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痹證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系統疾病的總稱。痹證《內經》所言內痹和外痹,如五臟痹、六腑痹、奇恒之府痹、五體肢節痹等,刮痧主要適合于肢節痹證,所謂肢節痹證以肢體經絡為風寒濕熱之邪所閉塞,導致氣血不同,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西醫學的風濕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等病以中醫肢節痹病為臨床特征者,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痹”是閉阻不通之意。歷代醫家對痹證的論述頗豐,但概括起來主要是素體虛弱,衛陽不固,感受風寒濕邪,流注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而為痹證。患者受病有淺深輕重的不同,大抵皮膚,肌肉受病者,其病淺而輕;筋脈、骨節受病者,其病深而重。
1、正虛邪入 素體陽虛,衛外不固,勞累之后,汗出當風;或冒雨涉水,久臥濕地,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經絡痹阻,發為風寒濕痹;由于感受風、寒、濕三氣各有偏勝,故以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
2、邪從熱化 素有蘊熱,或陰虛陽亢之體,復感風寒濕邪,寒從熱化,則為風濕熱痹。
3、邪實正虛 痹證遷延日久,正氣虛憊,風寒濕熱之邪,亦可內轉于臟腑,則產生相應臟腑病變。
[證候特征]
氣血不通,經絡痹阻,所致肢體關節疼痛,是肢節痹證共有特征。不同分證,有各自癥狀特點。行痹者,其痛游走不定,惡風寒;痛痹者,痛劇,遇寒則甚,得熱則緩;著痹者,重著而痛,手足笨重,活動不靈,肌膚麻木不仁;熱痹者,肢體關節灼痛,痛處欣紅,腫脹劇烈,筋脈拘急。
[治療]
1、行痹
取穴:風池、膈俞、血海、大椎、合谷、外關
肩部 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 曲池、天井、尺澤
腕部 陽池、陽溪、腕骨
脊背 身柱、腰陽關、后溪
髀部 環跳、居髎、懸鐘
股部 秩邊、水扶、陰陵泉
膝部 犢鼻、梁丘、陽陵泉、
踝部 申脈、照海、昆侖、解溪
刮拭順序:先刮主穴即先刮拭后頭部風池,然后刮頸部大椎、背部膈俞,最后刮前臂外關、合谷。再刮局部穴位,順序以第一章總論刮痧順序為參考。
方義:風池屬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陽維主一身之表,大椎屬督脈為諸陽交會穴,兩穴相配可祛風散寒;膈俞、血??苫钛鲆造铒L;合谷祛風止痛;外關疏散風邪。
2、痛痹
取穴:腎俞、關元、大椎、合谷、風門
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然后刮背部風門、腎俞、再刮腹部關元,最后刮手部合谷。
刮拭方法:補法
方義:腎俞、關元補腎壯陽的要穴,兩穴配伍可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大椎可振奮陽氣而祛寒;風門專攻散風;合谷止痛。
3、著痹
取穴: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陰陵泉
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膈俞至脾俞,重刮膈俞、脾俞,然后刮下肢內側陰陵泉,最后刮足三里。
刮拭方法:平補平瀉。
方義:大椎祛風散寒;膈俞活血通絡;陰陵泉、足三里、脾俞健脾利濕,通絡止痛。
4、熱痹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
刮拭順序:先放痧頸部大椎、然后刮前臂曲池,最后重刮合谷。
刮拭方法:瀉法,大椎放痧。
方義:大椎清熱散風;曲池、合谷可清熱解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