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冬青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祛濕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在中醫上能用的方法也很多。
仲景先生在《傷寒論》中提出了溫陽化氣的治療思路。
溫陽化氣,就是通過腎陽的蒸發來氣化痰濕。
陽化氣,陰成形。陽主動而散,可以促進萬物的氣化;陰主靜而凝,可以促進萬物的成形。
小時候經常看別人做豆腐,豆腐的原理也是這樣的,把黃豆放在石磨里一圈圈碾磨,流出液體的豆漿,經過煮沸就可以喝了。
可是想吃到成形的豆腐,就必須得加上寒性的石膏,用模板一固定,豆腐就成形了。
我們身體也是這樣,寒邪最易損傷我們的陽氣,而陽氣有溫熙、推動的作用。
身體中缺少了陽氣推動的作用,氣和血就容易停滯不前,瘀滯到了一起,容易滋生痰濕。
所以溫陽化氣的治療理念,說簡單點就是幫你在身體里“種太陽”。
五苓散便是這治療思路下的神奇產物,現在有中成藥五苓膠囊。
方中的桂枝是助陽化氣,就像開取暖器把水濕氣化,主要是加強人體的氣化作用,把有形的水、氣化成無形的精髓。
口渴的問題不僅解決了,而且身體也得到了營養。
豬苓、茯苓和澤瀉都可以防濕,它們的祛濕方法十分相似,因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甘淡。
中醫有句話叫“甘淡利濕”。利尿的意思是讓濕氣從尿液中排出。
豬苓瀉腎與膀胱的濕,茯苓健脾利濕,把腎中的濁液消除。
兩味均甘平淡滲,所謂淡滲,就像衣服脫水后晾干,是和緩的達到祛濕目的。
澤瀉既澤又瀉,澤的是腎水,瀉的是濁液,比茯苓還能利小便。
最后,加入蒼術,可養脾胃。脾喜燥憎濕,脾最怕濕。
如果體內有濕氣,很可能困住脾胃,就會限制脾胃的運化轉化功能。
若讓脾胃轉運起來,痰濁和濕邪也就沒有了化生的源頭。
五苓散被譽為“古今利水第一方”,醫圣用它來治療“水逆”及小便不利等與濕有關癥候。
如今,五苓散可以用來調理氣化不利、濕氣泛濫引起的水腫,包括肢體浮腫、頭面浮腫;還有像身體疲乏困重、腹脹、腹瀉、頭暈、耳鳴,能調理膀胱炎、尿道炎等。
本方主治病癥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需要注意的是,陰虛、舌苔紅少者不適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