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三知”\x0d全部《論語》的最后一章里,孔子提出人要“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謂是人生至理名言.《論語》從學習的三個階段開始,以要達到“三知”的境界終篇,是大有深意的.實際是講述人生在道德知識與品行全面成長的整個過程.學習是起步階段,是人生提升自己的唯一手段,當然這種學習包括讀書學習與社會實踐的學習.學習的最后境界便是“知命”、“知禮”、“知言”,而“知命”排在第一位.那么,孔子這里的“知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x0d先看看原文 《論語??堯曰》最后一章,也是全書最后一章:【原文】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翻譯】孔子說:“不懂得命運,就沒有辦法當君子;不知道禮制,就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足;不能洞察語言,就沒有辦法判斷人.”【評析】命運問題始終是困擾人生的大問題.命運處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即命運肯定存在.因為人之生活、前途確實存在外在的非人力可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如何注意、懂得、認識、重視偶然性,要利用或抗衡這種偶然性,或不為其左右而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必然性,這就是安身立命.這樣就不會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為了.“知禮”是知道禮制的內容與形式方可以在社會立足,而能夠認識人識別人才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起點與掌握尺度的關鍵.這三個方面是人能否立足,能否成功的前提與關鍵.全部《論語》以此終篇,與第一章相呼應,從自覺努力學習開始,到獲取知命、知禮、知言的能力,是人生的全部內容,是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見《論語》的章節結構設計是經過深思熟慮,慘淡經營的.\x0d“知命”就是“知天命”\x0d孔子所說的“知命”就是他所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包含十分復雜的意蘊.其中主要有這樣幾層意思:1、天命是客觀存在.2、天命不可預知不可認識.3、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也不能相同.4、在現有基礎上盡力去做即可以,能夠努力盡力竭力,“內省不疚”便問心無愧.下面分別解釋這幾個方面.\x0d1、天命是客觀存在.\x0d天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客觀存在實際就是指生命狀態的個別性、特殊性.每個人下生命運就不同,生在貧寒之家與生在富貴之家不同,生在乞丐之家與生在帝王之家不同.這種情況沒有選擇性,而完全是偶然,這便是命.人生的時間與空間也是命,生在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這樣的動亂國家與生在發達國家的兒童生活質量豈止天壤,也是命.生在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百姓普遍幸福,而生在鴉片戰爭后的人普遍受苦受難,也是命,而人們是無法選擇的.我講課時曾經說過,當官、經商、做學問都不是一代人的事,基礎很重要.起點高低很關鍵.“長袖善舞”,“多財善賈”,這便是基礎,也是命運.\x0d2、天命不可預知不可認識.\x0d天命是肯定存在的,但天命是不可預知的.正是這種不可預知性,才使人生有滋有味,才充滿期望.如果什么事先都知道了,那么人生便索然寡味了.俗語說:“人不知死,車不知翻”,就是命運不可知的一種認識.人的死亡是不可躲過的,是可以預期的,即一百多年,最長不過一百四五十年而已.確知活這么長壽命者,全世界恐怕只有孫思邈一人而已.目前生活水平高了,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但也難以突出這個數字.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寫到:“七十八十算正常,九十以上算高壽,一百以上是壽星,二百以上是妖精”,妖精不是人類.這樣,人們就不必企求長生不老,但也要珍惜生命.而其他如官運、財運、桃花運也都難以預知.只能順應天意而已.古人的“守份”,安身立命是對的.\x0d3、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x0d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當然就不能相同.有人看別人條件好就眼熱,便屬于“不知命”,看別人有個好爸爸,便可以安逸得到很多,小小年紀,便有房有車,而自己出身貧寒,則一無所有.這時候,最關鍵的是要憑借自己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打拼去改變生活處境.不要看別人的爸爸如何,而你自己應當努力做個好爸爸.這樣,才算是“知命”.\x0d4、在現有基礎上盡力去做即可以\x0d知命之后,很多事情便都心安理得,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必規定一個具體目標.比如幾年要掙一百萬之類,這樣會活的很累很煩.只是不斷上升的趨勢就好.這樣容易做到,也容易滿足.溫飽以上的“內省不疚”便是幸福.幸福并不遙遠,幸福與錢有關系,但錢不起很大作用.能夠做到這樣,便是“知命”.“知命”還應該含有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暫,故更應該抓緊時間學習與工作,使生命更有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