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英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是為了生存,比如出國必須要跟歪果仁交流;
一種是為了功利,比如想考個高分,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
一種是出于興趣,內在的動力。
想想孩子們,首先他們沒有生存動機,因為不會英語影響不到他們生存;
其次他們也不可能有功利動機,因為太小,想不到那些;
那么只剩下興趣動機了,
但想想我們是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
數他們記下的單詞數,查他們掌握的語法,
考他們中英互譯,督促他們默寫?
如果在孩子們眼里英語都是這樣的用處,
他們怎么還會有興趣學?
語言學習的“情感過濾”之說:
就是說這個學習過程首先要過孩子“情感”(比如學習興趣高、動力足,性格開放、自信,學習時的精神狀態放松而非焦慮)這一關。
如果沒有“情感”,無論我們的輸入量有多大,都會被過濾掉,學了半天等于沒學,或者學得很少。因此,孩子的英語學習,尤其在啟蒙階段,興趣是第一要素,我們要在這上面下足工夫,而不是操心他們到底學會了沒有。
舉兩個常見栗子,怎樣說不碰孩子“雷區”?
同是大學英語老師的朋友有些煩惱,她兒子才 4 歲,就已經開始對英語學習反感了。我問她:“你怎么知道兒子不喜歡?”她說:“每當要學英語的時候,兒子就找出各種理由干別的。”我又問她:“你是怎么讓兒子學英語的?”她說:“每天晚上到固定的時間,我就對兒子說‘時間到了,拿凳子過來坐在媽媽這里,咱們該學英語了。’”原來是這樣!一個 4 歲的孩子,如何消受得了這樣的“教育”呢?
另外一位同事,女兒 5 歲,她一直堅持給孩子做英語閱讀。但孩子也有煩的時候,一聽要閱讀,嘆口氣說:“唉,又要學英語了!”同事問:“你不想知道故事里的這家人又有什么好玩的事嗎?我可想知道。”這么一說,女兒來了興致,和媽媽一起去探索了。
領悟多元智能理論,用多種招數激發孩子學英語興趣!
這里我們先來講一個著名的理論,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 1983 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幾個范疇,它們分別是:
1. 語言 (Verbal/Linguistic)
2. 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
3. 空間 (Visual/Spatial)
4. 肢體動作 (Bodily/Kinesthetic)
5. 音樂 (Musical/Rhythmic)
6. 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
7. 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 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納在 1999 年補充)
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的啟發就是我們要促進孩子智能的全面發展,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一個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以及同一年齡階段的不同孩子會在某些方面智能上表現突出,而其他方面較弱。
我們應該善用他們突出的智能,而不是一味地調動他們并不突出的智能開展學習。一般來說,孩子在空間、肢體動作和音樂方面的智能較其他方面突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低齡階段的英語教學要借用圖畫、視頻、動作、手工以及歌曲歌謠等方法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心的父母。把孩子的興趣點和英語學習聯系在一起,比如有個孩子喜歡看漫畫,那么可以讓他用英語介紹他喜歡的漫畫人物,久而久之孩子真的會配圖英文故事創作,到后來,就完全不寫中文了。這不僅能夠讓孩子愛上英語,說不定還能夠強化他們的愛好。
總之,語言學習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領,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毫無障礙地學習語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會有哪個孩子天生不喜歡學英語,或者學不好英語。如果出現了問題,一定不是英語的錯,也一定不是孩子的錯,只可能是我們的錯。讓學英語不是學英語,學習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