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 才是考驗一個企業的時候。”兩年前的這個時候,安永的一名員工在自己blog的開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顯然安永并沒有經受住考驗,他隨后寫到:與老板客套寒暄一番后就與公司徹底分手了。
回顧金融危機時的裁員風波,安永以及并稱“四大”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普華永道、德勤,成為跨國公司中的負面典型。其中,安永因在金融危機前剛在中國市場進行了大幅擴張,而采取更無情的裁員方案,成為裁員公司中的明星。
但中國市場意外的迅速回暖,給“四大”帶來的尷尬延續至今。2009年5月時,部分“四大”公司還在裁員。但畢馬威華東華西區首席合伙人馮光明告訴《環球企業家》,從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就已經從業務層面感知到資本市場的好轉,包括IPO在內的各種資本活動從死寂中恢復,2010年更是進入元氣恢復的年景。
業務重新回到“四大”手里,這些會計師事務所亟需充裕員工來執行。除了社會招聘、校園招聘以外,當然也會將辭退的員工重新招募回來—但這些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力資源部門很快發現,裁員帶來的壞名聲對于這三種招聘渠道都造成了阻礙。
2008年之前10年,“四大”迎合了中國企業急于上市、迫切需要聘請更懂資本市場和國際游戲規則的機構,這四家公司疾速地跑馬圈地,在發展高峰期的2007至2008年,“四大”占據了中國會計行業總收入的50% 以上,并且在年輕人尤其是畢業大學生心目中樹立了“工作環境穩定、收入不低、職業規劃清晰”的職業選擇形象。但金融危機讓企業兼并、企業IPO項目銳減,之前擴張時招聘的大量人手此時成為冗員。此前逐漸樹立起的正面、光鮮形象因為裁員而被蒙上陰影。
從畢馬威的財報中可以讀到,其2010年全球業務的同比增長為2.6%,亞太區更是達到了11.7%。這樣的增長當然足夠讓身處其中的從業人員放松一下心情。但對于已經離開公司的人,卻無法形成回歸的誘惑。相比投資銀行、PE基金市場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尚未恢復到2008年前業務的會計師行業對很多人來說暫時已經不是最具吸引力的棲身之所。
【人力短缺】
金融危機的陰影依然籠罩在“四大”之上,比如在普華永道辦公室的茶水間,一次性紙杯的提供仍然沒有恢復,打印機的設置也常年處于雙面打印狀態。
這無疑直指“四大”的痛處。與實體公司不同,會計事務所作為服務性行業,一旦資本市場陷入停頓,很難通過提高銷售積極應對危機,唯一的手段只有控制成本。
2008年年底,“四大”無一例外地進行勸退和裁員。之后,各種變相裁員不斷,比如當勞動合同到期,公司不會主動提請續約。公司的氣氛變得很微妙,中低層員工大多都在擔心什么時候自己就接到裁員通知。在情況最為糟糕的時候,公司甚至在情急之下會進行毫無事先通知的緊急裁員。一位安永的員工告訴本刊,令其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員工還在出差的項目中,就接到秘書的電話通知被召回,回到辦公室無奈接受被辭退的境況。
與之同時進行的是強制實行的“無薪假期”或者支付部分收入的假期。一年之中,員工需要休上20天到一個月不等的假期,公司因此省下10%左右的成本。安永員工對此半開玩笑地總結說,招聘時安永喊出的口號是“People First”(以人為本),經濟危機一來,果然契合了“People First”(意寓為削減成本時也先裁人)。
但市場回暖時,“四大”發現人力短缺又成為難題。公司又開始鼓勵員工推薦優秀人才,“四大”之間的相互挖角也逐漸恢復激烈狀態,開出的都是兩倍于原公司收入的頗具誘惑力的條件。
外界競爭壓力是“四大”面臨的另一大挑戰。這兩年,本土的會計事務所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發展起來,“四大”在中國的發展不再是“如入無人之境”。在危機時期,安永率先采取殺價措施來應對業務量減少和競爭的雙重局面,業內甚至將安永稱為Mr.50%,意思是將價格殺到正常水平的一半。而隨著業務量回升,項目周期被縮短,執行層面的員工完成工作量的任務更重,尤其是在目前人手緊缺的情況下。
“四大”內部也面臨著業務調整。過去“四大”最依賴的審計業務已經增長乏力,畢馬威的財報顯示,2010年審計業務減少了0.4%,而咨詢業務則增長了8.3%,其他三家的情況也相差無幾。“企業現在明白了,如果競爭能力不強,抗跌能力就薄弱,所以他們需要很好的咨詢服務。”馮光明告訴本刊。但挑戰仍在于人才嚴重缺乏,在收入條件無法與PE基金等相比的情況下,專業領域的人才很難流向“四大”的咨詢—造成這一現狀的重要原因,正是他們在業務不佳時的鐵腕裁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