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今年的教育政策出得有點多。前幾天,2018上海幼升小民辦小學招生簡章公布。不少網貼聚焦在學費,其實比起學費,今年更重要的變化是招生細則。
比如好消息是,盛大花園、上外附小等學校擴招;但壞消息是,平和雙語等減招了;以及某些很難界定好壞的消息——萬科雙語、美高雙語等學校從全市招生改成了僅面向本區招生。
如果單從學校數量來分析,今年全市民辦中小學里有60家擴招,43家減招。
不僅如此,部分學校的志愿要求也改變了,比如往年收二志愿的今年僅限一志愿;或者還增加了一些限制條款,比如“不錄取在本區內無房產者”、“學校所屬集團房產內的業主優先”等。
“大手牽小手”整理出了全市16個區所有民辦中小學的2018年招生詳情與變化,供參考。另外,一位今年幼升小的大班家長還發來了她這段時間的觀察和感悟,一起分享給大家。
本文信息僅供參考,以學校官方發布為準。圖片點擊可放大查看。
徐匯區今年整體的民辦招生規模是擴大的,以小學為例,四大民辦里有三所是面向全區招生,而且全市招生的盛大花園小學區內擴招。
閔行區已經是上海的教育重鎮了,民辦學校集中,招生規模大,但今年也是招生變化最大的區。
比如萬科雙語、美高雙語、莘莊初級中學都由全市招生改為區內招生,名額變化不大,這對閔行家長來說是個福音。
此外,協和雙語今年納入二志愿錄取,而且外區招生減少。雖然填報二志愿被錄取的概率不高,但總算也能多個選擇。
此外,上寶和文來減招,這可能是閔行小學家長比較頭疼的事情。
浦東民辦里今年最大的新聞是——平和雙語居然減招了,幾乎是全市減招人數最多的學校。好消息是,浦東區今年新增4所新學校,其中有3所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升初不那么頭疼了。
不過,去年全市招生的民辦東方階梯、民辦弘德兩所學校今年暫未出現在浦東區的招生計劃中。
楊浦也是上海的教育大區,民辦名校云集,不過大多也是區內招生。去年“違規招生”民辦陽浦小學今年減少招生18人,沒有傷筋動骨,這對打算報考的家長來說是個好消息;控江附屬民辦小學部今年只收第一志愿。另外,只有滬東外國語還收二志愿。
黃浦其實今年變化不大,但新開的康德實驗(小學部)全市招生,雖然學費刷了一下屏,但至少給小朋友們多了一個選擇。
虹口家長最關心的民辦當屬上外附小,今年增加區內招生,減少區外招生;而全市招生的麗英小學沒有變化,且招二志愿。
變化不大,學費有調整。
金洲今年減招了足足30人,差不多要相當于一個班了~
總共4所民辦小學,除上外靜小以外,其它3所均為本區招生,而且僅第一志愿,區內沒有二志愿可填。
帕丁頓雙語學校小學部擴招、中學部減招。
新紀元減招,有點可惜。這所學校我們曾經寫過探校報告,《魔都哪所雙語學校有這么贊的田野森林課程? | 探校錄》
新學校很多,而且青浦世外初中部開始招生了。
赫德雙語的減招力度比較大。
金山世外小學首次招生,雖然人數不多,但也是利好。
最大的變化是懷少學校小學不招生了。
寶山華二小初全面招生!
作者tongtong,是一位在教育上非常用心的媽媽,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喜歡帶孩子旅行、體驗各種新奇有趣的事情,但學習上同樣也抓得很緊,最近還在整理這幾年給孩子數學思維的有用資料,接下來會分享給大家。
看了今年的民辦招生簡章,擴招的減招的都有。
減招肯定是利空,本來今年報民辦就冒了極大風險,這回錄取概率又降低了,估計又有一批家長會重回公辦懷抱。
但擴招也未必就意味著報考難度降低了多少。
“公民同招”出臺后,打醬油的、自覺普娃的、對口一梯隊的瞬間安心讀公辦,報考民辦的分母確實小了很多;但剩下準備強攻的,一般都是實打實的牛蛙,實打實的牛家長,因為背負著陡然增高的風險,所以大家都更加鉚足了勁全方位地拼。
所以即便擴招若干名額,但競爭的難度絲毫沒有降低。
看到有帖子說今年民辦學費調整也會刷掉一批家長。老實說,準備沖民辦的,這點學費調整基本都在承受范圍之內。
要細看的倒是各校的一些細則,比如哪家要求必須得在本區有房產證才能報考;哪家從全市招生變成了全區招生,等等。說不定你就突然被從報考條件上劃去了。
客觀地說,這次游戲規則的改變,并不僅僅是平衡公辦和民辦學校招生階段的差距,更是讓更多家長重新考慮幼小階段的教育規劃。
家里對口的公辦屬于網傳的三梯隊,所以我們很早就決定要讓孩子考民辦。研究了一番后,確定了一所和我們教育理念非常契合的民辦,特意在去年就參加過宣講會,還曾帶著她一起訪問了這所學校的主頁,和朋友圈里在這所學校在讀的哥哥姐姐們交流過,了解它的教學理念和課程特色,孩子也很喜歡。
準備工作也是從小就做起的,她讀的是民辦幼兒園,很早也報了某花,最近正在某著名幼升小思維訓練機構報讀沖刺班,還在一家比較綜合、強調能力的幼升小機構就讀。
“公民同招”政策出臺后,我和這兩家機構里的家長都交流過,基本有八成放棄報考民辦,直接讀對口公辦。
對口一梯隊是最先放棄的,不管牛蛙普娃,風險太大不值得,這道理誰都懂;二梯隊里排序靠前的牛蛙家長是最糾結的,但基本也都放棄了,因為怕落到三梯隊;
剩下三梯隊的都堅持強攻了?當然不是,家門口三梯隊的也怕被統籌安排到幾條馬路外的另一家三梯隊去啊,別民辦沒考上,孩子上學更奔波了。畢竟今年是龍寶寶入學高峰,不可控因素太多。
所以最近家校圈里的氛圍倒特別祥和了,問幼升小面試沖刺班的人少了,研究素質教育興趣的開始多了。
規則的改變,也給我們出了道頗具挑戰性的題目:在幼小階段,我們希望如何引導孩子,幫助他們獲得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特長。
身邊那些決定了讀對口公辦的家長,神態都淡定了很多,原本這段時間要被秒光的面試沖刺班就不考慮了,開始結合孩子的興趣特長,研究琴棋書畫、科學動手、體育鍛煉,不一而足。
但是,也沒人像新聞里說的那樣,把思維班給退了,相反,加報一門大語文的多了起來,還有各種綜合類的網課。
讀公辦不代表現在就可以放羊了。孩子們不是不PK了,而是PK的戰線拉長了。
家長和孩子在學前階段的自主權得到了空前提升,也需要更全面規劃孩子3-6歲階段的教育。英語、思維、大語文、運動、藝術……這種綜合素質得一路用到小升初、中考,甚至更遠。新聞里說,要均衡。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件好事。
不過,其實這幾年報考民辦的家長,或許也沒有新聞里說得那么盲目。
民辦學校越來越注重綜合能力的考察是眾所周知的趨勢,周圍光刷題死讀書沖民辦的家長越來越少。我們也是給孩子從托小班開始堅持中英文閱讀,鍛煉她的理解和快速學習能力,舞蹈和各種體育鍛煉活動,幫助她建立意志力和四肢協調能力;繪畫和歷史方面的引導,帶領她領略人文之美,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公辦或民辦只是在升學階段做出的選擇,但對于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一以貫之的。
入學報名系統已經開放,說實話,我也猶豫過。孩子也知道,如果不考的話,現在也能出去旅游了,而且校園開放日的時候帶她去了對口的公辦,她也覺得挺好的。
但是和孩子深入溝通后,她這回自己決定堅持一試。她說,四年前小不點大的時候尚能鼓起勇氣面試托班,四年后為什么不可以再試一試呢?因為喜歡那所民辦的課程、校園和親切的老師,而且已經準備了那么久,為了夢想堅持一下有什么不好呢?
她還說,“就算沒考上也不說明我差呀,說不定就是運氣嘛~”
突然覺得她長大了呢。
讀公辦的孩子有了更多快樂的時光,沖民辦的孩子也不失為人生的一場歷練。
順便貼一首她自己寫的小詩:
如果世界是糖果做的,那該有多好;
如果人能一直活下去,那該有多好;
如果我有支神奇的筆能寫完所有作業,那該有多好;
如果全世界的學校都是我們的游樂場,那該有多好。
孩子,如果你的夢想都能變成現實,那,該有多好。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祝福所有今年幼升小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