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匾要略》書中明確提出用于治療風濕病的藥方有15首。
內服方,按寒熱虛實辨證,寒實痹證可選用麻黃加術湯;
實熱痹證可選用麻杏苡甘湯、白虎加桂枝湯、甘草瀉心湯、赤小豆當歸散、升麻鱉甲湯;
虛寒痹證可選用防己黃芪湯、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烏頭湯;
寒熱錯雜者可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
外治方有苦參湯與雄黃熏方。
桂枝芍藥知母湯用于風濕郁久,化熱傷陰或寒熱錯雜之痹證,癥見發熱惡寒,遍身關節疼痛、腫大并伴有灼熱,或全身表現為虛寒而局部有熱者。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結節性紅斑、關節型銀屑病、肩周炎、骨質增生等。實驗研究證實:附子、防風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麻黃、桂枝、防風有發汗解熱作用;白芍、防風、附子有鎮痛作用;白術強壯、利尿,與生姜均有促進血液循環作用,生姜還有抑制大鼠蛋白性關節炎作用。
烏頭湯用于治療寒邪偏勝之痛痹,證見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關節不可屈伸,畏寒喜熱,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舌淡紅苔白,脈弦緊。臨床常用于治療變應性亞敗血癥、腰腿痛、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屬于寒濕痹阻者。實驗表明,烏頭湯具有鎮痛、抗炎、抗風濕作用。
白虎加桂枝湯具有解肌調營,清熱通絡的作用,適用于濕熱痹證而見關節紅腫熱痛,發熱,口干、舌紅苔黃脈數者。臨床常用于治療風濕熱等。
本方抗風濕的機理是:
對蛋清所致足趾腫有抑制作用;
對大白鼠棉球肉芽腫有抑制作用;
對巴豆油致小鼠耳腫脹有抑制作用;
有抑制小白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
有鎮痛作用。
桂枝附子湯具有溫經助陽,祛風化濕的作用,適于治療寒濕阻滯肌肉偏寒者,癥見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遇風寒則劇,不嘔不渴,大便塘,小便不利,或浮腫,舌淡,脈浮虛而澀者。臨床常用于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雷諾病等風濕病。
實驗研究顯示:本方具有抗風濕、抗炎、抗驚厥和鎮痛作用,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白術附子湯為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白術而成,適于寒濕阻滯肌肉偏濕者,癥見身體疼煩且重,不能自轉側,遇寒濕則加重,大便硬,小便自利,舌淡,脈浮或虛。
甘草附子湯具有溫陽散寒,除濕止痛的作用,適于風濕病風濕在表,心腎陽虛者,癥見肢體關節疼痛,胸悶、心悸,小便少,下肢浮腫,脈結代,舌紫苔膩者。
麻黃加術湯具有解表散寒,除濕止痛之功。適于寒濕表實證之風濕病見身體疼痛劇烈而煩擾不寧,無汗,遇風寒濕則加劇,或關節疼痛,舌淡,苔薄,脈浮或緊者。藥理研究表明:麻黃加術湯中的麻黃、白術均有利尿、抑菌等作用,且麻黃尚能發汗、解熱、降溫、抗變態反應;白術尚能護肝、降血糖、擴張血管、升高白細胞作用。故可廣泛應用于多種風濕病、急性腎炎、皮膚病等。
麻杏苡甘湯輕清宣化,解表祛濕,適于治療風濕熱痹證,癥見周身疼痛,發熱不甚,無汗,微惡風寒,苔白膩,脈浮緩。臨床用于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過敏性紫癜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方中麻黃具有發汗,解熱降溫,鎮咳平喘、抗變態反應、消炎利尿等作用;杏仁具鎮咳平喘、抑菌殺蟲之功;薏苡仁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下一期繼續分享《金匱要略》治療風濕病方藥研究(二):防己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甘草瀉心湯、苦參湯、雄黃熏方、赤小豆當歸散、升麻鱉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