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連載26,歡迎收看。
蜀國在諸葛亮死后,后主劉禪按諸葛亮臨死時的推薦,以蔣琬為輔政大臣,先任尚書令,領益州刺史,后遷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祎是副手,先為后軍師,后為尚書令。
01、戰略防御的蔣琬費祎時代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初為州中小吏,隨劉備入蜀后,任廣都縣長。劉備到廣都,見蔣琬不理眾事,時常喝得爛醉,想加罪處罰。諸葛亮勸劉備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劉備為漢中王后,蔣琬任尚書郎。諸葛亮任蜀丞相后,選蔣琬為僚屬,任東曹掾、參軍等職。
諸葛亮統兵北伐時,蔣琬留守成都,處理丞相府事,任長史,籌劃軍備,供給前方。諸葛亮常說:“公琰托志忠雅,是和我共同贊助王業的人",臨死前密表劉禪說:“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費祎字文偉,江夏人,游學入蜀。劉備占據益州后,先后任太子舍人、庶子,伴侍東宮。劉禪即皇帝位后,任黃門侍郎。
蔣琬和費祎執政后,繼承諸葛亮的政策,對內保國安民,休養生息;對外通好孫吳,北伐曹魏有所節制。他們兩人合作得比較好,雖然不如諸葛亮那樣勵精圖治,但基本上能維持蜀漢安定的局面。
在內政方面,蔣琬和費祎都注意團結蜀中官吏。有一次督農楊敏在背后說蔣琬“做事昏聵,不及前人(指諸葛亮)。”有人把這話報告了蔣琬,主張懲辦楊敏。蔣琬說:“我確實不如諸葛丞相,不要計較這件事。”
后來楊敏因犯別的罪被捕入獄,人們都以為他活不成了。但蔣琬心地坦然,并沒有因他以前的言論加重處罰他。
蔣琬這種態度對維持蜀漢內部的團結,起了不小作用。
在軍事方面,開始時蔣琬認為諸葛亮攻魏的進軍道路艱險,糧運困難,想改用水軍由漢、沔襲擊曹魏的西城、上庸、房齡東三郡地塊,但許多將領都不同意他的意見,蔣琬也就作罷。
這時,蜀漢直接統兵的重要將領是姜維。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很有軍事才能,原為曹魏天水郡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歸附蜀漢,任倉曹掾,加奉義將軍。
諸葛亮對姜維很器重,曾寫信對蔣琬等人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是涼州上士。” 又說:"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深知兵法。心存漢室,才兼于人。”不久,將他遷為中監軍、征西將軍。
諸葛亮死后,姜維為右監軍、 輔漢將軍,后來又遷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姜維自以為才武過人,又了解隴西地區的風俗民情,總想興師大舉北伐。但費祎總是限制他,不給他更多的軍隊。費祎還對姜維說:“我們的才能遠不如丞相諸葛亮,丞相過去還不能平定中夏,何況我們?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不變其功業,以等待能者,如果希望靠僥幸而決成敗于一舉,導致失敗,后悔可就晚了。”
在蔣琬、費祎掌政時期,基本上采取了戰略防御方針,力求維持諸葛亮在世時的局面。
02、黃皓專權,司馬伐蜀
費祎死后,姜維遷為大將軍,掌握了軍權,差不多年年舉兵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大,反而加重了蜀漢人民的負擔。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率軍向祁山方面進攻,因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不至,在上邽南部的段谷(今甘肅天水東南)被鄧艾率領的魏軍打得大敗,士卒星散,死亡很多,更引起蜀漢人民的不滿。
蜀國當時載人戶籍的有二十八萬戶,計男女九十四萬口,而將士官吏有十四 萬二千,平均兩戶就要負擔一個官兵。老百姓生活的艱苦,可想而知。
劉禪生長深宮,為人懦弱,不懂政事。諸葛亮死后,他年紀逐漸大了,仍然不理政事,整天在后宮里吃喝玩樂。宦官黃皓,善于投其所好,劉禪很寵信他。但侍中董允是個正直大臣,他抵制黃皓,使其不能過于胡作非為,地位也沒有得到升遷。
董允死后,黃皓同侍中陳祗相勾結,開始參與政事。黃皓升遷為中常侍、奉車都尉。中常侍是皇帝的侍從,傳達皇帝詔令,掌理文書;奉車都尉掌陪奉皇帝乘車輿。黃皓身兼二職,出則奉車,入則侍奉左右,成為皇帝親信。到258年(景耀元年),他完全控制了朝政。
軍事方面受挫的姜維,怕被陷害,名曰練兵,實則為了自保,攜重兵去了沓中,遠離了漢中前線。
蜀漢內部的這些矛盾,很快被司馬昭掌握,決定趁機伐蜀,為自己改朝換代立下天大的功勛。
262年(景耀五年),司馬昭任鐘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伐蜀的跡象已經很明顯。此時的姜維仍舊沒有沓中回救的意思,但確實怕魏軍攻占漢中,所以立即上表劉禪說:“聽說鐘會治兵關中,圖謀進取蜀漢,應該派張翼、廖化率軍分別護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和陰平的橋頭(今甘肅文縣北),以防魏軍。”
姜維的打算很明顯,讓蜀漢中央的軍隊先去和魏軍拼個你死我活,然后自己一路從沓中來救,這樣既可建立不世之功勛,又削弱了蜀漢中央軍隊的力量。這樣,擁有蜀漢最大軍隊的將是他姜維,誰也將不能傷害他,他反而可以掌控蜀漢軍政實權。
可是他忘了,司馬昭會這么傻嗎?司馬昭既然想趁此來攻,就是因為你姜維把蜀漢的大軍都從漢中帶走了——你會來救,司馬昭不會派人堵你嗎?
還有,專權的黃皓不知道你這是想擁兵自重嗎?果然,黃皓告訴劉禪,他已求神問卜,說敵軍不會到來。劉禪聽信了他的話,就把姜維反映的情況和建議擱置下來,群臣都不知道,而他自己仍然終日花天酒地,對敵人不加防備。
第二年(263),司馬昭果然派三路大軍伐蜀。一路由征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多人,自狄道(今甘肅臨洮)向沓中,截擊姜維;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領兵三萬,自祁山向陰平附近的橋頭進攻,以絕姜維的歸路。
也就是說,司馬昭為了阻止姜維,派了兩路大軍,加了雙保險。
另一路由鐘會統領十多萬大軍,則分別從斜谷、子午谷等地前進,直取漢中。
劉禪得知敵軍真的打來了,才慌忙派廖化領兵去沓中,名義去作姜維的后援,實際是接蜀漢的大軍趕緊回援,別給魏軍堵死了。
另外派張翼等領兵去陽安關口協助防守,但張翼的援軍還沒到達前線,鐘會的大軍就已經打到漢中。
這時,陽安關的守將傅僉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堅持迎戰,不料他的部下蔣舒向魏軍投降,他力戰身死。陽安關陷落。
03、鄧艾奇襲蜀漢
西路的鄧艾軍也很快到達沓中,向姜維營地進攻。姜維得知漢中失守,便向陰平撤退。這時諸葛緒的軍隊已到達橋頭截擊。姜維從側后進擊魏軍,諸葛緒害怕,引軍后退三十里,姜維趁機越過橋頭。
姜維到達陰平后,又向南撤退,同從成都北上的廖化、張翼等軍會合后,據守劍閣。
鄧艾進至陰平后,想同諸葛緒聯合進軍江油(今四川江油東),直取成都。諸葛緒不同意,引軍東下同鐘會軍會合。鐘會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押送其回京治罪,將其軍隊置于自己統轄之 下,然后向劍閣進兵。
劍閣又名劍門山,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小劍山和大劍山相連。山勢險峻,飛閣通道,所以稱為劍閣。李白在詩中曾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等憑險拒守,鐘會軍連日攻打不下。
鐘會在劍閣受阻,糧食供應又困難,軍中乏食,便想引兵退還。這時,鄧艾向他提出出奇制勝的建議說:"蜀軍已經遭受挫折,我們應該乘勝前進。如果從陰平小道偷越過去,出劍閣以西百里,向涪城,用奇兵沖其腹心,劍 閣的守敵必定還救涪城,我軍就可乘勢而進。如果劍閣的蜀軍不撤退,在涪城對付我軍的力量就小了,涪城一定會被我軍攻破。”
鐘會接受了鄧艾的建議,并要他執行這一任務。
陰平是少數民族(氐羌等)居住的地區。這里崇山峻嶺,道路難走,地處偏僻,人煙稀少。漢武帝征服西南夷時,曾開鑿了陰平小道,后來廢棄了,不為人們注意,蜀軍也沒有設防,因而被魏軍鉆了空子。
鄧艾是一個有才能的將領,他身先士卒,親自探險開路,終于克服重重困難,通過了陰平小道,繞過劍閣天險,直奔江油。
據守江油的蜀將是馬邈。魏軍的突然到來,使他大驚失色,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接著,鄧艾督軍向涪城進攻。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領兵拒守涪城,被鄧艾軍打敗,退守綿竹。鄧艾乘勝追擊,不給蜀軍以喘息機會。
鄧艾寫信勸諸葛瞻投降,答應表封他為瑯琊王。諸葛瞻大怒,斬鄧艾使者。雙方激戰的結果,蜀軍大敗,諸葛瞻和他兒子諸葛尚都戰死。
綿竹陷落后,蜀軍無險可守,鄧艾督軍向成都推進。
04、劉禪投降
魏軍的突然逼近,使蜀漢朝野上下一片慌亂。劉禪急忙召集群臣,討論對策。有的主張投奔東吳,有的主張逃向南中。光祿大夫呼譙周對這兩種主張都不同意,他說:
“自古以來沒有投奔他國為天子的,投奔東吳免不了也要稱臣。從政治形勢看,魏國能吞并吳國,吳國不能吞并魏國,這是很清楚的。與其稱臣于吳,不如現在就稱臣于魏,免得將來再受一次恥辱。至于撤向南中,應當早作安排,現在大敵已近,人心不穩,一旦車駕南行,恐怕要發生不測之變,更談不到能到達南中了。就是到達了南中,外面拒敵和內部需要的一切耗費,都加在諸夷身上,必然引起他們的反叛。”
說來說去,譙周主張馬上向曹魏投降。他還對劉禪說:“如果陛下降魏,魏肯定會裂土分封,以禮相待。他們如果不這樣做,我就親自去洛陽以古義同他們相爭。”
在譙周的一再勸說下,懦弱無能的劉禪最后決定向魏軍投降。
這時,劉禪子北地王劉諶竭力反對投降,主張抵抗,劉禪不聽。劉諶不愿看到劉氏國破家亡,就跑到祖廟,對著劉備的靈位痛哭一番,殺死妻子,然后自殺。
劉禪派侍中張紹等捧著璽綬去見鄧艾求降,鄧艾接受了。
劉禪又派人去前線敕令姜維等投降。姜維、廖化、張翼等得令,便到鐘會軍前投降。
當蜀漢將士接到投降的命令時,不少人拔刀祈石,表示不滿和憤慨。
不久,鄧艾的軍隊到達成都,劉禪率領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多人,按古代國君投降的儀式,反綁著雙手,讓人抬著棺材,到鄧艾軍前投降。鄧艾給他松了綁,放把火把棺材燒了,表示接納。后來他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
一次司馬昭同劉禪一起宴飲,為他表演蜀地歌舞,別人都因而感傷,劉禪卻“喜笑自若"。司馬昭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于此。雖使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
過幾天,司馬昭問劉禪:"頗思蜀否?”
劉禪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蜀漢自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到263年劉禪亡國,共經歷了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