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思維系列(93):誤人最深的五句話,你還沒意識到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很多至理名言,很多權威人士的胡解邪理,但大多數人都無法看清其中的邏輯就深信,結果害人害己誤終身。這篇文章將挑選5個最常見的句子,為大家解讀一番,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為什么不要過于相信名言?古代的文人寫文章,動輒“子曰、詩云”等等。而我們又實在太習慣“這句話是對的,因為它是XXX名人說的”這種論證方式(本質上還是崇拜權威的窮人思維)。然而事實上,這種論證方式并不符合邏輯——不可能一個人說得所有話都是對的。他認真的時候會說話、不認真的時候也會說話,餓的時候會說話、飽得時候也會說話,清醒的時候也會說話、困的時候會說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會說話、不再專業領域也會說話。那么,這些話又有那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所以,對待所有的問題
第一,苦難是最寶貴的財富。
苦難,絕對不是最寶貴的財富,對苦難的思考才可能成為財富(注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不知道說這句話的人是什么心理——大概是某個當權者,自己犯了錯,讓民眾受苦難了,于是告訴大家——苦難是最寶貴的財富。那么如果成立,苦難是財富,財富是什么?都是扯淡。
人可以受苦難,但一定要反思,我為什么受苦,我能從中學到什么,我要怎樣才能避免不受這樣的苦難!這種對困難的思考,才有可能轉化為知識和能力(多數情況并不會,基本都是轉化為了悲傷和自怨自艾)。要獲得財富,未必需要經受苦難,但一定要給別人(社會)創造價值——你創造了價值,你幫別人解決了問題,你就能獲得財富。其他之外的獲取財富的方式,都是扯淡。
第二,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長大后發現大部分人民群眾其實是愚昧而盲從的。還有句話叫做,公道自在人心,世界上可能有“公道”,但未必在“人心”——因為群眾的眼睛不是雪亮的。一個普通人,受到教育不夠多,思維辨識能力也不高,那么他必然就有錯誤和缺點;而一群有錯誤優缺點的普通人組成了群眾,那他們的錯誤和缺點難道都被中和了么?不是還有個詞叫“烏合之眾”么,其實這個詞才更能體現群眾的本質。所以,跟隨大眾隨波逐流的,沒有自己明辨意識的,是很難有什么好下場的。
第三,付出跟回報是成正比的。
錯誤的付出,不會有任何回報,也有可能“種了惡因得惡果”。什么是付出?付出,是從你個人的角度出發的,比如你付出了兩個日夜做好了某個工作,但這個工作對公司的價值只有1毛錢,那么,也就是說——你這兩日夜的付出就值1毛錢。這里付出和回報有什么正比可言?任何一個工作,都是有它的市場價值的,你的付出只對你自己有價值,而對別人未必有價值——你為別人解決的問題才對別人有價值,其他都沒有價值。
第四,細節決定成敗。
不是所有的細節都能決定成功和失敗。如果說這句話的人,不能把這個關鍵細節拿出來分析一番,讓你看到其中的關鍵作用,那么此人就是大忽悠。比如說,做成一件事需要做好100個細節中80個,那么決定成敗的是80個細節中的每一個,而另外20個則不能決定。當你不清楚到底哪個細節會影響到最終結果,這時候,你可能需要盡量關注每一個你能注意到的細節。而當你明白那些是關鍵,那些不是關鍵的,又何必被“細節決定成敗”綁架呢?
第五,態度決定一切
態度只能決定態度,無法決定一切。筆者建議放棄這句話,轉而去琢磨另外一句:恭則不辱。懷有恭敬之心,做人處事則不會遭遇侮辱。即便懷有恭敬之態度,也不能決定一切,該失敗的時候還是會失敗,但好處是——即便失敗,也是有尊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