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和寶貨,而是以其存亡國平亂世為民除害。貪婪多欲之人,殘害天下,萬民動亂不安,不能安居其所。有圣人憤然而起,討強暴,平亂世,為天下除害,使?jié)嶙兦澹D(zhuǎn)危為安,故不得不中斷一個朝代的運行。赤帝為火災(zāi),所以黃帝擒住他不使其為害;共工為水害,所以顓頊誅殺他不使其為害。以道教化他們,以德引導(dǎo)他們,如果不聽,就以權(quán)勢統(tǒng)治他們;統(tǒng)治他們而不從,就以兵革制止他們。殺無罪之民,養(yǎng)不義之主,沒有比這更大的災(zāi)難了;竭盡天下之財,滿足一人之欲,沒有比這更大的禍害了。放縱一人之欲,而長天下之患,這是天理所不容許的。所以擁立君主,是為了禁除暴亂。現(xiàn)在利用萬民之力,卻反過來殘害萬民,這是為虎添翼,惡上加惡,為什么不除掉他呢?養(yǎng)魚的時候,必須除去水獺;養(yǎng)禽獸的時候,必須除去豺狼,又何況管理人民呢!因此兵革興起的原因就在這里。
*老子說:治國之道,君主沒有苛刻的法令,官吏沒有亂治,士人沒有詭詐的行為,工人沒有過度的奇巧,事有專任而不擾亂,器物完備而不華飾。亂世卻不是這樣,行仁義之事的人相互抬舉以顯其高尚,行禮儀之事的人相互夸耀以掩其詭詐。車子極盡裝飾打扮之能事,器物窮究于雕刻。商人爭逐難得希罕之物以為寶,謗文毀人的人競遂于雜亂瑣事以應(yīng)其急,凡事皆用似是而非或顛倒事實的言論進行辯論,長久的爭論下去而得不到解決,無益于為治,卻有利于為亂。工人沉醉于奇器淫巧之中而不能自拔,一件物品往往費時數(shù)年后才能完成。故神農(nóng)氏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成年男子不耕種,天下有遭受饑荒的人;壯年婦女不織布,天下就有挨凍的人。所以神農(nóng)氏身體力行親自耕種,他的妻子也親自織布,用來倡導(dǎo)天下之人都來耕織。人民受其引導(dǎo),不以難得希罕之貨為貴重,不重視無用之物,因此耕種的人如果不努力,不要強,就沒有糧食可吃;織布的人不努力,就沒有衣服可穿,有余或者不足,都是由其自己所決定。所以衣服和糧食富裕,奸佞邪辟就不能產(chǎn)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有智慧的人沒有地方施展其計策,有勇力的人沒有地方施展其威力。
*老子說:稱霸天下之道,用謀略奪取它,用計策圖謀它,懷義而后行動,不是為了圖取存國,而是為了存續(xù)亡國。所以一旦聽說敵國之君有殘暴百姓的,就舉兵而臨其國境,用不義來問罪,用其過失來譴責(zé)他。大軍進抵其郊外,命令軍隊的統(tǒng)帥說:不要砍伐樹木,不要掘開墳?zāi)梗灰獋ηf稼,不要燒毀糧草,不要濫抓民工充當(dāng)軍役,不要收聚六畜。再發(fā)號施令說:“其國之君違背天地之道,侮辱鬼神,判決訴訟不平公,殺戳無辜,上天震怒要懲罰他,人民對他仇恨難忍。大軍之來此,任務(wù)是廢除不義而授與道德;有膽敢違逆天道、禍亂人民的賊人,必定身死而族滅。率領(lǐng)全家聽從軍令者,全家都享受俸祿;率領(lǐng)一里百姓聽從軍令者,將一里的人口和土地賞賜給他;率領(lǐng)一鄉(xiāng)百姓聽從軍令者,封其為一鄉(xiāng)之長;率領(lǐng)一縣百姓響應(yīng)的,封其為縣侯。”攻克其國而不傷及其人民,廢掉其君主而改變其國政,尊重其國德才出眾之人,使那些賢良之士得以顯名,賑濟其孤寡,撫恤其貧窮,打開監(jiān)獄放出被監(jiān)禁之人,獎賞有功之人。百姓打開門歡迎大軍之來,淘米備飯,唯恐大軍不來。義兵到其境,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義之兵至,于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仍在所不顧,仍向前交戰(zhàn)而不息。所以為爭奪土地而戰(zhàn)的人,不能成就其王業(yè);為自己求取名聲而戰(zhàn)的人,不能建立其功業(yè)。用兵征討強暴平定亂世,為天下除害的人,民眾會幫助他;用兵為了滿足自己貪求的人,民眾就會離他而去。有了民眾的幫助,雖然弱小但必能強大;民眾離其而去,雖然強大但最終必然滅亡。
*老子說:上義的人,治國家,理境內(nèi),行仁義,布施德惠,立正法,堵邪道。群臣親附,百姓和睦輯讓,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諸侯服其威,四方懷其德,修養(yǎng)政事于廟堂之上,折沖于千里之外,發(fā)號施令而天下響應(yīng),這就是上義最好的結(jié)果。土地廣大人民眾多,人君賢將領(lǐng)良,國富而兵強,用信義約束上下,號令明確,兩敵相對,沒有短兵相接,于戈未動,而敵人已奔散逃亡,這是上義中次一級的結(jié)果。知道土地之所宜,熟悉險要之處的有利形勢,清楚奇正的相互變化,明察軍隊行列之事,雙方交戰(zhàn),白刃相接,流矢紛飛,車載死人,扶助傷員,流血千里,尸體遍布原野,這是上義中最差的結(jié)果了。兵之勝敗全在于政治的得失,政治清明,百姓就親附人君,兵力就強大;政治昏暗,百姓就背叛人君,兵力就弱小。仁義足以懷柔天下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