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是指病原體侵入血流,引起心內膜及大動脈內膜炎癥病變。病原多為細菌,還可有真菌、立克次體、病毒等。一般按起病的緩急和嚴重程度,將本病分為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兩種。
一般起病緩慢,開始時僅有不規則發熱,患者逐漸感覺疲乏,食欲減退,體重減輕,關節痛,膚色蒼白。病情進展較慢,數日或數周后出現栓塞征象,瘀點主要見于皮膚與黏膜,指甲下偶見線狀出血。病程較長者則見杵狀指(趾)。心臟方面若原有雜音的,其性質可因心瓣膜的贅生物而有所改變,變為較響較粗;原無雜音者此時可出現雜音,雜音特征為樂音性且易多變。
1、衛營同?。?/strong>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煩躁不安,面赤口渴,皮膚黏膜有瘀點或瘀斑,舌質紅絳,脈細數。心悸氣促,面色蒼白,呼吸急促,不能平臥,口唇發紺,右脅下癥塊進行性增大,肢體浮腫。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方藥:黃連、黃芩、焦梔子、水牛角、生地黃、玄參、知母、赤芍、丹皮、金銀花、連翹、甘草。
2、氣陰兩虛:主要表現為低熱不退,心煩不安,心悸氣短,盜汗口干,形體消瘦,體倦乏力。皮膚黏膜瘀點,右脅下瘀塊,肌膚甲錯,偏癱失語,納食不振,大便干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化瘀。
方藥:太子參、黃芪、赤芍、麥冬、知毋、玄參、當歸、川芎、地龍。
致病菌明確時,應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如草綠色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首選青霉素,對青霉素過敏者,可換用頭孢菌素類;革蘭陰性桿菌或大腸桿菌,用氨芐青霉素或用第2、3代頭孢鹵素類,如頭孢氧哌唑(先鋒必素)或頭孢噻肟三嗪(菌必治);真菌用兩性霉素B。病菌不明或術后者,用新青霉素Ⅲ加氨芐青霉素及慶大霉素;或頭孢菌素類菌必治或先鋒必素;或用萬古霉素。如果抗菌治療無效,可行手術治療,通過人工瓣膜置換清除感染病灶,加強控制感染;如果是人工瓣膜感染可以再次換瓣治療。并發心力衰竭者應用地高辛、利尿劑或血管擴張劑,并限制液體大豆,吸氧等。并發心律失常者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本文方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