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王清任,一個方子,中風、面癱、口眼歪斜統統搞定
清代醫林有兩個奇人,一個是高斗魁,另一個就是王清任。
王清任自幼習武,青年時曾考取武秀才,后來因為性情磊落,耿直不違,逐漸形成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愿望,改習歧黃。打個比方,就好比半邊輪胎沒氣了,車子就歪下去,氣一足,立馬直起來了,就像人口眼歪斜一樣,氣不足,嘴巴講話就漏風,氣一足,就正回來了。嘴角流口水也是氣虛不能固攝津液,你看什么樣的人容易流口水?第一,小孩子,十個有九個會流口水,中醫講,小兒脾常不足,不足就意味著虛弱,也就是說小孩子還沒發育完全,元氣還沒充滿。第二,老年人,《黃帝內經》里說,人過四十而陰氣自半。人的元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虧虛,元氣不夠了,像樹老了葉子會掉落。老年人形體已衰,還沒講幾句話呢口水就先掉下來了。中風,自古以來,多從風火痰濕論治,而王清任獨辟蹊徑,這位清代醫林怪杰用畢生經驗總結出四個字:補陽還五。正常人的元氣是十成,虛累的人能剩下七八成,如果再弱呢,就剩下六成,就老容易打困,看到凳子想坐,看到床想臥。剩下五成的時候,立馬手麻半邊身體用不了,身體的能量啊,只夠一半用,所以干脆把一半歸并到另一半,免得兩邊都用不上,就是這么個意思。
他在《醫林改錯》中強調,“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在他的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用量多達一百二十克。相傳,王清任在京城行醫的時候,當時的軍機大臣患了中風,用祛風的,化痰的,清火的,通經絡的,沒有一樣治的好。王清任一來,接過方子一看,里面也有用到黃芪,但只有寥寥十幾克,他就在后面多加了一個零,家屬一看,如此大劑量,不禁嚇了一跳。王清任就說了,中風,是元氣不足,就像一個人,渴的餓的已經受不了了,你用樹葉沾一點水給他喝,用筷子挑一粒米給他吃,飽的了嗎?飽不了。欲起千金之石,必用千金之力,你要把全身的元氣補回來,需得百克以上的黃芪。結果呢,這大臣吃了王清任開的方子,一劑下去,手有知覺了,吃到第三劑的時候,能下床走動了,再吃十劑,沒事了。補陽還五湯:黃芪(生)120g,當歸尾6g,赤芍5g,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各3g。中醫上有一句話叫氣虛莫少,就是說治療氣虛,黃芪是必不可少的。黃芪補氣,通過益氣來通絡,來活血,體現出氣能行血,就是說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我們身體里的血屬陰,天性好靜,它之所以在上上下下地循環流動,全是依賴氣的推動。重用黃芪補氣,自是氣壯血行了。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它們是四大金剛,瘀血堵在血脈管道里頭,就像你家里有一團垃圾,掃帚一掃開就沒了,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一活血,它就消了。當歸是古人最愛用的藥材之一,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十方九歸,就是十個方子里面有九個都用到當歸。現在我們通常用全當歸,實際上古人是很講究的,他們把當歸分成當歸頭、當歸身和當歸尾,不同的部位,藥用功能各有不同。補血止血用當歸頭,補血養血用當歸身,活血破血用當歸尾,王清任這里取的是當歸尾。地龍就是蚯蚓,蚯蚓它是軟體動物,沒有爪牙之力,也沒有強大的筋骨,但它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它可以在土壤中鉆來鉆來,來去自如,為植物疏松土壤。
所以蚯蚓能通經活絡,善于奔走,將黃芪之氣周行全身,將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帶至需要之處。所謂瘀血只是標,元氣虧虛才是本,即王清任所謂“因虛致瘀”。所以把氣補足了以后,還要再用點活血化瘀的藥,幫你把瘀血通開,中風的癥狀就慢慢好轉了。補陽還五湯是王清任的傳世名方,也是中藥隊伍中赫赫有名的戰將,領軍者為黃芪,是恢復元氣的動力,其他破血逐瘀藥在黃芪的率領下組成了一支目標一致的攻堅隊伍,主攻方向補氣、活血、通絡,對氣虛血瘀導致的中風及中風后遺癥最為適宜有效。這個方子呢,用的時候可以先從30克黃芪開始,如果效果不明顯,再逐漸增加藥量。民國神醫張錫純在評價這方子的時候,說這方子是不錯的方子,醫家用的效果都不錯。但大家一定要記住,要氣虛才可以用,如果你的舌頭顏色是紅的,舌苔又黃膩,一派上火的癥狀,就不要用了,容易用錯,這個時候,就要考慮用清火、化痰的思路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