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之劑
“發”是發散之意,“表”為肌表,利用具有發散作用的藥物,使停留在肌表外邪能從皮毛而出的方劑,就叫“發表之劑”。由于表證有表寒,表熱兩種,所以發表之劑也分辛溫、辛涼兩種,又因為人體有虛有實,所以發表之劑有時在發散藥中還需加入適當的補益藥。
發表之劑
凡使用發表之劑,一定要先弄清楚表寒還是表熱,然后在選擇辛溫辛涼之劑用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消之,這是實用的根本原則,切勿盲目搬用。
【功效】治傷寒無汗癥,即“太陽傷寒證”
【藥方】麻黃(去節)10g,桂枝6g,杏仁(去皮類)10g,炙甘草3g四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服。
麻黃湯
【適用癥狀】外感寒邪,邪氣在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骨節痛,無汗而喘,舌苔白,脈浮緊。
麻黃辛溫,有發汗散寒邪作用,是本方的主藥,,桂枝也是辛溫藥,能引營分的寒邪,適出肌表,隨汗而解,杏仁苦溫,有降氣平喘和潤肺解表的作用,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還有輕微的解表作用,所以四藥配合在一起,就能由發汗驅除在肌表的寒邪。
【功能】風寒兩解
【藥方】麻黃(去節)15g,桂枝8g,炙甘草8g,石膏20g,杏仁(去皮尖)12g,生姜12g,大棗4枚,共七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服。
【適用癥狀】外感風寒,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汗不得出,煩躁。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發汗解表,配合杏仁宣肺解表,甘草和中益氣,姜棗調和營己,由于因為有汗不得出,郁熱在里面發生的煩躁癥狀,所以再加辛甘而寒的石膏,清熱解肌而除燥。
本方重點是重用麻黃與石膏相配,原因就在于風寒太重,肌表被困,毛孔閉塞,非用大力不能發汗解表,而郁熱在里,已見煩躁,單純辛溫發汗,容易造成發汗太過而上正氣,或者是亢熱太甚,汗仍舊不得出的副作用,所以麻桂合用,再配石膏,假如有汗,雖見煩躁也不會誤用。
【功效】用于太陽經行水發汗
【藥方】麻黃、芍藥各10g,細辛干姜3-5g,炙甘草、桂枝各10g,五味子5g,半夏12g,共八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溫服。
小青龍湯
【適用癥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咳喘多痰,痰稀白而粘,有泡沫或渴或噦或嘔吐,或大便下利,小便不利等。
本方治療既有外感風寒表證,而又有水飲停在心下的里證。主要作用是發汗解表,驅除在表的風寒,溫化水飲,消除因水飲而引起的喘咳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