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5味藥的經方,入圍“中醫十大名方”,醫圣張仲景也沒想到
中醫發展從古至今,留下了數不清的名家著作,而可供選擇和使用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當然,每個醫者都有自己擅長使用以及喜歡使用的方藥,但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卻是每一個中醫人不得不研讀的經典。雖然在書中載方不多,但每一首方都有著豐富的臨床意義和使用范圍,這也是為何后世稱其為“方書之祖”的原因了。雖然對于《傷寒雜病論》中的每一個方子,醫圣張仲景都闡述了其具體適用的病因病機或是疾病和表現,但在今天若我們嚴格按照這些原文所框定的范圍來進行使用,未免也太大材小用了,其實它們都有著更多的適用范圍。比如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五苓散,便是如此。五苓散最早為醫圣張仲景治療太陽蓄水證而設立的方劑,原方有澤瀉一兩六銖、桂枝半兩以及茯苓、豬苓和白術各十八銖所構成。那么何為太陽蓄水證呢?得先從張仲景的原文中尋找答案。原文記載:“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根據仲景六經辨證的理論,太陽在表,若肌表感受風寒邪氣,則先犯于太陽,從而出現發熱惡寒等表證(類似于現在所說的風寒感冒),則稱為太陽病。既然邪在肌表,治療時則只需發汗使邪氣從肌表而解。但若發汗后,津液受損,則會出現胃中干而煩躁、口渴等表現,這時只需要少少喝水便可痊愈。但若此時微微發熱還伴隨口渴的話,脈仍浮且小便不利,這便不是單純發汗而傷津液了,喝水自然也是不管用的。在這個時候,脈浮說明表邪仍然還存在,且其已經從太陽經傳至了太陽腑,也就是膀胱。邪氣侵犯使膀胱氣化不利,從而小便不利;且水液停聚而失于氣化,所以就會伴隨口渴的表現,這便是太陽蓄水證,該怎么治呢?需要用五苓散。五苓散雖然只有五味藥,但是它的適用范圍和使用頻率卻很高,因此它也是中醫十大名方之一。那么,五苓散究竟有什么奧秘呢?這就需要洞察它的配伍秘訣了。全方以澤瀉為君藥以利水滲濕;豬苓、茯苓淡滲利水滲濕而為臣藥,以助君藥之功;以白術健脾以利水,桂枝溫陽化氣而行水,共為佐藥。諸藥相伍,共奏淡滲利濕、溫陽化氣之妙用。這便是五苓散的基本主治,但其實現在單純的太陽蓄水證也很難見到,且五苓散的作用也不僅僅于此。五苓散中所涵蓋的中藥,其中澤瀉、茯苓、豬苓都有利水的作用;而白術和茯苓又可健脾,還能利水燥濕;而少量辛溫的桂枝溫陽化氣幫助行水,所以五苓散在利水祛濕方面的功效其實是特別強的。當今,許多人都經常受脾虛濕盛的困擾,因此五苓散在今天,對于因水濕引起的水腫、泄瀉、咳逆等病癥方面完全能夠發揮很好的功用,說它是祛濕良方也是十分正確的。僅僅五味藥的五苓散,現代開發的這些用法,估計就連醫圣張仲景也沒想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