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下篇《德經》繞口令

作者: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五十二

解讀“上德不德”的繞口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高境界的德是內化于心,可謂實至名歸的有德。莊子就老子所說的第38章的內容寫了一篇專論《德充符》,虛擬出四位德行高尚的殘疾人士,通過四位上德之人的行為表現說明上德是如何內化于心并且不表現出來的。莊子借魯國國君魯哀公和孔子的對話,說明上德不德就是內德不外露。莊子指出,所謂的道德修養,就是保全中和之氣,使萬物自動親近、依附上德之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最低層次的德是外顯于形,只能是形式意義上的有德而實質無德。我對此有些疑問,德實質上是道在人類身上的具體體現,道是抽象的精神范疇,具有自然屬性,其自身無法表現出來,借助于人類這個媒介,以德的形式演繹道的精神。所以說,道是本體,德是實用,不存在上德與下德之分。老子將人類社會的倫理價值分為德、仁、義、禮,而且這四種倫理價值有上下、高低的區分。本樞認為,下德完全可以歸入仁或義中,不需要再將德分為三六九等,這樣的分類反而復雜了。當然,老子距離我們幾千年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現代社會差距也是相當大,我們無法穿越到先秦時代追蹤尋源,老子為什么這么說,只能成為歷史之謎,留待后人再去探索。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德之人的行事準則是無為;下德之人的行事準則是作為。“無為而無以為”可以理解為無為再無為即雙重無為,老子使用雙重句式是想強調上德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是遵循道的精神,堅持無為的原則為人處世。“為之而有以為”可以理解為積極作為且要有所作為。處于初級階段德行的人行事風格還是想彰顯出自己的德行,處處都表現出積極主動的作為,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最高境界的仁體現在人們身上是內修仁外無為。仁是僅次于德的美好品質,中國人歷來注重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觀,所以,中國人也是積極追求“仁”這種備受推崇的倫理價值觀。老子認為,凡是主動作為的行為都有缺陷與不足,人們積極追求上仁,難免會貪圖仁的美名,這樣一來,就會使美好的品質存在瑕疵,如何才能盡善盡美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修仁但要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仁,不要標榜自己是個善人、仁人,要做到內心有仁,外表不顯露出來。雷鋒精神大概就是上仁的最好詮釋。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最高境界的義體現在人們身上是積極作為且有所作為。人們在追求正義的時候,對事情的是非曲直會有價值判斷,其行為方式會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一面,正直的一面,體現在行動上就會積極主動的作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上禮”可以理解為完善的制度體系。老百姓對于完善的制度體系無動于衷,那就不如把這個“禮”扔得遠遠的。就現代社會而言,大到各行各業,小到各級部門,只要涉及到管理事務,就會制定詳盡的制度,管理者希望用制度窮盡所有事項,被管理者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內機械地執行制度。“莫之應”表達的是百姓內心的一種感受,政策的執行未必是出自百姓內心真實意愿。

上述幾句話是老子對德、仁、義、禮進行的分類,歸納出德、仁、義、禮在人類社會的運用中應該呈現出來的狀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是老子在對德、仁、義、禮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的價值判斷和偏好性選擇。道是人們的精神領袖,天下大道盛行,百姓在無為的主線中各行其是、生活有序。隨著時間的流逝,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心不古,道也就漸漸消失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德站出來,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柱,統領人們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準則。

請各位讀者朋友注意,“失道而后德”并不是道失去以后德才會出現,道與德之間是有著過渡階段和緊密銜接關系的,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先有道后有德,人們在尊道的路上發現了德,就出現了尊道貴德的局面,在發展的過程中,道漸漸離去,德逐漸成為主線。

同樣的道理,隨著階級的分化,人心更加復雜,貪欲、自私、暴虐等各種思想和情感占據著人們的心中,統治者需要一些倫理價值觀維護社會秩序,使其統治下的民眾能夠安分守己,其國家能夠興旺發展。人們達不到德的程度,就由仁來替代,達不到仁的程度就由義來替代,當人們心中的正義也漸行漸遠的時候,社會就需要制定各種規范、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百姓能夠在有序的制度框架下和平生活,這就是禮的出現。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一貫贊同無為而治的生活方式,禮是各種制度的總和,是積極作為的結果,所以,老子認為,禮是動亂的源頭,禮已經沒有忠信的價值觀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指具有遠見的聰明人,即上述那些失道會用德,失德會用仁,失仁會用義,失義會用禮的聰明人。老子使用反諷的方法,譏諷那些前識者的所作所為是浮夸、虛華之道,導致了愚蠢的產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認為,大丈夫應該有正確的價值選擇,那就是處厚(道、德)不居薄(仁、義、禮),處實(道、德)不居華(仁、義、禮)。“故去彼取此”指一定要有所選擇,這個選擇就是尊道貴德,拋棄仁義禮。

38章通行本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彼)取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第38章解讀
【道德經講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帛書《老子》甲、乙本與王弼本逐句對照 之 第一章
《道德經》通讀 第三十八章
《道德經》: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第三十八章 選擇回歸自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红原县| 昆明市| 雅安市| 云阳县| 睢宁县| 郓城县| 佛坪县| 昭平县| 安康市| 蒙城县| 马龙县| 海宁市| 赫章县| 晋州市| 水富县| 吴忠市| 六盘水市| 磐石市| 冕宁县| 克什克腾旗| 富平县| 长岭县| 卫辉市| 广汉市| 革吉县| 南郑县| 凤庆县| 余庆县| 重庆市| 海淀区| 凤凰县| 怀集县| 宜宾市| 东乡族自治县| 无为县| 鄂托克旗| 温宿县| 仙居县| 当雄县| 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