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從成立以來在屋頂設計上歷經了漫長的演變,今天我想來總結一下這個過程,也許對同行有點用。
普通平屋頂:
最早的屋頂設計是平屋頂,有女兒墻,有泛水,這是我在設計院學到的,現在仍然在絕大多數房地產項目里面普遍使用。這種屋頂比較成熟,屋頂的面積可以利用(曬衣服、乘涼),做法也很簡單。
缺點是外觀比較平直、死板、無趣,對立面效果沒有太大幫助,防水壓力也不小,如果排水口堵塞容易導致積水和滲漏,保溫效果不太好,夏天的時候整個混凝土屋頂會被曬透,并且在夜間持續散熱直到后半夜。
架空隔熱屋面:
在八十年代之前曾經被普遍使用的一種屋頂形式,我小時候在成都住的老單元樓就是這樣的,我經常通過檢修口爬上去玩,很刺激的。
隔熱板大約30mm厚,是預制的,下面墊了磚,里面有很細的鋼筋,時間久了會變脆,有時候一腳踩下去混凝土就碎了,質量很差,顯然不是上人屋面,但是隔熱效果比平屋頂要好一些,因為熱量被空氣帶走了很大一部分,所以這是一種很先進的做法。
后來新民居把這個做法進行了革新,增加了隔熱板的厚度,從30提高到80,加大了隔熱層的高度,從原來的300mm提高到900左右,然后在立面上留出散熱口,作為立面設計的元素之一,更好看,更現代,這是我們當年引以為傲的做法,的確是動了腦筋的。
下圖為新民居2014年攸縣項目建成圖片:
上圖的項目就采用了經過改進的架空隔熱層,當時的理念還是采用單坡屋頂,是平屋頂的架空隔熱層的一個變異。
再后來,我們開始專注于中式四合院項目,平屋頂和單坡屋頂就變得不合時宜,我們不可避免地轉向了雙坡屋頂。
25度剛剛好:
坡屋頂也有很多種,首先是坡度。我們發現25度剛剛好,各方面性能比較均衡,大家可以參考。坡度太陡會導致施工和維修的時候工人容易發生危險,另外坡度太陡會導致室內空間太高、太尖,不好用,外觀上也不好看,像教堂,像北歐的建筑。。。。中國人不喜歡。
下圖為新民居漢陰的建成項目,屋頂坡度25度:
坡度太緩會導致風大的時候雨水倒流,從瓦縫流進里面去,如果是以前的木結構,雨水就直接進入室內了,好在我們現在都使用混凝土現澆屋頂,瓦屋面只是裝飾作用,但是進水也不好,雨水沿著瓦底流淌,最終會從檐口流到外墻上,破壞外墻的清潔。而且坡度太緩的話外觀看上去矮趴趴的,不好看。
筒瓦和板瓦的區別:
至于瓦材我們一直青睞小青瓦,而且是板瓦,不是筒瓦,板瓦多用于居住建筑,即使是江南巨富的豪宅,也基本上清一色地使用板瓦,顯然要高雅一些,而筒瓦大多用于公共建筑,比如祠堂、寺廟、衙門、亭子等等吧,顯得貴氣,不符合民居的氣質。但全國各地都有大量使用筒瓦的現象,南方北方都有,其實問題都不大,只是我們從純粹美學上主張用板瓦。
下圖為板瓦,適合民居:
下圖為筒瓦,適合公共建筑:
小青瓦貨源的變化:
早幾年還不容易買到,就在大約4、5年前吧,有人發現這個商機了,市場上的小青瓦、青磚一下子多起來,現在很容易買了,只是價格挺高,一塊像樣的青磚連運費會達到2.5-3.0元一個,小青瓦也要0.7-1.0元一片,不過質量比90年代以前的好了很多很多,外觀更加規則、整齊,可能都是用機器生產的,而以前我估計是手工做的。
但是現在又因為環保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小廠被關閉了,可能因為這些磚瓦是需要黏土的,要占用耕地吧,我也不清楚,反正貨源變得緊缺,價格有點上漲,像河北這樣的北京周邊省份已經不允許生產了,只能從河南和山東進貨。
小青瓦裝飾屋面:
在混凝土現澆坡屋頂上做好了防水、保溫之后,再鋪一層小青瓦用于裝飾,這種做法我們做了好幾年,這種做法逐漸變得成熟和普遍,我們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采用這種屋面做法,好像不會再有什么進步了,直到上個月。
架空隔熱原理的轉世輪回
我忽然靈光閃現,發現可以在小青瓦下面墊上一層木質龍骨,把小青瓦和混凝土屋面隔離開來,這樣就讓架空隔熱原理實現了轉世輪回,應用在了坡屋頂上,隔熱效果大大改進,而且外觀上也更好看了,解決了小青瓦屋頂的檐口看上去有點太單薄、缺乏細節的問題。
這樣的話,夏天屋面保溫層不至于升溫到七、八十度,另外由于瓦片的阻擋,雨水也很少能夠接觸到防水層,于是坡屋頂的隔熱和防水層都會更加耐用。
好了,這就是目前新民居能夠想得出來的最先進的屋頂做法了,也許將來還會有進步,但現在只能這樣了。
至于木龍骨的防腐問題也很重要,最好采用防腐木,或者刷上桐油,采用防白蟻的樟木等等,但最終還是要認識到,木材畢竟有使用壽命,就像保溫層里面的保溫材料一樣,十幾二十年后幾乎都失去了作用,需要重新來過了,防水材料也是一樣,最多管二十年。沒有任何建筑是竣工以后就不用維護的。
今天就寫這么多,不知道各位看官看懂了沒有,親們下周再聊!
魯仲鵬
2018年8月14日 09:26:58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