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鑒賞: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史讀書
蘇軾詩有兩千多首,人們大概把他的詩分成幾個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又或者烏臺詩案前后等等幾個階段。但毫無疑問,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的時期是蘇軾創作的一個高峰。今天,我們就來談幾首他的詩。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這首詩意思很好理解,如果琴聲發自琴,那當今盒子為何不響?如果琴聲來自于手,那為何手上聽不到聲音?
蘇軾好佛,這首詩很似佛教里面的謁語,蘇軾這首詩很可能是受佛語啟示。蘇軾這首詩告訴我們要奏出琴聲,僅有琴或者彈奏技巧是不夠的,要兩者結合,要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很豐富。
《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多聰明,才華橫溢,卻因為太過聰敏,寫了文章被人陷害,被貶黃州,建功立業愿望再難實現了。這首詩是他在黃州時,他的妾侍王朝云為他生了一個孩子,滿月時為孩子辦洗兒會時所作。詩中可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不希望孩子像一樣,也是對朝廷統治者的反諷。蘇軾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而愚且魯的人卻能成為公卿,不得不說很諷刺。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雨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裊裊東風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月亮來,揮灑出淡淡的清輝。花兒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月光也灑向了院中的回廊。害怕夜太深,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紅蠟燭,不愿放棄欣賞海棠花盛開的時機。
文人大都愛花,蘇軾也不例外,有許多詠花的詩詞,這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這是蘇軾到黃州的第五個年頭時所作的,其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蘇軾的孤單。
蘇軾寫月光、花香,描繪來一幅清新淡雅的畫面,花香沁人心脾,月光淡雅,將蘇軾帶入了空蒙迷幻的境界。
“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全的轉折點,它寫了賞花人的心態,也承接上句,因為月光轉到回廊,照不到海棠花,蘇軾看不到燦爛的海棠花,頓生憐意,又不忍心海棠花棲息在黑暗中,于是“燒高燭照紅妝”。紅燭,為海棠花驅趕黑暗,蘇軾對花也是充滿了道義。
詩中還是能感受到蘇軾的孤獨感,不過東風、崇光、高燭、紅妝等明亮的意象,還是表現出了蘇軾豁達、瀟灑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