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中,我們介紹了鬼谷子通過在于對方交談過程中,采用羅列“現象”和“對比”分析的方法來了解別人的真實想法。這兩種方法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就像任何技術一樣,不是一下子就能熟練掌握的,需要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能夠熟能生巧靈活應用。說到這里,鬼谷子話鋒一轉提出“故知之始知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就是說想要更好地了解對手必先要了解自己!
首先,雖然每個人的背景情況有一些差別,但是人都欲望和需求卻大體相同。千百年之后,西方學者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歸納為五個層次(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其實這就是謀略施展的重要依托。競爭與合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著這些軸心展開的。而通過借助自己對于這些需求的感觸,可以推斷別人的需求是否強烈。
其次,人們對于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是有固有模式的。我們自己通過什么方式來判斷“是非和好壞”是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套路的。通過對于這些程序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有理有據地說服對方接受我們所提出的方案。
再次,能與我們交談的人,往往與我們有相同的交集。或許有相同的愛好,或許有相同的麻煩,或許剛好同路。因此我們和對方對于同一事物的各自看法,都會有助于溝通和認識對方。
鬼谷子以“比目之魚”和“光與影”形象地比喻我們與對方之間的聯系,把握住這樣的聯系,在彼此交往過程中能夠減少誤會和增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