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縣的歷史得名由來之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簡稱川,省會成都市。因商周時川東為巴國,川西為蜀國,故又稱巴蜀,簡稱蜀。秦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道。宋置西川、峽川二路,后分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元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為四川省。1950年分川東、川西、川北、川南四行署區(qū),1952年復(fù)為四川省。

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50個市轄區(qū)、16個縣級市、113個縣、4個自治縣。

【成都市】

秦惠王置成都縣。“成都”,氐羌語意為“高原人的地方”。漢為益州治,唐以后為成都府、路治。1913年改縣,1930年設(shè)市。

【武侯區(qū)】1991年設(shè)武侯區(qū)。以境內(nèi)武侯祠得名。

【錦江區(qū)】1990年改東城區(qū)為錦江區(qū)。以錦江得名。

【青羊區(qū)】1990年設(shè)青羊區(qū)。以境內(nèi)道觀青羊?qū)m得名。

【金牛區(qū)】1960年設(shè)金牛區(qū)。以金牛壩得名。

【成華區(qū)】1991年設(shè)成華區(qū)。以成都、華陽兩地各取首字得名。

【龍泉驛區(qū)】1960年設(shè)龍泉驛區(qū)。以明代龍泉驛得名。

【青白江區(qū)】1960年設(shè)清白江區(qū)。以清白江得名。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源出灌口,下流入沱江。宋趙汴過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名。”

【新都區(qū)】蜀王魚鳧氏都郫,開明氏徙邑于天隳山(今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稱新都。“新都”,氐羌語意為“新地”。西漢置縣,2001年改區(qū)。

【溫江區(qū)】西魏置溫江縣。《郡縣釋名》:“總志云以江水溫潤也。予過溫江,詢之父老,云溫水發(fā)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氣寒,至溫江而氣暖,故云溫江,其說近是。”2002年改溫江區(qū)。

【雙流區(qū)】西漢廣都縣地,隋仁壽元年(601年)改雙流縣。地當(dāng)岷江與溫水,二水挾縣東西而南流,故名。1965年華陽縣并入,2015年改區(qū)。

【都江堰市】三國蜀漢置都安縣,北周省入汶山縣,五代孟蜀設(shè)灌州,明改灌縣。1988年改都江堰市。以都江堰得名。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岷江出岷山北,經(jīng)松潘衛(wèi)西,又南經(jīng)疊溪所西,復(fù)南流歷茂州及威州西,折而東南至灌縣,導(dǎo)流益多,包絡(luò)于成都府境而南入眉州界,經(jīng)州東,又南歷嘉定州東,復(fù)東南流歷敘州府城北,又東北經(jīng)瀘州城東,又東北歷重慶府南,又東經(jīng)涪州北,復(fù)東北出經(jīng)忠州城南,又東經(jīng)夔州府城南,出巫峽而入湖廣界。《志》云:岷江亦曰汶江,亦曰都江,亦曰外水。其在州郡城邑間者,往往隨地立名,而都江、外水則岷江之通稱也。”

【彭州市】南朝宋置晉壽縣,北周改九隴縣,唐垂拱二年(686年)析置彭州,據(jù)《元和郡縣志》:“以岷山導(dǎo)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以名州。”元省縣入州,明降彭縣。1993年設(shè)彭州市。

【邛崍市】秦置臨邛縣。以邛崍山得名。據(jù)《太平寰宇記》:“常多風(fēng)雨云霧,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而來,故名邛崍。”元入邛州,1913年改邛崍縣。1994年改設(shè)邛崍市。

【崇州市】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潛藩于此,升崇慶軍為府;元改州。1913年改崇慶縣。1994年改崇州市。

【簡陽市】西魏置陽安縣。隋置簡州,以蜀漢簡雍為政于此得名。元省縣入州,1913年改簡陽縣。取簡州、陽安首字得名。1994年改設(shè)市。

【金堂縣】唐咸亨二年(671年)析新都縣置金堂縣。以金堂峽得名。

【郫 縣】秦置郫縣。以郫江(今都江堰內(nèi)江)得名。或謂“郫”即卑,因地處岷江沖擊平原而得名。

【大邑縣】唐咸亨二年(671年)置大邑縣。《太平寰宇記》:“縣在鶴鳴山東,其邑廣大,遂以為名。”

【蒲江縣】西魏置廣定縣,隋仁壽初改蒲江縣。以蒲江得名,江岸多生蒲草。

【新津縣】漢武陽縣地,北周置新津縣。以居皂里江(今金馬河)津之所得名。

【自貢市】

1942年合富順縣自流井與榮縣貢井兩地置市。以二地首字得名。

【自流井區(qū)】1953年設(shè)自流井區(qū)。自流井因鹽水自流得名。

【貢井區(qū)】1953年設(shè)貢井區(qū)。貢井因鹽質(zhì)精良入貢朝廷得名。

【大安區(qū)】1950年定名大安區(qū)。以大安寨得名。

【沿灘區(qū)】1953年設(shè)沿灘區(qū)。以駐地沿灘得名。

【榮 縣】唐武德初置榮州,以榮德山得名。貞觀初析置旭川縣,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避神宗趙頊諱改榮德縣,元省州治榮德縣入榮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州為縣。

【富順縣】北周置富世縣,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富義縣。北宋初改富義監(jiān),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置富順監(jiān),治平元年(1064年)置富順縣,元升州,明復(fù)改縣。

【攀枝花市】

1965年析四川省米易、鹽邊與云南省永仁、華坪等縣置渡口市,1987年改攀枝花市。以北郊銀江鄉(xiāng)駐地一棵大攀枝花樹得名。

【東 區(qū)】1973年設(shè)東區(qū)。以處市東得名。

【西 區(qū)】1973年設(shè)西區(qū)。以處市西得名。

【仁和區(qū)】1973年設(shè)區(qū),寓意“仁義道德,和衷共濟(jì)”。

【米易縣】1951年析德昌、會理兩縣設(shè)迷易縣,1955年改米易縣。

【鹽邊縣】清析鹽源縣置鹽邊廳,1913年改鹽邊縣。以處鹽源縣邊緣得名。

【瀘州市】

西漢置江陽縣,隋改瀘川縣。南朝梁大同三年(573年)置瀘州,以瀘水得名。歷為瀘州治。1913年改瀘縣,1950年析設(shè)瀘州市.

【江陽區(qū)】西漢(前151年)置江陽縣,以在長江之北得名。1995年設(shè)江陽區(qū)。

【納溪區(qū)】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置納溪寨,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改縣。以納溪得名。《郡縣釋名》:“是溪也,吐蕃、六詔、緬甸、木邦、金齒、麓川諸夷納貢之所必由,故云納溪。”1996年改設(shè)納溪區(qū)。

【龍馬潭區(qū)】1995年設(shè)區(qū)。以龍馬潭得名。據(jù)《四川通志》,唐朝王昌入瀘州,落魄仙授其道術(shù),取馬送王昌歸家,馬化龍入潭。王昌后遂仙去。

【瀘 縣】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置江陽縣,隋大業(yè)初改瀘川縣,元省入瀘州,1913年改瀘縣。以瀘水得名,其水色黑。《讀史方輿紀(jì)要》:“瀘水出黎州所西徼外,其源曰若水,下流曰瀘水,流經(jīng)建昌行都司南,又南經(jīng)會川衛(wèi)西而入金沙江。”

【合江縣】西漢置符縣,東漢為符節(jié)縣,東晉永和中改安樂縣,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合江縣,以縣城處赤水河與長江會合之口而得名。

【敘永縣】南朝梁置戎州,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敘州,取義“西戎即敘”。元升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府,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敘永直隸廳,后改永寧直隸州。1913年改敘永縣,取義“敘州永寧”。

【古藺縣】唐置藺州,北宋廢。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置古藺縣。以古藺河得名,河境叢生藺草。

【德陽市】

西漢初置綿竹縣,北周廢。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德陽縣。以在德水之陽得名。1983年析設(shè)地級德陽市,1984年德陽縣并入。

【旌陽區(qū)】1984年改德陽縣為市中區(qū),1996年改旌陽區(qū)。以旌陽街道得名。

【廣漢市】西漢置雒縣,東漢為廣漢郡治。據(jù)《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釋名》:‘廣,大也。言能廣大漢業(yè)也。’”唐置漢州,以漢水得名。元省縣入漢州。1913年改廣漢縣,1988年設(shè)廣漢市。

【什邡市】西漢置什方縣,古代慣稱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為“方”,《史記》稱“汁方”,“汁”古義為柒,即“漆”,自古此地產(chǎn)漆。東漢改什邡縣。據(jù)《蜀中廣記》:“邡水流為什,故名什邡。”1995年設(shè)什邡市。

【綿竹市】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置綿竹縣,東晉改晉熙縣,隋復(fù)改綿竹縣。據(jù)《寰宇通志》:“以其地竹性柔韌,可以绹綆,因以名縣。”1996年改設(shè)綿竹市。

【羅江縣】西晉置萬安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羅江縣。以羅江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縣之右水自安縣來,即安昌水也;左水自綿州來,即涪水也;合流南經(jīng)此蹙成羅紋,縣因此名。”清順治末省,雍正中復(fù)置。1959年并入德陽縣,1996年撤市中區(qū)復(fù)析置羅江縣。

【中江縣】隋初置玄武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中江縣。據(jù)《郡縣釋名》:“東、南兩水夾流。南江來自綿州舊神泉縣,東江來自涪城縣,至玄武山下與南江合,邑居其中,故名中江。”

【綿陽市】

西魏置巴西縣,隋置綿州,元省縣入州。1913年改綿陽縣,以在綿水之陽得名。1976年析市,1979年并縣,1985年升地級市。

【涪城區(qū)】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置涪縣。晉永嘉元年(307年)改涪城縣。1992年改綿陽市市中區(qū)為涪城區(qū)。以涪江得名。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涪江出松潘衛(wèi)北九十里之小分水嶺,東南流過小河所北,又東南徑龍安府東及江油縣北,又東南經(jīng)劍州西南入成都府境,經(jīng)彰明縣東,又歷綿州城東南,亦謂之綿水。又歷羅江縣治東北,亦謂之羅江水。又東南入潼川州境,過州城東,歷射洪縣東及遂寧縣城南,又東南入重慶府境,經(jīng)銅梁縣北,定遠(yuǎn)縣西南,至合州城東南,而與嘉陵江合。又東南至府城北而東入于岷江。”

【游仙區(qū)】1993年設(shè)游仙區(qū)。以東漢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得名。

【安州區(qū)】唐置龍安縣,以龍安山得名。元為安州,明改安縣。2016年改設(shè)安州區(qū)。

【江油市】三國蜀漢置江油戌。西魏改江油縣,元入龍州,明復(fù)置江油縣。《郡縣釋名》:“以涪江一水縈回清澄如油也。”1988年設(shè)江油市。

【三臺縣】西漢置郪縣,唐為梓州治,明入潼川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臺縣。以城西三臺山得名。其山突起三級,狀若層臺,故名。

【鹽亭縣】南朝梁大同間置鹽亭縣。《郡縣釋名》:“以地多鹽井,據(jù)鹽亭而創(chuàng)縣也。”

【梓潼縣】西漢元鼎元年(前116年)置梓潼縣。以南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平武縣】蜀漢為陰平郡廣武縣,西晉改平武縣。取陰平、廣武尾字得名。

【北川羌族自治縣】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八年(634年)改石泉縣,1914年因與陜西石泉縣同名復(fù)改北川縣。以北川水得名。2003年改自治縣。

【廣元市】

秦葭萌縣地,蜀漢析置漢壽縣,西晉太康初改晉壽縣,東晉太元中析置興安縣,隋改綿谷縣。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置廣元路,取義“擴(kuò)大元疆”。明省縣入州,后降廣元縣。1985年設(shè)地級市。

【利州區(qū)】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置利州。元改廣元路。1985年改設(shè)地級廣元市,2007年改市中區(qū)為利州區(qū)。

【昭化區(qū)】北宋開寶五年(972年)欽賜昭化縣,取義“昭皇恩化萬民”。2013年改元壩區(qū)為昭化區(qū)。

【朝天區(qū)】據(jù)傳唐天寶年間玄宗避亂奔蜀,蜀中百官聚此接駕朝見天子,后因名此地為朝天。1989年設(shè)朝天區(qū)。

【旺蒼縣】1941年析廣元縣置旺蒼設(shè)治局,1945年改旺蒼縣。縣四面皆山,其中地勢平坦,宋江、黃洋水環(huán)繞其間,四時登眺,望之蒼然。

【青川縣】西魏置馬盤縣,唐改青川縣,清為平武縣。1941年析平武縣置青川縣,以青川溪得名。青川溪水色青秀,因名。

【劍閣縣】蜀漢置劍閣縣。《元和郡縣志》:“取劍閣為名也。”《讀史方輿紀(jì)要》:“《水經(jīng)注》:‘連山絕險,飛閣通衢,謂之劍閣’”,“晉元康八年李特帥關(guān)中流民就食巴蜀,過劍閣太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于人,豈非庸才耶?’”東晉廢,南朝齊置南安縣,西魏改普安縣。明省縣入劍州。1913年改劍閣縣。

【蒼溪縣】西晉太康中析閬中縣置蒼溪縣,南朝齊改漢昌縣,隋復(fù)名蒼溪縣。《太平寰宇記》:“因縣界蒼溪谷為名。”

【遂寧市】

南朝齊置小漢縣,梁改小溪縣。北周置遂州,北宋末為遂寧府,元降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縣。1985年改設(shè)地級市。

【船山區(qū)】1985年改原遂寧縣為市中區(qū),2003年析設(shè)船山區(qū)。以船山得名,山形如船。

【安居區(qū)】北周置柔剛縣,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改安居縣,以安居水得名。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廢入小溪縣,后屬遂寧縣。1985年設(shè)遂寧市,原遂寧縣改置市中區(qū),2003年析設(shè)安居區(qū)。

【蓬溪縣】唐永淳元年(682年)置唐興縣,武周長壽二年(693年)改武豐縣,中宗神龍初復(fù)改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蓬溪縣。據(jù)《太平寰宇記》:“取邑內(nèi)蓬溪為名。”

【市中區(qū)】1985年設(shè)市中區(qū)。

【射洪縣】西魏置射江縣,北周改射洪縣。據(jù)《元和郡縣志》:“縣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大英縣】東晉永和十一年(355年)置巴興縣,西魏改長江縣,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入蓬溪縣。1997年析置大英縣。以境內(nèi)大英卓筒井得名。卓筒井為世界鉆探深井之始祖。

【內(nèi)江市】

北周置中江縣,以在沱江中段而得名。隋文帝避其父楊忠諱改內(nèi)江縣。《讀史方輿紀(jì)要》:“(中江)一水周環(huán)九十余里,縣當(dāng)其中,故曰內(nèi)江。”1951年析設(shè)內(nèi)江市,1985年撤內(nèi)江地區(qū)升地級市。

【市中區(qū)】1985年設(shè)市中區(qū)。

【東興區(qū)】1989年撤內(nèi)江縣設(shè)東興區(qū)。以駐地東興鎮(zhèn)得名。

【威遠(yuǎn)縣】隋開皇三年置威遠(yuǎn)戍,十一年(591年)改威遠(yuǎn)縣。據(jù)《郡縣釋名》:“取威加遠(yuǎn)人之義也。”

【資中縣】西漢置資中縣,北周改磐石縣,隋為資州治。元入資州,明降資縣,清復(fù)為資州。1913年改資中縣。以處資水(即沱江)中游得名。《郡縣釋名》:“資江在縣東四十里,受珠江諸水,水深百丈,為群川總會之所,故曰資江。邑以是名。”

【隆昌縣】明隆慶四年(1570年)置隆昌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縣址故屬榮昌而為隆橋驛之地,故以隆昌為名。”

【樂山市】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樂山縣。以至樂山得名;或謂以縣南洛山得名,當(dāng)?shù)亍皹贰⒙濉币敉?978年設(shè)市,1985年升地級市。

【沙灣區(qū)】1985年設(shè)沙灣區(qū)。以駐地沙灣鎮(zhèn)得名。

【五通橋區(qū)】1951年設(shè)五通橋市,1959年并入樂山縣,1978年設(shè)樂山市,1985年撤樂山地區(qū)設(shè)地級樂山市,設(shè)縣級五通橋區(qū)。以五通橋得名。

【金口河區(qū)】1985年設(shè)金口河區(qū)。以金口河得名。據(jù)民國《峨邊縣志》:“秦水河即涇水,一名天津水,今名金口河。金者,涇口之訛也。”

【峨眉山市】北周置峨眉縣。以峨眉山得名。據(jù)《水經(jīng)注》:(大峨、二峨)“兩山相峙如峨眉焉。”或謂峨以名言,狀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1988年改設(shè)峨眉山市。

【犍為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西南夷置犍為郡,北周置武陽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改犍為縣。以犍為山得名,山形如牛。

【井研縣】西魏置蒲亭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井研縣。以邑多鹽井而得名。研,精美也。

【夾江縣】隋開皇三年(583年)置夾江縣。以縣城在青衣江邊,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故名。或謂以地處岷江與青衣江之間而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青衣水出雅州蘆山縣東九里之蘆山,由雅州西境東北流經(jīng)名山縣南而入洪雅縣界,歷眉州之丹棱縣,東南流歷青神縣東南而入嘉定州夾江縣界,又東至州西而合于陽江,即大渡河也,又東而入于大江。志云:沬水亦出蘆山,合于青衣,故青衣兼有沬水之稱。而大渡河下流曰陽江,亦名沬水,則沬水又青衣大渡之通稱矣。”

【沐川縣】元至正中置沐川長官司,清為沐川鎮(zhèn),1940年析屏山縣置沐川設(shè)治局,1942年改縣。以沐川(今沐溪河)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曰沐川。”

【峨邊彝族自治縣】清置峨邊廳,1913年改峨邊縣。以在大渡河(又稱峨水)南岸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大渡河出雅州西北生羌界,一名沬水”,“流經(jīng)雅州蘆山縣北,又西南流經(jīng)黎州所西,折而東南經(jīng)建昌行都司越雋衛(wèi)北境,東流入嘉定州界,歷峨眉縣南,至州城東南而入于大江。”1984年改自治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清置馬邊廳,1913年改馬邊縣。以馬邊河得名。1984年改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

西漢初置安漢縣,隋開皇十八年(593年)改南充縣。以在漢充國縣之南得名。1950年析設(shè)南充市,1993年撤南充地區(qū)升地級市。

【順慶區(qū)】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置順慶府。1993年設(shè)順慶區(qū)。

【高坪區(qū)】1993年撤南充縣析設(shè)高坪區(qū)。

【嘉陵區(qū)】1993年設(shè)嘉陵區(qū)。以嘉陵江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嘉陵江出陜西寶雞縣大散關(guān)東之嘉陵谷,西流經(jīng)漢中府鳳縣北,又西入鞏昌府徽州境,歷兩當(dāng)縣及州之南境,又西南入漢中府寧羌州界,經(jīng)略陽縣城南,又西南至州東而西漢水合焉。又南入保寧府境,經(jīng)廣元縣西,又西南歷昭化縣東北而白水流合焉。過縣界至劍州東境,又東南流經(jīng)蒼溪縣南,歷府城西,又東南經(jīng)南部縣東而入順慶府界,過蓬州西經(jīng)府治東,又南經(jīng)岳池縣西境入重慶府界,經(jīng)定遠(yuǎn)縣北境至合州城東北而渠江合焉。又經(jīng)州城東南而涪江合焉。并流至府城北,又東南而入于岷江。亦曰漢水,以上流合西漢水也。亦曰閬水,以流注閬中也。亦曰巴水,以水流曲折也。亦曰渝水,以歷渝州而名也。”

【閬中市】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置閬中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以閬水紆曲繞縣三面而名。”又“志云,‘嘉陵水上源曰西漢水,至閬中曰閬水,至渝州曰渝水。’”唐為閬州治,元、明、清為保寧府治。1991年改設(shè)閬中市。

【南部縣】南朝梁置南部縣。《郡縣釋名》:“以縣居巴西郡治之南也。”隋改南隆縣,唐開元間避玄宗李隆基諱復(fù)名南部。

【營山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相如縣置朗池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營山縣。據(jù)《郡縣釋名》:“舊志云,前擁翠屏,后據(jù)云鳳,芙蓉拱其左,太白揖其右。曰營山者,取營衛(wèi)皆山之義也。”

【蓬安縣】南朝梁置相如縣,后周置蓬州。明省縣入州,1913年改蓬安縣。以縣有蓬山,狀若海上蓬萊,置縣以安,故名蓬安。

【儀隴縣】南朝梁置儀隴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儀隴山,縣西三十里。岡巒回曲,為境內(nèi)之望,梁因以名縣。”

【西充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南充縣置西充縣。以在南充縣之西得名。

【眉山市】

隋置通義縣,北宋太平興國初改眉山縣。以峨眉山而得名。元入眉州。1913年復(fù)改眉山縣。2000年撤眉山地區(qū)改設(shè)地級眉山市。

【東坡區(qū)】2000年改眉山縣為東坡區(qū)。以北宋文豪蘇軾(號東坡)得名。

【彭山區(qū)】秦置武陽縣,南朝梁改犍為縣,西魏改隆山縣,唐先天初改名彭山縣。以彭亡山得名,相傳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2014年設(shè)區(qū)。

【仁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仁壽縣。取“仁義長壽”之義。

【洪雅縣】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置洪雅縣。以洪雅川(今安溪河)得名。

【丹棱縣】北周置齊樂縣,隋開皇中改丹棱縣。《今縣釋名》:“縣北有赤崖山,高聳赤色有棱,如鳥游之狀拱翼縣治。丹棱之名,蓋取諸此。”

【青神縣】西魏置青衣縣,北周改青神縣。據(jù)《郡縣釋名》:“蠶叢氏著青衣,勸課農(nóng)桑,土人思而祀之,號青衣神,邑因名焉。……予過青神,桑柘遍野,家勤繭絲,土人曰:他邑之柘葉苦,惟青神柘甘,故宜蠶。”縣臨青衣江。

【宜賓市】

西漢置僰道縣,唐置義賓縣,取義“慕義來賓”。北宋政和時避太宗趙光義諱改宜賓縣。1951年析設(shè)宜賓市,1996年升地級市。

【翠屏區(qū)】以翠屏山得名。山林蒼翠,屏峙江岸,因名翠屏。

【南溪區(qū)】西漢置南廣縣,隋仁壽初避煬帝楊廣諱改南溪縣。《太平寰宇記》:“縣在僰溪之南,因為名。”僰溪即南廣溪。2011年改南溪區(qū)。

【宜賓縣】西漢置僰道縣,唐置義賓縣,北宋因避太宗趙光義諱改宜賓縣。

【江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江安縣。《郡縣釋名》:“本漢江陽縣地,以其當(dāng)漢水之陽而名也。晉漢安獠叛,乃割立縣,名漢安。隋改名江安縣,合而言之也。”

【長寧縣】唐置羈縻長寧州,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內(nèi)附,政和四年(1114年)置長寧軍,明洪武初改長寧縣。取“長寧樂國”之義。

【高 縣】唐置羈縻高州,明改高縣。據(jù)《郡縣釋名》:“治南有眺遠(yuǎn)山,即云崇岡,其峰最高,登之則四遠(yuǎn)皆可眺望。……縣之名高以是。”

【珙 縣】唐儀鳳中置鞏州,元末明玉珍改珙州,明洪武初降珙縣。以珙溪得名。

【筠連縣】唐置羈縻筠州、連州,元并為筠連州,明改筠連縣。《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筠連縣“四山皆竹,一色相連,故名。”

【興文縣】唐儀鳳中置晏州,先天初降羈縻州,北宋熙寧末內(nèi)附,元至元中置戎州,明初降縣,萬歷四年(1576年)改興文縣。以文印山得名。

【屏山縣】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寶屏山,(馬湖)府東十里,山如屏障,縣以此名。”

【廣安市】

北宋乾德六年(968年)置廣安軍,取“廣土安輯“之義。元改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州。1913年改廣安縣,1998年升地級市。

【廣安區(qū)】1998年設(shè)地級廣安市,原廣安縣改置廣安區(qū)。

【前鋒區(qū)】2013年由廣安區(qū)析設(shè)前鋒區(qū)。以前鋒鎮(zhèn)得名。

【華鎣市】1985年析廣安、岳池兩縣置華鎣市。以華鎣山得名,原名華銀山,“雪積顛頂,遠(yuǎn)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銀山”。

【岳池縣】唐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置岳池縣。以岳池水得名。《郡縣釋名》:“舊志云,四山高聳,中平如池,中有一小山突出,故名岳池。”

【武勝縣】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武勝軍,后改定遠(yuǎn)縣。1914年因與安徽定遠(yuǎn)縣同名改武勝縣。以武勝山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舊名飛龍峰,蒙古主蒙哥攻釣魚城,屯兵于此,因改今名。”

【鄰水縣】南朝梁置鄰水縣,以縣有潾水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劉煦曰:‘潾山以重疊潾比為名,潾水所出也。’”

【達(dá)州市】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達(dá)州。以地聯(lián)金房,翼代漢沔,西出渠閬,東下夔巫,地居四達(dá)之路,故名。清改達(dá)縣。1976年析設(shè)達(dá)縣市,1993年改達(dá)川市,1999年撤達(dá)川地區(qū)改設(shè)地級達(dá)州市。

【通川區(qū)】西魏恭帝置通州,以居四達(dá)之路得名。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通川郡,北宋改達(dá)州。1999年設(shè)地級達(dá)州市,原縣級市改通川區(qū)。

【達(dá)川區(qū)】東漢置宣漢縣,西魏改石城縣,隋改通川縣,明入達(dá)州,清嘉慶七年(1802年)改達(dá)縣。2013年撤達(dá)縣改設(shè)達(dá)州市達(dá)川區(qū)。

【萬源市】明正德十年(1515年)置太平縣,清升直隸廳,1912年廢府改縣,1914年因與安徽太平縣同名改萬源縣。以萬頃池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旁有平田萬頃,鄰邑之水多源于此。”1993年改設(shè)市。

【宣漢縣】東漢置宣漢縣,取義“宣揚漢業(yè)”。南朝梁改東鄉(xiāng)縣,元廢,明正德九年(1514年)復(fù)置。1914年因與江西東鄉(xiāng)同名復(fù)改宣漢縣。

【開江縣】西魏置新寧縣,隋初廢,唐武德初復(fù)置。1914年因與湖南新寧縣同名改開江縣。以開江得名。

【大竹縣】唐久視元年(700年)置大竹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以地產(chǎn)大竹而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省入流江縣,南宋紹興初復(fù)置。

【渠 縣】西漢宕渠縣地,南朝梁置渠州治之,西魏析置流江縣,隋為渠州治,元入渠州,明降渠縣。以渠江得名。《郡縣釋名》:“城東有渠江,其源有三,會而為一,至渠口與嘉陵江合。”

【雅安市】

秦置嚴(yán)道縣,南朝宋省,西魏置始陽縣,隋改蒙山縣,后改嚴(yán)道縣。唐為雅州治,明入雅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府并置雅安縣。以雅安山得名。1951年設(shè)市,2000年撤雅安地區(qū)升地級市。

【雨城區(qū)】2000年設(shè)地級雅安市,原縣級雅安市改置雨城區(qū)。以多雨得名。

【名山區(qū)】西魏置蒙山縣,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改始陽縣為蒙山縣,因改縣為名山縣。以名山得名。《太平寰宇記》:“地理志云,蜀有雞鳴山,俗傳云金雞鳴而天下太平,則古之名山也。”2012年設(shè)區(qū)。

【滎經(jīng)縣】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滎經(jīng)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滎水出大相公嶺,流至城北;經(jīng)水出瓦屋山,流經(jīng)城南,會流而東北入于平羌江。隋時置滎經(jīng)口戍,唐因置縣。”

【漢源縣】隋仁壽四年(604年)置漢源縣,以地居漢川(今流沙河)之源得名。明入黎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清溪縣。1914年復(fù)改漢源縣。

【石棉縣】1952年析漢源、越西、冕寧三縣置石棉縣。以地產(chǎn)石棉礦得名。

【天全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天全州,1913年改縣。以天全山得名。

【蘆山縣】隋仁壽末置盧山縣。《太平寰宇記》:“以界內(nèi)盧奴山為邑之名。”元末廢入嚴(yán)道縣,明初置蘆山縣。以山出葭蘆而得名。

【寶興縣】1929年置寶興縣。以縣境寶藏甚多,取古語“寶藏興焉”得名。

【巴中市】

東漢置漢昌縣,南朝梁改置梁廣縣,北周改化成縣,唐為巴州治,明入巴州。1913年改巴中縣,以縣為巴江(今南江)環(huán)繞而得名。或謂取古巴國為名。1993年設(shè)市,2000年撤巴中地區(qū)升地級市。

【巴州區(qū)】古為巴國地。《太平寰宇記》:“蜀王弟苴侯私親于巴,巴、蜀常相戰(zhàn)爭,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文王乃遣張儀、司馬錯伐蜀,回軍因滅巴。王以其地置巴郡。”南朝梁太清四年(550年)于巴郡置楚州,翌年西魏改楚州為巴州。2000年設(shè)地級巴中市,原縣級巴中市改置巴州區(qū)。

【恩陽區(qū)】南朝梁普通年間置義陽縣,以義陽山為名,隋開皇末改恩陽縣。2013年析巴州區(qū)置恩陽區(qū)。

【通江縣】西魏置渃水縣,唐改通江縣。據(jù)《太平寰宇記》:“天寶元年,以邑枕巴江,改為通江縣,縣西有渃水,一名通川江。”

【南江縣】南朝梁置難江縣,明正德九年(1514年)改南江縣。以南江而得名。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志云,‘南城下有幾水,古名難江水,源出巴、漢間,自東北汛激而來,循公山之麓紆回而下,匯于巴水,如幾然。又南江,源出米倉山,亦至縣治前而南與巴江合。’”

【平昌縣】西晉置平川縣,北周改同昌縣,隋改歸仁縣,北宋廢。1944年析巴中縣置平昌設(shè)治局,1948年改縣。取平川、同昌為名。

【資陽市】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置資中縣,后周改資陽縣。以城居資水(沱江)北得名。1993年設(shè)資陽市,2000年撤資陽地區(qū)升地級市。

【雁江區(qū)】2000年改原縣級資陽市為雁江區(qū)。以沱江(又稱雁江)得名。

【樂至縣】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樂至縣。《太平寰宇記》:“因樂至池為名。”

【安岳縣】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安岳縣。以安岳山得名。南宋廢,元末復(fù)置。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漢屬汶山郡,唐屬劍南道,元屬成都路。1953年建藏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藏族自治州,1987年改今名。取駐地阿壩縣為名。

【馬爾康市】1956年析理縣設(shè)馬爾康縣。因瑪康寺得名。“馬爾康”原名瑪康,藏語意為“火苗旺盛”,引申為興旺發(fā)達(dá)之地。2015年改設(shè)市。

【汶川縣】西漢置綿虒縣,蜀漢改汶山縣,南朝梁改汶川縣。《元和郡縣志》:

“因縣西汶水為名。”

【理 縣】清置理番直隸廳,1914年改理番縣。取“治理番民”之意。1945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縣。

【茂 縣】唐貞觀中改為茂州。以茂濕山得名。《郡縣釋名》:“《方輿勝覽》云,山多木,甚茂密,嵐氣蓊郁,因名茂濕。州之得名以此。”1913年改茂縣,1958年建羌族自治縣,1987年復(fù)為縣。

【松潘縣】古西戎地,后魏前元年西逐吐谷渾討定陰平后置鄧州,后改寧州,隋開皇中改扶州,大業(yè)初改同昌郡,唐置松州,以甘松嶺得名,后廢。元置松州、潘州。明初置松州、潘州二衛(wèi),后并為松潘衛(wèi)。清改直隸廳,1914年改松潘縣。

【九寨溝縣】1953年析松潘縣置南坪縣,1998年改九寨溝縣。以周圍有九個藏族村寨得名。

【金川縣】唐置金川羈縻州,后為吐蕃地。1936年以綏靖、崇化二屯合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以大金川得名。

【小金縣】清雍正元年(1723年)置小金川安撫司,乾隆四十一年置美諾直隸廳,四十八年(1783年)改懋功屯務(wù)廳。1914年改懋功縣,1953年改小金縣。以小金川得名,臨河多金礦。

【黑水縣】唐置悉唐縣,后廢。清為梭磨土司地。1953年析茂縣黑水地區(qū)置蘆花縣,1954年改黑水縣。以岷江支流黑水得名,其水深黑。

【壤塘縣】1958年由理縣析設(shè)壤塘縣。“壤塘”,藏語意為“財神壩”。傳說曾有紅教喇嘛傳教至此,化緣捐款,為修建寺廟籌積資金眾多。

【阿壩縣】1953年析松潘縣置阿壩縣。阿壩,藏語稱“阿里瓦”,簡稱為“阿瓦”,意為阿里人開發(fā)的地區(qū)。或謂以大渡河上游之阿壩河得名。

【若爾蓋縣】1953年析松潘縣置若爾蓋縣。以若爾蓋部族為名。

【紅原縣】1960年析理縣、阿壩縣置紅原縣。以紀(jì)念紅軍長征所經(jīng)之地。

【甘孜藏族自治州】

古羌、戎地,唐宋為吐蕃地,元明為朵甘思及明正土司等地,清末置川邊道。1950年建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州。駐地甘孜縣。

【康定市】清設(shè)打箭爐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康定府。取“康地安定”之義。1913年改康定縣,2015年改設(shè)市。

【瀘定縣】1911年置瀘定橋設(shè)治委員,1913年設(shè)瀘定縣。以瀘定橋得名。

【丹巴縣】1913年以丹東、巴底、巴旺三土司地改流而置丹巴委員,1926年置丹巴縣。“丹巴”,藏浯意為“山谷巖城”。

【九龍縣】1914年析康定縣置九龍設(shè)治局,1926年改縣。以有三巖龍、八窩龍、洪壩龍、灣壩龍、速窩龍、雪洼龍、三埡龍、菩薩龍、麥地龍等九處“龍”字地名(村)而得名。或謂因九龍河而得名。

【爐霍縣】本霍爾章谷四土司之地,東南與打箭爐毗連,故名爐霍。清末置爐霍屯,1913年改縣。或謂以爐水(鮮水河)與霍水(尼曲河)得名。

【雅江縣】清置河口縣,1913年改雅江縣。以地處雅礱江畔而得名。

【道孚縣】1913年置道孚縣。以縣城形如馬駒,藏語稱為“道孚”,故名。

【甘孜縣】明為甘孜等土司地,1912年設(shè)甘孜州,1913年改縣。“甘孜”,藏語意為“白色美麗之城”。

【新龍縣】1912年以清所設(shè)之瞻對委員轄地改置懷柔縣,1916年改瞻化縣,1952年改新龍縣。以在雅礱江畔且為新設(shè),故名。

【德格縣】本德格土司地,清置德化州,1913年改縣,1914年因與福建德化縣同名改德格縣。因德格土司得名。“德格”,藏語意為“昌盛”。

【白玉縣】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置白玉州,1913年改白玉縣。“白玉”意為“護(hù)法神所在之地”,即“吉祥之地”。

【石渠縣】1913年置石渠縣。一名色許,藏語意為“淺而多石的河流(即雅礱江)”。

【色達(dá)縣】1956年設(shè)色達(dá)縣。“色達(dá)”,藏語意為“金色駿馬”。

【】理塘縣原里塘土司地,清光緒年間設(shè)理化縣。1951年改理塘縣。“理塘”,藏語意為“有如銅鏡的壩子”,因駐地草場平坦寬闊而得名。

【巴塘縣】元置巴塘招討司,清改巴安縣,后升府,1913年復(fù)改為巴安縣。1951年改巴塘縣。“巴塘”,藏語意為“巴山下的壩子”。

【鄉(xiāng)城縣】清光緒時置定鄉(xiāng)縣,1951年改鄉(xiāng)城縣。“鄉(xiāng)城”,藏語意為“串珠之地”。以縣跨碩曲河與定曲河之間,兩岸河原如串,故名。

【稻城縣】本里塘土司地,原名稻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shè)稻壩委員,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置稻成縣,1939年改稻城縣。以盛產(chǎn)稻米得名。

【得榮縣】1913年置得榮縣。“得榮”,藏語意“峽谷”,以處峽谷地帶得名。

【涼山彝族自治州】

唐屬南詔,宋隸大理國,明屬建昌等司,清屬寧遠(yuǎn)府。1952年建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州。以大涼山得名,山中四時多寒。

【西昌市】西漢置邛都縣,為越嶲郡治。元置建昌路,明為建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西昌縣,為寧遠(yuǎn)府治。1913年廢府改縣。1979年析設(shè)市,1986年西昌縣并入。以舊名建昌且地處川西,故名。

【鹽源縣】西漢置定筰縣,唐改昆明縣。明置鹽井衛(wèi),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鹽源縣。以地有鹽井資源豐富而得名。1964年改彝族自治縣,1978年復(fù)改鹽源縣。

【昭覺縣】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由西昌縣城析置昭覺縣。“昭覺”系“交腳”諧音,彝語意為“傾斜的壩子”。

【德昌縣】元置昌州與德州,后置德昌路。1941年置德昌設(shè)治局,1945年改德昌縣。以元德昌路得名。

【會理縣】西漢置會無縣,唐改會川縣,元升路。《元史?地理志》:“其地當(dāng)征蠻之要沖,諸酋聽會之所,故名。”明改衛(wèi),清置會理州,1913年改會理縣。會通河流經(jīng)縣東,以川原并會為其所得名。

【會東縣】1952年析會理縣與云南巧家縣部分地設(shè)縣。以在會理之東得名。

【寧南縣】1929年析會理縣設(shè)寧南縣。以地居寧遠(yuǎn)府之南而得名。

【普格縣】1952年設(shè)普格縣。“普格”,彝語意為“山埡口下的草甸子”。

【布拖縣】1952年由昭覺縣析置布拖縣。1960年撤,1962年復(fù)置。“布拖”為彝語“布特”音譯,意為“長滿松樹林的地方”。

【金陽縣】1952年析昭覺縣置金陽縣。以在金沙江之陽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金沙江,源出麗江軍民府西北旄牛徼外,以產(chǎn)金沙而名。亦曰麗水”,“東南流,環(huán)麗江府境之三面,流入寶山州境。經(jīng)州南而入鶴慶軍民府東北境,又經(jīng)順州之南而入北勝州界,從州南而東入姚安府之北境,又東歷武定府之北境,又東達(dá)四川之會川衛(wèi),西南而合瀘水,于是金沙江亦兼瀘水之名。”

【喜德縣】1952年置喜德縣。“喜德”為彝語“些奪”譯音,“些”意為“鎧甲”,“奪”意為“產(chǎn)地”,以古時曾產(chǎn)鎧甲而得名。

【冕寧縣】西漢置臺登縣,明設(shè)寧番衛(wèi),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冕寧縣,以冕山得名。冕山以其山高聳如冠而得名。

【越西縣】北周置邛都縣,元置邛都州,明置越嶲衛(wèi),清改廳。1914年改越嶲縣,以越嶲水得名。1959年簡改為越西縣。

【甘洛縣】1956年置呷洛縣,“呷洛”,藏語意為“苦盡甘來”。1959年簡改甘洛縣。

【美姑縣】1952年由昭覺縣析置美姑縣。以境內(nèi)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得名。“美姑”,彝語意為“地中心”。

【雷波縣】元設(shè)雷波長官司,清置雷波廳,1914年改縣。縣西有池名雷波蕩,水常清澈,因夏日雷震,波光相激,故呼為“磨簸”, 漢譯為“雷波”。縣名源此。

【木里藏族自治縣】舊木里宣慰使司地,1953年建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縣。以木里河流經(jīng)而得名。“木里”,藏語意為“高而寬廣美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甘肅省各省各市縣的歷史得名由來!
你所不知道湖南省各市縣的歷史得名由來
四川省省地名由來
四川地名由來:政區(qū)名稱
《讀史方輿紀(jì)要》之沔陽地理
你所不知道福建省各市縣的歷史得名由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嘉祥县| 八宿县| 甘泉县| 苏尼特右旗| 林芝县| 堆龙德庆县| 德保县| 仪陇县| 临高县| 南溪县| 治县。| 垦利县| 海南省| 察哈| 昭通市| 伊川县| 宜兰县| 新郑市| 杭州市| 洪雅县| 视频| 富阳市| 垦利县| 谷城县| 凭祥市| 长顺县| 墨江| 大名县| 诸暨市| 蚌埠市| 年辖:市辖区| 桂阳县| 枣阳市| 南丰县| 台安县| 英超| 且末县| 阿合奇县| 读书|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