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部電影《媽媽的遙控器》。
離奇,壓抑,卻不失真實。
小偉是個初三的學生。
成績差的一塌糊涂。
原因很簡單,他超喜歡漫畫,因此不管是復習,還是考試,他都在那涂涂畫畫。
母親天天各種訓,然而,小偉還是那個小偉。
這是個單身母親。
從離異那一刻起,她就把生命的全部價值投注在小偉身上。
她不允許他不優秀,就像不允許自己投資的項目虧損一樣。
一次偶然,她買到了一個遙控器。
一個可以操控兒子時間的魔力遙控器。
她跟兒子說:“我給你報了培訓班,你上一次課不懂沒關系,上十次課,你總會懂吧?”
小偉當然聽得一頭霧水。
上課后,小偉繼續開小差。
結果,第二天一醒,他發現日期回到了昨天,還是周三。
然后,上課,開小差,考試不及格······第三天醒來,日期居然還是周三!
老師還是那個老師。
偶遇的人和事也完全復現。
小偉漸漸明白了母親那句“咒語”——你只要不聽話,你人生就會卡在同一天。
但他無力反抗,他只好擯棄自己倔強的靈魂,做一個唯媽媽是從的“好孩子”。
幾個月后,小偉戀愛了。
確切說,是早戀。
媽媽知道后大發雷霆。
居然背著媽媽早戀?必須分!
這一次,小偉也終于發飆:“我就不分!”
可孫悟空再牛逼,終究還是逃不過唐僧的緊箍咒。
媽媽遙控器“退回鍵”一按,小偉瞬間退回到了幾個月前。
那時,小偉還沒有早戀。
他瘋了似的沖到女朋友家。
可惜,只聽見一句:你是誰啊,我不認識你。
那一天,小偉割腕身亡。
媽媽發現后,拿出遙控器,“退回鍵”繼續一摁。
小偉又回到了自殺前。
沒多久,小偉又去跳海。
媽媽發現后,又拿出遙控器一摁。
小偉復活了。
他淚流滿面地望著媽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
而媽媽的回復更是令人絕望。
“你是媽媽的生的,我不許你這樣想!”
可以說,起碼80%的家庭悲劇,都跟“控制欲”脫不了干系。
“為你好”是控制。
“請替媽媽想想”這也是控制。
這種控制就像鴉片,控制者會上癮,被控制者久而久之也會“上癮”——因為自我被閹割后,人會習慣把選擇權交給他人。
比如每一個缺乏主見的成年人。
今天就談一談怎么走出這種控制吧。
父母的控制大致分2種。
一種是強控制。
“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我可是你爸,你連我的話都不聽了?”
就像《媽媽的遙控器》里的經典臺詞:你是媽媽生的,我不許你這么想!
他們的邏輯就一條,你是我生出來的,所以別說管你,就是揍你,你也不能有二話。
很荒誕是不是?
沒辦法,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就是這么教的。
另一種是軟控制。
這種控制不易察覺,甚至還套滿了無私的光環呢。
因為他們太喜歡沉浸于自我犧牲了。
他們恨不得掏肝掏肺給孩子。
可孩子呢?
真的不需要你“掏肝掏肺”啊。
孩子需求很簡單,他只要父母給予愛與自由即可。
可惜,付出欲強的父母,控制欲必然也不會弱。
“媽媽做這么多可都是為你好啊。”
“爸爸為你活了半輩子,你也為爸爸著想一次吧!”這種控制往往都能奏效。
因為愧疚。
其實不管哪種方式的控制,其動機都是——為你好。
罵你為你好,逼婚是為你好,連虐待你,父母內心也能形成一套邏輯——孩子,多吃點苦,對你有好處!
惡人從不覺得自己有錯。
壞的父母也是。
既然父母幾乎不可能意識到自己問題,那就別跟他們講道理了。
省點力氣,試下這種辦法。
第一步,獨立。
精神獨立有點玄,姑且不談,就說空間獨立和經濟獨立。
先跟父母分開住。
分開的距離越遠越好。
因為如果住在一塊,父母就可以繼續玩他的“自我犧牲”游戲,就可以時時刻刻表達:這都是為你好啊······
不管你怎么應付,這對你都是一種極大的心靈損耗。
長期處于內耗之下,何談自由?
然后,別問父母拿錢。
因為你伸手要的每一分錢,都是他們表達控制的“籌碼”。
因為有求于人,必然就要受制于人。
獨立只是第一步。
因為精神控制這東西是如影隨形的。
一個從小在極端控制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走到哪,“父母”就會跟到哪。
在此,我要引用科胡特推薦的一個技能——不含敵意的堅決。
這我很有經驗。
我父母感情很糟,二十多年來,我一直被夾在中間。
同時呢,母親控制欲又很強,對我啥事都要插一手——我痛苦程度可見一斑。
過去,我是這樣反抗控制的。
母親說:“今年過年一定要結婚啊。”
“不結。”
“你看村里哪個這么大的孩子不結婚?就你搞特殊?”
“你好意思說我?你看看你和爸的婚姻!”
“啊,有幾個男人會跟你爸這么沒用?你爸多懶你知道嗎!······”
······
結果是,兩敗俱傷,我和她都被氣的半死。
現在,我換了套招式。
有一次,母親說:“你那個同學鵬鵬都生第二胎了,還是個兒子!”
我語氣溫和地回道:“媽,那是人家的事。”
“那你呢?你都22,該結婚了。”
“媽,這是我的事。”
“什么叫你的事?我是你媽還沒權利管你?”
“媽,我說了,這是我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負責好嗎?”
·······
母親又說:“你爸做事可真蠢啊,居然······”
我連忙打斷:“停停停,你們感情是你的事。”
“你怎么可以這樣說話!”
“媽,這是你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負責。”
······
整個拒絕過程,沒有敵意,沒有一點反抗情緒,有的,只是厘清界限:這是我的事,那是你的事。
如此一來,對方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無處著力。
而你呢,就可以把更多的心靈能量,投注于“選擇”,而非“爭取選擇權”上。
換句話說,別跟控制欲強的父母論是非,爭高下。
因為反抗,就是在配合他們的游戲。
中國父母的控制游戲。
自我犧牲后,以道德資本逼人的游戲。
面對他們強加過來的意志,別吵,別鬧,別激動,我們只需溫和地表達:媽,這是我的事。
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十次。
不斷重復。
直到父母把你交還給你,直到你面對人生選擇時,不覺束縛,只覺自由。
和原生家庭作斗爭從來不是易事。
有觀念的捆綁,有血緣的牽絆,有太多太多的閑言碎語,世俗攻擊。
但請你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妥協。
沒有人能替你的選擇負責。
就像催婚催生時,他們一口一個“為你好”。
而當你婚姻遭遇不測時,他們會——也只能這樣說:為了孩子,忍忍。
因此,走出控制是必要的。
這也是主宰自己人生的必經之路。
也許你還想看:
離婚1年,我總結出幾條血一樣的教訓:婚姻內的欺騙,只有一次和無數次……
加我個人微信吧
我們一起成長
▼
親愛的,你置頂/星標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