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是一種疑難雜癥,很難根治。現代醫學治療哮喘則采用消炎、抗感染、激素、解痙、化痰、平喘等綜合方法,這也只能暫時緩解。藥王孫思邈說過,“天下無不可愈之病,而不得其術也”。對于哮喘這樣的疑難雜癥,如果辯證準確,分型治之,大多數也是可以治愈的。下面我結合臨床談談常見的三種類型的哮喘的防治,希望對患者能有所幫助。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老百姓叫老慢支,遇冷即發作,遇感冒即發作,咳嗽、喘促,甚至咳喘不得眠,氣管里有嘶鳴聲。有些人遇冷則打噴嚏流鼻涕,痰白黏不爽,嗓子發癢。
這種哮喘病多是由于受寒感冒誤治造成的。中醫的誤治多是用清熱解毒之藥。本來風寒感冒的治療宜祛寒解表發汗,或調和營衛。若發熱即用清熱解毒藥,則引邪入里,久則變為支氣管哮喘。
西醫的誤治則是亂用抗生素、抗病毒、激素等西藥來治風寒感冒。人體受寒了,它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用這些西藥來治療就打亂了人體已經啟動的自愈系統,損傷人體的正氣,久之,就會變為支氣管哮喘了。
支氣管哮喘是肺的功能受傷了。中醫講“肺主皮毛”、“肺開竅于鼻”、“肺主宣發”,肺是與外界時刻保持聯系的一個臟器。皮膚接觸外界,感受環境的冷暖,皮膚也會出汗和呼吸,把體內的熱量和代謝的廢物散出去,保持人體的恒溫,鼻子的呼吸使氣管和支氣管直接與空氣接觸,進行氧氣、二氧化碳和熱量的交換。當人體受寒了,汗毛孔閉合,則皮膚的散熱功能消失,只剩下肺通過呼吸散熱,人體內的熱散不出去,就會體溫升高,鼻子出的氣也是熱的,甚至能將上唇燒爛。于是庸醫認為是火,就清火,西醫認為是炎癥,就消炎,其實正確的治療方法是打開汗毛孔,讓皮膚恢復散熱的功能,體溫就會逐漸下降,人就會恢復健康。有人說西藥也有發汗藥,一吃就出汗,為什么病不好?因為,西藥讓你出汗了,但沒有治肺,肺的生理功能沒有恢復,所以,病不會好。并且汗出得越多,人的正氣越虛,病反而會加重。支氣管哮喘應從宣肺,散寒,化痰,健脾論治,若是老年性支氣管哮喘,則應肺、脾、腎通調,因老年人本來就易腎虧虛,且肺病久必傷腎。
胸有水飲受寒邪之哮喘
病人本身胸有水飲,又受寒,引發哮喘。癥狀為胸悶、氣短、咳嗽氣逆,咳吐涎沫,發時呼吸喘促,喉中如水鳴聲,需張口深呼吸。厲害時不能躺下睡覺,遇寒加重,每年秋天病發,至夏方輕。這種類型的哮喘治療時應先驅寒,待患者退燒且哮喘有所減輕后,再采用調脾胃,滌飲,化痰,補腎的辦法進行調理,使患者慢慢痊愈。
腎虛型哮喘
這種哮喘癥狀為咳嗽,氣短,吸氣不深,肢冷畏寒,腰部發冷,如進冷風,腳涼如冰,常在夜間加重。且睡覺不能躺臥,病人平素身體虛弱,不耐風寒,臉色煞白或臉色暗黑,痰白或稀涎痰,脈沉細,舌質淡紫,或舌體淡胖,有邊齒痕。
此類哮喘患者治療時應大補腎氣,散寒,宣肺,補脾,化痰,滌飲。方用:酒炒補骨脂,熟附子,葫蘆巴(酒炒),煨肉蔻,肉桂,干姜,炙麻黃,細辛,炙甘草,五味子,生山藥,姜半夏,杏仁,炙款冬花,炙紫菀,桔梗,茯苓。醫生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加減調理。
哮喘病重預防,防感冒,防受寒。平時飲食應少食肉、奶等生痰生熱之食物。不吃涼物,常吃補脾腎之食物,如:山藥,芡實,蓮子,黑豆,小米,大米等,以增強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