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內托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凡瘡瘍初起內消未成,正虛毒盛,潰毒難斂者,以補益氣血為主,佐以活血解毒之劑,以扶正祛邪,托毒外出,謂之內托法。內托之藥以補為主,以活血祛邪藥佐之。
常用方劑有:托里消毒散。
瘡瘍解表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對于瘡瘍初期約七日之內,尚未成膿破潰,患者正氣未虛且兼有表證者,應用解表藥物,使毒邪隨汗而瀉,瘡瘍得以消散。
臨證應辨寒熱,分別采用辛涼解表或辛溫解表法。
常用方劑有:蟾酥丸(辛涼)、萬靈丹(辛溫)。若患者正虛較明顯,則當慎用。
瘡瘍溫通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凡瘡瘍陰寒之證,在整個治療階段中,都應用溫經通絡藥物,促使陰寒凝滯之邪,得以消散。
常用方劑有:陽和湯、獨活寄生湯、外用陽和解凝膏等。
瘡瘍行氣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瘡瘍初期多因氣滯血瘀所致。根據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的機理,臨證常與他法配合使用,或以行氣為主配合他法,或以他法為主配合行氣。
常用方劑有:逍遙散、舒肝潰堅湯。
瘡瘍補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凡瘡瘍潰后,毒勢已去,元氣虛弱,精神疲憊,膿水清稀,瘡口難收斂者,可用補法。
1、氣虛者:用四君子湯;
2、血虛者:用當歸補血湯;
3、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
4、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湯;
5、瘡瘍潰后,毒邪未盡者:宜托不宜補。
瘡瘍和營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即用調營血的藥物,使經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以達到瘡瘍止痛消腫的目的。常與它法合用。
常用方劑有:活血散瘀湯。
瘡瘍通里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即應用瀉下藥物,使蓄于臟腑的毒邪得以疏通排泄,促使瘡瘍治愈之法。適用于瘡瘍初、中期,內蘊熱毒較盛者,內疏黃連湯主之。若陰虛火旺,胃腸失于濡潤者,潤腸法主之。年邁體弱及孕婦慎用。
瘡瘍清熱法:
化膿性感染之法之一。凡瘡瘍陽證多與熱毒有關,故不論其初起、成膿、潰后,凡具有實熱火毒之證,如局部紅、腫、熱、痛,潰出膿稠,兼見發熱、煩躁、口渴,甚則神昏譫語,脈數,舌紅或絳,苔黃者,均可應用寒涼藥物以清之。
1、熱在氣分者:用苦寒瀉火法,如黃連解毒湯之類;
2、熱在血分者:用涼血清熱法,如犀角地黃湯之類。
瘡瘍內消法:
化膿性感染治法之一。凡瘡瘍初起尚未成膿,用內服藥,促其消散,為瘡瘍內消法。根據腫瘍發生的病因,和癥情等辯證施治:
1、表邪明顯者:以解表為主;
2、熱毒熾盛者:以清熱為主;
3、里實者:配以疏利通里;
4、氣滯者:行氣;
5、血瘀者:活血消腫;
6、寒邪凝滯者:以溫散為主。
潰瘍去腐法:
治法。又名搜膿法、蝕膿法。對于各類癰疽、瘡瘍潰后之腐肉膿毒及時排除的方法。
若病程長,潰瘍面積大,腐肉多,則應手術切除。若面積較小,可外用提膿去腐藥五五丹直撒瘡瘍面,或摻于膏藥、油膏上蓋貼。
若為竇道、漏管,可粘附于藥線上插入,直至腐去為止。
潰瘍生肌法:
又名收口法。即促進體表潰瘍愈合的方法。
癰疽潰后毒盡而肌肉不生,形成潰瘍,多由氣血衰虛或治療不當所致。治宜健脾、益氣、養血為主。
潰瘍面大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八珍湯等隨證化裁。并配合外用生肌散(膏)。若潰瘍面積小,單用生肌散(膏)即可。此法必須腐盡膿清后方可用之。
內消法:
指運用消散的藥物,使初起尚未化膿的腫瘍得到消散的方法。是用內服藥治療瘡瘍的三大方法之一。
如有表證者須解表;里實者須通里;熱毒蘊結者須清熱解毒;寒邪凝聚者須溫通;濕邪阻滯者須祛濕;有氣滯者須行氣;有血瘀者須行瘀和營等。
運用此法,使膿未成者可消散,或減輕癥狀。瘡形已成,則不宜使用本法,以免毒散不收,損傷氣血,致使瘡瘍破潰后難以收口。
內托法:
指運用補益氣血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內陷的方法。是用內服藥治療瘡瘍的三大方法之一。
1、托毒透膿法:適用于瘡瘍中期毒邪盛而正氣未虛,尚未潰破者,
用藥有:黃芪、當歸、川芎、穿山甲片、白芷、皂角刺等。
2、補托法:適用于正氣虛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瘡形平塌,根角散漫,難以潰破,或潰后膿汁稀少,堅腫不消,出現身熱、精神不振、面色萎黃、脈數無力等。
用藥有:黃芪、白術、茯苓、黨參、炙草、當歸、白芍、皂角刺、白芷、銀花、連翹、桔梗、陳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