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筆者將?《乾》卦之上九陽爻變為陰爻,得澤天?《夬》卦,其卦辭將會明示一切,詳細解釋如下:
引《周易譯注》(353頁)?《夬》卦第四十三
?夬(1):揚于王庭②,乎號有厲③;告自邑,不利即戎(4);利有攸往(5)。
【譯文】?《夬》卦象徵決斷:可以在君王法庭上公佈小人的罪惡予以制裁,並心懷誠信地號令眾人戒備危險;此時應當頒告政令於城邑上下。不利於興兵出師用武力強行制裁;這樣就利於有所前往。
【注釋】
① ?夬——音怪guai,卦名,下乾上兌,象徵“決斷”。案,“夬”字之義,謂“決斷”、“果決”,此處指“陽剛”對“陰柔”采取決斷性的制裁。卦中五陽共決上六一陰,正含此象。《彖傳》:“夬,決也,剛決柔也。”《正義》:“夬,決也。此陰消陽息之卦也,陽長至五,五陽共決一陰,故名'夬’也。”
②揚于王庭——揚,猶言宣佈;王庭,《正義》:“百官所在之處”,指君王的法庭。此謂“君子”制裁“小人”應當光明正大地宣揚於“王庭”,以喻“剛決柔”之際“公正
無私”的情狀。《正義》:“以君子決小人,故可以顯然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示公正面無私隱也。”
③孚號有厲有——號,令,此承前句義,說明“君子”決“小人”之時,又須號令眾人戒備危險。《程傳》:“孚,信之在中,誠意也;號者,命眾之辭。君子之道雖長盛,而不敢忘戒備;故至誠以命眾,使知尚有危道。雖以此之甚盛,決彼之甚衰,若易而無備,則有不虞之悔;是尚有危理,必有戒懼之心,則無患也。”
④告自邑,不利即戎——告自邑,猶言“頒告政令於邑”;即
353
戎,謂興兵出師。這兩句進一步說明“剛決柔”是以“德”制裁,並非以武力取勝。《王注》:“以剛斷制,告令可也。告自邑,謂行令於邑也。用剛即戎,尚力取勝也;尚力取勝,物所同疾也。”
⑤利有攸往——此句總結上文,指出處“夬”之時,利於“剛”不利於“柔”,故陽剛者若能循上述之道而行,必然利有所往。《王注》:“剛德愈長,柔邪愈消,故'利有攸往’,道乃成也。”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①也;健而說,決而和②。“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③;“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④;“告自
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⑤;“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6)。
【譯文】《彖傳》說:“夬”,意思是決斷,猶如陽剛君子果決制裁陰柔小人;於是能用剛健令人心悅誠服,通過果決氣勢導致眾物協和。“可以在君王法庭上公佈小人的罪惡予以制裁”
說明本卦一柔爻肆意乘淩於五剛爻之上;“心懷誠信地號令眾人戒備危險”,說明讓人們時時危懼戒備就能光大處“夬”之道;“此時應當頒告政令於城邑上下,不利於興兵出師用武力強行制裁”
說明若濫用武力將使處“夬”之道困窮;“利於有所前往”,說明陽剛盛長最終必能制勝陰柔。
【注釋】
①剛決柔——剛,指卦中五陽爻;柔,指上六一陰爻。此以六爻之象,說明“夬”之謂“決”,意指陽剛決陰柔,即“君子”決“小人"(參見
卦辭譯注)。
②健而說,決而和——健,指下乾;說,即“悅”,指上
兌。這兩句舉上下象為說,
謂“夬”之時,以剛健能決而令人悅服,並導致眾物協和。此與前文“夬,決也,剛決柔也”並釋卦名“夬”之義。
《王注》:“健而說,則決而和矣。”《正義》:“乾健而兌說,健則能決,說則能和。”
③柔乘五剛也——柔,指上六;五剛,即卦中五陽。此句釋卦辭“揚于王庭”,謂六爻有一陰乘凌五陽之象,猶如“小人”作惡,故須果決制裁於“王庭”。
354
《王注》“剛德齊長,一柔為逆,眾所同誅而無忌者也,故可’揚于王庭'。”
(4)其危乃光也——此釋卦辭“孚號有厲”,謂此時當使人們長存危懼戒備之心,則君子處“夬”之道必能光大也。”《程傅》:“盡誠信以命其眾,而知有危懼,則君子之道乃無虞而光大也。”(5)所尚乃窮也——此句釋卦辭“告自邑,不利即戎”,謂若“即戎”,則是以“尚武”處“夬”,不是以德取勝,其道必窮。《正義》:“剛克之道,不可常行;若專用威猛,以此’即戎’,則便為尚力取勝,即是'決而不和’,其道窮矣。”
⑥剛長乃終也——此釋卦辭“利有攸往”,指“夬”道成於剛德盛長,必以陽剛制勝陰柔告終。《王注》:“剛德
愈長,柔邪愈消,故'利有攸往’,道乃成也。”《正義》:“道成也,剛長柔
消,’夬’道乃成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1);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②。
【譯文】《象傳》說:澤水化氣升騰於天(決然降雨),象徵“決斷”;君子因此要果決施降恩澤於下民,若是居積德惠不施必被憎惡。
【注釋】
①澤上於天,夬——釋《夬》卦上兌爲澤,下乾爲天之象。《集解》引陸績曰:“水氣上天,決降成故曰'夬’。”②施祿及下,居德則忌——祿,《尚氏學》“謂恩澤”;居,積也,“居德”與“施祿”前後對文;忌,《說文》“憎惡也”,這是說明“君子”觀《夬》“澤上於天”之象,悟知應當果決施降恩澤於下,不可積居不施,以至民怨。《來氏易注》:“言澤在于君,當施其澤,不可居其澤也;居澤,則乃人君之所深
忌者。”
【說明】本卦取名為“夬”,意指“決斷”,《彖傳》舉六爻“剛決柔”之象為釋,正見“君子”果決制裁“小人”的旨趣。但《大象傳》根據上下卦“澤上於天”之象,衍發“君子施祿及下”的義理,與“決柔”剛適為相反。來知德認爲:“孔子此二句,乃生于’澤′字,非生于'夬’字”
《來氏易注》);尚先生進一步指出:“象辭每相反以取義,此亦其一也”(《尚氏學》),其論甚是。
355
筆者讀易感悟而知,?《夬》卦即?《乾》卦之終,六陽之爻已至上六為陰,陽剛之君已為剛健有力之末,由陽變陰,由剛變柔。時至此對萬眾必以多施恩惠,而不宜使用武力,揚威于王庭。否則必步入?《乾》卦上九“亢龍有悔”的結局。由此可知,?《夬》卦卦辭的解釋,若是不與“亢龍有悔”遙相呼應,其解釋眾多紛紜,亦難以完全達義。上卦為澤雖為水域,然已經不是大海而任由龍騰逍遙之境了!
附錄文章:筆者讀【宋】邵雍《皇極経世》有:
“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謂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能利民者正,則謂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則謂之曰賊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賊,安有弒君耶?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歸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斯之謂歟?三皇同圣而異化,五帝同賢而異教,三王同才而異勸,五伯同術而異率。同術而異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歸之,故尚爭。夫爭也者,爭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義,然後謂之爭。小爭交以言,大爭交以兵,爭夫強弱者也,猶借夫名焉者,謂之曲直。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稱也。利也者,養人成物之具也。名不以仁無以守業,利不以義無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業守,則亂矣。”
文中之意皆論為政者應知:“正與不正,義與利,爭與不爭,居功守業”等治與亂的根本原因皆在于“利民或害民”。
邵子又舉例說明云:“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殷湯以功有天下,殷紂以虐失天下。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三者雖時不同,其成敗之形一也。”
又云:“夫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言也。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伯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於義也,尚言者必入於利也,義利之相去一何遠之?若是耶,是知言之於口,不若行之於身。行之於身,不若盡之於心。言之於口,人得而聞之。行之於身,人得而見之,盡之於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聰明猶不可欺,況神之聰明乎?是知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過難。心既無過,何難之有?吁!安得無心過之人而與之語心哉?是知圣人所以能立無過之地者,謂其善事於心者也。”
今日中國倡導:“以民為本”,“空言誤國,實干興邦。”乃符合自古以來治國理政之大道。
筆者學習與研究邵子著《皇極経世》多年,頓悟邵子著書之心,全寄于該経書之《觀物篇六十》處。文云:“
自帝堯至于今,上下三千余年,前后百有余世,書傳可明紀者,四海之內,九州島之間,其間或合或離,或治或隳,或強或嬴,或唱或隨,未始有兼世而能一其風俗者。
吁!古者謂三十年為一世,豈徒然哉?俟化之必洽,教之必浹,民之情始可一變矣。
茍(讀音ji)有命世之人繼世而興焉,則雖民如夷狄,三變而帝道可舉矣。
昔乎時無百年之世,世無百年之人,比其有代,則賢之與不肖何止于相半也?
時之難,不其然乎? 人之難,不其然乎?”
文中寓意概述為,人世間變遷多不過三世,一世為三十年。故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時在變,民風在變。順時而合民意者興盛,違時而違民意者敗亡。知其理順時舉亊而循天命者,必成大業。邵子貫通研究千年以上的歷史沿革所得的此一結論,乃是整部《皇極経世》経典的最精華處!(易先)
注釋:
1,【隳】是一個漢字,讀音是huī,是指毀壞城墻或山頭;又如:隳墮(毀壞;動搖);怠惰。通“惰” 。漢·賈誼《過秦論》和唐·柳宗元《捕蛇者說》中均有記載。
2,【嬴】是一個漢字,讀音為yíng,部首為女。嬴為增益,增加的含義,同時也為姓氏。古同“贏”,獲勝;古同“贏”,滿,有余。
3,【俟】中國漢字的一個。讀音有qí,sì兩種,基本意思為等待或是姓。此處讀sì。
4,【浹】:濕透。拼音:jiā,繁體:浹。
5,【茍】,ji,從羊從口。口藏于羊(真善美)內,慎言也。 茍字為“自我告誡、自我反省”之義;今也有說法認為“茍”是“敬”字的初文。 茍(ji)、茍(gou)是兩個讀音、字義、篆體均不相同的字,“茍”字的上半部分也并非草字頭“艸”,而是類似于羊角的“卝”。
筆者分別研讀《易》、《皇極経世》典籍,並兩相加以比較,由于経典作者地位身份不同,所處時代先后有別,對其主題核心內容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作《易》者開章名義,單刀直入,直奔主題,將“飛龍在天”置于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之中;而邵子作《皇極経世》卻將同樣主題內容“茍(讀音ji)有命世之人繼世而興焉,則雖民如夷狄,三變而帝道可舉矣。”放在了全書的中部,加以“云遮霧障”,用數十萬字加以前后包圍,讀者稍不細心,將會無意間掠過!
【小結】
一,第一層次(共計一卦)
?《乾》卦: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
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
九四:或躍在淵;
九五:飛龍在天;
上九:亢龍有悔。
二,第二層次(共計六卦)
1,陰部
1)天風?《姤》卦:女壯,勿用,取女;
2,陽部
2)天火?《同人》卦:同人于野;
3)天澤?《履》卦:履虎尾,不咥人;
4)風天?《小畜》卦:密云不雨;
5)火天?《大有》卦:大有,元亨;
6)澤天?《夬》卦:揚于王庭;
(未完待續)/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