而退壯熱,涼血分以化其斑

裏熱熾盛,氣血兩燔。壯熱口渴,心煩躁擾,甚或昏狂譫妄,血從上溢則吐衄,血溢肌膚則發斑,舌絳苔黃燥,脈數疾。必須用清氣涼血化斑方法。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生甘草10克、元蔘10克、乾地黃30克、赤白芍各10克、片薑黃6克、殭蠶6克、生地20克、水牛角3克(研細沖)

加減法:
若大便乾結,小溲黃赤,可加紫雪丹1.5克(沖)。
若熱鬱血分,斑閉不出,面色發青,夜熱較重,神志不清,狂妄譫妄者。可加用菖蒲6克,送服局方至寶丹1丸。


(五)清肝熱以定其搐,開熱鬱而解昏狂

壯熱神昏,躁擾狂亂,頭暈脹痛,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厥逆,舌絳,脈細弦滑數。乃血分熱極,引動肝風之象,用涼肝熄風方法。

鮮生地15克、生白芍15克、川貝粉3克(沖)、嫩鉤藤5克(後下)、蟬衣6克、片薑黃6克、連翹10克、竹茹10克、鬱金6克、羚羊角粉1克(沖)

加減法:
若服藥後仍抽搐不止者,加紫雪散1.5克,分兩次服。
若熱鬱較重,神昏竅阻者,可用十香返魂丹半丸,以清神志;繼用涼肝熄風方法,以定其搐。


(六)瀉南補北以制其火,交通心腎求其寐安

溫熱邪氣熾盛,陰液大傷,腎水不能上濟於心,心火獨亢,心腎不交。身熱口乾,心煩躁擾不寐,舌紅苔黃。用瀉南補北方法,求其寐安。

黃連3克、黃芩10克、阿膠12克(烊化)、白芍15克、細生地15克、雞子黃2枚(攪勻)

加減法:
若口乾較重者,可加知母10克、花粉10克、沙蔘10克、元蔘15克,以滋水制火。
若虛熱上灼時,可加珍珠母30克,以潛鎮虛熱。


(七)滋陰以扶正,清透以祛邪

溫熱病後期,餘邪深伏陰分。入夜身熱,清晨始退,熱退無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紅少苔,脈象細弦畧數。用滋陰清熱方法。

青蒿梗10克、炙鱉甲15克(先煎)、細生地12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沙蔘12克、川石斛10克

加減法:
若陰虛較重時,仍以滋陰增液爲主,可加生杭芍15克、麥冬10克、元蔘20克。


(八)補其陰而復其脈,滋腎陰而清虛熱

溫病日久,溫熱邪氣損傷肝腎,真陰耗損,水不制火,虛熱內生。身熱夜甚,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心悸,神倦欲眠,甚則神昏,或耳聾舌強,舌紅少苔,脈虛大或遲緩結代。用滋養陰液之品,以清虛熱,求其陰復熱退。

炙甘草12克、乾地黃15克、生白芍20克、麥門冬10克、北沙蔘20克、阿膠12克(烊化)、石斛10克、西洋蔘粉3克(分沖)

加減法:
若陰虛而致陽欲脫,氣不固表而汗出不止者,可於方中加生龍骨20克(先煎)、生牡蠣20克(先煎)。若脈虛大者,再加人蔘粉3克(沖)。
若兼見大便溏泄者,於方中加生牡蠣30克(先煎),兼以固攝止泄。


(九)滋肝腎填精補血,潛虛陽熄風定搐

溫熱邪氣消耗肝血腎精,週身精液枯竭。形體消瘦,皮膚乾皺,脣焦舌痿,目眶塌陷,目睛迷離,牙齒乾枯而齒上積垢,嘔逆聲微,兩顴紅赤,心悸神昏,手足蠕動甚或瘈疭,脈細小而弦,甚或微弱欲絕。是屬亡陰危候,急用本法,或可挽生命於垂危。

生白芍20克、阿膠10克、乾地黃20克、五味子6克、麥門冬15克、炙甘草12克、雞子黃2枚(攪勻)、生鱉甲15克(先煎)、生龜甲12克(先煎)

加減法:
若氣分不足者,加西洋蔘粉1~3克(沖),或北沙蔘30克。
若汗出不止,將欲虛脫者,加生龍骨30克(先煎)、人蔘粉3克(沖)。




濕熱病



【上焦濕熱證治七法】


(一)辛宣芳化以疏表邪,苦溫淡滲兼暢中下

濕邪困表。發熱惡寒,頭重昏蒙,其勢如裹,身重疼痛,口淡不渴,胸脘痞悶,或嘔噁納呆,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象濡滑。當用辛溫芳香,以疏解表邪,苦溫以燥濕暢中,少佐淡滲,以通利下焦水道。

藿香葉6克(後下)、蘇葉6克、白芷3克(後下)、半夏曲10克、陳皮6克、厚樸6克、川連3克、茯苓皮10克、滑石10克

加減法:
若表邪不解,巔頂作痛,惡寒體痛時,加陳香薷3克(後下)、藁本3克。
若胸悶噁心,甚則嘔吐者,方中加薑竹茹10克、生薑3克,半夏增至12克。
若嘔吐較重,接近噴射樣嘔吐時,可先用玉樞丹1克研細,以生薑汁10滴、佛手片10克煎湯,俟冷送服。服後30分鐘至1小時,再服湯藥。
若大便作泄,腹中時痛,可於方中加木香3克、竈心黃土30克(包煎)、黃芩10克。


(二)辛香以解表邪,清涼而祛暑熱

寒濕困表,暑熱內蘊。惡寒發熱,無汗,頭疼身痛困重,胸脘痞滿,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薄膩而白,脈象沈濡滑數。當用辛香疏解以治寒濕外束,清涼宣透以祛暑熱內蘊。

陳香薷6克(後下)、鮮藿佩各10克(後下)、大豆卷10克、厚樸6克、連翹10克、蘆根20克、六一散10克(布包煎)

加減法:
若中焦濕阻較重,胸悶脘痞,苔白潤滑,大便溏薄時,加草蔻2克、半夏10克,以開鬱化濕而暢中焦。
若熱邪較重,口苦心煩,急躁夢多時,加川連3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
若濕鬱中焦,消化欠佳,脘腹脹滿時,加木香6克、大腹皮10克、焦三僊各10克,以退其脹。


(三)芳香宣化,苦溫燥濕,分消走泄,祛其濕熱

發熱惡寒,頭痛目重,週身痠軟,午後熱甚,面色淡黃,大便溏薄。此乃濕熱邪氣侵襲上焦,瀰漫上下,鬱阻表裏,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常。當用芳香苦燥,分消走泄法。仿三仁湯與藿樸夏苓湯意化裁。

藿香6克(後下)、厚樸4克、半夏10克、茯苓皮10克、淡豆豉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生苡米18克、滑石10克

加減法:
若誤服寒涼藥後,濕遏氣機,或涼阻中陽,三焦不暢,苔白滑潤者,當先用辛香開鬱化濕之品,方中加草蔻2克、菖蒲6克,以疏化開鬱。
若濕鬱又兼食滯不化,舌苔黃膩根厚,吐痰黃黏且稠,當加肅降化痰兼以導滯之品,方中加用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3克、焦三僊各10克。
若濕邪鬱遏,氣機阻滯,胸悶腹脹,苔白膩根厚時,可加開鬱化濕退脹之品,如大腹皮10克、木香6克、砂仁3克。
若胸悶如痞,苔白不渴,脈象沈澀模糊,純屬濕鬱肺氣不宣,當用宣肺氣以暢胸陽方法,加陳皮10克、蘇葉梗各6克。


(四)芳香化濁,清涼滌暑,退熱定嘔

夏季外感暑濕邪氣,肺氣宣發功能失常。發熱惡寒,汗出,咳嗽,頭暈沈重,或見嘔噁,時或泄瀉,舌苔白膩,脈多濡數。可用本法治之。

佩蘭葉12克(後下)、青蒿梗3克、連翹12克、竹茹10克、川黃連3克、茯苓皮10克、六一散12克(布包)、通草3克、鮮西瓜翠衣60克(煎服涼用)

加減法:
若嘔吐較重時,方中加半夏12克、生薑汁3滴,或用玉樞丹3克研細末,用清水加生薑汁送服。
若腹中痛,大便溏泄者,方中去佩蘭,加葛根10克、竈心土50克(包煎)。


(五)芳香定其嘔,苦溫以化濕

夏秋濕熱燻蒸,露天勞動或起居不慎而感邪。身熱汗出,頭痛且脹,胸脘悶滿,泛噁嘔吐,甚則神識昏蒙,舌苔黃膩,脈象濡軟。可用芳香苦溫方法以化濕定嘔。

藿香6克(後下)、佩蘭葉10克(後下)、大豆卷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厚樸3克、黃連3克、大腹皮6克、鮮荷葉3克

加減法:
若濕阻胸悶者,加厚樸6克、杏仁10克、片薑黃6克。
若噁心嘔吐甚者,加竈心土60克(包煎)、黃芩10克。
若因濕阻而寒熱失調者,加木香6克、大腹皮6克、烏藥3克、炮薑1克。


(六)清暑熱兼化其濕,涼血分止其吐衄

暑熱濕邪互阻上焦,損傷肺絡,血從上溢。身熱咳血,甚則吐衄,頭目不清,口不渴,苔白滑膩。用清暑化濕,涼血止紅爲治。

佩蘭葉10克(後下)、炒黃芩6克、鮮茅蘆根各30克、竹葉茹各3克、杏仁10克、前胡6克、川貝母粉3克(沖)、益元散10克(鮮荷葉1小張包)、鮮西瓜翠衣30克

加減法:
若咳血較重時,加雲南白藥0.5克,日3次。
若兼肝熱煩急,脈象弦滑有力者,加青黛粉3克(沖)、川楝子10克、鉤藤10克、青竹茹10克。
若濕熱重,脈濡滑數時,增加清暑化濕之品,如藕節10克、荷梗10克、馬尾連6克、茜草10克、木通2克。
若離經之血未能化淨,背胸痛者,加醋制花蕊石10克,以化其瘀。


(七)芳香開竅兼化痰濁,開鬱除熱以醒神志

濕熱鬱蒸,釀成痰濁,蒙蔽心包。身熱不揚,午後熱甚,神識癡呆,時昏時醒,昏則譫語,醒則神呆,呼之能應,晝輕夜重,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滑或濡滑數。用芳香清涼,化痰開竅方法,仿菖蒲鬱金湯。

九節菖蒲6克、鬱金6克、炒山梔6克、連翹10克、竹葉6克、丹皮6克、牛蒡子6克、竹瀝30克(沖)、玉樞丹2克(研,分沖)、蘇合香丸1丸(分2次藥湯送下)

加減法:
若服蘇合香丸之後,神志漸清,而脈象弦滑且數,舌紅口乾,此濕鬱漸開,內熱仍重。即用原方送服局方至寶丹1丸,分2次服。
若痰濁鬱熱皆開,神志已清,舌苔垢黃而厚,大便不通者,可於原方加全瓜蔞50克、元明粉2克(沖)、枳實6克、焦三僊各10克。
若加以上藥後,仍大便不通,苔黃垢厚,脣焦口臭者,再加用酒大黃3~6克,以通腑泄火,或用紫雪丹1.5克(分服)。



【中焦濕熱證治】



【一、濕重於熱八法】


(一)香以開鬱,苦燥其濕,少佐消導,疏調氣機

濕邪挾食滯鬱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脹滿,納呆嘔吐,大便溏泄不爽,舌苔白膩,脈象濡滑。必當香開鬱,苦燥濕,展氣消導,仿一加減正氣散。

藿蘇梗各6克(後下)、厚樸6克、杏仁10克、陳皮6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10克、雞內金10克、焦三僊各10克

加減法:
若仍有發熱惡寒之衛分證時,加蘇葉6克,或加淡豆豉10克,以宣陽化濕。
若舌苔黃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脹滿者,加焦檳榔10克、大黃粉1克(沖)。


(二)宣通表裏以化濕鬱,疏調氣機而退滿脹

濕邪鬱阻,內困脾胃,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外鬱肌膚經絡,週身沈重疼痛,表裏同病者,用宣通表裏,疏調氣機法。

藿香梗10克(後下)、大豆卷10克、厚樸6克、陳皮6克、木防己10克、茯苓皮10克、薏苡米10克、通草3克、大腹皮10克

加減法:
若濕阻經脈,遍體疼痛較重者,加秦艽10克、桑枝30克。
若表氣不開,濕阻不化者,加蘇葉3克、白芷3克、淡豆豉10克。
若舌苔黃膩根厚,腹脹氣不宣通者,加焦三僊各10克、雞內金10克、花檳榔10克。


(三)芳香以化濕鬱,甘淡滲濕利尿,分消以暢氣機

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陽氣鬱遏,久則釀熱,小溲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濡軟,按之不清楚。用芳化淡滲方法。

藿蘇梗各10克(後下)、厚樸6克、陳皮6克、杏仁10克、茯苓皮10克、滑石6克、通草2克


(四)清宣濕熱以透白[?/咅],淡滲利濕兼暢三焦

中焦濕熱鬱蒸,外達肌表。發熱身痛,汗出不暢,表情淡漠,胸脘痞悶,嘔噁便溏,胸腹部發出白[?/咅],舌苔黃膩,脈濡。用清宣淡滲方法。

淡豆豉10克、炒山梔5克、前胡6克、薏苡米10克、竹葉3克、白蔻仁3克、連翹10克、滑石6克、通草3克

加減法:
若熱重於濕,舌紅口乾者,可於方中加黃芩10克、生石膏6克(先煎),以宣清併施,使熱減[?/咅]退,病勢必輕。
若濕邪較重者,當以辛香宣解爲主,方中可加藿佩各6克、杏仁10克、冬瓜皮20克。


(五)祛濕清熱,通絡熄風

濕熱蘊蓄中焦,壅滯筋脈,筋脈失於濡養,拘急攣縮,而成動風。牙關緊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神識昏蒙,舌苔黃膩,脈濡。治用祛濕清熱,通絡熄風方法。

大豆卷10克、秦艽6克、威靈僊10克、炒地龍15克、炒黃連5克、海風藤10克、絲瓜絡10克、木瓜10克、六一散10克(布包)

加減法:
若有暑邪不清,當加用芳香清涼藥物以宣化暑濕,俟暑熱清則諸證自減。
若肝熱重者,加鉤藤15克,或羚羊角粉0.3克(沖)。
若舌苔黃膩且厚者,加焦三僊各10克、雞內金10克、香稻芽10克。


(六)苦辛溫開鬱燥濕,調募原行氣破滯

濕熱疫癘之氣侵襲人體,邪氣伏於募原。憎寒發熱,繼則但發熱而不憎寒,日晡益甚,頭身疼痛,胸悶脘痞,時作嘔噁,苔白膩而中如積粉,脈弦數。以本法治之,以開達募原。

淡豆豉10克、炒山梔6克、檳榔10克、厚樸3克、草果仁2克、知母3克、赤芍6克、黃芩10克、焦三僊各10克。

加減法:
若濕邪鬱阻而中有積滯,舌苔黃厚根膩者,當溫燥以開鬱,苦泄以通便。方中加枳實3克、大黃粉0.5克(沖)。
若濕阻絡脈,腰痛者,加獨活3克、防風6克、桑枝30克。


(七)疏化升和,瘥後調理

中焦濕熱減而未清,脾胃功能不復。胸脘痞悶,知飢不食,食不甘味,精神倦怠,舌苔白膩,脈象濡緩。可用疏化升和,瘥後調理法。

旋覆花6克(包)、木香3克、砂仁2克、枳殼6克、生白朮3克、焦神曲6克、香稻芽10克、茯苓20克

加減法:
若胸脅痛者,加佛手片10克、橘葉3克、片薑黃6克。
若舌淡苔白潤,脈象沈濡者,加太子蔘3~6克,以觀其後,視其動靜,再議補正。
病後調理,防其復發,是善後的主要方面。在濕熱病後,更屬重要。其調理不當而復發者,一般分三種情況:1、食復:因過食而發熱又作;2、勞復:病後過於勞累,而發熱又作;3、感冒復:病後重感新邪而發熱又作。均須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八)溫陽以化氣,利水而消腫

濕熱病後期,由於濕遏傷陽,溫化失權,心陽衰微,火不制水,水寒之氣氾濫。癥見心悸頭暈,肢冷身腫,舌胖嫩苔水滑,脈沈弱或沈遲。用溫陽利水方法,仿真武湯意。

淡附片6克(先煎)、茯苓15克、白朮10克、白芍10克、生薑3克、淡乾薑6克

加減法:
若陽虛中氣不足者,加黨蔘10克、生黃芪20克、炙草10克。若中氣過虛時,可加人蔘粉3克(沖)。



【二、濕熱併重四法】


(一)苦以泄熱,燥以祛濕,宣通三焦

濕熱併重,鬱阻中焦,升降失和。身熱心煩,胸脘痞悶,噁心嘔吐,大便溏泄,色黃味臭,舌苔黃膩,甚則糙垢,脈象濡數,或濡滑按之小數。用燥濕與清熱方法,仿連樸飲。

淡豆豉10克、炒山梔6克、前胡6克、川連6克、厚樸6克、半夏10克、菖蒲6克、杏仁10克、蘆根20克

加減法:
苦、燥、宣三法合用治濕熱鬱阻,要根據病情,隨時加減,但三者不可偏廢,更不可互相影響。若熱邪盛者,先以苦寒爲主;濕重時,可重用溫燥藥,但亦須注意其熱,總以宣通陽氣,暢達三焦爲宣,俟陽通濕化,則熱隨濕減。


(二)清其鬱熱化其濕邪,通利三焦而退潮熱

濕熱併重,必以脾胃爲中心,升降分化無權,必瀰漫三焦,濕熱互阻,邪無出路。故潮熱汗出,心煩口渴,胸脘痞悶,嘔噁便溏,小便黃少,舌紅苔灰白且垢,脈象濡數互見。,根據濡數之偏頗,判斷濕與熱孰輕孰重,決定治療重點。

淡豆豉12克、炒山梔6克、杏仁10克、滑石10克、黃芩10克、陳皮5克、馬尾連10克、片薑黃6克、厚樸6克、半夏10克、通草3克

本方乃杏仁滑石湯合梔子豉湯化裁而成。治濕熱必當先宣而後清。因濕鬱不宣,則熱邪無由而出,故用梔、豉以先宣陽化濕。這是本人的看法,也是承先師之經驗,用於臨牀是有一定療效的。

加減法:
根據脈形,若濡軟、沈濡、沈緩、沈弱者,仍以宣濕、燥濕爲主。再根據兼脈,如弦、滑、數之程度,而判定熱鬱之淺深,斟酌加減用藥。


(三)分消濕熱以祛其邪,宣展氣機而退寒熱

濕熱之邪鬱阻三焦,氣機滯塞。寒熱交作,頭暈目眩,脘痞腹脹,泛噁作嘔,舌苔黃膩,脈象濡滑。氣道不利,水道不通,可用分消濕熱方法。

黃芩6克、馬尾連10克、半夏曲10克、茯苓20克、竹茹6克、陳皮5克、蘇梗10克、滑石10克、青黛粉2克(沖)

加減法:
若濕鬱中陽,噁心較重者,加生薑汁6滴(沖)。
若胸悶脘脹者,可加草蔻3克、大腹皮6克。
若濕阻下焦,氣機宣暢失靈,可於方中加通草3克。
若苔黃根垢時,可加焦三僊各10克、香稻芽10克,以助消導。


(四)清濕熱,通血脈,宣痹止痛

濕熱之邪鬱阻骨節經絡之間,而成濕熱痹痛。癥見壯熱寒戰,骨節腫痛,面色晦暗不華,舌苔灰膩或黃膩,兩脈多屬濡數。用清化濕熱,宣痹止痛方法。

大豆卷10克、防風己各6克、杏仁10克、滑石15克、連翹10克、山梔6克、半夏10克、晚蠶砂10克、赤小豆皮10克

加減法:
若濕邪閉遏較重時,可加重疏風藥,如羌活3克或獨活2克,但不宜藥量過多,恐其助熱而病勢加重。
若肝熱筋脈失養,可於方中加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萆薢10克。
若濕阻絡脈,關節痛甚者,可加桑枝30克、絲瓜絡10克、海風藤10克,以宣痹而止痛。



【三、熱重於濕四法】


(一)清胃熱以泄陽明,燥脾濕兼解太陰

中焦陽明胃熱熾盛,又兼太陰脾濕。癥見高熱汗出,煩渴飲冷,脘悶身重,舌苔黃膩而乾,脈象洪大按之畧濡。此熱重濕輕之象,治以清胃熱兼祛脾濕方法。用白虎蒼朮湯。

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0克、生甘草6克、粳米30克、蒼朮10克


(二)清泄濕熱以暢三焦,通暢氣機而利清竅

暑熱挾濕,瀰漫三焦,升降失常。身熱面赤,頭暈耳聾,汗出口渴,小溲黃少,胸脘痞悶,噁心嘔吐,大便溏臭,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當以泄濕熱,利三焦爲主。

滑石10克、生石膏15克(先煎)、寒水石10克、佩蘭10克(後下)、杏仁10克、銀花10克、竹葉茹各6克、通草3克

加減法:
若濕阻清陽不升,兩耳失聰者,可加辛香宣竅之品,如晚蠶砂10克、菖蒲6克、鬱金6克。
若上焦熱鬱較重者,可加馬尾連10克或川連粉3克(沖)、半夏10克、陳皮6克.
若舌苔垢膩且厚者,加焦麥芽10克、焦檳榔10克、雞內金10克、香稻芽10克。


(三)清透少陽,分消濕濁,以利樞機

中焦濕熱不解,鬱阻足少陽膽經,衛陽不能宣發於表,鬱熱鼓動,邪正交爭。故惡寒發熱,其狀如瘧。本證乃熱重於濕,故發熱重而惡寒輕,午後熱甚,心煩口渴。濕阻於中,故胸脘痞悶。膽失疏泄,其氣橫逆,故口苦嘔噁,而兩脅脹滿。舌黃膩而脈滑數,皆熱重於濕之象。可用清透少陽,分消濕濁方法。

青蒿梗5克、竹茹6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陳皮6克、片薑黃6克、碧玉散10克(布包)、柴胡3克

加減法:
若苔黃糙垢者,加黃連3克,或馬尾連10克。
若苔黃垢根厚膩者,加焦三僊各10克、檳榔10克、枳實6克。
若胸脅苦滿,心煩急躁者,加旋覆花10克(包)、鬱金6克、瓜蔞皮20克。


(四)清熱利濕,以退黃疸

脾胃濕熱不解,熱重於濕,鬱於肝膽,發爲陽黃。週身面目黃染,鮮明如橘子色,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身無汗,腹滿脅痛,食少泛噁,口渴小便不利,苔黃滑膩,脈象濡滑,按之弦數。用清熱利濕退黃方法。

大豆卷10克、佩蘭葉10克(後下)、杏仁10克、茵陳蒿15克、炒山梔6克、生大黃粉2克(沖)

加減法:
若濕邪較重,遍體痠楚,苔白滑膩者,可用疏風化濕藥物,方中加防風6克、薄荷2克(後下)。
若火鬱偏重時,加馬尾連10克、連翹10克、丹皮6克、銀花10克、蘆根20克。
若舌苔黃垢,脘腹脹滿者,可加用大腹皮子各6克、焦三僊各10克、通草1克。
若舌絳偏乾,熱入血分者,當加涼血清營之藥,如白頭翁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焦山楂10克。



【下焦濕熱證治】



【一、濕重於熱二法】


(一)芳香化濕以開其竅,淡滲分消暢利三焦

濕重於熱,阻滯膀胱,水道不通,氣化不行,濕熱上蒸。頭脹不清,甚則如裹,神識昏蒙,時昏時醒,如獃如癡,口乾嘔噁,舌苔白膩,脈濡。用芳香開竅,淡滲利濕方法。

佩蘭10克(後下)、菖蒲6克、鬱金6克、杏仁10克、茯苓皮15克、生苡米15克、大腹皮10克、竹葉6克、通草2克
煎湯代水送服蘇合香丸半丸、至寶丹半丸。

加減法:
俟神識清楚,可減去蘇合香丸及至寶丹,祗服湯劑,以善其後。
若熱邪偏盛時,增用苦藥以折其熱;若濕邪偏多時,根據濕阻部位,酌情加減爲治。


(二)導濁通腑以暢氣機,開鬱化濕而宣清陽

濕滯大腸,氣機閉塞,腑氣不通。少腹脹滿,大便不下,但並不燥結,或通而不暢,頭暈脹如裹,神識昏蒙,脘痞嘔噁,舌苔白膩而厚,脈濡。當以宣清導濁方法。

佩蘭10克(後下)、殭蠶6克、蟬衣6克、晚蠶砂12克、皂角子6克、寒水石10克、茯苓皮15克、冬瓜皮子各20克

加減法:
若舌苔垢膩且厚,脘腹脹甚者,加萊菔子10克、大腹皮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
若胸滿堵悶,嘆氣則舒者,乃濕遏中陽之象,加半夏10克、馬尾連6克、厚樸花6克,以開鬱結而暢胸陽。



【二、熱重於濕三法】


(一)清利濕熱,通調氣機,涼血利尿,兼以止紅

濕熱下注膀胱,熱重於濕,熱盛津傷,水道不利。身熱口渴,尿頻而急,尿道熱痛,淋瀝不暢,尿液混濁而黃,甚則熱傷血絡而尿中帶血,舌苔黃膩而乾,脈數畧滑。用泄熱利尿方法。

瞿麥10克、滑石10克、大黃2克、炒山梔6克、木通2克、藕節15克、生草梢10克、荊穗炭10克

加減法:
若苔白膩者,乃濕阻肺氣不宣之象,可加宣陽化濕藥物,如蘇葉6克、杏仁10克。


(二)導滯通腑以利胃腸,清化濕熱而暢三焦

濕熱停阻,氣機不暢,食滯胃腸,脾胃升降失司。泛噁作嘔,脘腹脹滿,大便溏臭不暢,色如黃醬。舌苔黃膩,脈象濡數。用導滯通下方法。

大豆卷10克、枳實6克、楂肉10克、檳榔4克、厚樸3克、川連3克、六神曲10克、連翹10克、木通3克、生大黃粉0.2克(沖)

加減法:
若滯熱較重時,以清熱消導爲主;若屬濕熱偏重時,當清化濕熱方法。用藥酌情加減。


(三)清熱燥濕佐以升和,調氣和營涼血止痢

濕熱阻滯大腸,發爲痢疾。身熱口渴,下利頻繁,腹中攣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氣血壅滯腐敗而便帶膿血,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用清熱燥濕止痢方法。

白頭翁12克、秦皮6克、黃芩10克、馬尾連10克、黃柏6克、白芍15克、葛根3克、木香3克

加減法:
若舌苔黃厚,根部垢膩者,當通導爲主,兼祛濕邪,加大黃3克、香附6克。
若舌苔白膩而滑,下利膿凍者,乃寒濕阻於腸胃,改用葛根芩連湯加炮薑3克、炒官桂3克、烏藥6克。
若有暑濕表邪未癒者,當加芳化疏化之品,如藿香10克、佩蘭10克。



********************************************************************************



附一:清末太醫院院使,先父趙友琴先生治療溫熱病八法


(一)辛涼清宣,苦甘泄熱

風溫邪侵肺衛,衛外失常,發熱汗出,微惡風寒;肺失宣降,上逆作咳;風熱上攻,則咽痛頭疼;邪熱傷津,而口微渴,舌尖紅,脈浮數。治以辛涼清宣,苦甘泄熱法。

薄荷3克(後下)、連翹10克、銀花10克、淡豆豉12克、竹葉3克、苦梗6克、生草3克、鮮蘆根20克


(二)苦宣其鬱,以解懊憹

溫熱邪在氣分,熱鬱胸膈。身熱不甚,心煩懊憹,坐臥不安,胸悶欲嘔,苔薄而浮黃,兩寸脈大。此氣分餘熱尚存,鬱於胸膈不得發越也。用苦味以宣鬱熱,用苦甘兼以折熱。

梔子10克、淡豆豉12克、苦桔梗6克、牛蒡子6克、鮮蘆根30克


(三)清暑熱兼以益氣,育陰津重用甘寒

暑熱內迫。身熱汗出,氣短似喘,陣陣汗出,口渴心煩,尿少且黃,倦怠神疲,舌瘦且絳,少苔無津,脈象虛弱,按之弦細。此熱盛津傷,氣陰兩虧之象。用清暑益氣,甘寒育陰方法。

南北沙蔘各20克、麥門冬10克、黃連15克、西瓜翠衣60克、生石膏10克(先煎)、生甘草6克、竹葉3克


(四)疏風解熱兼以涼血,活絡化瘀解毒消腫

熱毒蘊鬱氣分。發熱惡寒,頭面兩腮紅腫熱痛,咽紅腫痛,舌苔黃燥,脈數有力。必當疏風清熱,涼血化瘀,以通絡緩痛。切不可純用苦寒,防其寒凝血滯,絡脈不通,致成痼疾,遙無癒期。

酒炒黃芩10克、酒川連6克、柴胡6克、前胡6克、炒牛蒡子3克、薄荷葉3克(後下)、元蔘20克、連翹15克、殭蠶6克、板藍根15克、丹皮6克


(五)疏風邪兼以清熱,開肺氣宣鬱透疹

風熱內蘊,發爲紅疹。熱鬱當開,火熱當清,治以疏風解熱宣透方法。藥宜清涼,不可過用升散,更禁辛溫之品。

薄荷1.5克(後下)、蟬衣3克、赤芍6克、蘆根20克、連翹6克、前胡3克、銀花6克


(六)清氣熱兼以育陰,涼營分而透[?/丹]痧

爛喉[?/丹]痧,咽紅腫痛,甚則喉爛,遍體紅暈,密佈痧疹。治當清氣涼營爲法。雖可佐以宣透之品,以清熱透邪,定不可升發提透,更忌辛燥走躥之類。

生地黃30克、玄蔘30克、蟬衣3克、殭蠶6克、連翹9克、銀花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9克、鮮石斛15克、鮮茅蘆根各30克、安宮牛黃散1克(分沖)


(七)宣展肺氣以開其鬱,涼營透熱而解神昏

溫熱邪在氣分,服藥過於寒涼,不惟熱未能解,陽氣反爲寒涼所遏,鬱而不展。身熱不退,胸中堵悶,面色黧黯,神志不清,甚則譫語妄言,大便未解,小溲短少色赤,舌絳苔白,脈多沈澀,按之細小而數。必須宣展肺氣以開其鬱,涼營透熱而解神昏。

薄荷3克(後下)、蟬衣6克、竹茹6克、杏仁10克、殭蠶6克、連翹15克、忍冬花15克、片薑黃6克、鮮茅蘆根各30克、鮮九節菖蒲20克(打爛攪汁兌入)、局方至寶丹1丸(分2次湯藥送服)


(八)育陰分清營透熱,祛暑邪涼肝熄風

暑熱熾盛,內逼營血。身熱夜甚,口反不渴,心煩躁擾,時或譫狂,舌紅絳且無苔,脈象細弦小數。肝熱陰虧,筋脈失養,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熱動肝風之象。用育陰清營,涼肝熄風方法。

鮮佩蘭12克(後下)、鮮生地30克、沙蔘20克、麥冬10克、元蔘30克、連翹心15克、銀花15克、嫩鉤藤15克(後下)、竹葉卷心3克、丹皮10克、羚羊角3克(先煎兌入,或羚羊角粉1克沖)



********************************************************************************



附二: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先師汪逢春先生治療濕熱病十法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濕之邪迫於外,濕熱穢濁蘊於中。頭暈身熱,漾漾泛噁,胸中氣塞,脘悶咳嗽,週身痠沈無力,小溲赤黃,舌苔白膩而滑。濕溫初起之證,宜芳香宣化方法。

鮮佩蘭5克(後下)、鮮菖蒲8克、大豆卷10克、鮮藿香5克(後下)、嫩前胡3克、川鬱金6克、白蒺藜10克、薑竹茹10克、製厚樸5克、川黃連3克(研沖)、通草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濕外受,表氣不暢。形寒頭暈,週身痠楚,身熱肌膚乾澀,噁心嘔吐,腹中不舒,中脘滿悶,脈象濡滑。法當芳香疏解,以退熱定噁。

佩蘭葉12克(後下)、廣藿香10克(後下)、陳香薷5克(後下)、大豆卷10克、製厚樸6克、新會皮3克、製半夏10克、苦桔梗6克、枳殼6克、白蔻仁5克、煨鮮薑3克、杏仁6克、太乙玉樞丹1克(研細分沖)


(三)芳香化濁法(上、中焦)

暑熱濕滯,互阻中焦。身熱泛噁,嘔吐痰水,胸悶腹中陣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煩急躁,兩目有神,口乾不欲飲水、舌苔白膩。用芳香化濁方法,以定嘔降逆折熱。

佩蘭葉10克(後下)、藿香6克(後下)、製厚樸6克、半夏曲12克、川連3克、大腹皮10克、佛手10克、煨薑3克、保和丸12克(布包)、焦麥芽10克、赤苓12克
上落水沈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裝膠囊,分兩次湯藥送下。沈香末以降其氣逆,蔻仁末以化開濕鬱。治說若不當,即可轉痢。


(四)輕揚宣解法(上、中焦)

暑濕蘊熱,互阻肺胃。身熱頭暈,咳嗽痰多,兩脈弦滑畧數,按之濡軟。熱在肺胃,法宜宣解;濕濁中阻,又需輕揚。

香豆豉12克、炒山梔6克、嫩前胡3克、象貝母12克、杏仁泥10克、枇杷葉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鮮蘆根30克


(五)宣肅疏化法(上、中焦)

暑濕熱鬱,蘊阻肺胃。咳嗽痰多,胸中滿悶,大便不通,小溲赤黃,苔黃垢厚。可用宣肅上焦,疏化暢中方法。

前胡3克、象貝母12克、杏仁10克、香豆豉12克、山梔3克、炙杷葉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黃芩10克、焦麥芽10克、枳殼3克


(六)輕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熱偏多,濕邪畧少。身熱咳嗽,汗出口乾,意欲涼飲,舌紅苔黃,脈象細弦。用清解暑熱,輕宣化濕方法。

薄荷細枝2克(後下)、佩蘭葉10克(後下)、連翹12克、炙杷葉12克、白蒺藜10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貝母5克(研沖)、鮮荷葉1角、鮮西瓜翠衣30克、益元散12克(布包)


(七)辛開苦降法(中焦)

濕熱病,熱鬱中焦,濕阻不化。頭暈且脹,胸悶而週身痠楚,漾漾泛噁,大便不暢,小溲赤黃,苔白滑膩。用辛開其鬱,以利三焦;苦降其熱,以燥其濕;少佐淡滲分消。

白蒺藜10克、佩蘭葉12克(後下)、白芷3克(後下)、半夏10克、杏仁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研沖)、炒苡米12克、白蔻仁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挾濕滯,互阻不化。小溲艱澀,大便不通,上則噁心嘔吐,下則腹脹矢氣。宜宣化降逆,展氣通腑,一方兩法,兼顧胃腸。

鮮佩蘭12克(後下)、鮮藿香6克(後下)、香豆豉12克、山梔5克、新會皮5克、佛手片10克、檳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薑2克

酒軍0.5克、太乙玉樞丹1克,二味共研細末,裝膠囊分2次服,用佛手10克、煨薑3克煎湯送下,藥先服(此定嘔法)。


(九)泄化餘邪,輕通胃腸法(中、下焦)

濕溫後期。身熱已退,癥狀大輕,餘熱未除,濕熱積滯退而不淨。大便不通,腑氣不暢,腹中不舒,苔膩根黃厚。用本法泄化餘邪而通其胃腸。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實3克、鮮杷葉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瓜蔞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2克、山楂炭10克、杏仁10克、茵陳12克、白蔻仁末0.6克
生熟大黃各1克,二味共研細末,裝膠囊分2次服,湯藥送下。


(十)泄化餘邪,甘潤和中(中、下焦)

濕溫初癒,邪退不淨,中陽未復,陰分亦虛,運化欠佳。胃納不馨,週身乏力;舌胖而淡,脈多濡滑緩弱。用泄化餘邪,甘潤和中方法,以善其後。病勢向癒,飲食寒暖切當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范志曲12克、雞內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穀麥芽各12克、香砂枳朮丸15克(布包)


********************************************************************************
趙紹琴臨證400法
----婦科證治----




【月經先期二法】


(一)涼血分以和其營,堅其陰而止妄行

血得熱則妄行。月經先期,量多,色深紫有塊,血濃稠,煩躁且夜寐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滑數有力。用涼血和營方法。

細生地12克、馬尾連1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炒地榆10克、炒川楝子6克

加減法:
若心煩口苦,痰中帶有血漬,方中加竹葉3克、白頭翁20克、白茅根20克。
若大便乾結,小溲赤熱,可於方中加大黃粉0.5克、瓜蔞10克、元明粉1克(沖)。
若脅痛而胸中滿悶者,方中加片薑黃6克、柴胡6克。


(二)益中氣以扶後天,攝其血而安沖任

中氣不足,脾氣虛弱,統攝無權。月經先期而下,量多,色淡質稀,短氣乏力,週身痠軟,面色[白+光]白,胃納不佳,陣陣汗出,舌胖淡嫩滑潤液多,脈象虛弱無力。用益氣補中方法。

炙黃芪20克、黨蔘10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0克、醋柴胡6克、桂圓肉20克

加減法:
若腹中時痛,當加肉桂粉1.5克(沖)、烏藥6克、川芎10克。
若陽氣大虛,面[白+光]白無華,可加人蔘粉3克(沖),或加用安坤贊育丸分服,或以湯藥,配服蔘茸衛生丸、人蔘鹿茸丸之類。



【月經後期三法】


(一)溫經脈,散寒邪,治在下元

血爲寒凝。少腹微痛,得熱則緩,面色蒼白,四肢不溫,月經後期,量少色黯,舌胖苔白膩且滑潤,脈象沈緊或沈遲。可用溫經散寒方法。

吳茱萸12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黨蔘10克、麤桂枝12克、炒艾葉3克、炮薑3克

加減法:
若苔白滑膩,脈象沈伏,確爲寒邪凝滯,當加重藥量,或加淡附片3克、黨蔘10克、烏藥6克。
若舌苔黃厚,大便難下,脘腹脹滿,可加焦三僊各10克、木香6克、雞內金10克。


(二)益其氣兼以養血,安心神治在八脈

營虛血海不盈。月經延期來潮,色淡量少,經常頭暈,甚則兩目昏花,心悸不安,舌淡少苔,脈多細弱。用補養氣血方法。

黃芪10克、黨蔘10克、茯苓10克、白朮10克、炙甘草10克、當歸10克、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肉桂3克、龍眼肉30克

加減法:
若心悸氣短時,加黃芪至30克、黨蔘至20克、阿膠10克(烊入)。
下元不足腰痛時,加桑寄生、杜仲、芡實米等,但一定要看脈舌有無濕象!如屬虛中挾濕,切不可忽視其濕,而專用填補下元,防其膩滯留濕。
若病久中氣下陷,氣不攝血,崩中漏下者,再加升陽固澀之品,如醋升麻、醋柴胡、桑螵蛸、烏賊骨、生牡蠣、五味子等。


(三)調氣機以開其鬱,和氣血治在八脈

氣帥血行,血隨氣運,氣滯則血行不暢,故經來過期,每40~50天1次,量少,色正常或暗紅,少腹脹痛不舒,胸脅苦滿,甚則乳房脹痛,或掣及脅肋之間,舌質黯紅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或沈澀不暢,必須行氣以暢八脈。

烏藥6克、蘇梗10克、木香6克、香附10克、旋覆花10克(包)、片薑黃6克、元明粉3克(沖)、絲瓜絡10克

加減法:
若鬱滯而化熱時,加用赤芍10克、丹皮10克、白頭翁10克。
若肝鬱化熱,心煩夢多者,加黃芩10克、柴胡6克、炒地榆10克。
若胃腸消化功能不佳時,加焦三僊各10克、雞內金10克、香稻芽10克。



【月經過多二法】


(一)清熱涼營以止其血,苦泄堅陰求其成寐

陽熱過盛,迫血妄行。經行量多,色深紅或紫黯黏稠,甚則成塊,有惡味。熱鬱血分,氣道不利,故少腹時痛。熱邪內灼,故面紅口乾,尿黃,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有力。可用清熱涼血,苦泄堅陰方法。仿傅青主清經湯意。

細生地15克、丹皮10克、白芍15克、黃柏6克、地骨皮10克、柴胡6克

加減法:
若濕鬱者先治濕鬱,因爲熱與濕結合,往往膠結纏綿,難解難分,若濕不去熱亦無法分離,所以必先祛濕,再行涼營。
在治療中忌口問題切當注意,有時用藥雖當,往往由於飲食失攝,影響療效。血熱者,辛辣油膩之品皆當忌食。


(二)補中焦以益其氣,扶脾陽治在沖任

中氣不足,氣不攝血,沖任失和。月事過多,色淡且稀,心悸怔忡,夜寐不安,疲乏無力,面色蒼白,下肢不溫,舌淡苔白,兩脈虛濡。用補益中氣方法。

白朮10克、黨蔘10克、黃芪10克、當歸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龍眼肉30克(先煎)、炮薑3克、炒官桂3克、清阿膠10克(烊化)

加減法:
若經血淋瀝不止,可加升陽藥物,方中加醋柴胡10克、醋升麻10克、陳棕炭10克等。
若血虛氣弱者,可以在本方中加入淨絲棉1小張(焙灰沖服)。
在氣血不足時,一定也要注意疏調和血,甚至化瘀,不然恐其留邪。



【月經過少三法】


(一)養血益氣以治其本,補心安神治在心脾

血海不足。經事量少,色淡且稀,面色不榮,頭昏且脹,心悸而夜不成寐。用養血益氣方法。

當歸10克、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白朮10克、太子蔘10克、阿膠10克(烊化)、龍眼肉30克

加減法:
若血虛心悸不安時,加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料豆衣10克、炒棗仁10克。
若中陽不足,胃納不佳時,加黨蔘10克、炙甘草10克、黃芪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


(二)補益肝腎治在下元,養血和營從本治療

腎虛下元不足。經血衰少,血色淡紅,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黯紅。脈沈細。可用補益肝腎方法。

當歸10克、熟地10克、山藥10克、補骨脂10克、桑寄生15克、僊靈脾10克、杜仲10克、山萸肉3克

加減法:
若下元虛寒,下肢逆冷時,加僊茅10克、淡附片3克、吳萸4克、肉桂粉1.5克(沖)。
病勢好轉之後,改用丸劑,或做膏滋藥,每服1~2匙(參閱附篇膏滋藥方配製方法)。


(三)疏氣機以通其絡,調八脈活血祛瘀

氣血鬱結,胞絡受阻。月經衰少,色紫有塊,少腹脹痛,舌質暗紅,脈沈弦澀。用行氣活血通絡方法。

旋覆花10克(包)、元胡粉1克(沖)、當歸10克、沒藥3克、劉寄奴10克、炮薑1.5克、炒官桂1.5克、桑樹枝30克

加減法:
若氣滯甚者,方中加用蘇梗10克、香附10克、木香3克,或用片薑黃6克、白檀香3克、紫降香3克、絲瓜絡10克。
對血行滯澀者,也要根據熱鬱、氣滯、寒凝及沖任失和的情況,從脈、舌、色、癥各方面,詳細分析,酌情選用相應藥物。



【痛經三法】


(一)調氣機以開其鬱,活血脈化瘀拈痛

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氣血運行不暢。少腹脹痛,經血壅滯,血色紫黯,甚則有塊,或伴見胸脅脹痛,舌質紫有瘀斑,脈見沈澀或沈弦。用行氣活血方法。

柴胡3克、當歸6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地黃12克、木香6克、川楝子6克、元明粉3克(沖)、炒五靈脂10克

加減法:
若氣分鬱滯爲主,加旋覆花10克(包)、蘇梗10克、砂仁2克(研沖)、白檀香3克(後下)。
若濕邪阻遏時,加防風6克、杏仁10克、茅蒼朮10克、澤蘭10克。
若挾有食滯,加焦四僊之類。
若氣滯夾有寒凝,舌滑潤,脈象滑緩或沈遲者,可用炮薑3克、烏藥3克、紫降香3克,甚則加用炒官桂3克。
總之,一定查究氣滯根源,從本調理,決不可一見氣滯就投行氣破滯之品。


(二)溫其寒以化濕鬱,暖胞宮溫通血脈

寒濕互阻胞宮,氣機難以通行,血行不暢。少腹疼痛,經少黯紅,帶下綿綿,四肢清冷,舌白滑而潤,脈沈緊。當用溫寒化濕,溫通血脈方法。仿當歸四逆湯意。

麤桂枝10克、當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艾葉6克、細辛1克、炮薑3克、蘇葉梗各6克、木通2克

加減法:
若濕邪爲重,舌滑潤,腰痠腿沈,週身乏力,帶下稀白,用升陽化濕爲主,方中加荊穗炭10克、防風6克、杏仁10克、赤苓10克。
若濕鬱不化,氣機不調,中陽偏虛,當從升陽扶脾著手,方中加茅蒼朮6克、黨蔘6克、桂枝6克、炮薑3克、防風6克。
若脈沈遲,面色蒼白,舌胖苔潤,下肢浮腫。寒邪凝固,下元早衰,加重溫陽化濕之品。方中加附片10克、乾薑10克、肉桂子6克、川椒目3克、艾炭3克、阿膠10克(烊化)。


(三)益其氣兼以補血,健脾胃治在後天

體弱氣血不足。月經稀淡,面色[白+光]白無華,行經之後,頭暈目花,後腦空痛,兩耳鳴響,脣舌淡而舌胖有齒痕,苔白滑,脈虛按之則細。用益氣養血方法。

黃芪10克、黨蔘6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炙甘草10克、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麤桂枝10克、木香3克。

加減法:
若心氣不足,陣陣驚悸,脈虛弱無力時,加炒棗仁10克、遠志10克、合歡花10克。
若心陰不足,心煩而夜寐夢多者,加首烏藤20克、丹蔘10克、生地10克,方中剛燥之品酌情減少。
若屬氣分鬱結,肝經有熱,而陣陣躁動者,加川楝子10克、片薑黃6克、桑枝30克、白頭翁20克。
若陽氣虛衰,而虛熱上躥時,方中加生牡蠣2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以平虛熱。



【閉經四法】


(一)填補下元滋養肝腎,養血益氣以行其經

素質薄弱,肝腎兩虧,沖任失養。經閉不行,面色晦暗,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淡苔白,脈象沈澀。用填補益氣方法。

楮實10克、熟地10克、杜仲10克、枸杞10克、菟絲子10克、桑寄生15克、當歸10克、茯苓15克

加減法:
若虛熱上炎,可於方中加生牡蠣30克(先煎)、珍珠母20克(先煎)。
若屬真火衰微,可加僊茅10克、僊靈脾10克、對蠶蛾3克、肉桂子6克。
若血虛大便秘結時,加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料豆衣10克、沙苑子20克、何首烏15克。
若氣虛便秘者,加生白朮30克、升麻3克、黃芪20克、黨蔘10克,以益氣通便。


(二)益氣以補其陽,養血而護其陰

素質血虛,或失血之後,氣陰皆虧。月經量少,色淡而稀,甚則經閉不行,面色蒼白或萎黃,神氣疲乏,頭暈心悸氣短,脈細弱無力。用益氣養血方法,兩顧陰陽,仿八珍湯意。

黨蔘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砂仁2克(研沖)

加減法:
若陰分不足,口乾不渴,舌絳尖紅,脈細弦小滑者,可於益氣補血之中,加清化肝熱之品,如川楝子6克、蟬衣3克、黃芩3克。
若苔黃垢厚時,加焦三僊各10克、雞內金10克。


(三)理氣機而調沖任,活血脈求其經行

精神抑鬱,氣分鬱結,胸脅脹痛,經閉數月不行,少腹脹滿且痛,面色黯濁,舌質紫黯,邊尖有瘀斑,兩脈沈澀帶弦。用理氣活血通經方法。

柴胡6克、片薑黃6克、香附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當歸尾6克、生地黃10克、紅花6克、桑枝30克

加減法:
若藥後氣機已暢,血虛明顯時,必以養血爲務,不可祗用攻瘀。若虛人有瘀,則越攻越虛,永無癒期矣。
若氣虛爲主,必須先益其氣,補氣則可行血。若祗想通,則必不通矣。


(四)化痰濕以行氣機,降濁逆而通血脈

胖人多濕,肥人痰盛,絡脈遏阻,沖任不利,導致閉經。疲乏胸悶,腰腹[注]帶下綿綿,苔白膩而滑潤,脈多沈澀或沈滑。用化濕導痰,宣暢氣機方法
[注:此處定有脫漏文字]

旋覆花10克(包)、製南星6克、皂角子6克、半夏10克、冬瓜子30克、陳皮6克、生香附10克、大黃粉0.5克(沖)

加減法:
若濕痰較重,可加疏風燥濕藥,如防風6克、萊菔子6克、蒼朮3克。
若痰火鬱熱時,宜加清化痰火藥,如梔子6克、馬尾連10克、黃芩10克、薄荷3克(後下)。
若氣滯不暢,脘腹脹滿時,加白檀香3克、紫降香3克、枳殼6克、佛手6克,以疏暢氣機。
若屬結核病而致閉經,,配合抗癆藥物。


【經行吐衄一法】

(一)清肝熱兼以調鬱,涼血分求其衄止

肝經鬱熱,深入血分,每於經期,沖任失和。出現週期性吐血或衄血,伴有心煩、兩脅脹痛,口苦咽乾,舌紅瘦,苔乾黃,脈弦細小數。用清肝解鬱涼血方法。宗丹梔逍遙散。

丹皮10克、白頭翁10克、炒梔子6克、柴胡6克、黃芩10克、牛膝3克、赤白芍各10克、薄荷3克(後下)

加減法:
若屬火熱橫逆,大便閉結,脈弱[注]滑有力者,加大黃3克、元明粉3克、絲瓜絡10克。
若陰虛陽亢,虛火上炎,肺絡受損,吐衄時作,頭暈耳鳴,兩顴紅赤,脈細數者,可加養陰潤肺,涼血止紅藥物。如沙蔘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炒地榆10克、白茅根30克。
[注:此處“弱”之一字必是錯字,從上下文來看當爲“弦”字。]



********************************************************************************
趙紹琴臨證400法
----兒科證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二法】


(一)辛微溫以疏表,苦甘寒泄其熱

素有蘊熱,外感新涼。身熱咳嗽,陣陣惡寒,面色畧白,脈象浮數。可用本方疏表泄熱爲治。

蘇葉2克、前胡3克、杏仁3克、蘆根10克、苦桔梗3克、生甘草2克、山梔3克

加減法:
若表氣閉鬱,惡寒較重,身熱無汗,苔白滑潤,脈象浮緊者,可酌加辛溫藥,如荊芥、防風之類。
若表閉時間較長,正氣不足,兩目無神,口脣色淡,服退熱藥後,四肢清冷,指紋色淡,汗出過多。此乃氣分已虛,酌其虛情,可加入甘溫益氣之品,如太子蔘3克、黃芪5克。如癥重時,可加黨蔘3克、桂枝3克、生薑3克、大棗5枚。
若舌苔畧厚,當考慮消化不良,在解表藥中加入消導之品,如焦麥芽3克、香稻芽3克、山楂3克、雞內金3克,並當控制飲食。


(二)辛涼清解,苦甘泄熱

風熱上擾,內蘊鬱熱,身熱,咽紅腫痛,鼻塞流涕,頭痛咽癢,口乾心煩,舌紅尖部起刺,苔浮黃,甚則垢厚。當用辛涼清解,苦甘泄熱方法。

薄荷3克(後下)、連翹6克、銀花6克、苦桔梗6克、蘆根10克、生甘草2克、黃芩6克

加減法:
若口乾且渴,脣焦便乾,陣陣汗出,脈滑數,指紋深紫透過氣關,舌紅尖部起刺,或黃垢苔而厚者,此熱在氣分,胃腸滯熱。方中當加生石膏6~10克(先煎)、焦三僊各10克。熱勢較重者,可再加知母6克,或加用至聖保元丹1丸,分兩次服。
若舌苔黃厚,大便乾,或稀而味惡臭者,可加清熱通腑之品,如大黃粉0.5克(沖)。



【肺炎三法】


(一)宣風寒以開其閉,泄肺熱兼以化痰

風寒外束,熱鬱於內,面色蒼白,口鼻發青,脣焦口乾,惡寒發熱無汗,咳嗽氣急,甚則作喘,喉間痰鳴,苔白膩而質紅,脈浮數或沈澀。用本法治之。

麻黃1克、杏仁3克、生石膏6克(先煎)、前胡3克、浙貝母6克、蘆根10克

加減法:
若藥後得汗而表解,痰熱仍未盡除者,加清熱化痰之品,如蘇子3克、萊菔子5克、冬瓜子10克。
若表邪已解,內熱較重,舌紅口乾,脈滑數。可以清熱爲主,酌情加化痰之藥。如陳皮1克、浙貝母3克、黃芩5克、蟬衣3克。


(二)清肺熱兼以化痰,泄其火肅降止咳

肺炎表邪已解,仍然身熱咳嗽,口乾渴飲,咽紅且痛,呼吸氣促,夜不能睡,舌苔浮黃,脈象滑數。可用清肅化痰方法。

麻黃1克、生石膏8克(先煎)、杏仁3克、黃芩6克、連翹5克、浙貝母10克、蘆茅根各8克

加減法:
若屬熱重,舌紅尖部起刺,指紋深紫至氣關者,方中加知母3克、花粉3克、鉤藤6克(後下)、天竺黃6克。
若痰火過盛,必以清泄痰火爲主,可於方中合入瀉白散及葶藶大棗瀉肺湯方。藥如:桑皮6克、地骨皮5克、甜葶藶2克、瓜蔞10克,或加珠黃散1.5克(沖)。
若熱盛而神志不安,甚則作驚或抽搐時,當加用清心涼肝之品,如羚羊角粉1克(沖),或紫雪散0.3~0.5克(沖)。


(三)清痰火兼以化滯,泄肺熱以平喘咳

高熱煩躁,咳喘鼻煽,面部青紫,舌苔老黃,大便乾結,或高熱致驚,甚則抽搐。此乃食滯與內火互阻之象,急以清肺化痰導滯方法治之。

麻黃1.5克、生石膏12克(先煎)、杏仁6克、浙貝母6克、雞內金3克、天竺黃6克

加減法:
若熱盛便乾驚搐者,方中加紫雪散1克(沖)。



********************************************************************************



【附:丸、散、膏方】

某些慢性病,不宜久服湯藥,可用丸、散、膏劑緩緩調理,多能收效。紫絳本人多年臨牀使用有效之方附例於後,以備參考。


(一)化痰濕,宣肺氣,肅降定喘;消食滯,健脾胃,培土生金

慢性咳嗽氣喘,脾肺氣虛,由於飲食不慎,消化欠佳,脾胃運化失權,水、濕、痰濁互阻。用化痰濕,宣肺氣,肅降定喘,消食滯,健脾胃,培土生金方法,配水丸緩緩圖之,併宜節制飲食,增加體力鍛鍊。

定喘水丸方

雲茯苓30克(連皮土炒)、製半夏30克、炙甘草15克、生炒白朮各30克、川貝母30克、遠志30克、苦杏仁30克(去皮尖)、枇杷葉30克、雞內金60克、蘇子20克、香稻芽90克、焦麥芽60克、炒萊菔子30克、六神曲50克、佛手片20克、水炒竹茹30克、花檳榔30克、澤瀉15克、新會陳皮20克、生熟苡米各30克、生海浮石50克
上藥選配道地,如法炮製,研極細末,用海蟄頭150克、荸薺150克、鮮梨250克(連皮去核切片)、大紅棗30枚,共煎濃湯,拌勻爲丸,如小梧桐子大,滑石爲衣。每日早、晚各服6克,溫白開水送下,如遇感冒暫停。忌辛、辣、油重、過鹹、過甜飲食。


(二)養肺陰,潤肺燥,化痰止咳;調脾胃,助消化,兼治中焦

肺陰不足,燥熱內生,咳嗽經久不癒,痰中有時帶血,或有低熱,心煩夢多,甚則消化不良,納穀不馨,舌紅脣乾,脈象細數。用本法制膏滋藥調治。

補肺膏滋藥方

生紫菀20克、嫩前胡30克、炙百部30克、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川貝母20克、上白朮30克、雲茯苓60克、製半夏30克、家蘇子30克、萊菔子30克、苦杏仁30克(去皮尖)、竹茹20克、新會皮30克、知母30克、冬瓜子60克、瓜蔞皮60克、生海浮石60克、遠志30克、海蟄60克、荸薺30克、旋覆花30克、楮實子30克、紫衣胡桃肉30克、金櫻子30克、五味子30克、甜葶藶20克、大紅棗50枚、薏苡米60克、玉竹30克、雞內金60克、香稻芽60克、焦三僊各30克、澤瀉20克、花檳榔30克、銀杏肉60克、橘絡30克、阿膠60克(後加)
上藥選配道地,如法炮製。共入紫銅鍋內,以武炭火濃煎,至氣味相透,濾淨渣滓,加鴨梨15枚(連皮去核切片)共煎,再去淨渣滓,徐徐濃縮,加方中阿膠及白蜂蜜180克、冰糖80克,文火徐徐收膏,至滴水成珠爲度。用瓷罐或玻璃罐收貯,俟冷加蓋。放於陰暗處,防潮、防腐、防熱。每日早、晚各服1湯匙,溫開水化服。如遇感冒暫停。


(三)平肝熱,化濕鬱,扶土抑木;調鬱結,活血脈,以緩胃痛

肝鬱日久,鬱而化熱,木鬱侮土,脾胃受克,濕滯脘中。經常吐酸泛噁;每於惱怒,胃痛即發。舌紅苔膩,脈象弦急。用平胃散、失笑散、金鈴子散合方化裁爲散劑。用散劑者,以其能散鬱化濕故也。

胃痛散劑方

金鈴子50克、炙元胡20克、炒五靈脂30克、生蒲黃50克、蒼朮20克、川樸20克、炙草20克、製半夏30克、新會陳皮20克、生香附40克、陳香櫞2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淡吳萸3克、川黃連20克、小青皮10克、柴胡10克、黃芩20克、當歸20克、赤芍30克、九香蟲10克、刺蝟皮30克、雞內金60克、焦麥芽60克、焦山楂80克、神曲80克、炒香稻芽60克、片薑黃20克、茜草30克。
上藥選配道地,如法炮製,共研極細末,每3克爲一包,每日早、午、晚飯後各服一包,溫開水送下。如遇感冒暫停。


(四)益氣養血兼溫命門,調理脾胃助其消化

治療一般氣血不足,體質衰弱,營養不良,或老年氣血兩虛,真元虧損,以長服膏滋藥緩緩調補爲佳。

補氣血調脾胃膏滋藥方(蘋果膏)

黨蔘30克、黃芪60克、上白朮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當歸30克、熟地60克、白芍50克、川芎30克、製半夏30克、北秫米100克、陳皮30克、佛手片30克、片薑黃30克、金狗脊60克、首烏藤60克、旱蓮草60克、女貞子60克、料豆衣60克、鹿茸粉6克(後加)、肉桂粉6克(後加)、阿膠30克(後加)、砂仁粉10克(後加)、生苡米100克、生山藥80克、白扁豆80克、黑木耳30克、胡桃肉60克、芡實米100克、冬蟲夏草60克、桑寄生100克、香附30克、雞內金60克、焦麥芽60克、香稻芽60克、山楂60克、六神曲60克、使君子30克、澤瀉20克
上藥選配道地,如法炮製,共入紫銅鍋內,以武炭火濃煎,至氣味相透,濾淨渣滓,加蘋果20枚(去核連皮切片)再煎,去淨渣滓,文火徐徐濃縮。加方中阿膠、鹿茸粉、肉桂粉、砂仁粉及白蜂蜜180克、冰糖80克,徐徐收膏,至滴水成珠爲度。用瓷罐或玻璃罐收貯,俟冷加蓋。放陰暗處,防潮、防腐、防熱。每日早、晚可服1大湯匙,溫開水化服。如遇感冒暫停。


(五)養血益氣兼運中焦,疏調胃腸促其吸收

素體虛弱,或久病之後,脾胃消化欠佳,氣血皆瘀,營養不良,可用本膏,緩緩滋補。旣補脾胃之陰,又扶中焦之陽,填補下焦命門,爲滋補之良藥。每冬服1劑,療效甚佳。

養血益氣調補先後天膏滋藥方(葡萄膏)

全當歸60克、生熟地各40克、川芎60克、潞黨蔘30克、雲茯苓60克、上白朮30克、炙甘草30克、新會皮30克、柴胡10克、赤白芍各30克、旱蓮草60克、女貞子60克、生山藥60克、生苡米60克、建蓮肉60克、生白扁豆60克、黃芪60克、補骨脂30克、芡實米30克、黑桑椹60克、砂仁6克、金櫻子30克、何首烏60克、肥玉竹30克、檳榔30克、佛手片30克、雞內金60克、香稻芽60克、神曲60克、炒山楂60克、澤瀉30克
上藥選配道地,如法炮製,共入紫銅鍋內,以武炭火濃煎,至氣味相透,濾淨渣滓,加玫瑰紫葡萄5斤(去皮核)再煎,文火徐徐濃縮,加入阿膠60克、白蜂蜜180克、冰糖80克,徐徐收膏,至滴水成珠爲度。用瓷罐或玻璃罐收貯,俟冷加蓋,放於陰暗處,防潮濕、防腐、防曬。早晚各服1湯匙,溫開水化服。如遇感冒暫停。


(六)養血柔肝和絡定搐,益陰折熱以調其經

血虛陰虧,筋脈失養,每遇惱怒或情志激動,則四肢抽搐,月經衍期,脈弦細而數。用養血柔肝,益陰折熱方法,配製蜜丸。併應戒惱怒,遠抑鬱,寬懷自解。

養血調經熄風蜜丸方

柴胡20克、黃芩30克、當歸30克、茯苓30克、赤白芍各30克、旱蓮草50克、女貞子50克、木瓜50克、生牡蠣60克、清阿膠60克、生地黃60克、川芎20克、鉤藤30克、陳皮20克、半夏曲60克、桑枝100克、絲瓜絡30克、鬱金20克、生香附30克、木香20克、雞內金30克、焦麥芽60克、焦山楂60克、砂仁10克、水紅花子30克、苦丁茶30克、炒枳殼30克、茜草20克、生石決明60克、菊花30克
上藥選配道地,如法炮製,共研細末,以旋覆花60克、炙杷葉80克、雞血藤60克、大紅棗30枚,共濃煎拌勻,加蜂蜜爲丸,每丸重6克。每早、晚各服1~2丸,溫白開水送下。如遇感冒暫停。


(七)養血開胃以培其本,佐用行瘀以調其經

婦女經血不調,以血虛爲主者,可用本法配膏滋藥,以養血調經,且能開胃進食,以培植後天,促其生化。

調經膏滋藥方

全當歸60克、赤白芍各30克、生熟地黃各30克、川芎30克、旱蓮草60克、女貞子60克、益母草60克、料豆衣60克、首烏藤60克、金櫻子30克、楮實子60克、菟絲子30克、製半夏30克、新會皮30克、砂仁10克(研細後加)、片薑黃60克、柴胡20克、防風10克、茯神木60克、合歡花20克、獨活10克、紫貝齒60克、生牡蠣60克、絲瓜絡60克、桑枝60克、雞內金60克、焦麥芽60克、炒香稻芽60克、六神曲60克、茺蔚子60克、沙苑子60克、澤瀉10克、阿膠60克(後加)、肉桂粉10克(後加)
上藥選配道地,如法炮製,共入紫銅鍋內,以武炭火濃煎,至氣味相透,濾淨渣滓,徐徐濃縮,加白蜂蜜180克、冰糖80克,文火徐徐收膏,至滴水成珠爲度。方中阿膠、肉桂粉、砂仁粉加入,以香氣出爲好。用瓷罐或玻璃罐收貯,俟冷加蓋。防陰暗處,防腐、防潮、防熱。每日早、晚各服1湯匙,溫開水化服。如遇感冒暫停。


(八)消食滯,泄膽熱,佐以殺蟲;化疳積,祛實邪,寓補於攻

小兒消化不良,食滯胃脘,吐酸噯腐,腹中經常作痛,腹大青筋暴露,形體日漸消瘦,面色黑滯,大便稀而挾滯,夜寐不安,時易驚醒。病似“大實若羸狀”,屬疳積重癥,用本法配散劑治之。

化疳積散劑方

胡黃連20克、葛根20克、生白朮30克、枳實20克、木香20克、砂仁10克、使君子60克、雷丸60克、榧子肉60克、鶴虱30克、山楂120克、焦六曲80克、大黃10克、水紅花子60克、防風60克、京三棱20克、蓬莪朮20克、雞內金140克、香稻芽100克、蝌蚾蟲12克(即蝌蚪晾乾用)
上藥共研極細末,每早服3~6克,或10~12克,加白糖30克左右,用開水沖拌,徐徐服下,其味酸甜,可代早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名詞術語(13)
新冠咳嗽
醫學實在易
幼幼集成1
[分享]冷廬醫話|【 易與中醫 】
中醫內科3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梅河口市| 双柏县| 高淳县| 邵阳县| 横峰县| 宣化县| 葵青区| 无极县| 城口县| 镇宁| 灌云县| 东港市| 固原市| 贺州市| 沁阳市| 萨迦县| 青铜峡市| 崇仁县| 洱源县| 乐至县| 酒泉市| 建瓯市| 明溪县| 成都市| 高阳县| 平塘县| 景东| 凯里市| 渝中区| 涟水县| 海丰县| 康定县| 铜山县| 文化| 九龙县| 池州市| 曲麻莱县| 亚东县| 志丹县|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