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八十九
“經無達詁”,不同時代不同閱歷的人對經文都有自己的理解。今天,筆者站在標新立異的角度,呈現給讀者朋友們不同于權威解讀的解讀,希望能夠帶給喜歡老子的讀者新的思考。歡迎讀者朋友們拍磚。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大意是,掌握了那些本不能夠掌握的知識是最高境界;本應掌握的知識卻沒有掌握是缺陷。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不病,是以不病。”大意是,圣人沒有缺陷就是因為圣人重視自身的缺點,及時改正缺點。人們如果能夠做到重視自身缺陷,也就沒有缺陷。
老子的這幾句話就是一段繞口令,其實質就講了一件事情,如何才能夠做到“切己省察”?也就是修身的方法是什么?
老子從智慧開始引入,“知”和“智”在先秦時代是相同的,“知”代表著智慧,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知不知”啊!“不知”就是不能夠掌握的智慧。根據《道德經》整部經文的意思分析,“不知”就是天道和人道所體現出來的道學思想,還有“上德”。這些智慧普通人不能夠掌握,只有像堯舜禹那樣的圣人才能夠掌握。所以,堯舜禹這樣的圣人處在“知不知”的最高境界。
普通人都處在什么水平呢?普通人處于“不知知”的程度,即本來應該掌握的智慧卻沒有掌握,老子將其稱之為“病”。“病”不是指身體上的疾病,而是指心理上的疾病,實質是人自身存在的缺陷。
“知不知”表達了圣人有先見之明,“不知知”表達了普通人沒有自知之明。
老子在其他章節也有這樣的闡述,如“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長,自伐者無功”都是在批評有些人浮夸、愛炫耀。
接下來,老子循序漸進,重點指出圣人為何會那么完美,即“不病”。因為圣人修身做得好哇!
圣人時時、刻刻、處處都在“病病”,第一個“病”是動詞,相當于重視、改正的意思,第二個“病”是問題、缺陷的意思。圣人有了缺點立馬改正,不會“自是”;不會“自矜”;不會“自伐”,這樣的修身怎能不成就完美的圣人呢?
最后,老子對普通人也提出了希望。“夫唯”是語氣詞,可以忽略,但是,它表達了老子的期望之情,“夫唯不病”的“不病”是指普通人也要修身,改正自身的缺陷,這樣才能夠實現逐步完善的過程,摒棄自身的缺陷。“是以不病”的“不病”是完美、完善的意思。
71章通行本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不病,是以不病。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