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于北宋的威遠樓,后經遷建和重修
今隴西縣,北宋時稱古渭州。北魏永安三年(530)置渭州,治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隋朝,改為隴西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又置渭州,轄境相當今隴西、安定、漳縣、渭源、武山等地。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隴西淪陷于吐蕃。直到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吐蕃酋長尚延心來降唐朝,自此,渭州之地名義上被唐朝收復。但直到北宋前期,古渭州仍被吐蕃首領管理,朝廷并未實際控制。
《續資治通鑒·卷五十三·宋紀五十三》載: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三月)古渭州距秦州三百里,道經啞兒峽,邊臣屢欲城之,朝廷以艱于饋餉,不許。陜西轉運使范祥,狃于功利,權領州事,遽請修筑,未得報,輒自興役。蕃部驚擾,青唐族羌攻破廣吳嶺堡,圍啞兒峽寨,殺官軍千馀人。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六月)藺氈世居古渭州,密邇夏境。夏人牧牛羊于境上,藺氈掠取之,夏人怒,欲攻之,藺氈懼力不敵,因獻其地,冀得戍兵以敵夏人。范祥欲立奇功,亟往城之。藺氈先世跨有九谷,后浸衰,僅保三谷,馀悉為它族所鋸。青唐族最強,據其鹽井,日獲利,可市馬八百匹。藺氈白祥:“此本我地,亦乞漢家取之。”祥又多奪諸族地以招弓箭手,故青唐及諸族皆怒,舉兵叛。祥既坐責黜,張昪至,請棄古渭勿城。夏人復來言:“古渭州本我地,今朝廷置州于彼,違誓詔。”帝遣傅求制置糧草,專度其利害,求言:“今棄勿城,夏人必據其地,更為秦州患。且已得而棄之,非所以強國戚。按藺氈祖父皆受漢官,其地非夏人所有明甚,但當更名古渭寨,不為州,以應誓詔耳。”即召青唐等族酋,諭以“朝廷今筑城,實為汝諸族守衛,而汝叛,何也?”皆言:“官奪我鹽井及地,我無以為生。”求曰:“今不取汝鹽井及地則如何?”眾皆喜,聽命,遂罷兵。求乃割其地四分之一以畀青唐等族,卒城古渭。始加藺氈以爵秩。
西夏人在古渭之地放牧牛羊,吐蕃酋長藺氈掠取了西夏人的牛羊,西夏人大怒,要攻打古渭,藺氈將古渭獻于大宋,要朝廷出兵對抗西夏人。陜西轉運使范祥欲立奇功,兩次在古渭州筑城,引起青唐諸族反叛,被降職。后來宋仁宗派傅求去,一番談判,答應還其鹽井,不置州,所筑城改稱“古渭砦”,才皆大歡喜。這是宋仁宗皇祐五年( 公元 1053 年 )的事情。
威遠樓上的宋代銅鐘,銘文有好多吐蕃將領名字
至于威遠樓,應該說初建年代不會早于古渭砦,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可惜史籍中未明確記載其初建年代。或許,那時的“威遠樓”并不甚雄偉,無記載的必要。一說威遠樓“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時北宋名將韓琦在縣城東一里處修筑渭寨,寨東北部修建一譙樓,名威遠樓,為威震遠方之意。”遍查史籍,韓琦與威遠樓并無交集。況且“譙樓”建于城門之上,既然青唐諸族不同意在此筑城,“譙樓”也就無從談起了。由此可推斷,威遠樓的初建,應還在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之后。按照乾隆《隴西縣志·卷之二·古跡》記載,“威遠樓在縣一里東北坊,《方輿勝覽》云:宋建,今譙樓顏之。”可見,威遠樓初建于宋代,還是可信的,只是其確切年代現難以考證。
據《續資治通鑒·卷五十五·宋紀五十五》載:
至和元年(1054年)十一月己巳,秦鳳經略安撫司言城秦州古渭砦畢工。初,筑城費百萬緡,其后留兵戍守,每歲費十萬緡。
可見與青唐諸羌爭端之后,古渭砦還是于第二年建成,并留兵戍守。由此可以推斷,威遠樓初建年代最早是至和元年(1054年),與古渭砦一同建成。
古渭的崛起,恰恰是因為戰爭。處于“秦隴鎖鑰,巴蜀咽喉”地帶的古渭,因在渭河谷地,可東達關中,西連西域,南進川渝,北抵大漠,西南聯通青藏,實為四方通衢。同時,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宜耕宜牧,既可發展經濟,又是駐軍的好地方。聰明的青年書生王韶就看好了這片土地,并由此開始,實現了自己治國安邦的理想。
據《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卷第八十七》記載,熙寧元年(1068年),三十八歲的王韶上《平戎策》三篇,認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神宗異其言,召問方略,以韶管干秦鳳經略司機宜文字”,決定重用王韶。韶又言:“渭源至秦州,良田不耕者萬頃,愿置市易司,頗籠商賈之利,取其贏以治田。” 熙寧三年(1071年),王韶“將移市易司于古渭”,雖然朝廷中李若愚、陳升之、韓絳等人竭力反對,但參知政事王安石認為“古渭邊砦,便于應接,商旅并集,居者愈多,因建為軍,增兵馬,擇人守之,則形勢張矣。且蕃部得與官市,邊民無復逋負,足以懷來其心,因收其贏以助軍費,更辟荒土,異日可以聚兵。”王安石認為在古渭邊境置市易司,商旅云集,居住的人會越來越多,可以因此“聚兵”;而且,市易司所贏的錢可以用來充當軍費。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下,古渭遂置市易司。據載,當時古渭市易司歲入錢不下一二十萬貫(蔡美彪主編《中國通史》)。后來王安石依照此法,實行“市易法”,在全國各地推行。一時間,古渭成為北宋西部邊境的商貿重鎮,蕃、漢之間馬匹、茶葉、銀器、鹽、絲綢等貿易,大都在這里進行。
《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馬政》記載:
先是,詔議買馬利害。吳奎等議于秦州古渭、永寧砦及原州、德順軍各令置場,京師歲支銀四萬兩、絹七萬五千匹充馬直,不足,以解鹽鈔并雜支錢給之。詔行之。八年,宰臣韓琦言:“秦州永寧砦舊以鈔市馬,自修古渭砦,在永寧之西,而蕃漢多互市其間,因置買馬場,凡歲用緡錢十余萬,蕩然流入虜中,實耗國用。”詔復置場永寧,罷古渭砦中場。蕃都馬至,徑鬻于秦州。
由此可見,蕃、漢之間以古渭砦為馬場進行馬匹交易好多年,只是后來朝廷覺得費用太高,才遷到永寧(今甘谷)。
《續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宋紀六十八》記載:
(熙寧四年<1071年>八月)癸酉,置洮河安撫司,命王韶領其事。初,議取河湟,自古渭寨接青唐、武勝軍,應招納蕃部市易、募人營田等事,韶悉主之,遂至秦。會諸將以蕃部俞龍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與夏人皆欲羈縻之,議先致討。韶因案邊,引數騎直抵其帳,諭以成敗,遂留宿。明旦,兩種皆遣其豪隨韶以東,龍珂率其屬十二萬口內附。既歸朝,自言;“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乞賜姓包氏。”帝如其請,賜姓包、名順。
俞龍珂是盤踞在古渭寨一帶勢力較大的吐蕃青唐部族首領,幕僚建議進行討伐,但被王韶制止了。借著視察邊境的機會,王韶只帶著幾個貼身侍衛來到俞龍珂的帳中,他表面是來做客,實際是來招降。一番禮尚往來的客套話說完之后,他講出了自己真正的目的——勸俞龍珂歸降大宋。奇妙的是,俞龍珂不但沒有生氣,還留王韶住了下來,兩人徹夜長談。由此,王韶與俞龍珂建立了深厚友誼。在王韶的游說策動下,俞龍珂決定率領其部屬12萬多人臣服大宋,消息傳到開封,宋神宗趙頊異常高興。根據俞龍珂崇拜包拯的意愿,賜姓包,名順。這位包順不僅獻出了自己的土地,還在接下來的熙河戰役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熙寧五年(1072年),帝志復河、隴,筑古渭為通遠軍,以韶知軍事。”五月初二,皇帝下詔將古渭寨升格為通遠軍,任命王韶兼知軍。于是,古渭成為重要的軍事基地。據《宋史·卷一百九十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鄉兵二)》記載:當時古渭砦駐軍“一萬六千九百七十小帳,兵七千七百、馬一千四百九十。”當時秦鳳路有砦十三,古渭砦駐兵最多。處于第二的寧遠砦,總兵馬七千四百八十。
熙寧五年(1072)七月開始,王韶率領軍隊從古渭出發,一路過關斬將,收復了渭源堡(今渭源)、武勝(今臨洮)、鞏令城(今臨潭北)、河州(今臨夏)、洮州(今臨潭)、宕州(今宕昌、迭部)、岷州(今岷縣)等大片土地。
《續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九·宋紀六十九》記載:
(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秦鳳路沿邊安撫使王韶引兵城渭源堡,破蒙羅角,遂城乞神平,破抹耳水巴族。初,羌各保險,諸將謀置陣平地,韶曰:“賊不舍險來斗,則我師必徒歸。今已入險地,當使險為吾有。”乃徑趨抹邦山,逾竹牛嶺,壓賊軍而陣,令曰:“敢言退者斬!”使皆下馬少息。賊乘高下斗,軍小卻。韶麾帳下兵擊之,羌潰走,焚其廬帳,洮西大震。會瑪爾戩渡洮來援,馀黨復集。韶命別將由竹牛嶺路張軍聲,而潛師越武勝,遇瑪爾戩首領瞎藥等,與戰,破之,遂城武勝。
(熙寧五年<1072> 八月)甲辰,王韶破瑪爾晉于鞏令城,降其部落二萬馀人。
(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戊戌,升鎮洮軍州以為熙、河、洮、岷四州及通遠軍,置熙河路,除王韶龍圖閣直學士,為經略安撫使、知熙州。
(熙寧六年<1073年>九月)初,王韶既復河州,會降羌叛,韶回軍擊之。吐蕃瑪爾戩以其間據河州,韶進破訶諾木藏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道狹隘,釋馬徒行,或日至六七。瑪爾戩留其黨守河州,自將尾官軍。韶力戰,破走之,河州復平。進攻宕州,拔之,通洮州路。摩琳沁聞先聲,遂以城降。韶入岷州,于是疊、洮二州羌酋,皆相繼詣軍中,以城聽命。軍行凡五十四日,涉千八百里,得州五,斬首數千級,獲牛羊馬以萬計。是役也,人皆傳韶已全師覆沒,及奏捷,帝大喜,進韶左諫議大夫、端明殿學士。
渭源堡遺址
渭源堡,位于今定西市渭源縣清源鎮北關村。據文獻記載,此堡為宋熙寧五年(1072)所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50米,南北寬75米,面積4.8萬平方米。北墻多有坍塌,其余三面墻體保存較好,殘高8米,寬3米,門向南開,門殘高4.2米,寬3.4米。堡內西部筑有一道南北向隔墻,將堡內分隔成東西2院,東院內筑有墩臺,西院內有房屋臺基。對研究宋代邊疆防御史、防御建筑技術以及宋代西北史有重要價值。1982年被渭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乞神平堡,在今甘肅渭源縣西南。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陜西九》記載:
竹牛嶺在府(臨洮府)東。宋熙寧五年,王韶知通遠軍,圖武勝,進筑乞神平堡,引兵度竹牛嶺,破番酋抹耳等兵,洮西震動。繼而韶破吐蕃于抹邦山。吐蕃帥木征度洮河來援。韶戒別將繇竹牛嶺路張軍聲,而潛師越武勝,破其前軍,遂城武勝是也。
今人考證,竹牛嶺在今渭源五竹鄉,抹邦山在會川與上灣之間,為渭水主源清源河與洮河支流抹邦河的分水嶺,今訛為漫壩山、漫壩河(程俊珊《王韶開邊在渭源》)。今天的310國道,也是越過渭源五竹到達會川,然后由會川到達臨洮。
王韶用兵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如同傳奇。一介書生,以古渭砦(今隴西)為根據地,用一年多的時間,閃電般地收復了古渭砦(今隴西)以西的廣大土地,令人擊節贊嘆。王韶主動出擊,連敗吐蕃和西夏聯軍,開邊拓土兩千余里,不僅打出了宋朝的精氣神,完成了對西夏的包圍之勢,也使吐蕃政權逐漸瓦解。清代著名學者蔡上翔評價“韶以書生知兵,誠為不出之才。而謀必勝,攻必克,宋世文臣籌邊,功未有過焉者也。”王韶因為立有如此功勛,其去世后,宋哲宗令在熙河路立王韶廟,而宋徽宗親賜王韶廟的廟額為“忠烈”,政和四年,徽宗加贈王韶為太尉、司空、燕國公。
王韶像
王韶開邊成功,古渭(通遠軍)成為內陸,迎來了進一步發展的良機。
隴西北關明代城墻遺跡
宋徽宗崇寧三年 ( 公元 1104 年) , 升通遠軍為鞏州。一百多年后,金正太六年(1229年),立鞏昌府和陜西西路鞏昌總帥府,古渭之地始稱“鞏昌”。元時,改為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隸屬陜西行省,鞏昌路轄五府二十七州,鞏昌府(治隴西)轄縣五、領司一,隴西成為隴右一帶的軍政中心。明初,鞏昌府仍領有三州十四縣。洪武八年(1375年),在隴西設立鞏昌衛等五衛及四個守御千戶所,直屬陜西都司,受鞏昌府提調。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陜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設鞏昌,轄有鞏昌、臨洮、平涼、慶陽等四府以及九州二十八縣,同時,陜西按察使司增設按察使一員,駐鞏昌。康熙六年(1667年),將設在鞏昌的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為鞏昌按察使司,隴西作為省級行政區的治所,達到了最高等級。
主要參考文獻:
1.《宋史》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 2022.7
2.《續資治通鑒》清畢沅撰 岳麓書社出版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