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登封市委員會
為扎實推進全市精準扶貧工作,按照鄭州市政協十三屆十六次常委會議籌備工作方案,登封市政協召開主席辦公會議進行了認真研究,由市政協各位領導帶隊,組成若干調研組,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調研。先后赴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禮泉縣袁家村、興平市馬嵬驛、寧夏鹽池縣曾記畔村、高沙窩鎮、涇源縣伊源肉牛公司及洛陽新安縣綠爾公司、三門峽陜縣等地實地考察學習;又用一周時間,對我市西部4個鄉鎮8個村80個貧困戶進行了入戶走訪調查。通過聽取匯報、實地察看扶貧開發項目,走訪農戶摸底調查,了解貧困現狀,召集部分政協常委、鄉村干部、群眾代表、產業大戶、致富能人和特困群眾開展座談,廣泛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考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登封市精準扶貧工作總體情況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轄3個街道辦、12個鄉鎮、1個工業區和1個礦區,現有303個行政村、20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71萬。截止2015年底,登封市有省級貧困村58個、鄭州市級貧困村27個,有扶貧任務的一般村82個,省、市貧困村占我市村比28%;目前登封市還有4289戶15201人需要脫貧。
登封市貧困人口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地域分布不平衡。我市貧困戶主要集中于西部4個鄉鎮,目前大金店鎮有貧困戶574戶1916人,石道鄉1014戶3714人,君召鄉718戶2483人,潁陽鎮672戶2706人,四個鄉鎮貧困人口累計2978戶10819人,占登封市貧困戶的69.4%。二是致貧的原因相對集中。在全市4289戶貧困戶中,因病致貧507戶1795人,占11.9%;因殘致貧99戶354人,占2.3%;因學致貧150戶531人,占3.5%;缺勞動力致貧323戶1143人,占7.5%;因致富無門路致貧3210戶11378人,占74.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缺乏致富門路仍是致貧的主因。
二、登封市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只有對貧困戶做到精準識別,才能實現精準幫扶、精準管理,調研組發現我市在精準扶貧方面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部分貧困戶主觀認識偏差,片面理解脫貧政策。在調研中,發現部分貧困戶不思進取,安于現狀,依賴思想嚴重,爭低保,靠救濟,缺乏勤勞致富的思想動力,主觀上的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精準脫貧政策的順利實施。
(二)政策界限把握不準,增加了對貧困戶精準識別的難度。找準“人”是精準扶貧的先決條件,從目前的政策規定來看,貧困農戶的識別主要是在鄉鎮、村兩個層面,村干部是識別貧困戶的關鍵人物,有的村在識別貧困農戶時采用了逐級分配指標的方法,在識別程序上存在偷工減料現象,缺乏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由于村組干部政策把握的不準,導致在精準識別貧困戶方面存在偏差,而識別過程缺乏剛性標準,不能做到讓群眾心服口服。
(三)農村勞動力不足,使產業扶貧政策在一些村難以落實。我市的部分山區,農村貧困戶家庭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常年在外打工就業,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殘、小,勞動能力有限,無法有效參與本村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貧困農村“造血”功能的梗阻。從抽樣調研的情況看,大部分貧困家庭都是年齡在6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因子女常年外出打工,祖孫兩代人在家留守,勞動能力有限,而文化程度又低,導致無法參與到扶貧的產業中去。
(四)幫扶措施針對性不強,影響了對貧困戶精準脫貧的幫扶進度。一是產業扶貧到戶實施難度大,幫扶辦法不對路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多年來扶貧工作重心更多是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很少強調能力培養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在發展中存在一定盲目性,要么“一刀切”,要么無所適從,缺乏發揮自身優勢的好項目。二是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所在單位的幫扶資源是否雄厚直接影響幫扶成效。三是有的幫扶干部聯系幾十個貧困對象,精力有限,不能達到理想的幫扶效果。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激勵制度,駐村干部的后續管理和保障不到位,存在駐村干部身入而沒有心入,影響了工作積極性和扶貧效果。
三、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當前全市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進入了新的攻堅期,部分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群眾,因病、因災返貧問題也很突出。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需進一步完善扶貧的體制和機制,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因此建議如下:
(一)建立健全組織保障機制,變條塊管理為橫向管理。一是建立扶貧攻堅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組織領導。聯系會議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負責領導、督促和協調全市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明確精準扶貧項目主管部門主要負責項目審批、監管和市級驗收,項目績效自評,以及扶貧對象受益情況監測等;鄉鎮主要負責項目申報、實施和竣工后初檢,項目實施情況報送,將項目落實到村到戶,完善項目相關檔案等,確保扶貧項目的順利推進。二是建立大扶貧工作機制、合作機制。聯席會對貧困村(戶)統一安排、分類管理、精準實施,把所有單位的優惠政策集中起來,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計其功”的原則,整合扶貧資金,“打捆”統籌使用,形成資金集聚、技術整合、措施配套、拼盤開發的態勢,提高使用效益。三是充分發揮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業及駐村等定點對口幫扶單位的優勢,開展不同特點的幫扶活動,推進專項扶貧與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綜合扶貧機制。
(二)建立精準扶貧系統工程和長效機制。貧困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絕對貧困主要是財政兜底,隨著社會發展和物價水平的提高,貧困時時刻刻而存在,因此扶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一是建立健全教育扶貧機制。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扶貧先治愚,先開發人的思想,授人以“漁”。從宣傳教育入手,幫助群眾轉變觀念,樹立主體意識,堅定信心,克服困難,加快發展,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二是建立扶貧資金“陽光運行”機制。通過陽光操作,加大資金監管力度。加強外部監管,建立常態化、多元化的監督檢查機制,讓扶貧對象成為維護自己權益、監督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的重要力量。三是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低保的轉移支付機制。在貧困地區將低保和扶貧政策相銜接,著眼于消除和預防貧困,使極端貧困、一般貧困和貧困邊緣群體,都能在低保和各類公共支持項目中受益。
(三)構建貧困戶退出的激勵機制和“后扶持”機制。一是建立貧困戶退出的獎勵制度,對各項主要指標已符合退出條件的貧困戶,在辦理注銷登記后,根據扶貧成效給予相應數量的資金獎勵,提高其退出的積極性。二是建立貧困戶退出的“后扶持”制度,對部分發展尚欠穩定的原貧困戶,在辦理注銷登記后的3-5年內,市扶貧部門應繼續對其進行跟蹤觀察,繼續支持其穩定發展,防止短時間返貧,真正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三是建立“貧困村”退出機制,構建新型“滴灌”式的“到人到戶”扶貧模式,徹底打破扶貧—脫—返—再扶貧的惡性循環。
(四)構建大信息網絡支撐體系,建立動態信息評估機制、管理系統。一是建立精準扶貧信息平臺,把精準扶貧直接到村、到戶、到人的信息和社會幫扶信息實現點對點對接,讓精準扶貧更加精準有效。二是更高標準地精準識別貧困戶和貧困村,做到精細化推進、常態化服務、動態化管理。三是建立政策支持信息體系。凡是由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出臺的精準扶貧有關優惠政策及配套政策文件,納入信息網絡,建立扶貧工作“1+N”政策措施體系。
(五)建立公正的“雙考核”機制。既考核官員,又考核貧困戶。現在的脫貧的考核機制主要是針對貧困戶屬地的黨委和政府,但對貧困戶個人缺乏考核機制。建立“雙考核”機制,既明確政府職責和獎懲,又明確貧困戶的職責和獎懲,有助于調動雙方的積極性、發揮扶貧工作的制度優勢。
(六)發揮金融、保險功能,服務推進精準扶貧開發戰略。針對貧困戶小農意識強,風險意識高的問題,應發揮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保障、經濟補償和社會治理機制,從而提升貧困群體再發展能力。要積極構筑農業生產風險保險機制,創新救助資金發放方式,積極推廣農村銀保互動機制,鼓勵通過債權、股權投資基金等形式,發揮資本的融通功能,為貧困地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提供穩定、可持續、低成本的長期資金支持。
(七)完善精準扶貧規劃與城鎮化規劃統籌協調機制。通過發展小城鎮,對不具生存條件的地方進行整體搬遷,使搬遷的群眾享受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但對于搬遷后的發展問題,應盡快出臺有關政策扶持力度,如易地扶貧搬遷扶持政策、光伏產業扶貧扶持政策、特色旅游小鎮扶持政策等,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在搬遷后生產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著力培育和發展后續產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脫貧問題。